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美容论文

中医经方在美容中的具体运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25 共3014字
摘要

  1 通窍活血汤

  该方源自清·王清任 《医林改错》[1],王清任认为:"在外分头面四肢,周身血管;在内分膈膜上下两段。膈膜以上,心肺咽喉,左右气门,其余之物皆在膈膜以下。立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证……".药物组成:桃仁9 g,红花9 g,赤芍3 g,川芎3g,红枣7个 (去核),老葱3根 (切碎),鲜姜9 g (切碎),麝香0.15 g (绢包)。用法:用黄酒250毫升,将前七味煎至150毫升,去滓,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功用:活血化瘀,通窍活络,用于血瘀所致的斑秃,酒渣鼻,荨麻疹,白癜风,油风等。主要用于治疗头面瘀血所致的黄褐斑,头发脱落,酒渣鼻,紫白癜风等。

  《医林改错评注》:方中赤芍、川芎行血活血,桃仁、红花活血通络,葱、姜通阳,麝香开窍,黄酒通络,佐以大枣缓和芳香辛窜药物之性。其中麝香味辛性温,功专开窍通闭,解毒活血,因而用为要药;与姜、葱、黄酒配伍更能通络开窍,通利气血运行的道路,从而使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更能发挥其活血通络的作用。该方活血化瘀养血而不伤血,醒脑开窍而不伤神,疏肝解郁而不伤气,是临床上不可多得的验方。案1 通窍活血汤治疗紫印脸。高某,女,40岁。

  2014年5月6日就诊。患者面颧烧灼痒痛5年,皮肤青紫,呈一圆形,酷似拔火罐留罐过久所致,其症与经期有关,近几年来月经2~3月一行,而且经量少,经行色黯有血块,每次经期则面部青紫、烧灼痒痛明显减轻,经净则症状加重,伴头晕头痛,午后发热,口干苦而不欲饮水,纳呆食少,精神困倦。曾在多家医院检查,疑为神经性皮炎、血液病等,经多方治疗无效。邀余诊治,观面部青紫,皮肤似有小裂纹,面色不华,舌质红,苔薄黄,舌边有齿痕、青紫瘀斑,舌底脉络色紫黯曲张,脉弦数。据脉证分析,按中医四诊合参,辨证为血瘀肌肤脉络,日久化热所致。余思王清任 《医林改错》 一书中 《通窍活血汤》 症下治有此病,便遵法疏方:赤芍10 g,川芎9 g,桃仁6 g,红花6 g,生地黄15 g,牛膝10g,知母15 g,生石膏30 g,土茯苓30 g,银花10 g,连翘10 g,葛根20 g.7剂,一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

  6月23日,患者因月经不调再次来诊,自述服上方3剂后,面部青紫色变淡,烧灼痒痛感明显减轻,又服4剂后面部圆形紫印脸完全消失,皮肤也滋润,面部烧灼痒痛、午后发热、头晕头痛等诸症亦随之而愈,精神逐渐好转。随访至今再未复发。

  按: 面部青紫斑点或成片之病症。 据 《医林改错》 一书记载, 皆血瘀所致, 治疗采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疗效确切。 但本病症临床罕见, 常被疑为血液系统疾患, 易导致患者精神恐惧。 经四诊分析, 以近5年来月经2~3月一行, 经色黯红、 量少有血块, 每次经期面部青紫、 烧灼痒痛明显减轻, 月经干净后面部青紫、 烧灼痒痛逐渐加重为辨证切入点, 因经期经血下行, 使血府郁热有所出路则面部青紫、 烧灼痒痛得以缓解, 经净则邪无出路, 郁热内壅则症状渐重。 投以 《通窍活血汤》 活血消瘀, 推陈出新, 加牛膝、 生地引血下行而凉血, 石膏、 知母、 银花、 连翘清热解毒, 葛根、 土茯苓疏解肌表而止痒, 诸药合用, 配伍精炼, 药症对应, 使瘀得散而血得清, 故服药即获速效。 此乃 "非其不治, 乃不得其法", 可见王清任制方之妙。

  2 枇杷清肺饮

  该方见于清·吴谦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此症,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敷颠倒散,缓缓自收功也。[2]"是清代治疗痤疮的名方。

  由枇杷叶、桑白皮、黄连、黄柏、人参、甘草诸药组成。枇杷叶入肺胃二经,泻肺降火、和胃下气,既可清热泻肺、解毒消肿以治疗面部之红丘疹,又可清胃下气以和胃,是治疗粉刺、痤疮的代表性药物,桑白皮泻肺行水,使肺热从小便而出;黄连、黄柏均能清肠胃中结气积热;人参、甘草健脾和胃而泻阴火,也可托毒外出还能反佐寒性药物。由此可见,本方重在清泄肺胃蕴热、解毒凉血,故临床常用于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

  案2 枇杷清肺饮治疗痤疮-肺经风热型。患者王某,女,14岁。2014年6月2初诊。主诉:面部粟粒样。痘疹反复发作3年,加重5个月。现症:面部粟粒样痘疹,红肿发硬,有小脓头,触之疼痛,纳眠可,大便干,小便正常。舌红苔黄,脉弦数。平素嗜食辛辣刺激。曾多方治疗,痘疹仍反复发作,疗效不甚理想遂来我处就诊。中医诊断:粉刺肺经风热型,西医诊断为痤疮。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为治则,处方: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10 g,桑白皮10 g,黄芩15 g,黄连6 g,生甘草6 g,牡丹皮10 g.7剂,水煎服,1剂/日。嘱患者忌食辛辣刺激油腻食物,勿熬夜。患者服用7日后复诊,痤疮痘疹减少,大便正常,鼻周、前额仍油腻,遂略微调整方药,加荷叶9 g,侧柏叶10 g,继续服用7剂后,痤疮明显收敛,遂调整方药,减轻清热解毒药用量,加重活血化瘀药用量。继续服用2~3个疗程后,痤疮痘痕基本消失。

  按: 青春期初期, 年龄在10~15岁之间, 多为肺经风热所致, 痘疹多位于前额, 密集的粟丘疹, 伴面部油腻。 方中予枇杷叶、 桑白皮清热泻肺、 解毒消肿以治疗面部之粟丘疹; 肺与大肠相表里, 予黄连、 黄柏均能清肠胃中结气积热; 人参、 甘草健脾和胃而泻阴火, 也可托毒外出还能反佐寒性药物, 给予侧柏叶、 荷叶养阴滋肺而燥土, 最能清血分之热。 由此可见, 本方重在清泄肺经之热、 解毒凉血而不伤脾胃,为治疗青春初期痤疮的代表方剂。

  3 五味消毒饮

  该方出自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方,原文"毒势不尽,情寒壮热仍作者,宜服五味消毒饮,汗之……".五味消毒饮组成:金银花 (三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各一钱二分)。用法:水二盅,煎八分,加无灰酒半盅,再滚二三沸时热服。滓如法再煎服。被盖出汗为度。方中金银花味甘性寒,气味芳香,可清透疏表,又可解血分热毒,为治阳性疮疡的要药,为君药。野菊花辛开苦降其性微寒,可清热泻火,消肿止痛力强,为臣药。蒲公英既能清解火热毒邪,又能泄降滞气,为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佳品;紫花地丁苦泄辛散,寒能清热,入心肝血分,故可清热解毒,凉血消痈,为红肿热痛常用药;紫背天葵能入三焦,善于除三焦之火;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共为佐药。五药合用,气血同清,三焦同治,上开中清下利,兼能开三焦热结,利湿消肿。其清热解毒利湿功效显着,可广泛用于因热毒所致疾病。

  案3 五味消毒饮治疗痤疮-肺胃蕴热型。某男,18岁,学生。2014年6月9日初诊。患者自诉面部反复出现丘疹脓疱结节3年余。曾服甲硝唑、四环素、VitB6等,疗效不佳。近月来症状加重,遂求治中医。

  诊见: 额部、颊部及下颌处均见米粒至黄豆大小的脓疱疹和结节, 互相融合,舌质红,苔黄腻,脉数。诊断为痤疮。辨证为肺胃热毒,上蒸头面。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消痤。处方以五味消毒饮加减:银花、野菊花、生地各15 g,紫花地丁、蒲公英各20 g,连翘、赤芍各10 g,夏枯草30 g,丹皮、黄芩各12 g,生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服药5剂,脓疱明显消退,结节软化变小。

  上方减连翘、夏枯草,加桑白皮、茯苓继服6剂,诸症基本消除而痊愈。

  按: 痤疮中医又称 "肺风粉刺", 一般认为发病多与肺胃火热有关。 本方以银花、 紫花地丁、 蒲公英、 野菊花、 连翘、 生甘草清热解毒; 黄芩泻肺热;赤芍、 生地、 丹皮凉血活血解毒; 夏枯草软坚散结。

  当病情基本控制后, 以桑白皮、 茯苓换连翘、 夏枯草, 加强泻肺热除湿能力而善后。

  参考文献:
  [1]王清任。医林改错[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5-19.
  [2]陈红风。中医外科学[M].2 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22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