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跨文化沟通力融入高职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的实践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7-30 共3666字
论文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受到当今国际职场日益青睐的是具备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因其能在对外经济合作中有效消除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沟通障碍,处理复杂矛盾,促进合作成功。显然,依旧拘泥于专业技术和技能框架的人才培养是无法应对新时期挑战的。因此,我国的高职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即在人才培养中要注入更多的国际化元素,也就是学生的国际职场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应与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并重,而前者的核心实质上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的旅游产业起步晚,起点低,与国际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而这一差距主要体现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上。基于此,笔者与课题小组成员在近年来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做了一些实践探索,力图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与高职旅游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相融合。
  
  1 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专业能力的联系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能有效避免单元文化影响,能在特定的多元语境下有效运用语言和非语言,从而保证沟通与交流成功进行的一种综合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三个层面,是职场成功的基本条件。

  目前,对高职学生专业能力的界定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1)与专业相关的岗位应具备的专业基本理论与技能;(2)良好的沟通能力;(3)较强的执行力;(4)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5)善于学习及创新的能力。从现有的概念来看,跨文化交际能力尚未被纳入专业能力的范畴。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体系融入度不断深化,行业岗位的内涵也随之变化,由岗位单一性过渡到国际化多元性。缺乏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技巧,在国际职场中工作就不能有效消除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沟通障碍,难以应对各种复杂矛盾,甚至无法胜任其岗位工作。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会成为在国际职场中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此,在新形势下专业能力的内涵应与时俱进,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纳入考量,并予以重视。

  2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我国高职院校中的实践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的普遍做法是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任务交由公共英语课承担,这是因为对跨文化交际内涵的理解以及对专业能力内涵的认识尚不全面,导致跨文化交际能力仅被视为通识能力,而非专业能力的一部分。

  由公共英语课承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首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深入到具体的工作岗位和内容之中。然而,公共英语课教师大多由于缺乏非语言专业背景和职业敏感度,往往将语言教学和职业能力剥离,这样做势必会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融入职业能力的有效培养。其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能与英语能力培养画等号,前者更着重语用能力,关注的是实际交流效果;后者则偏重语言能力,关注的是知识结构正确与否。何况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目的仍然是考级拿证,所以无论在教学设计方面还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学双方都难免偏重考试技能。

  针对这一现状,笔者与课题小组成员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为试点,三年来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效融入高职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实践探索,有 了 一 些 经 验 和 体 会。涉 外 旅 游 专 业2010级是首届实验班,共有83名学生,其中35名毕业后被迪拜、阿布扎比、美国等地区的旅游企业录用。通过对上述地区就业合作企业及部分海外毕业生进行访谈,了解到:不仅企业认为这批学生国际化意识和整体素质较往届的有了较大提升,堪称优质人才资源;同时学生也认为,与同期赴海外就业的中国籍员工相比,他们不但能较快适应当地文化,而且能较好地应对文化休克、最大化避免文化冲突。

  3 跨文化交际能力融入高职旅游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

  在三年的实践中,笔者与课题小组成员主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师资培养、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等四个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3.1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职业能力的一部分
  这些年来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尽管一直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成为旅游专业能力的一部分,实际上并未得到有效实施。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制度保证和可操作性。

  2011年,笔者与课题小组成员走访了多家国内外合作旅游企业及海外就业毕业生,并与海外合作院校中负责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相关教师进行了交流探讨。据芬兰图尔库技术大学副教授Pia Lindgren的介绍,他们学校已在各专业中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并编写了相关教材,还为大型企业进行了相关培训。在研讨交流中,相关教师都一再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视为国际化人才专业技能的一部分,应着重进行培养。事实上,ACI美国认证协会推出的“国际注册跨文化交际管理师证书”已被包括中国在内的157个国家认可,这也证明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全球职场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我们开设了旅游跨文化交际课程,并将其纳入专业必修课程体系中,明确了该课程的课程性质、学分和学时,并制定了课程标准及相关教学文件。

  3.2 专业教师应将跨文化交际元素有效融入专业课程
  除了开设一门课程之外,在其他专业技能课的教学中还应有意识地导入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拓展训练。这就要求从事旅游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师在所任教的课程中也要有机融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该课程团队建设中,强调专业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目前,本专业教学团队成员均先后赴海外主要合作企业及院校进行访问和受训,提升了国际化职业素质,能在各自教授的课程中将跨文化交际知识点和具体专业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在教学设计和实操训练等环节中融入了大量的跨文化交际元素,从而更好地训练了学生在具体工作情景中运用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3.3 重视旅游跨文化交际的课程建设
  开设了旅游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只是从制度上进行了落实,要想保障其课程质量,还必须重视和不断完善这门课程的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1)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资源,确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编写相关教材。目前,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教材和参考用书比较常见,但是专门针对涉外旅游工作中的跨文化交际技能方面的教材几乎还没有正式出版的。鉴于此,该课程教学团队通过中外校企深度融合的形式,与海外专家合编活页教材,教学内容偏重案例,以利于课堂讨论。

  (2)重视该课程的考核环节,以考促教。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就是沟通和交际,因此考核应特别重视能力操作。该课程采用项目设计为主要考核形式,如要求学生根据模拟的游客国籍做一份旅游接待计划,最终提交的可以是一个接待的安排流程单,亦可是一份菜单设计,但都需要附加文字说明,以阐述其设计思路,也可以让学生们将设计思路和内容做成PPT,并在班级中以Presentation的形式来进行演讲。考虑到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旅游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旅游服务业中通用的语言是英语,因此我们将这门课设计为用英语教学,学生的考核在设计部分也要求用英语进行,说明部分则可以自选英语或汉语。

  (3)以网络资源共享课的形式推进课程建设。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学质量,扩大该课程在旅游及其相关学科中的影响力,我们在梳理和整合前期各项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成功地将该课程申报成为校级网络资源共享课,并计划用两年时间,力争将该课程建设成为省级网络资源共享课。

  3.4 在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中融入多元文化元素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综合应用能力,其培养除了依赖课堂教学外,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在学生的实训和实践环节中得以落实。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学院已有的实训条件和校外优质实习资源,积极与国内一线城市的五星级国际品牌酒店和国际旅行社进行合作,向其输送实习生,从而保证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就能处于一个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的职场中,惟其如此,学生们才会拥有更多跨文化交际的机会来提升相应的意识和能力。我们还充分利用现有的海外就业资源,积极引入具有国际化行业背景的海外专家指导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和教学实施,从而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全方位培养提供环境保障。目前,学 院 已 与 阿 联 酋 君 悦 酒 店 集 团、RO-TANA酒店集团在原有的就业合作基础上达成新的合作内容,即定期邀请这些酒店集团的高管以线上或线下的方式进行授课或讲座。这样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能得以提升,企业也能为其将来招聘到优秀的人力资源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可谓“双赢”。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在将跨文化交际能力融入高职人才专业能力培养方面进了积极的探索,同时也受到了学生、家长、国际合作企业的好评。尽管如此,实践中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如何进一步优化该能力的实训资源;如何让我们的实践经验得以借鉴,并带动更多学科将跨文化交际能力融入其专业能力的培养中。笔者也殷切希望能得到广大同行的指导与建议,共同推进高职专业人才国际化的培养与建设。

  参考文献:

  [1] 潘一禾.超越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的案例与探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 石定乐.跨文化交际能力应纳入高职旅游专业职业能力培养[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10(1):14-16.
  [3] 巫正洪.英语教学要为跨文化交际奠定基础[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24(6):113-116.
  [4] 许力生.跨文化能力构建再认识[J].浙江大学学报,2011,41(3):132-134.
  [5] 萨莫瓦.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6] 张立光,周颜红.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J].东北师大学报,2008,(6):224-22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