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科学论文

二十年来中国社会科学科研项目的评价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5-12 共8302字
摘要

  我国对社会科学科研项目的评价从建国起就有,但由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都与自然科学研究更直接相关,政府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相对较少,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比较缓慢。因此,对于项目是否按照预计的时间完成,项目完成的质量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等对社会科学科研项目的评价还没有提上日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出现了新的繁荣局面[1].国家对社会科学研究加大了经费投入,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逐渐过渡到与精神文明建设更加紧密相关的阶段,社会科学研究的受重视程度空前提高。经过十多年的推动与发展,各个级别和各个种类的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立项数量和资助经费逐年增加,对这些项目的评价也提上了日程。我国最高级别的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于 1991 年设立,其组织和管理机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针对项目评审立项的“入口”和项目鉴定结题的“出口”该如何评价的问题,率先展开了研究,初步构建了比较系统的科研项目立项评审和结项验收的评价指标体系。随之而来的,是各个级别的社会科学项目的繁荣与发展,以及项目立项评审和结题验收的评价与衡量问题。经研究发现: 在不同的科研项目评价制度下,即使是同一个科研项目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科研绩效。从某种意义上讲,科研绩效是因科研项目评价制度而异的.这一制度经过二十年的研究与发展,求索与争鸣,探讨与突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与效益,这对稳定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通过科研评价促进项目研究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社会科学科研项目的评价还存在很多不足,在一些方面束缚了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发展,相比发达国家来说还处在科研评价的较低阶段。因此,本文在此对二十年来我国社会科学科研项目的评价进行回顾总结与分类梳理,对取得的成绩进行分析与归纳,对存在的不足加以探讨与评论,目的是从中获得社会科学科研项目评价的启示,并最终使评价工作适应科学研究的发展并更好地促进它的发展。

  一、我国社会科学科研项目评价取得的成绩

  经过二十年的研究与发展,探索与争鸣,我国社会科学的科研项目呈现出多层级、多种类的特点。与之相关联的项目评价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与效益,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评价,对整个国家的社会科学科研项目评价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与引导作用。这对稳定和发展社会科学科研项目,对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过程和目标管理起到了良好地促进作用。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严把“两口两关”,示范作用明显

  这里的“两口”指的是评审立项的入口与鉴定结项的出口; “两关”指的是政治方向关和学术质量关。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入口设置了三道关: 第一关是资格审查,第二关是 5 位同行专家双向匿名通讯评审,第三关是会议评审。会议评审确定的拟立项目,报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后,还要在网上公示一周,接受学术界和广大群众的监督,如果没有异议,才算正式立项。

  在项目成果鉴定结项的出口国家社科规划办也设置了三道关: 首先采取双向匿名的方式把结项成果寄给 5 位同行专家鉴定,专家在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内研读结项成果,写出书面评审意见,并提出鉴定等级和建议分数。然后由各省社科规划办汇总鉴定意见,重点考察成果的优长之处和存在的问题。最后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组织专家开会,确定项目能否结项、以什么等级结项。

  一般情况下,能一次性通过结项的课题为 50% 左右,还有 50%左右的课题需要延缓结项。通过严把“两口”、“两关”,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的质量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主要有两个显著标志: 一是《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为党和政府提供了越来越多有重要决策参考价值的应用研究成果,受到高度重视; 二是《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不断向学界推出价值厚重的基础研究成果,成为展示学术精品力作的平台。[3]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实行网络申报与评审,建立健全过程管理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是全国范围内较早实行网络申报与评审,并将项目研究过程的评价与项目经费的划拨相结合的一类项目。它所依托的网络媒介是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以下简称信息网) 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网络平台( 以下简称网络平台)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通过信息网发布项目申报与管理信息,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管理提供网络服务,为高校及全国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提供社科研究的信息服务; 通过网络平台实行网上课题申报、评审、报奖,实现教育系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实时、在线、快捷、数字化的管理[4].

  教育部社科研究项目在申报时,申请人登陆网络平台的项目申报系统上传项目申请书的电子版并上交一份纸质申请书即可完成申报。科研管理部门在线审核确认本单位的申请书电子版,并在线打印申报一览表连同纸质申请书上交即可完成上报。项目评审时,评委使用分配的账号和密码,登陆网络平台对匿名的项目申请书按一定比例进行评审推荐即可完成评审工作。所有评委提交评审结果后网络平台会统计出最终的评审结果,社科司以此为基础确定拟立项目名单。整个过程简单、方便、快捷,省去了申请书的重复印刷、盖章和运输的繁琐步骤与人力物力的浪费,避免了评委信息的无谓暴露,实现了项目管理体系的电子化与网络化。项目研究过程中,教育部社科项目还将项目研究过程的评价与项目经费的拨付挂钩,在研究进行的第二年末要求负责人提交中期检查报告和成果附件,没有产生阶段性研究成果的项目将不予拨付第二批次的科研经费。这一做法有效的避免了项目结题时花费大量经费但成果却寥寥无几的状况,对项目负责人按预计时间和要求完成项目研究起到了良好的督促作用,是项目过程评价的典型。

  3、各类省级项目: 借鉴高级别项目管理经验,探索项目评价有效方法

  相对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各类省管项目的评价难度要小得多。

  无论是项目的立项评价、结题验收,还是评审专家的遴选乃至采用网络平台进行评价,各类省级项目都借鉴了高级别项目的管理经验,在项目评价的新方法上各省也在不断探索与尝试。比如,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除了借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进行通讯初审和会议复评的做法,严把两道关口进行项目立项评价之外,还在项目通讯初评时探索了跨省进行评价的可行性。湖南省科学技术厅的科技计划项目除了实行网络申报之外,还采取了专家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进行网上独立评审,结题报告网上填报与专家会议评价相结合等新方法,并积极探索跨省专家互评项目的网络评价方法。浙江省科学技术厅除网络申报与专家评审外,还通过构建软科学研究共享平台,科学规划和配置软科学研究资源,整合全省软科学研究机构科研实力,探索软科学研究资源高效益的投入产出,并使资源发挥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之路[5].

  二、我国社会科学科研项目评价存在的不足

  我国的社会科学科研项目评价虽然取得了以上这些成绩,但由于起步时间较晚、立法机制不完善和信息化建设落后等原因,存在许多方面的不足。它在促进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同时,逐渐暴露出一些不适应社会科学科研项目发展的弊端: 比如项目立项时评价指标体系的统一性和合理性问题,为了立项评价而虚设课题组成员及立项后成员的身份作用评价问题,项目完成后一个成果多处交差的结题验收评价问题,以及贯穿整个项目管理的评价系统电子化网络化水平落后的问题等。

  1、项目立项评价指标全国不统一、结构不合理、操作空间大。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社会科学界立项级别最高、涉及学科最广、发展速度最快、影响范围最大、惠及面最广的一类科研项目。从它的立项评审指标出发,我们可以考察整个社会科学界的项目评价水平。如果我们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评审比作一场考试的话,项目申请书就是考卷。

  考卷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课题论证,它既是申请书本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附表的全部。在本表中它紧接着项目基本信息数据表,以第一个问答题的形式出现,足以显示其重要地位。在附表中它与本表的内容基本相同,都要求申请人分别阐述: 项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和参考文献。不同的是它要求申请人用活页以匿名的形式来回答问题。此表将分别邮寄给五位同行专家进行通讯评审,发到评委手上的评审意见表( 如表 1) 要求专家从选题、论证和研究基础三个方面对活页进行评价,这三个方面被赋予 3、5、2 的不同权重。专家只需从 3 分---10 分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分数分别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分数与权重相乘后再相加即得一份活页的专家评审得分。

  得分高的活页,专家将在建议入围处划圈。全国大部分的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都延用了这一形式的申请书和评审方式,但在评审时的评价指标却存在以下几个缺点: 一是评价指标体系全国不统一。

  有的采用的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有的没有指标体系仅提出评审要求再根据整体印象评审,有的采用了评价指标体系,但定量与定性的比例各不相同。二是指标结构不合理,前期研究基础权重过低。前期研究基础比较扎实的项目,是项目在可预见的几年内做出有分量成果的前因,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指标体系中前期研究基础只占 20%的比例有点偏低。三是研究基础的填写存在较大操作空间。许多申请者在没有多少符合条件前期成果的情况下,采取了多种方法巧妙填写: 将课题组成员与申请人的成果列在一起,不标明作者及排序,统一标明“课题负责人和参加者的成果如下”了事; 申请人自己的相关成果列在前面,不相关的列在后面,罗列许多凑数。这样一来,客观指标不再客观,评委以此为基础进行评价的客观程度可想而知。

  2、为了评价虚设课题组成员,其身份作用十分尴尬。

  社会科学的各类科研项目在课题组成员的身份和作用这个问题上,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之一是为了满足项目评价的隐性要求,每个项目在申报时都要组织阵容强大的课题组,不提倡一人单独申请项目。从表面上看,相关的课题组成员和科学的人员配备有利于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但熟悉课题申报的人都知道: 课题组成员大多数只是在申报时充充门面,申报成功之后,他们就几乎形同。

  虚设了。究其原因,分几种情况: 其一是课题本身完成难度不大,课题负责人可以独立完成,没有必要在课题组成员中进行责权利的分配; 其二是课题负责人难以就任务分工和经费分配与其成员达成双方比较满意的协议,只有独立完成课题研究; 其三是参与课题在职称评审和岗位考核中所起的作用比主持课题小得多,大家都想着如何能主持项目,而不是当好项目参加者。误区之二是课题在申请的时候与结题的时候课题组成员不一致,“两张皮”的现象非常普遍。许多课题在申请书上写的是一组成员,但这仅仅是为了申报课题成功的评价需要而组织的,在成功立项之后或是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课题负责人就会换上另外一些成员。这些成员有的是真实的项目参与者,但由于职称和职务偏低不利于立项评价,只能等项目立项通过之后进行人员调整而确认身份; 有的不是真正的项目参与者,而是临时需要通过参与项目达到职称晋升和岗位考核目的的人,他们主动要求在项目申请时或项目进行过程中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项目,但并不实际承担研究工作。

  换下的成员有的是完成立项评价的使命后,实际不参与课题研究的; 还有的是立项之后有了新的工作或生活安排不再适合参与项目的。

  3、项目评价的电子化网络化程度低,评价周期长反馈机制慢社会科学各个级别的项目,相比自然科学各个级别的项目,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电子化网络化程度低的问题。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例,由于没有开发成熟的网络管理平台,申请时每位申请人都要提交至少 8 份申请书和 5 份活页。其中 5份活页用于国家通讯评审,8 份申请书中 1 份由各基层管理单位存档,2 份由省社科规划办按国家分配的指标推荐评审时使用,最后 5 份用于国家会议评审。这么多的纸质材料要经历漫长的推荐和递送 过 程: 申 请 人 印 刷---基 层 管 理 单 位 盖章---按规定的方法“一夹九”上交省社科规划办---省社科规划办组织专家对申请书进行推荐---同意推荐上报的申请书盖章---打包邮寄---国家社科规划办对来自全国的几万份材料进行分类、编号---挑选同行专家并邮寄通讯评审材料到各省社科规划办---各省社科规划办分发给专家所在基层管理单位---基层管理单位将材料分发给评委---评委完成后再层级送回全国哲学社科规划办---全国哲学社科规划办对材料进行统计,筛选出参加会议评审的材料。整个流程都由人工传递纸质材料完成,评价周期较长、保密程度不高、反馈机制缺乏,不仅差错和延误的情况难以控制和避免,而且对申请人、基层管理单位、省级科研管理部门、乃至全国哲学社科规划办都是一种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另外,对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成果的鉴定评审过程,也存在评价周期长反馈机制慢的问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完成以后,其最终成果要由省社科规划办聘请五位同行专家进行双向匿名通讯鉴定。从评价机制和流程来看,这种评价方法可以算是目前国内最公平的。但是由于缺乏成果评价的网络平台,材料在传递和评价的过程中花费了较长的时间,近几年来甚至还出现了课题负责人在结项时捏造、改造阶段性成果的现象。

  电子化网络化的落后影响了跨省进行评价的可行性、成果鉴定评价的保密性、督促专家及时评审的可操作性和课题负责人填报成果的真实性。一般情况下,一项国家项目结题成果从申请人上报结题材料到拿到结题证书要经历六个月左右的时间,且不说想再次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请人等待的时间有多长,就是结题成果经历这么长的评价时间,其出版的时效性和应用的意义都被打上了折扣。

  4、多个项目结题时共用一项成果,项目重复资助和成果学术泡沫普遍存在随着科研项目的立项资助部门越来越多,各个级别的科研项目种类也在逐渐增多,一位课题负责人用同一课题名称或相似课题名称在多个部门或同一部门不同级别获得科研立项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随之而来的结果是一篇文章或一本专著标注多个项目,多个项目结题时共用同一项成果。

  对于“一题多报”的现象,项目立项资助部门普遍的规定是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不能以相同或相近题目申报同一级别的项目。但以相同或相近题目申报不同级别的项目,用同一成果到多个部门进行结题,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定。此外,以相同或相近题目申报同一级别的项目,除项目的级别认定在各部门存在偏差外,在没有共建共享的网络管理平台的情况下真正履行查重手续也有很大的困难。因此,项目在多部门重复立项资助,成果在多部门重复用来结题的现象普遍存在。各项目立项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在年终统计时,从数字上看项目立项数量很多,但这些项目的题目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 从数字上看项目成果数量很多,但这些成果只是重复提交而已,总量并没有增加。学术资源的垄断与集中,学术泡沫的产生与扩大就此形成。

  三、反思与启示

  1、整合: 构建全国统一的社会科学网络管理平台。

  早在 2003 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 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计划,要加快“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建设,形成布局合理、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的图书情报系统。[6]

  许多省厅和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纷纷响应,建立与改进本级科研信息网站,相继在主页嵌入科研管理网络平台,进行本部门科研项目的管理。目前,各部门的科研管理平台基本实现了本级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功能,有的还进一步实现了立项合同签订、中期检查与结题验收的功能,以后还将逐步扩大到成果评奖、人才遴选、学科基地评选等功能。但是这些科研管理平台仅局限于本部门内部的管理,与其它部门的科研管理平台没有对接,无法进行资源的共建与共享。非常简单的查询,如项目立项评审时查询申请者是否有同一级别项目已经立项但尚未完成,都无法通过统一的科研管理平台一次查询完成; 如一篇文章是否存在一稿多发情况,文章与课题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等也不能通过统一的科研管理平台一次查询完成。对于管理平台的使用对象---全国广大的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和社会科学管理人员,则不得不分别花大量的精力学习各个平台的使用方法与推荐规则,又无法实现本人和本单位科研信息的“一网打尽”,这是限制和阻碍我国社会科学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大瓶颈。突破瓶颈必须以整合为指导思想,融入各个科研管理平台经过实践检验的功能优点、设计优点,摒弃不适合的、不方便的缺点,保留一些有待检验和发展的功能,尽快实现社会科学网络管理平台的全国有效整合,改变各部门和各单位各自为政、不通有无、界面不统一、资源不共享的状况。教育部、财政部最新制定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2011-2020 年) 》中也特别指出: 深入实施“繁荣计划”,要适应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强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条件支撑体系,全面提高保障水平[7].这是“繁荣计划”中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计划的重大举措,也是未来十年的主要任务。

  2、规范: 颁布全国统一的科研立项与成果验收评价规则与指标体系。

  我国的各类科研项目立项评审和成果结题验收只有诸如“主要资助对推进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具有支撑作用的一般性基础研究,以及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专题性应用研究[8]”、“课题具有学术前沿性,预期能产生具有创新性和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鼓励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有针对性的应用研究课题,鼓励新兴边缘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课题[9]”、“通过新的论证,丰富和完善了某种学说或重要理论观点,使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理论前提科学,资料准确充实,研究方法科学适当[10]”这样定性的评价规则,缺乏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规则和指标体系。因此,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虽然委托评价部门从公平竞争、择优支持、宁缺勿滥的原则出发提出了很多定性的要求,但目前我国的社会科学科研项目立项评审和成果验收还停留在专家凭印象打分和凭学术良心打分的阶段,无定量的规则可依、无定量的规则必依。长此以往,导致各个级别的项目评审结果客观性不足、透明度缺乏,凭主观打分、凭关系打分的现象屡屡发生。在项目立项评审过程中,缺乏前期研究基础,选题不符合项目指南的资助范围,论证水平也缺乏新意的申请材料,只要能和评委打好招呼,一样能够获得立项。在项目结题验收过程中,成果与已发表的论文大量重复、论文数量和质量都不高的项目,只要能和评委搞好关系,一样可以顺利过关。因此,本文认为: 应该确定一些量化的规则来规范评委的评价行为,让应该选择哪些评价指标,每项指标应该占多少比例,根据评价要求和实际情况每项指标比例可以上浮和下调的范围各是多少,成为明文规定的条例,成为必须遵守的条例,成为委托专家评价的立项部门监督的重点,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认同度才会提高,评价的总体水平才会更进一步。

  3、评价: 基于网络平台按照评价规则来规范评价行为,规范科研行为。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要创新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体制机制,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科研组织形式,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11].意见为进一步深化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引进公平竞争机制,建立科学公正的评审制度和评价体系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条件保证。以此为契机建立全国共建共享的社会科学网络管理平台和制定统一的评价规则与指标体系,可以为科研项目评价带来几大变革: 第一,申请人的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是否实事求是的列出,不再依靠申请人的学术道德和学术技巧,而由平台调用相关数据库生成成果列表。有多少成果不由本人说了算而由平台说了算,实现前期基础评价指标的客观化,使评审专家( 或由平台代替专家) 按照统一的规则评审客观性指标成为可能。第二,申请人申请的课题是否存在一题多立,是否与已立项的科研课题存在“炒现饭”的关系,是否在本学科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都可以通过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审查和初筛。第三,评价过程中产生的专家评价意见,对于没有立项成功的和获得立项的项目申请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财富,通过网络平台评价使意见的反馈变得简单而快捷。反过来,这一做法对评委的评价行为形成了一种督促,使得评委按照既定的评价规则给出评价意见成为“有法必依”的事情。第四,对于项目结题验收来说,通过网络管理平台可以对“一项成果多处应付交差”的现象进行有效遏制,杜绝学术泡沫和学术浮躁的产生。借助现代化手段来实现这些变革,既是对科研人员科研行为的有效规范,也是对评审专家评价行为的有效督促,对社会科学科研项目评价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大有裨益。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