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美容论文

使用美容针毛刺法医治面肌痉挛病人的过程与疗效

来源:学术堂 作者:刘老师
发布于:2014-05-23 共2932字


论文摘要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为一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

  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

  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本病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对此尚缺乏特效治法。目前一般采用对症治疗,但效果均欠理想。笔者师从全国名老中医盛灿若教授临证多年,根据盛师经验,在临床上采用美容针毛刺法治疗面肌痉挛患者 26 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26 例均为本院 2011 年 5 月 - 2013 年 1 月针灸康复科门诊患者,其中男 8 例,女 18 例,年龄最小 18 岁,最大 65 岁,病程最短 2 个月,最长 5 年。按照 Cohen 制定的痉挛强度分级: 0 级:

  无痉挛; 1 级: 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增多或面肌轻度颤动; 2 级: 眼睑、面肌自发轻微颤动,无功能障碍; 3 级: 痉挛明显,有轻微功能障碍; 4 级: 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如病人因不能持续睁眼而无法看书。神经系统检查除面部肌肉阵发性抽搐外,无其他阳性体征。其中 2 级 7 人,3 级 16 人,4 级 3 人。

  2 、治疗方法.

  2. 1 治疗选穴: 阿是穴( 面肌痉挛明显区域) 、合谷、太冲。

  2. 2 治疗方法: 在面肌痉挛明显的区域,采用华佗牌一次性使用无菌美容针( Φ0. 19 × 10mm) 毛刺法施针,每隔 5mm 距离施一针。美容针刺入穴位深度为 4 - 6mm,不施手法; 合谷、太冲采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Φ0. 30 ×40mm) ,针刺深度为 1寸左右,平补平泻手法,留针 30 分钟,每天一次,每周五次,中间休息两天,20 次为一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3. 1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 面肌抽搐症状消失,随访 6 个月无复发; 显效: 面肌抽搐发作次数和频率明显降低,症状显著减轻,发作次数降低 2/3 以上; 好转: 面肌抽搐症状减轻,每天发作次数约为治疗前 2/3 者; 无效: 主要症状无变化者。

  3. 2 治疗结果: 治疗一个疗程后,26 例患者中痊愈 15 例,显效6 例,好 3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为 92. 31% 。

  4 、典型病案.

  王某某,女,56 岁,2012 年 3 月 17 日出诊。患者右眼睑抽动 10 年余,右面部抽动 1 年。患者 10 年前因惊吓后导致右眼睑不由自主跳动,未予治疗,后慢慢加重。近 1 年来,症状加重更为明显,扩大到右面颊肌肉抽动,严重发作时右眼几乎不能睁开。引颊移口,面部紧涩,有时整个面部不能自主。

  精神紧张或者遇寒冷刺激、睡眠不好时症状更为明显,休息后症状缓解,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滑,诊断为面肌痉挛。采用美容针毛刺法,在上下眼睑周围、口角周围,每隔 5mm 距离施一针。

  美容针刺入穴位深度为 4 - 6mm,不施手法; 合谷、太冲采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Φ0. 30 × 40mm) ,针刺深度为 1 寸左右,平补平泻手法,留针 30 分钟,每天一次,每周五次,中间休息两天。治疗 5 次后,患者自觉面部轻松有舒适感,10 次后患者面部抽动明显较少。15 次后患者诉面部抽动每天发作 1 -2次,每次几秒钟就结束。20 次后,患者面部已无颤动,面部活动自如,后又巩固治疗 10 次,半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5 、讨论.

  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面神经通路受到机械性刺激或者压迫有关,少部分见于面神经麻痹恢复不全的病人。发病机制可能是面神经的异位兴奋或伪突触传导所致。西医治疗此病常采用口服卡马西平或者面部肌肉注射 A 型肉毒毒素治疗,但药物副作用较大,且容易复发。面肌痉挛属于祖国医学“筋惕肉瞤”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本病与肝的关系密切。盛师认为本病多因肝风内动或血虚生风,上犯清窍,面部经脉气血运行失常所致。

  毛刺法是古代针灸中的一种传统刺法,源自《灵枢·官针》,“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因浅刺在皮毛,故曰毛刺。由于面肌痉挛病位较浅表,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调其虚实也,故采用毛刺法治疗。由于面肌痉挛是因为面部神经的异常兴奋放电所致,因此局部针刺宜采用美容针轻浅而针,浅刺少针,平补平泻,不施行重手法,以免刺激量过大加重面肌痉挛。《素问·咳论》篇中说: “治脏者,治其俞”。

  太冲主治肝之脏病、经病、气化病和与肝有关的脏腑器官疾病。

  《四总穴歌》曰: “面口合谷收”,《玉龙歌》“头面纵有诸般证,一针合谷效神通”。太冲和合谷穴相配伍,合称“四关穴”,具有柔肝熄风、镇痉安神等诸多功效。根据吾师经验,运用美容针毛刺法配合四关穴治疗面肌痉挛,熄风止痉、调和气血,疗效显肺疾病发病与否的关键因素。营造一个相对温和的体内环境,对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着积极意义。冬春季节患者体内阳气虚衰,更容易受到体外寒邪的侵袭而发病,故及时纠正体内的阳虚状态,对于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症状十分关键。治肺先温阳法能够一定程度改善肺肾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阳虚体质,达到调解体内阴阳平衡的目的。

  我们创立了仙姜河车温肺协定方以仙灵脾、干姜为君,共奏温脾暖肺、补肾纳气、扶阳驱寒、温化水湿之功,巫山仙灵脾和柔毛仙灵脾正丁醇提取物均能使羟基脲( Hu) 造成“阳虚”模型小鼠血浆中分子物质降低、巯基升高,认为其可能通过对巯基和中分子物质的影响发挥助阳作用。仙灵脾的各种制剂中,以茎叶鲜品提取物 C 及仙灵脾复方Ⅱ号有一定的祛痰作用( 小鼠酚红法) ,乙酸乙酯提取物初步认为有镇咳作用[2]; 紫河车、炙麻黄共同为臣,紫河车以其甘温之性峻补营血,助君药以补益肺肾、纳气平喘、温化痰饮,炙麻黄温肺散寒、宣肺平喘,现代药理表明紫河车中因胎盘 γ 球蛋白含有麻疹、流行性感冒的抗体,另外溶菌等亦有抗感染的功效。紫河车还能够促进血液中白血球数量的增加,因而增加吞噬细胞的作用; 葶苈子取其苦寒之性,反佐君臣药甘温之性,取寒热平调之功,开泻肺气,泻肺中水饮以平咳喘,茯苓甘淡渗利、健脾祛湿,既可消已成之饮,又可杜生痰之源,给邪以出路,五味子酸而微温,既可敛肺止咳,又可敛阴生津,与仙灵脾、干姜、紫河车相伍,敛收并行,使饮去而不伤正,合黄芪、甘草助茯苓益气健脾,共同补益肺脾之气,以上五药共为佐药; 加北沙参、麦冬,既可润肺生津、又可避免温燥伤阴,陈皮、紫苑、款冬花润肺化痰止咳、行气降逆平喘。丹参、川芎补气行血、祛瘀通络共为使药。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川芎、丹参等多种活血化瘀药物,均有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调节血液流变性,改善血液的“浓、粘、凝、聚”的倾向,通过提高 cAMP 浓度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全方协调共奏补肺纳肾、温阳健脾、降逆平喘、润肺化痰之功。仙姜河车温肺协定方能够抗感染,拮抗钙离子内流,改善三磷酸腺苷( ATP) 酶活性; 同时也可提高组织耐缺氧能力,对缺血组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3]。仙灵脾、干姜、紫河车、炙麻黄、葶苈子、川芎、丹参、五味子、黄芪、甘草、北沙参、麦冬、陈皮、紫苑、款冬花十五味药进行有效配比后可有效改善肺功能,改善体内阳虚状态,尤其改善血氧分压,降低 CO2分压,降低血黏度和红细胞集聚指数效果显著,尤其是仙灵脾、干姜、紫河车、川芎、丹参五味药作用最佳。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S].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 8) :451 -460.

[2]沈映军. 中药药理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904 - 907.

[3]沈映军. 中药药理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30 - 631.2013 年第 34 期6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