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比较文学论文

中西叙事主题文学的比较研究

来源: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作者:赵学存
发布于:2020-04-24 共7322字

  比较文学主题学论文(最新范文8篇)之第六篇

  摘要: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发展和深入需要一个构架来统摄, 吴家荣教授的新着《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对构想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框架、建构研究体系的意识、各种文体研究与叙事理论研究的统一、跨异质文化意识、客观公允的中西态度等方面有重要示范作用。受其启发, 本文拟出一个关于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初步构想。

  关键词:中西,叙事文学,比较文学主题学,构想

比较文学主题学论文

  一、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现状

  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是比较文学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比较文学基本原理研究中, 中西叙事文学比较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学界专门进行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的研究也产生了丰富的成果。

  这些成果主要集中为三类。一类是具体的中西叙事概念研究, 如张一平的《中西叙事作品的时空表达差异》 (《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51期) 、张世君的《中西叙事概念“脱卸”与“转换”辨析》 (《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 、杨玲和王立的《中西叙事学探微》 (《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11期) 、李晓莲的《刍议中西叙事概念之异同》 (《作家》2009年第2期) 。第二类是中西叙事理论的特征、风格、渊源研究, 如作者《文史哲:中西叙事理论的内在旨趣与知识眼界》 (《外国文学评论》1997年第4期) 、吴文薇的《寻求中西叙事理论的对话与沟通———关于建构中国当代叙事学的思考》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刘谋和刘艳的《谈中西叙事理论》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第三类是中西叙事文学各文体研究, 如杨星映的《中西小说文体比较》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年1月出版) 、蓝凡的《中西戏剧比较论》 (学林出版社, 2008年12月出版) 。

  但是, 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尚处于零散状态, 研究的再发展、再深入需要一个构架来统摄, 吴家荣教授的新着《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对构想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框架、建构研究体系的意识、各文体研究与叙事理论研究的统一、跨异质文化意识、客观公允的中西态度等方面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示范作用。

  二、《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的启示

  (一) 建构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体系的意识

  《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全书共分五个部分, 首先, 导论部分以开阔的视野鸟瞰中西叙事文学。接下来, 第一章至第四章分别详细阐述了中西神话比较、中西戏剧文学比较、中西小说比较、中西叙事学比较。最后, 再加上附论、前言和后记, 全书内容充实, 结构完整。

  进一步分析, 会发现这完整的结构正体现了作者所精心构思的严密的思想体系。作者构思的主线是围绕中西叙事文学的比较, 由全貌概述———分文体详论———理论比较。这几部分又都设若干节来论述, 生发开去。导论部分下设三节:叙事文学与叙事理论发展的不同步、中西神话和史诗全貌、中西戏剧文学和小说概况。导论部分客观地论述了中西叙事文学的地位问题。第一、二章分别下设三节、四节, 就中西神话和戏剧文学的渊源、观念、内容、流传体系、叙事方法的叙事文学的核心方面进行比较、论述。

  第三章“中西小说比较”, 由于“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 小说都是叙事文学中最重要的体裁、影响最大的叙事文学样式[1]133。”作者格外重视中西小说比较。先总体剖析中西小说的差异, 再就中西历史上主要的小说类型进行专门比较。论述逻辑严密、结构井然、论证透彻。第一节将中国古代小说与西方小说进行比较, 论述了二者在渊源、叙事情节、人物个性等方面的情况。第二节先比较中西历史小说的相近之处, 再论述二者的不同方面。第三节先指出中国谴责小说与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相似之处, 再分三个方面比较论述二者的不同之处。第四节比较了中国寻根小说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第四章“中西叙事学比较”, 下设五节, 分别从中西叙事人称、叙事聚焦、叙事方式、叙事时间、叙事空间五个叙事形式展开比较、论述。对每一种叙事形式, 作者首先对它本身进行说明, 然后再分析中西叙事形式的变化及其原因。

  由上述可见, 本书有一个完整严密的思想体系, 正如曹顺庆教授在该书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此书是作者精心构建的一座关于中西叙事比较的恢弘大厦, 从具体的文体分析开始, 终之以抽象的叙事理论, 舒缓有致, 层层推进, 仿佛哥特式建筑, 沉稳而不失空灵。”[1]12

  此书将中西神话比较、中西戏剧比较、中西小说比较与中西叙事学比较放在一起, 统一为“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 具有创造性, 这样, 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更加完整。全书体现出着者构建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体系的强烈意识。

  (二) 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跨异质文化意识

  有学者已经认识到比较文学在中国与西方有一个很大的不同, 那就是跨中西异质文化问题[2]。西方不同国家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都是以西方文化和文学为基础的, 中国与西方完全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 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也就要注意异质文化的探源, 不然就会使比较文学失去意义。吴家荣教授的《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的跨异质文化意识非常明显, 尽量使自己的比较研究基于中西文化的广泛交流之上, 并且在必要时努力进行中西异质文化探源, 体现在这本书的内容里就形成了广博的知识背景的呈现和深远的思想文化的剖析。

  广博的知识背景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丰富的作品内容。本书作者在进行中西比较时, 对所涉及的大量作品, 根据实际需要, 进行适当的处理。对那些为读者耳熟能详的经典性作品, 只点到其名, 作为论证材料, 不介绍, 也不概述其内容;对只涉及某作品部分内容的, 就将这部分内容截取直接引用;另外, 对一些不为人们所熟知的、甚至一般文学史也没有提及过的作品, 就进行较为完整的概括或介绍。

  就中西小说比较一章来说, 作者列举作为论证材料的经典名着名作就有30多部 (篇) 。作者引用其中的一段作为论证材料的作品有《水浒传》《安娜·卡列尼娜》《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欧也妮·葛朗台》等等。例如, 在论证西方小说以心理描写见长时, 作者截取了《安娜·卡列尼娜》里具有代表性的段落———安娜决心走向另一个世界时的心理描写:

  “他在我身上寻找什么呢?与其说是爱情, 还不如说是满足他的虚荣心。”她回忆在他们结合的初期他的语言, 他的脸上流露出那种使人联想到一只驯顺的猎狗的表情。现在一切都证实了她的看法。“是的, 他心上有一种虚荣心得到满足的胜利之感。当然, 其中也有爱情;但是大部分是胜利的自豪感。他以我为夸耀。但是那已经是过去的事了。再也没有任何可以骄傲的了。没有可以骄傲的, 反倒有使人羞愧的地方……

  “我的爱情愈来愈热烈, 愈来愈自私, 而他的却愈来愈减退, 这便是使我们分离的原因。”她继续想下去。“而这是无法补救的。在我, 一切都以他为中心, 我要求他愈来愈完全地献身于我。但是他却愈来愈想疏远我。我们没有结合以前, 倒真是很接近的。但是现在我们却不可挽回地南辕北辙了;这是无法改变的。”[1]

  有些作品, 如《左传》《史记》《水浒传》《包法利夫人》等等, 作者根据论证的需要, 对其进行整体概括或介绍。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在论述“汉民族史诗的欠缺不代表中国古代史诗创作的薄弱”时, 不仅列出古代藏族史诗《格萨尔》、蒙古族史诗《江格儿》、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为例证, 而且还分别进行了内容概括或整体介绍。

  2.广泛的文史知识。为了使论证透彻全面,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文学史和历史知识, 还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等知识来考查中西神话、戏剧、小说的渊源和观念。

  在探究中西神话的本质及渊源时, 作者引用了《大英百科全书》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中关于神话的定义, 又参考了马克思关于神话的观念, 认为狭义神话是人类在原始公社时期对自然界、社会、生活想象与幻想的产物, 并通过语言艺术流传下来。神话中的“神”到底是什么, 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作者综合《说文解字》《易传》中关于神的解释, 认为神是人创造出来的, 是人想象的产物, 原始人逐渐将神人格化, 神由想象走向现实, 成为初民们供奉的对象。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原始民族, 穴居野外, 见天地万物, 变化不常……以为必有个主宰万物者在, 因之拟名为神并想象神的生活、动作……这便成为了‘神话’”[3]。这种造神运动正起始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 它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阶段, 在这些原始思维的背景下, 不同的神话被创造出来, 作者运用了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知识对原始思维这几个阶段进行了阐释。

  在“中国神话早于希腊”这个观点上, 作者认为中国狭义神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经过父系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初期, 在商代中期便大体成熟, 后来, 就是后人将远古神话整理、记录得以保存流传时期;希腊神话出现在父系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早期。作者运用了考古学、历史学知识生动而又准确地描述了中西方神话产生的时期:

  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人时期, 中国人类已经进入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五六千年前的河姆渡与半坡的原始居民则进入新石器时期, 他们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而山东大汶口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 则开始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由禹的儿子启杀死原继承人伯益后建立, 到公元前16世纪, 商汤灭夏, 建立商朝, 公元前14世纪商迁都到殷, 商朝因此又被称为殷朝或殷商。中国上古神话就初步完成于这一时期。公元前2 000年前, 希腊早期文明产生, 历时80年, 出现奴隶制国家, 产生了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但是, 希腊半岛北部的多利亚人在公元前12世纪向南入侵, 摧毁了先进的奴隶制经济文化, 这样, 希腊一直到公元前8世纪还徘徊在原始社会, 以后才逐渐过渡到奴隶社会。大体在公元前20世纪以后, 希腊神话最初就以口头的形式在各部落流传, 完整的神话作品直到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5世纪才开始出现, 因此, 中国神话要比希腊神话早出现几千年。

  3.多种文体知识。书中探索了中西神话、戏剧、小说等文体的产生和发展问题, 阐释了广义神话与狭义神话的定义, 比较了中西戏剧文学的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 探究了中西戏剧的不同结构。

  全书不仅知识广博, 而且, 对于一些重要的思想观点给予了深刻的剖析, 譬如关于“中国戏剧文学为什么迟于古希腊和印度”这个问题, 如果读者联系第一章“中西神话比较”和第二章“中西戏剧比较”的内容就会发现作者从文学史、社会学、民族心理等角度剖析得非常深刻。这里, 我们抽取原着中对这个问题的四个方面分析中的一个作为例子, 来考察作者分析问题的深刻和细致程度。

  作者认为, 相对于古希腊和印度, 中国戏剧文学在创生阶段就缺乏深厚的土壤, 戏剧艺术要以戏剧文学为“骨架”。公元前9—8世纪, 古希腊的《伊里昂纪》《奥德修纪》两大史诗已经完成, 另外, 还有神话记录的重要典籍《神谱》, 这些作品规模宏大, 气势恢宏。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也于公元前4世纪左右完成, 神话作品《梨俱吠陀》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完成, 故事集《五卷书》在公元1世纪前后完成。而中国的文学源头是短篇抒情诗, 如《诗经》, 而不是叙事性的史诗神话。为什么中国古代神话叙事因素没有流传下来成为戏剧文学的土壤呢?第一, 希腊神话产生较晚, 神话创作出来在民间流传不久就能用文字固定下来, 而中国神话出现较早, 当时还没有用来记录的文字。第二, 中国先民生活在黄河流域以农耕为生, 很少迁徙, 这种单调、固定、艰辛的生活使他们重实际而轻玄想。而希腊地处欧亚非交通要道, 靠商业和航海生活, 人口流动性大, 思想活跃, 富于想象, 流浪诗人对加工神话传说非常感兴趣。

  此外, 作者在阐释神话的本质及渊源、悲剧的含义、中西叙事空间比较等内容时, 也均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 进行深透的剖析, 从而使得论证达到了不易达到的深度。

  总之, 跨异质文化研究的意识, 使得本书内容真正实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沟通的目的。

  (三) 客观的评价态度

  既然是比较, 就有异同之分, 进行中西方叙事精神比较时, 作者保持一种客观公允的态度, 不偏不倚, 实事求是, 表现出宽广胸怀和大度, 这在比较文学中非常必要、非常重要。

  《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开篇就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抒情文学和叙事文学分别代表了中西方文学的最高成就, 使世界文学呈现“双峰并峙, 二水分流”的态势, 这是否成立?作者确定“这并非正确”, 他认为我们不能因中国古代抒情文学达到无与伦比的高度, 就否认其叙事文学的成就, 事实上, 拿它与西方任何一个国家的叙事文学相比, 是毫不逊色的。中西文学比较往往被误认为拿中国的与西方所有国家的或拿中国某一时期某种体裁与西方中这种体裁成就最高的国家进行比较。中西叙事文学之比较若就整个古代时期 (至19世纪止) 来说, 若拿中国叙事文学的各类体裁, 与任一西方国家的创作情况做全面比较, 就会发现, 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成就毫不逊色。

  作者的这个观点是符合事实的, 早在公元前五六千年, 中国古代神话就在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民中完成, 中国神话要比希腊神话早几千年。史诗方面中国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等体制巨大, 内容丰富, 人物形象鲜明, 虽比不上古希腊, 但比其他欧洲国家都要高出一筹。中国元代有姓名可考的剧作家有80余人, 最着名的有关汉卿、王实甫、纪君祥、白朴、马致远、郑廷玉、武汉臣, 等等, 有记载为文字作品的有500多种, 其中《赵氏孤儿》18世纪传入法国;后来到元末出现了南戏, 到明中叶出现了吴江派和临川派, 此时, 尤其着名的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 (《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到清代还出现了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因此, 中国古代戏剧文学足与古希腊戏剧、英国伊丽莎白时代戏剧形成三足鼎立之态势。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走了个马鞍形, 由唐代的传奇, 如《霍小玉》《莺莺传》等开始, 到明代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大奇书, 另外, 《好逑传》被传到欧洲。到19世纪, 西方小说数量出现井喷现象, 而此时, 中国由于残酷的文字狱, 小说创作受到阻碍, 直到清中叶思想禁锢开始松动, 方才有《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优秀作品横空出世。19世纪最后二、三十年, 中国小说又形成一个高潮, 有《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等。

  至此, 着者更正了一些人的误解即中国古代抒情文学是无与伦比的, 而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则逊色于西方。

  另外, 中西戏剧文学比较中, 作者就有的学者以西方悲剧标准否认中国古代戏曲中有悲剧作品的存在进行有力地反驳:其一, 古希腊“悲剧”一词的主要含义不是“悲”而是“恐怖”, 而中国悲剧大多是代表正义或合理一方的在冲突中毁灭或沦入悲惨遭遇, 从而具有引起人们同情、鼓舞正义壮举的作用。其二, 所谓中国古代悲剧“先悲后喜”, 并不改变其悲剧的基本属性, 中国古代悲剧的“团圆”结尾只占全剧的很小分量, 是在整个悲剧结尾时来一点象征性的亮色。

  当然, 作者也注意到西方古代叙事文学独到的长处。例如, 其叙事文学的土壤深厚, 受到前期神话史诗的滋养;其戏剧文学成熟早于中国, 古希腊戏剧成就高于中国;中国神话表现出人与自然斗争的苦斗精神, 但深刻而富有智慧的哲学意蕴远没有希腊的丰富;西方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与中国谴责小说相比, 其艺术技巧方面成熟了很多, 它能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讲究结构严谨, 主线突出, 细节真实, 作者的倾向性能在自然中流露。

  可见, 这部着作在中西评价时保持着客观公允的态度。

  三、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初步构想

  在吴家荣教授的《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的启发下, 根据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现状, 在比较文学整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我们拟出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初步构想, 其框架大体如下:

  (一) 建构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意义

  (二) 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三) 中西各叙事文学文体的比较研究

  (四) 中西叙事文学类型模式研究

  (五) 中西叙事理论比较研究

  为什么要将叙事文学独立出来进行专门研究?这主要是因为叙事文学比较占据比较文学的比重大, 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差异性导致叙事文学的相对独立性, 比较文学中的许多问题, 有待于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突破来解决。

  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方法当然离不开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接受研究、阐发研究、跨学科研究、跨异质文化研究, 等等。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原则首先是“比较的有效性”, 作为现代学术研究的重要方法, 比较受到学人的重视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比较不可以被滥用、误用。在可以不用比较就可以解决问题时, 就尽量不用比较, 非用比较不可时要注意“在什么层面上的”比较, 是在思想史、学术史、学科史还是在某一具体问题上的比较。另外, 中西比较还存在一个“理论旅行”的问题, 同一理论往往不能恰当地解决不同语境中具体问题[4]。交融和包容是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重要原则。中西交流融合是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最终目的, 欲达到这个目的, 包容的原则是不可少的。只有既无妄自菲薄的崇洋, 又无民族主义的狭隘, 以客观公允的中西评价态度才能用平等的姿态与异质文化交流融合。

  分文体比较研究中西叙事文学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包括吴家荣教授的这部着作在内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未体现出对所有叙事文体都进行过比较研究, 例如, 影视动漫文学、叙事诗等。叙事文学的类型模式比较研究不仅可以为创作提供中西民族的不同经验, 也揭示出异质文化的别样韵味。叙事文学的类型模式比较研究主要指主题学研究, 其研究的对象指题材、母题、人物典型、情境、意象、情节类型等跨国跨民族的变异情形, 探讨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对它的不同处理, 作品在不同的时代或国家流传演变情况和主题意义。中西叙事理论比较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叙事文学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具体研究中西民族异质文化背景的文学理论的体系、概念及其发展情况, 是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不可缺少的部分。

  总之, 吴家荣教授的新着《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具有较强的构建研究体系的意识, 将中西叙事文学各文体比较研究与叙事理论比较研究统一为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研究, 体现出着者明晰的跨异质文化意识和客观公允的中西评价态度, 这些对构想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框架, 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示范作用。在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较为零散的现状下, 我们尝试拟定这样一个研究的构想。

  参考文献
  [1]吴家荣.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1:133.
  [2]曹顺庆.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折与建构[J].中国比较文学, 2003, 50 (1) :74-75.
  [3]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M]//鲁迅学术论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214.
  [4]陈跃红, 邹赞.跨文化研究范式与作为现代学术方法的“比较”——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陈跃红教授访谈[J].社会科学家, 2010 (11) :4.

点击查看>>比较文学主题学论文(最新范文8篇)其他文章
原文出处:赵学存.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构想——兼评《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06):124-128+13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