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科学论文

问题意识在社科研究中的孕育

来源:西部学刊 作者:郑秀芹;毛维国
发布于:2018-10-17 共4951字

  摘    要: 问题意识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思考的起点, 是对已知领域和矛盾体的深入发现和探究。本文在阐释社会科学研究与问题意识内涵的基础上, 分析了问题意识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必要性, 认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培养问题意识, 应从吸收经验、创新知识结构, 营造良性发展的学术氛围, 淡化权威意识、敢于质疑三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 问题意识; 社会科学研究; 作用; 途径;
 

问题意识在社科研究中的孕育

  在科学研究当中, 问题被看作是研究的起点及归宿。一门学科若能衍生出大量的问题, 那么它就充满了生命力, 而问题的缺乏则是该门学科缺乏活力乃至走向衰落的标志。自觉的问题意识, 体现了学者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问题意识的培养, 需要学者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社会科学研究与问题意识的内涵

  问题意识是学术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突破口, 也是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因素之一。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 促使人们去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 从而进行创新。社会科学的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 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一) 社会科学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是探索社会事物本质, 研究分析社会问题, 探寻社会发展规律的系统性科学。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为社会科学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文艺复兴运动、英国工业革命等社会变革对社会科学的产生起到了促进作用。“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纵横交错的网状系统。”[1]它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 (狭义的自然界) 相区别, 其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它是有人参与的, 总是和人及人类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 社会发生的任何现象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存在, 各类社会问题之间都有着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关系。另一方面, 任何社会现象的存在、发展都与历史上其他某些现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时, 又都对将来所要发生的某些现象产生潜在的影响。社会科学研究的本质在于发现社会中潜藏的问题, 通过科学方法的研究解决问题, 这也是问题意识的社会价值。

  自然科学通过对于概念的确定性假设为自己划定了较为严格的学科界限, 用于自然科学的知识结构以及方法论也都是严格理性和确定的。而对于社会科学而言, 它研究的是人的活动, 是对人有目的且具有能动作用的那一部分社会活动的研究。社会科学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不确定性, 揭示貌似自然的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以及其产生的价值活动, 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所在。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首先在于解释社会现象的形成及其背后的原因, 以充分把握社会活动的本质。社会科学研究的第二个目的, 是对已经发生的事实作出说明和评价, 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推理和演绎, 对尚未发生的事情进行评估与预测。社会科学研究的第三个目的在于即时对未来社会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控制以及有效操作, 使结果能够向期望的方向发展。

  (二) 问题意识

  马克思讲, 最困难的不是答案, 而是问题。问题意识是对社会实践或理论中的矛盾部分进行质疑、探究、突破与验证的各种思维的综合体现。问题意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贯穿始终, 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问题意识包括发现问题、界定问题、解决问题与结果验证四部分。第一, 发现问题。它是问题意识中最为核心的内容, 发现问题是进行研究的起点, 指在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 在认真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并时刻保持一种怀疑的态度。第二, 界定问题。这是把不知道的问题变为知道的过程, 这比直接解决已经定义好的问题要难得多。它需要研究者发动视觉、嗅觉、感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去感知、去体验, 采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去分析和研究收集到的素材和资料信息。第三, 解决问题。要求研究者运用专业知识、论证工具与所能获得的学术视野进行调查、取证、分析, 并在多次的实验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四, 结果验证。这是指只有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研究才算是有社会价值的研究, 才算是真正的社会科学研究。

  “问题意识遵从归纳的逻辑, 即从收集和归纳社会实践中发生的问题出发, 讨论本学科应予关注和解决的问题。”[2]问题意识是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求, 是对社会中现有事物中的怀疑与超越, 是对未来事物的求真与探索。但问题意识不是天马行空, 而是建立在事实与科学的基础上, 不是单纯的标新立异、特立独行, 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问题进行研究, 因而是具有社会价值的求异。问题意识具有否定性和批判性的特点, 其哲学基础是唯物主义辩证法, 这种批判性, 不同于康德的批判主义, 也不同于洛夫佐伊等人的批判实在论。它实质上是一种辩证的扬弃, 对于事物发展产生的新因素,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从而推动事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问题意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必要性

  科学研究之所以生生不息, 是因为它的学术性, 而学术要想薪火相传, 必须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够实现。问题意识敏锐的研究者, 可以事先洞察到某种潜在因素, 加之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研究经验, 进而实现学术上的突破。

  (一) 推动学术创新

  问题意识以发现和提出问题为核心, 通过调查获得新材料、新证据, 进而进行分析总结、开拓创新, 最终达到解决矛盾和问题的目的。对于学术研究者而言, 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一般都经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的, 这条思路也蕴含着巨大的方法论价值。正如一些学术研究者经常强调的“好的论文选题就表示成功的一半”。问题意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源于在现有知识存量的前提下对于研究对象的深入思考。事实上, 从事任何研究, 都需要具备问题意识。只有具备问题意识才会有研究动因, 才能形成新的研究课题。问题意识就是创新意识, 善于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从社会科学研究与问题意识的含义可以看出, 具有问题意识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提, 没有问题意识的社会科学研究不算是真正的研究, 很难取得创新与进步。可以说, 增强问题意识有助于提升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 正是对社会问题与社会现象的思考让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存在的价值, 进而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推动社会进步。

  (二) 提高研究效率与价值

  社会科学研究是在人们比较、鉴别、平衡、协调之后进行价值选择的结果, 是对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规律的探求。以社会科学中社会学的研究为例, 问题意识要求研究者在考虑问题的时候, 要将其放到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 分析学者如何主动参与并解决问题, 并采用适当的理论指导人们的行为或者观念。它是研究者以其具备的相关知识结构, 在一定的理论框架里思考和研究特殊的社会现象。具有问题意识的研究者会在对社会进行观察积累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问, 并通过其思想主动性来衡量该疑问能否在自己以及整个人类的知识库存中得到解释。由此来看, 问题意识是社会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能够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质量, 包括其实践意义以及学术意义。因此, “强烈的问题意识, 不仅有助于学术水平的提高, 也有助于遏制低水平重复研究的不良学术之气。”[3]一个富有问题意识的科学工作者, 一定会取得卓越的成就。相较于自然科学, 问题意识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尤为更要, 它有利于防止低水平的重复研究, 推动社会科学的创新。对于研究者个人, 强化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自己知识结构的更新, 提高批判意识, 增强做出判断、提出批评的胆识, 在实践中实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三、社科研究中问题意识的培养途径

  一个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的人, 如何能发现该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就算发现了问题, 没有知识和研究经验的积累又如何能解决这些难题?坚持问题导向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鲜明特点, 如何培养问题意识不仅重要, 而且有着十分现实性的意义。

  (一) 吸收经验, 创新知识结构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 选择及确定研究课题实际上已经决定了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下一步就要具体性的确定包括研究内容、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等更细致的东西。研究者在确定选题时, 往往会受以下因素的影响:专业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的掌握、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 也就是说, 这些方面的知识结构决定了研究者在选择课题时发现问题的能力。一项课题水平的高低, 并不在于所研究的问题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 而是在于能否揭示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 能否在比较高的层次上概括社会现象的整体情况以及发展规律。毫无疑问, 研究者知识结构的完善与否, 决定着课题的整体质量和研究结果。问题意识的基础在于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与广阔的学术视野, 读书学习、实践锻炼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做学问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学术视野是社会科学研究者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 广阔的学术视野有助于打开思路, 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从而给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而读经典又尤为重要, 每个学科都有若干经典着作, 这些经典着作都是各个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 ”[4]读经典、读大师的着作就是为了吸取他们的智慧, 让自己少走弯路, 这样就可以较快地成长起来。因此, 社会科学研究者“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学习”, 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有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能够为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二) 淡化权威, 敢于质疑

  权威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 可以说是渗透到生活、学习、研究中的方方面面。有的人囿于学科体系本身, 盲目跟随权威人士的脚步, 对教材或是经典之作深信不疑。权威意识不仅仅存在于教材权威, 还有教师权威、专家权威、政治权威等。这种权威意识容易使人们养成懒于思考、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惯性, 阻碍了社会进步与创新。培养问题意识就要淡化这种权威意识, 以批判性思维去辩证地看待事物, 不断地向权威提出问题, 问题的解决能够使人们深化对这部分的记忆, 若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则能够引导相关研究更进一步开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意识来源于实践, 应用于实践。要培养问题意识, 必须回归实践。实践出真知, 其原因也正是在于在实践中能够贴近现实、发现问题, 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中成长。而一旦脱离实践, 问题意识的相关理论学得再多也如无源之水、空中楼阁。在学术研究中, 研究者不仅要学会观察、体验生活, 更要热爱生活, 这样才能激发研究的热情, 使社会科学研究更具人文关怀的温度。人文关怀体现在社会科学研究者的道德水平与情操修养上, 蕴藏在问题意识之中。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社会科学研究者会从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 如研究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 怎样促进人的发展, 这样做能否提高人们生活满意度、便利性等等。一定意义上说, 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研究者往往更容易发现问题, 更有动力去解决问题, 更容易取得社会科学研究的成功。

  (三) 营造良性发展的学术氛围

  强化问题意识, 需要逐步完善职称晋升、科研成果评价机制, 以包容性的制度设计引导专家学者参与有关社会科学的研究探讨。首先, 加强社会软环境建设, 这是培养问题意识的一个外部条件, 有利于思想的交流与学术研究的深化。包容性的社会软文化是问题意识培养的沃土, 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百花齐放的沃土。具体表现为, 引入探究式教学法, 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的思想可以自由的进行交流碰撞, 必要时进行知识引导, 充分带动学生的问题意识。随后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者探讨的方式分析该问题, 最后让每个学生充分酝酿, 整理出自己的答案。同时, 要遵循客观性的原则, 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其次, 就是改变单一性的评价方式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该理论基础是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它是在对人类大脑、人类的发展与进化等实证资料的分析基础上创造性提出的。“在实践中, 就要求既要有对学术上有精深造诣的学生的激励机制, 也要有对其它智能方面有卓越表现的智能评估方案。”[4]学术氛围的培养并非是对创新成果的急功近利, 而应是对理性价值的充分尊重。

  “任何重大学术成果的产生都是在面对事物发展的矛盾困惑时, 展现出来的孜孜不倦的强烈的问题意识心理。”[5]因此,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 树立敢于质疑的思维方式, 对于问题意识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谭琤培.对档案学学科性质研究的新见解 (上) [J].兰台世界, 2000 (6) .
  [2]劳凯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意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3]仇立平.社会研究和问题意识[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0 (1) .
  [4]余三定.经典阅读的意义与方法——《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云梦学刊》座谈会发言选登:讨论经典阅读适逢其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 (6) .
  [5]方志远.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与“非问题意识”[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16 (2) .

原文出处:[1]郑秀芹,毛维国.社会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西部学刊,2018(08):53-5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