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低碳经济论文

跨地区低碳经济协调发展基础与路径(3)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1-09 共8415字
  五、跨区域低碳经济协同发展的保障措施
  
  区域低碳经济协同发展机制的有效性体现在对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激励与约束作用上,要保障我国各区域经济体低碳经济协同发展的顺利进行,需要做好三个方面:
  
  ( 一) 做好监测管理
  
  区域政府应根据水、空气、能源、企业、消费结构等统计数据,对区域内的碳排放量进行监测和核算,找出控制温室气体派发给的最有效位点。这就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通过登陆碳排放信息平台、注册企业信息、提供必要的能耗物耗数据这一流程,由第三方科研机构结合工艺模拟仿真软件,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计量。此外,中央政府应建立独立于各区域经济体之上的中介性机构,对区域间的低碳化发展进程、碳减排经验和技术、低碳经济发展成果、不足和教训进行信息收集、传递、沟通和跟踪报道,促进区域间沟通和交流。
  
  ( 二) 设立奖惩机制
  
  要保障碳排放交易权制度的顺利实现,可以借鉴欧盟的排放量交易制度,以直接排放温室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的设施为对象,明确规定各对象设施可以排放二氧化碳的限度额来实现,也称为“下游型排放量交易制度”,具体的制度变迁过程如下表所示:
  
  欧盟的排放量交易制度的变迁[21]
  
  欧盟的排放量交易制度的特点是设定了巨额罚款,针对每个对象设施分配排放量定额,在第一时期对超过排放定额的二氧化碳每吨处罚401吨将处罚100欧元。在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通过碳排放总量限制和交易,按照检测计量机制跟踪评价得出的结论,设立奖惩机制,在一段时间内对超标的区域进行警告,对最终完成及超额完成的区域进行实质实物性奖励,对最终超额排放的区域进行惩罚。
  
  ( 三) 建立协同保障机制
  
  政府应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和要求为基础,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方面的手段,建立可以直接影响和改变各区域利益关系和结构的调控保障机制。经济手段,可运用财政补贴、资金借贷等方式来控制和管理区域,促进各区域从经济利益上关心自己的低碳经济发展进程。法律手段,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管理条例、有关信息政策,指导和监督区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并保证规章制度执行的一致性。此外要强化立法力度,通过法律保障推进低碳经济协同进程,对《环境保护法》、 《节约能源法》、 《可再生能源法》进行合时宜的修改与完善,为协同机制的运行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同时加强行政监管,通过信息资源相关方面的立法、执法和司法来调节区域间的发展关系,处理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经济总体发展秩序。
  
  六、结语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我国不同类型区域之间的紧密配合,探索可行的低碳经济协同发展路径,是保证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总体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立足协同视域,做好目标协同、沟通协同、文化协同以及制度协同,找到符合低碳经济协同发展的动力,促进跨区域之间形成协同一致的低碳经济发展行为选择倾向,是保证协同路径形成的前提; 依赖于发展低碳技术、实行碳排放交易权制度、碳足迹制度、增加碳汇等具体措施的产出效应,逐步建立跨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协同路径实现的必要途径; 通过做好监测管理、设立奖惩机制、建立协同保障机制,推进低碳经济协同的有章可循,能够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协同路径提供必要保障,以此从整体上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长效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天权,杨志。关于低碳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经济纵横,2012(09) :1 - 8.
  [2]潘开灵,白列湖。管理协同机制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06(01) :45 - 48.
  [3]Haken H. Synergetics:Introduction and Ad-vanced Topic[M]. Berlin:Springer,2004.
  [4]陈怡男,刘鸿渊。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34(4) :107 -110.
  [5]刘鸿渊,孙丽丽。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3) :169 - 172.
  [6]刘鸿渊,孙丽丽。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J].软科学,2011,25(8) :45 - 48.
  [7] 李长青。低碳视域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变[J].求索,2012(12) :14 - 16.
  [8]余晓钟,辜穗。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管理协同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21) :41 -44.
  [9]余晓钟,江昱洁,辜穗。跨区域低碳经济协同创新发展动力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31(2) :55 - 58.
  [10]李勤。“十三五”继续定调“绿色、低碳、循环”[N].中国科学报,2015 - 11 - 17.
  [11]白列湖。协同论与管理协同理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7(5) :228 - 230.
  [12]余晓钟,魏新。论低碳文化的科学内涵、功能及建设方法[J].贵州社会科学,2012(8) :136 - 138.
  [13]李实。低碳经济时代绿色消费观的构建[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10) :71 - 72.
  [14]余力,左美云。协同管理模式理论框架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3) :68 - 73.
  [15]余晓钟,辜穗。不同类型区域减排的技术经济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6) :220 - 224.
  [16]陈迎,潘家华,庄贵阳。斯特恩报告及其对后京都谈判的可能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 :114 - 118.
  [17]杜伟。低碳经济与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J].国际石油经济,2010(1) :32 - 37.
  [18]胡志伟,刘勇。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省域竞争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4) :69 - 78.
  [19]陆小成。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构建---基于技术预见的视角[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12) :97- 101.
  [20]王文军。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09(4) :114 - 117.
  [21]蔡林海。低碳经济: 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大格局[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