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科学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方向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6-19 共5677字

  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平稳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传播在各种新媒体的发展影响下,出现了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助推器和强大动力,促使哲学社会科学迅猛发展; 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借力新媒体也暴露出一些隐患,严重影响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引起了决策者和众多学者的关注。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在新媒体和数字技术背景1一个问题。

  一、新媒体引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误传误信
  
  新媒体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与传播产生影响是必然的,因而出现消极影响也是必然的。网络资源鱼龙混杂,诸多的新媒体公司在信息时代充当了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为了达到宣传和推广的目的,诸多网络公司对传统文化断章取义,任意曲解,甚至打着宣扬文化的旗帜,充满了文化元素。然而,那些看似韵味十足的文化派,却是扭曲和颠覆传统文化最鲜明的代表,什么“一网情深”、“晋善晋美”、“骑乐无穷”、“草尼玛”等等,恶意绑架文化的现象层出不穷。21 世纪是信息时代,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被误传的现象应该给予重视。

  号称是最懂中文的某搜索引擎,在误传文化信息时却最具代表性。例如,搜索关键词不能区分简体和繁体字,所有的繁体字进入搜索以后,都会被系统自动转化为简体。众所周知,历史上很多地名、人名、很多简体字不能囊括的文字是不能随意被替换的,既不尊重古人,更是对文化的践踏。诸多搜索引擎网站,太多的内容和链接留在了自己网站内部,百科、文库、新闻等资料鱼龙混杂,极具误导性。在搜索引擎里检索“建安七子”的“徐干”时,发现该词在搜索结果里居然存在多个版本,分别是徐干、徐干、徐斡、徐韩等,而且都是言之凿凿,各有依据。“涓浊梁”是《荀子》中的一个人名,简体应作“涓浊梁”,结果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居然只有错误的“涓蜀梁”,网络上误把“浊”的繁体“浊”写成“蜀”.2009 年,首都师范大学数字文献研究所尹小林老师曾经就搜索引擎误传文化知识一事撰文警示,提到网络误把“悬针长竖”误传为“悬针长坚”,但此种情况一直没有受到重视。由网络延伸的影视剧对传统文化误传更是可怕,“朝歌”一词的读音纠正了很多年,都没有能够完全纠正过来。

  如果说非学术机构的网络公司不懂文化,误传还情有可原,那么学术机构误传文化知识,深远影响则要可怕得多。某学术期刊网是国内较大的论文下载基地,但是在文献数字化的过程中,却大量使用 OCR 识别,导致文字错误频出,以至于以讹传讹。“神祗”一词原本并不存在,但是由于OCR 中文识别能力有限,神祗的说法就蔓延开来,学生根本分不清“神只”还是“神祗”,以至于有教师不断撰文给予更正,学生还是云里雾里。某专业书刊索引网站亦是如此,许多重要的人名、书名都会弄错,比如“周桂钿”写成“周贵钿”,“着”、“着”不分。很多杂志学报,发表论文时,参考文献一定要与理工科格式看齐,导致了不少笑话,也让人产生了不少疑惑。中国古代书籍是分册、卷、章的,大部分书籍都是编或撰的,谈不上专着,但是杂志社一定要按国外期刊杂志排版,书名后加注[M],让文科生盲目是从,害人不浅。

  信息时代,现代人喜欢享受文化快餐,“韦编三绝”就变成了一个古老的传说。今人读书,稍微有些韵味和深意的文字都读不进去,以至于《红楼梦》、《儒林外史》、《镜花缘》等小说都成了晦涩难懂的东西,鲁迅、巴金、郭沫若的文章,现代学生也看不懂了。与此相反的,光怪离奇的武侠、言情、穿越、玄幻等小说却大行其道,备受大中小学生追捧,以至于老学者大声疾呼中国文化亡矣!

  哲学社会科学既要研究高高在上的雅文化,也要发现社会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俗文化。雅文化是需要长期积累和研究才能有所发现的高深学问; 俗文化长期根植于民间社会,反映的是切切实实的社会生活,不容半点扭曲。在当前网络等新媒体的影响下,雅文化研究被低俗化、庸俗化、市场化,以至于失去了学术的公信力; 俗文化的研究又脱离大众生活,传统在人们身边渐渐消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能因为新媒体的出现而斯文扫地,既丧失了颜面和尊严,又流失了话语权。

  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如何有效应对新媒体的冲击
  
  合理借力新媒体传播哲学社会科学,广大学者要有时代精神,要有勇于适应新媒体的能力和自信,最终让它为我所用。

  首先,要转变观念,有适应哲学社会科学的能力和判断力。面对网络媒体的冲击,面对无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名词,我们要迎难而上,加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学习和吸收。很多学者,尤其是老学者片面地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传播与研究是传统平面媒介的事情,只要在权威杂志上发表一些新观点、新言论,就能立言立说。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墨守成规,更不是抄抄写写,不利用新媒体吸收新问题,就不知道别人想的是什么,再新的观点也是别人吃剩的东西。另一种严重的情况是,国内许多“专家”喜欢利用自己掌握的外语优势,翻译甚至误译一些国外学术的只言片语,就宣传为理论前沿。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如果走上这两个极端,必将在新媒体冲击下完全丧失话语权,以至于大多数所谓的“学术”都沦为文化垃圾。网络媒体发展迅猛,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传统媒体的言论哪怕是以最快的速度发表印刷出售,到读者手里时早已是明日黄花。现代微博、微信技术能够在数秒钟的时间内把一个事件或话题传遍全世界,这种速度传统传媒是无法比拟的。哲学社会科学传播如果放弃这块阵地,不转变观念,固守旧学术知识渠道,社会科学研究不仅停滞不前,甚至还会倒退。

  其次,要加大制度建设、制度规范。信息时代媒体传播应该重视制度先行,没有良好的制度规范,哲学社会科学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必将失去标准。新媒体冲击下,诸多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没有建立,容易出现钻政策空子,利用法律盲点从业者。近些年来,社会上出现的诸多新闻记者、编辑、教师、律师等社会科学从业者,为了某些利益,跨越职业道德底线,甚至把自己当作特权阶层,把个人意志凌驾于科学之上,不得不说是哲学社会科学传播的悲哀。

  再次,加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传播的信息化投入。新媒体传播哲学社会科学,单依靠部分专家和教育部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对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的投入是全社会和各行各业的共同事业,信息化发展了才能为新媒体传播哲学社会科学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一方面,要加大硬件方面的投入,网站、程序、带宽、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等硬基础都必须跟进; 另一方面,要加大软件方面的投入,一是培训大量能够熟练掌握新技术又了解文史哲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二是搞好各种技术交流,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本世纪以前,信息传播主要靠纸质文献,图书馆是最丰富的学术宝藏。这个时代,信息传播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图书馆开始走向数字化和网络化。数字出版、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手机报刊等新载体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传播中,愈加显示出了突出地位,成为媒体传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最后,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加快话语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有着无与伦比的深厚底蕴,但是西方自由主义的话语体系仍然占据上风,如何有效地打破西方文化垄断,需要发挥中国文化的智慧。事实证明,西方现代性依然没有取得所谓的胜利,中国应该拿出自己的声音和话语体系。新的社会发展中,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发展情况,走上了“中国道路”,积累了“中国经验”,说到底,走自己的路就是中国在构建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在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如果不能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势必落后于人,丧失学术乃至各个领域的话语权。

  三、新媒体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解决的问题
  
  我们意识到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的重要,懂得如何构建这种话语权,但是在当前复杂的哲学社科研究背景下,创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之路,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首先,警惕新媒体传播中的国内和国外相关组织的科研项目资助。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科学研究呈现出了高速、多元、自由的学术氛围,人文社会科学开始走向良性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西方某些文化力量,打着各种“援助”、“交流”、“学习”、“征文”的幌子,通过新媒体以多种名义资助国内学者,诱导从事相关方向课题的研究。

  某些高校研究机构、导师、研究生不解其意,欣然接受或主动寻求资助。然而,这些“资助”不是免费的馅饼,几乎所有的研究过程和结论都必须按照资助方预先设定的思路展开,否则就算违约或者不给予资助。这种看似合情合理的人文社科研究资助,事实上却抢占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话语权,致使某些科研单位和个人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错误的研究方向,充当了科研“间谍”,最后的研究成果还被冠以“创新”、“优秀”等标签。这种情况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人文社科研究必须警惕。

  其次,重视新媒体影响下经费构成要素的变化。科研经费是决定人文社科研究话语权的根本和关键,但问题与矛盾也最多。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涨,人文社科研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单一到丰富,研究队伍、条件、领域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各种问题也暴露出来,尤其是掌握话语权基本方向的经费使用,跑冒滴漏、挪用乱用、腐败贪污等乱象丛生,科研岗位成了“风险岗位”[1].正是因此,管理部门对经费设置了许多极为苛刻的使用条件,反过来又引起了正常研究者的抱怨,科研经费管理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管理怪圈。

  曾有主持过国家重大课题的教授坦言,自己不是课题主持人而是报账员。课题经费使用者与经费管理部门斗智斗勇,科研经费的使用问题几乎成了所有课题项目主持人最头疼的事情。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人文社科研究条件大为改善,查找资料、查阅科研动态、调查分析、出版发行都显得相对容易。有人认为,课题经费用于学术研究不足三成[2],但是诸多劳动都是无形的,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很难再采用开“发票”的方式进行报销,如果科研报销忽视了占据最大比例的无形劳动,忽视了课题组成员利用新媒体超额的无报酬劳动,显然不合情理。按照现有苛刻的报账流程,一个大型人文课题顺利完成,几乎不会使用到任何设备,不会产生大量的费用,除了部分差旅和劳务费外,几乎所有的可报销经费都是“违规”的。

  因此,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要看到在新媒体影响下,科研劳动构成要素的变化,继而引起的科研经费开支的变化。建议科研管理部门加大后期资助力度,建立科研项目结题后的奖励机制,只要课题能顺利完成,经费的一定比例可以作为奖金直接发给课题组。从制度和人员多方面入手,既要堵住制度漏洞,又能兼顾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才能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和价值,才能调动和引导科研走上良性循环之路,才能从根本上掌握好科研话语权。

  再次,利用新媒体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科研成果鉴定是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搞好成果鉴定是对国家的负责和对科研工作者劳动的肯定,公平公正尤为重要。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一是要利用新媒体与时俱进,加大对论文成果的剽窃监测,防止人文社科成果的粗制滥造,保证科研成果的质量; 二要利用新媒体建立便捷的评审系统和网络,形成有效的匿名评审制度,组织专家做好双向匿名评审,加大专家对科研成果的话语权; 三是取消把核心刊物作为唯一评价的评审机制,利用新媒体建立第三方科研监督和评价管理。课题申报太过于重视申报书的论证环节,忽视科研工作最起码的时间保证,许多申报者身兼数职,家务多,教学工作繁重,行政工作应接不暇,根本无暇搞科研,课题一拖再拖。现有的科研管理,是重申报,轻过程,许多没有科研诚信、不具备研究能力的申报者滥竽充数,后续监管问题屡见不鲜,最终成果达不到要求。

  在新媒体和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哲学社科研究还存在着团队虚假、虚构数据、移花接木等诸多问题,课题研究既要重视问题的存在,更要有效利用新媒体解决存在的此类问题。

  四、新媒体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展望
  
  有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学者在科学研究中使用新媒体[3],论文下载、电子书、电子期刊、专业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世界的名词走入学术研究视野,尤其是大部分中青年学者利用各种数据库下载论文,查阅论文更是司空见惯,只有少部分 65 岁以上学者不懂电脑操作,接触新媒体较少。可以大胆预见,随着科学技术的更快速发展,新媒体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中所起到的作用将越来越显着,效果将越来越明显。

  传统平面媒体在信息时代暴露了大量的问题和缺点,比如出版周期长、受众范围窄,但也有明显的优势,比如语言规范、内容权威、版权清晰、容易保存、专业性较强,这也是其在信息时代还将稳定存在,不会被新媒体完全取代的原因。事实也是如此,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方面,大量的理论前沿、学术动态、权威论文都是发表在以传统媒体为核心的纸质期刊杂志上。

  新媒体的特点是多、快、广。一个学术观点,一个全新的理论知识,只要打开网站就能搜集到所有相关的信息,并且随时可以查阅或者打印。

  然而,新媒体也存在着很多消极方面,诸多新媒体概念只是风靡一时,难以以一种稳定的形式维持下来。前几年流行的博客,近几年就偃旗息鼓,大量博客主页死亡,仍存在的博客也逐渐冰封。互联网虽然内容丰富,信息量极大,但是就中文信息而言,重复的垃圾资源信息太多,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资料文献少之又少。微博速度传播虽然非常迅速,但是一旦谣言四起,就会出现难以预料的社会负面效应,产生非常不良的一系列连锁效应,影响恶劣。因此,新媒体有着代谢快、垃圾信息多、言论随意大的缺陷。

  面对新媒体不可阻挡难以抗拒的势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取长补短,有效地结合两者。

  社会科学研究不能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丧失学术话语权,一方面要吸收新媒体的新观点新知识,另一方面也要紧靠传统媒体发布权威言论,加强学术性。社会科学研究只有海纳百川,广泛利用新旧媒体,相互补充,加大改革创新,增强公信力,扩展受众,才不至于流失学术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吴江。 科研岗位怎么成了“风险岗位”[N]. 光明日报,2015 - 04 - 07( 016) .
  [2]邓华宁,俞俭,等。 课题经费用于学术研究不足三成[N]. 经济参考报,2015 -03 -23( 005) .
  [3]吕莎,吴婷。 审视新媒体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 -04 -23( 001) .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