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科学论文

社科类学术期刊发展历史与趋势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1-12 共5395字
标题

  新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人、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是长期关心并始终看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名西方思想家。2012年其在101岁华诞之际给当年《财经》杂志年会视频致辞时,诚挚地讲到:“在我这个年纪,生命已然吃力。若不是我有重要的话想对你们说,我就不会接受《财经》的盛情邀请,借今日之际发言。

  回顾中国过去30多年,所取得的成绩令人惊叹不已,往前看,未来光明无量。但是,如今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即缺乏思想市场,这是中国经济诸多弊端和险象丛生的根源。”这可能是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提出的众多启发性建议中的最重要的一条。

  思想市场是科斯长期以来所倡导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1974年科斯在《美国经济评论》中发表《商品市场和思想市场》一文,具体阐发了思想市场的重要性,并论证了思想市场与人们通常所司空见惯的商品市场并无本质的不同,都遵循资源配置的基本规律。正如科斯所言:“我不相信商品市场与思想市场之间的区分是有充分根据的,这两个市场没有根本差异,在决定与之有关的公共政策时,我们必须考虑到相同的因素。”

  按照经济学家张维迎的观点,思想市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术市场,这个市场创造原创性的理念,其主体是学者、哲学家、经济学家;第二个层次是传播市场,公共知识分子、媒体、教师起着重要作用;第三个层次是实践市场,在这个市场上活跃的人主要是政策制造者、顾问、政治领袖。社科类学术期刊作为桥接思想市场三个层次的重要行动者,在思想市场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科斯有关资源有效配置同样适用于思想市场的判断,我们回顾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发展历史,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一个重要的判断即是:专业化趋势势不可挡,开放性趋势滚滚而来。

  专业化趋势

  随着社会科学研究内容和领域不断分化,各种研究范式竞相发展、逐渐定型,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学科、专业。在不同的学科内,又产生了相对稳定的学术共同体,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学术市场,这为学术期刊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学科细化、共同体渐次形成映射在学术期刊的版图上,一个重要表现即是专业性期刊不断涌现,其影响力不断提高。

  1.专业性学术期刊的突围

  以社会学学科为例,众所周知,中国社会学专业学科的发展时间较短,21世纪之前20年属于学科恢复重建、学者跑马圈地的初始阶段。在诸多领域并没有形成稳固的学术共同体,也难以形成有效的学术思想竞争,导致学术视点散乱、自说自话。

  虽然也涌现了郑杭生、陆学艺等学术大家,但更多的是学术资源的低层次重复,这也使学术思想财富难以有效积累。在这种专业基础发育缓慢的局限下,学术期刊的专业分化很难发育。这一点可以从CSSCI对于社会学类期刊的收录情况中窥其一斑,1998年至2005年多年间,社会学门类下被收录的期刊除《社会学研究》之外都是人口学学科的杂志。社会学和人口学(暂不考虑两学科的从属关系)期刊发展格局的巨大反差无不指向一个鲜明的结论:学科的专业化发展缓慢导致了思想或学术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从而严重制约着学术期刊的总体发展水平。很明显,这里所提及的思想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不是从数量的角度来说的。

  进入到21世纪之后,情况显然发生了变化。经过多年恢复性发展,社会学的专业性开始显着发育,学术规范性快速提升,专业内学术共同体逐渐形成,这极大地促进了相关学术期刊的专业化发展。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专业性较强的《社会学研究》、《社会》等期刊实际上已确立了明确的规范性标准和专业学术门槛。近些年来,《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妇女研究论丛》等一批专题性学术期刊逐渐获得了学术共同体的认可,已经被收录进CSSCI的目录之中;《社会》《社会学评论》《社会建设》等专业类杂志也纷纷通过改版或者借壳上市的方式,从人口学类期刊的包围圈中突围出来。这些专业性学术期刊在思想市场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此外,从事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社会保障等领域的研究者也逐步有了专属于自身学科的专业性期刊,并逐步形成契合自身专业特征和学术旨趣的标准。

  2.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应对

  社科类学术期刊通常分为综合类和专业类。必须首先澄清的是,专业类学术期刊只是因为专门登载本学科的学术成果而得名,并不是先天像其名字上所体现的那样,所刊载的文章比综合性期刊的文章更专业。我们必须把这一先见或偏见“悬置”起来。

  很少有人会怀疑Nature和Science这两个综合性期刊上文章的专业性,就是这个道理。说中国社科类学术期刊发展的专业化水平不足,那也主要是专业性学术期刊的不专业,而非数量有限的综合性学术专业期刊的非专业性。这一点首先要明确。毕竟在数量上,专业性学术期刊占据绝对优势,以CSSCI(2014~2015年)收录的533种期刊为例,综合性学术期刊(含高校学报)仅有120种。

  当然,专业性学术期刊因为更专注于本学科领域的学术讨论,所以更容易得到本专业内的认可,优秀的稿件也往往多流向专业性学术期刊,也是不争的事实。不仅在中国如此,在国际上几乎所有的国家,专业性期刊的数量、影响力以及在专业领域内的排名都明显高于综合性学术期刊。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综合性期刊本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跨学科的比较优势,其专业性在这一比较优势上一点也不比专注于某一学科或某一学术领域的期刊差。比如,可以组织不同学科的专家就同一个社会问题进行多个角度的探讨。不同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可以直接对话,相互启发、相互激荡、相互补充,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根据别人的质疑和异议修订并提升会因为接收到了更加全面的、不同学科角度的信息,得到不一样的启发。

  以《社会科学》杂志为例,2013年第9期,杂志刊发了有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组论文,主要是经济学领域内知名学者对这一主题的“新思考”;2013年第10期,杂志再次发表“城市战略化规划笔谈”,体现了社会学领域内一些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冷观察”;因为在组稿的时候,杂志社已经将前面一组稿件给后一组专家学者作过提前公映、点映,所以两者又是相互呼应的。但是杂志社仍然没有满足于此,在2013年年底,杂志社召集各个学科有代表性的学者再次就该问题举行了座谈会,并于2014年第3期再次刊发“中国城镇化难题如何破解笔谈”,学科涉及政治学、公共管理、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法学,等等。如此大规模、多学科、持续性的学术讨论,专业性期刊几乎是无法完成的。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讨论就完美体现了“问题导向”而不是“学科导向”的综合性期刊优势。

  当前很多综合性学术期刊也在专业性上下足了功夫,很多期刊栏目的学术质量不输于专业性期刊,影响力也不容小觑。纵观这些学术期刊应对专业‘I生趋势一个共同点就是:期刊不能做成各个学科文章的拼盘,各学科不能各自为战,而是要思考如何在选题策划、栏目设置等方面发挥综合性、跨学科的优势,做到1+1>2,这也是对办刊人办刊智慧的一种考验。

  应对不止于此,2011年,《复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17家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的高校学术期刊联合发起“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网络版,打破期刊之间的界限,按照学科构建了《文学学报》《历史学报》等专业期刊,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整体传播和推送,这也是综合性期刊对专业性期刊的一种挑战。目前其联合编辑部成员刊已增至70余家。

  从思想市场的竞争角度而言,综合性和专业性社科期刊都需要基于自身的优势而专业化。正如上文所表明的,这一发展趋势在当前社会科学期刊领域正在深化。

  开放性趋势

  思想市场机制不仅驱动着各类社科学术期刊的专业化发展,而且内在需要社科类学术期刊发表、出版机制走向开放性。具体我们可以从开门办刊理念的推行、开放-存取机制的冲击以及国内学术期刊在国际上开疆拓土的实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开门办刊

  传统学术期刊往往具有较强的封闭性特征,由于出版体制以及纸质媒介的局限,社科类学术论文发表平台属于稀缺资源,长期处在供给短缺状态,导致内在竞争动能不足,关起门来办刊也是一种貌似理性化的结果。

  在传统学术成果出版过程中,学术期刊有时候像是一个“黑箱”,仅从投稿流程信息的透明度上我们就能了解一二。以往,作者投稿之后,具体文章处于何种状态,是已经被初审筛选掉,还是已经递交了外审,抑或通过了复审,目前正在终审?稿件处理状态很难查询到,打电话去编辑部询问,往往会得到冷冰冰的一句“3个月内没有接到录用通知请自行处理”,更有甚者,“一问即退”--查询稿件即刻得到退稿的结果。3个月的审稿周期和“禁止一稿两投”的规定结合起来,其结果就是“一篇文章每年只能投4个期刊”.这种情况下,让作者不一稿多投都很难。

  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期刊市场竞争的增强,使传统的封闭式办刊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逐步走向开放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期刊开始开放门禁:更加注重编辑和作者、读者的交流;更加注重引进编辑部外专家的力量进行匿名审稿。近些年来,学术期刊社举办的专题研讨会也越来越多,这也是把作者“请进来”;期刊编辑在各种学术会议中也常扎堆出行,主动出击,约稿、组稿。学术期刊“黑箱”的刻板印象越来越淡。仍以投稿信息查询为例,很多期刊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网上投稿系统,在投稿系统中,编者对于稿件的处理进度及结果能即时显示出来,作者随时可以跟踪查询稿件处理流程,即刻阅读修改意见,后期的修改稿件上传、校样的修改订正以及作者编者的交流都在系统内完成,审稿周期大大缩短。

  2.开放-存取

  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开源性学术期刊的发展也正在考验和改变传统学术期刊的出版机制。学术期刊开源性的探索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学术出版界兴起的开放-存取(OpenAccess,OA)运动。在传统出版模式下,学术成果的出版流程为研究者投稿(一般不支付审稿费而是获取稿费)-学术刊物(审稿、组织同行评议)-出版、印刷、渠道-读者(订阅),收费方是读者;而在开放-存取出版模式下,出版流程转变为研究者投稿(支付审稿费)-“开放-存取”期刊(审稿、组织同行评议)-网络传播-读者(免费)。开放存取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包括期刊订阅价格的上涨、电子期刊的风行、付费访问的模式无法适应知识大爆炸的现实、基于订阅的传统学术期刊给学术交流带来了严重的障碍,等等。

  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开放-存取出版已经成为一股新生力量,美国的公共科学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Science,简称PLoS)是开放-存取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先者,其旗下的生物学、医学、遗传学、临床实验等7种期刊均采取开放-存取模式出版,允许任何用户对其全文进行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检索或连接,甚至允许爬虫软件对其编制索引,用于任何合法目的。

  受此影响,国内一些社科类学术期刊开始相关尝试。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在自己的网站上提供论文的免费下载、阅读,因为有和“知网”、维普等付费网络学术数据库的合同在身,不少杂志采取的是延时开放-存取的模式,即比网络数据库晚一些时间才能获取。一些期刊甚至尝试混合出版模式,即部分文章选择开放-获取模式,另一部分文章采取传统出版模式(这些尝试又因有收版面费的嫌疑而被大肆鞭挞)。

  近期社科类学术期刊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开源取向,比如,为加强定量研究的开源性与可复制性,社会学领域内的一些期刊明确提出,希望作者投稿时一并提供文章的数据和所用模型的源文件(包括STATA的do file,SPSS的syntax文件,R的Script文件等)。这些数据和源文件在文章发表的同时在杂志社网站提供下载,以方便对此主题有兴趣的学者进行复制和校验。

  碍于国内学术评价机制和职称评定机制等生态环境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完全依靠开放-存取模式出版的学术期刊。

  当然,开放-存取也并不是没有问题存在。主要表现为开放-存取期刊的收稿量越来越大,学术水平参差不齐,难以获得学术共同体的认可。以PLoS One为例,该出版模式下2010年发表论文6918篇,2011年发表13837篇,2012年发表23631篇,2013年发表31261篇。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的一些评委曾经将研究者PLoS One视作名声不佳的收费网络杂志,因为研究者在PLoSOne上发表文章而拒绝其资助申请。

  3.开疆拓土

  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本身也是开放性发展的一种表现。思想本质上是不分国界的,可以说任何一种思想成果都需要具有国际视野。从思想市场的角度而言,没有相当一部分中国社科类学术期刊积极参与到国际化竞争发展并取得相应的学术声誉,不仅中国人文社科思想很难得到传播,而且也不利于国内思想市场的深入发展。

  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尤其物理、化学等基础性学科以及医学等应用型学科内,出版学术期刊英文版已经不是新鲜事,而且很多期刊已经有了一定的国际影响。与此相比,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期刊“走出去”的步伐却一直没有迈开,一些期刊,尤其是有海外发行的期刊,会提供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和作者信息,一些期刊甚至探索刊发其他语种(以英文为主)的原创文章,进行跨越语种的期刊出版,但只是混合在汉语论文的中间,有很多只是一种点缀、撑门面。专门的英文期刊依然不多见,注册地和编辑部都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社科类学术期刊被SSCI期刊收录的不过寥寥数种。

  期刊发展的国际化水平近些年来也有一些提高。以社会学领域内的专业期刊为例,2015年,《社会学研究》杂志和Springer出版集团合作出版的英文刊The Journal of ChineseSociology(简称JCS)、《社会》杂志和SAGE出版公司合作出版的英文刊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简称CJS)先后上线,社会学领域内的专业学术期刊以“借船出海”的形式在国际化上走出了扎实的一步。这种国际化趋势必将日趋增强,毕竟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水平反映着该领域内学者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