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学理论论文

网络民族主义的内涵、特征及其产生的背景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9-26 共4672字
论文标题

  当下,网络化、信息化正在逐步成为新的时代浪潮,网络民族主义这一新的社会思潮也随之应运而生,愈来愈引人瞩目.当前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不仅由于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而且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态因子的影响.运用社会生态学的视角和观点来分析、研究政治现象、政治行为是当代政治学研究领域兴起的一种重要分析方法.所谓社会生态,是指由"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习俗、民族、风尚、人口、宗教以及政治传统和观念等构成的特有的社会环境.每个社会生态都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每个系统又由不同的要素构成,并表现出不同的功能特征和结构形态"[1].将网络民族主义置于特定的社会生态环境中进行分析和考察,对于正确认识网络民族主义功能发挥与理性、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把握网络民族主义理性建构的路径有着特殊意义与价值.

  一、网络民族主义的内涵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关于网络民族主义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精准的定义.笔者更倾向于认同谷士刚对网络民族主义内涵的理解.他指出:"所谓网络民族主义是网络空间中的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主义行为的总称,它是民族主义在网络条件下的新发展,它以网络作为平台、途径、工具和手段进行相关的表达、传播和行动"[2].这种界定强调网络民族主义产生的技术载体支撑,即网络是网络民族主义产生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具有其正确性,但是对于影响网络民族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其他因素并没有涉及,不能准确、完整地表达出网络民族主义产生的本质内涵.因而,通过借鉴以上定义,同时运用社会生态学的观点,我们认为网络民族主义不是一种仅仅因网络而产生的孤立的社会政治现象,它同时也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社会生态因子相互影响的结果,是网民基于民族感情和爱国精神而在网络上表达和传播民族主义情绪、言论、思想的一种社会思潮,同时在某些情况下进行民族主义实践运动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种社会政治现象.

  二、网络民族主义的特征及研究意义分析

  (一)网络民族主义的特征

  1.突发性和应激性并重

  网络民族主义的发生往往呈现出突发性的特点

  某一地方发生的民族主义事件,一旦被传到网络上就会铺天盖地地被传播开来.与此同时,其突发性又导致政府相关部门在处理网络民族主义事件时的应激性特点,尤其是影响较大的国际国内事件,由于其容易转化成网络民族主义事件,引发网民的诸多反应,因而,一旦发生这类事件,为避免事态朝着不良方向发展,政府部门就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灵敏性和反应性,注重疏导网民的不良情绪,从而引导网络民族主义事件朝着良性健康的轨道发展.

  2.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

  网络民族主义的相关言论表达呈现出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特点.一方面,逻辑严谨、文笔流畅、观点深刻、篇幅较长的关于网络民族主义的文章,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会被各大网站、论坛、博客甚至平面媒体频繁转载,它们较多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利益和民族前景的担忧,体现了作者关于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刻反思,"彰显着理性的光辉"[3].另一方面,部分网络民族主义言论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化特征,许多网民大量使用暴力性语言,存在极端化倾向.这类言论表达者往往缺乏理性思考,没有经过系统和理论化构建,只注重不良情绪的宣泄,没考虑言论引起的严重后果.这也说明我国网络民族主义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3.大众化与体制外并行

  从参与者的身份视角和人数多寡来看,网络民族主义具有大众化和体制外的特点.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尤其是原来不掌握话语权的草根阶层和社会弱势群体能够借助网络在公共场合表达他们自己对社会上发生的某些事件的见解,以及发表对政府如何处理这些事件的观点,并且逐步把网络视为他们表达观点、意见的渠道和唯一认同的政治社会.

  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特点,大多数网民往往倾向于以虚拟符号出现,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他们所依托的网络空间具有不可察觉的时空位置和形态,其网上交往活动不具有实体性和可触摸性"[4].即便如此,网络民意的表达依然会对政府部门的决策过程和整个国内舆论造成深刻影响,这又使得网络民族主义呈现出体制外的特征.

  4.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

  分析网民的言行可知,其初衷都是基于朴素而又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本民族的热爱,而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特点,故不能将网络民族主义完全等同于网络爱国主义.但毋庸置疑,爱国主义是网络民族主义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网络民族主义的研究意义分析

  网络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政治现象和社会思潮,其社会影响力日趋显现.当前我国网络民族主义中所包含的极端、偏激、非理性的成分呈逐渐增长之势,不利于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对网络民族主义产生的社会生态的分析和考察,以更好地发挥网络民族主义的正向功能,同时探索网络民族主义理性建构的路径,给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理性、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借鉴.

  对于网络民族主义理性建构的路径,笔者认为继续大力发展我国经济,切实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维护好我国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这是引导网络民族主义朝着理性健康轨道发展的根本之策;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外交上扞卫我国的国家和民族利益,是网络民族主义理性建构的关键所在;大力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提高民众的受教育水平,坚持弘扬主旋律、倡导多样化,尊重差异化,注重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是网络民族主义理性、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

  二、网络民族主义产生的社会生态环境分析

  从社会生态学的视角看,网络民族主义的产生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元社会生态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产物.

  (一)网络民族主义产生的经济生态环境分析

  网络民族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社会生态环境中,经济生态是影响网络民族主义产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除了与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之外,还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带来的全球化与本国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冲突息息相关.

  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显着提升,全球化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冲突难以避免.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大量涉外言论,无一不体现着这种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初衷.

  其次,改革开放带来的我国经济的长期繁荣和辉煌成就促使我国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日渐复苏,民族自豪感日益增强.伴随着这种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民众的国家利益意识也随之觉醒,在与国际社会的一些利益冲突中,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呼声日益高涨,形成了一种强大的不可忽视的网络舆论力量.

  再次,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的中国民众开始接触网络,并出于爱国意识加入到网络大军中发表各自对一些问题的观点和意见,甚至被呼吁加入到网络行动中.

  (二)网络民族主义产生的政治生态环境分析

  整体来看,影响网络民族主义现象产生的政治生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较之以往有了较大进步,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政治文明程度大大提高.相应地,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政治风气大为好转,社会民主、包容程度不断加强,广大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不断高涨,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民主政治制度为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网络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他们网络参政议政的意识不断提高,网络政治参与的素质不断加强,这都对网络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其次,当有损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重大国际政治问题出现时,我国民众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就会被激发出来.这也是当前我国网络民族主义产生和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秉性、精神纽带和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民族精神反映在思想学说上就是民族主义,民族精神是内核,民族主义是外在表现形式.民族主义是对本民族的认同、归宿、忠诚的强烈思想意识和实践活动,是思想、学说、运动的统一."[5]

  毋庸置疑,中国民族主义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利益的认同和扞卫.解读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网络民族主义,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针对中日间、中美间,还是中韩间发生的一系列摩擦事件,我国网民所发起的旨在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的网络抗议运动,无不体现了广大民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涉及到损害中华民族利益的一些国际争端和摩擦事件,我国的网络民族主义就会显现出无比强大的威力和对外震慑作用.

  (三)网络民族主义产生的文化生态环境分析

  当前我国风起云涌的网络民族主义与我国社会特定的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与反思推动了网络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6].我国的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曾一度认为就是这种传统文化阻碍了我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国家落后和民族屈辱的最深刻和最根本的原因"[7],并主张摒弃传统文化、实行全盘西化.由此导致了一部分人对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持虚无态度,甚至形成了民族xuwuzhuyi和历史xuwuzhuyi.因而,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末期开始,中国知识界开始重新审视和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家园,力图找到民族复兴与民族文化复兴的结合点"[8].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强大的民族主义潮流于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期开始形成,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网络民族主义开始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

  其二,当前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也是网络民族主义勃兴的一个重要推手.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当前中国社会,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都非常重视文化的繁荣发展问题.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勃兴就是我国文化繁荣发展的一种体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全球化已然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过程中,由于不同文化的碰撞,形成了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就是其中一种.文化的繁荣发展助推了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和高涨.而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民族主义思潮为我国的文化、经济和政治服务,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问题.

  其三,随着我国公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之过去有了很大提升,自身素质得到显着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与日俱增.此外,互联网的普及与移动终端的发展,为人们的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这也进一步推动了网络民族主义的不断发展.无论是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还是社会的,不论是内政还是外交,只要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他们都可以利用自媒体在网络上各抒己见,自由发言、自由讨论.

  [参考文献]

  [1] 郭亚丁:《社会生态与政党的功能作用》,《政治学研究》2005 年第 1 期.

  [2][7]谷士刚:《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透视》,《前沿》2011 年第 11 期.

  [3] 罗迪、毛玉西:《争论中的"网络民族主义"》,《中国青年研究》2006 年第 5 期.

  [4] 叶璞:《理性看待"网络民族主义"》,《北京日报》2013 年 9 月 30 日.

  [5] 罗坤瑾:《网络民族主义的民族学解读》,《广西民族研究》2010 年第 4 期.

  [6]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64 页.

  [8] 卜建华:《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探析》,《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 2 期.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