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比较教育学论文

比较教育学独立的“文化范式”探究

来源:教育研究 作者:杨明全
发布于:2017-06-21 共8530字
  [摘 要] 关注文化因素是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选择,也是当代比较教育学术探究的重要主题,文化范式是比较教育研究应该遵循的理论取向和实践范型。比较教育的文化范式在本质上蕴含“解释”和“共生”两种内涵。在文化范式下,比较教育研究注重阐述各国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并致力于本国教育的发展,其功能在于促进对异文化和他国教育的解释性理解,文化和历史传统成为解释国家之间教育差异的根本原因,而民族性则成为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文化范式可以提高比较教育研究的解释力,促进教育领域的国际理解;借助中华传统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教育影响;依托文化交流,拓展教育对外开放的渠道;借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推动比较教育的“循证研究”.
  
  [关键词] 比较教育;文化范式;教育的国际理解;教育对外开放。
  
  2017 年,比较教育学科创立两百周年。在两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比较教育学展示出了鲜明的学科特色,那就是以他国的教育作为参照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这一特色体现了比较教育研究宽广的视野和国际意识。然而,研究对象的外向性和方法论的单一性也使比较教育研究不时遭受质疑,在发展历程中也数次面临研究范式的转换,甚至在特定时期陷入“身份危机”的困境。
  
  那么,在面向未来的发展中比较教育如何提升自身的研究内涵?本文认为,比较教育研究需要拥有独特而明确的理论取向和实践范型,我们称之为“文化范式”.独立的“文化范式”是比较教育研究确立自身学科的根本特征。
  
  一、比较教育研究的文化属性。
  
  “比较教育学通过对不同民族国家教育现象的跨文化分析来认识教育,根据对教育这种文化现象在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不同表现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研究,来更加深刻地认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1]鉴于文化对一个国家的教育发挥着根本的形塑作用,文化成为解释不同国家之间教育差异的最基本依据。基于此,文化属性是比较教育研究最根本的属性。
  
  (一)关注文化因素是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选择。
  
  在历史上,对比较教育研究文化属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在19世纪,比较教育研究的主流做法遵循了“比较教育之父”朱利安(Marc A.Jullien)提出的科学化研究思路,在认识论上以追求“科学化”为取向、在功能上以追求“借鉴”为目的,力图建立一门“科学的比较教育学”.以此为导向,19 世纪的比较教育学被打造成一门基于客观描述和理性分析的学问,它以他国的教育制度为研究对象、以对教育事实的描述和分析作为基本手段,目的是提出改进本国教育的对策和建议。因此,19 世纪被称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描述与借鉴”时代。
  
  对他国教育制度的描述与借鉴显然不能回避一个根本的问题: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能够移植到另一个国家吗?事实上,单纯的教育移植往往会产生“水土不服”,这就促使比较教育研究不能满足于对教育事实的客观描述,而是必须将其还原到既有的历史文化传 统 之 中 . 英 国 比 较 教 育 学 家 萨 德 勒(Michael Sadler)是这一观点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曾用“花园”作为隐喻,来说明教育制度的“移植”就像把一朵花拼接到另一棵树上一样,是行不通的。20 世纪初,比较教育研究的“历史-文化”主义研究取向迅速崛起,它倡导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和认识方式为参照进行“因素分析”,推动比较教育研究进入“因素分析”时代。
  
  我们把注重“因素分析”的比较教育研究看作文化范式的重要开端。在“因素分析”取向下,比较教育研究不再满足于对外国教育制度的描述,而且还致力于剖析形成差异性教育制度的根源,从而发现支配所有国民教育制度发展的基本原理,这为文化范式的引入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际比较教育界开始对教育背后的文化要素越来越感兴趣,从主要关注“因素分析”到关注“文化分析”,典型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几位比较教育学家,包括马林森(Vernon Mallinson)、埃德 蒙·金(Edmund J.King)、霍 尔 斯(W. D.Halls),我国比较教育专家顾明远先生也是重要的代表人物。其中,霍尔斯明确倡导“文化主义方法”(Culturalist Approach),他指出,“文化主义方法是以一个自明之理为基础的,即每种教育制度都源自它得以存在的文化环境,‘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现象”[2].
  
  (二)文化是当代比较教育学术探究的重要主题。
  
  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探究领域,比较教育研究是一种充满智性的研究。这种“智性”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异文化以及他国教育的好奇,人们为了解释这种差异性就需要进行比较研究,于是对文化的关注也自然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主题。
  
  笔者对比较教育领域有关文化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鉴于资料的可获得性,选择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 3 种专业学术期刊,其中有2种为英文期刊,即《比较:比较 教 育 杂 志 》(Compare:A Journal ofComparative Education) 、《 比 较 教 育 》(Comparative Education);1 种为中文期刊,即《比较教育研究》。这3种期刊在国内外比较教育研究领域有着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发表的论文也具有代表性。以“文化”、“多元文化”(英文关键词包括 culture、cross-culture 或multi-culture)为主题词,对 2000-2015 年期间发表论文的标题、关键词和摘要进行检索(不包括期刊中的编辑导言、书评、文摘、会议综述等内容)。其中有关“文化”或“跨文化”、“多元文化”的研究在《比较:比较教育杂志》中所占比例最高(15.1%),《比较教育》其次(11.4%),《比较教育研究》最小(8.5%),三者平均约为 11.7%.这意味着,有关“文化”的研究受到了比较教育学术界的关注,在众多的研究主题中涉及“文化”的研究平均超过了 10%,在英语语系国家中这一比例更高。笔者进一步分析数据发现,2000 年以来每年度发表的涉及“文化”的论文所占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比较:比较教育杂志》具有代表性,如下图。
  
  
  
  这一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文化”本身就是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主题。特别是近年来,世界日益呈现出“国际化时代”的特征,各国之间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教育领域的差异性需要获得理解与解释,在这种情境下,文化就为这种理解与解释提供了基本的背景,由此也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
  
  (三)文化范式是比较教育研究应该遵循的理论取向和实践范型。
  
  时代瞬息万变,先进的科技和发达的传媒使得先民们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显得遥远而模糊。然而,正是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了一个国家对教育制度的选择。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言:“研究一个国家的教育,如果不研究其文化背景,是难以理解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本质的。”[3]与教育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相比,比较教育研究更依赖于对异文化的理解与解释,因此,文化范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比较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人类对自我存在的一种外在表达;而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要理解他国教育,首先要理解其文化,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前提。在这一逻辑前提之下,比较教育的文化范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在于推动各国、各民族之间对不同教育的理解与解释。如果说教育研究的根本在于推动有关教育问题的认知,那么比较教育研究的根本就在于通过比较而发现不同文化情境中的教育的异同并提出解释,从而揭示教育本质和规律、达到国际理解的目的。以文化范式作为理论取向的比较教育研究将教育的本质看作一种文化现象,致力于从文化的视角探讨他国教育发展的特色和面临的问题,注重发挥文化的解释功能,达到深度诠释教育差异这一目的。以文化范式作为实践范型的比较教育研究则抛弃“他国教育具有优越性”的这一假设,将比较分析的双方放在对等的位置上,坚持“文化平等论”,去梳理并诠释存在差异的原因,从而达到知解他国教育的目的。例如,以文化范式推进中外比较教育研究,首先,研究者必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下理解我们自己的教育,这是推进比较研究的前提,如果不了解自身,那么在分析他国教育时就失去了根本的参照;其次,要深谙对象国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因为教育是文化这棵“大树”上结的“果子”,要品味果子的味道,首先要明确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果树;最后,将具体的研究问题与特定的文化情境相关联,阐述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中外教育在这个问题上的表现及原因,进而从深层次上把握中外教育的异同。
  
原文出处:杨明全. 比较教育研究的文化范式及其实践意义[J]. 教育研究,2017,(01):23-2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