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低碳经济论文

以低碳经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1-09 共7806字
  二、绿色发展: 中国现代经济演进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揭开了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历程,也开启一个探索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新的历程。基于中国经济的现实,我们走过的是一条从粗放增长到向集约增长转换的道路,而向集约增长转换又聚焦到发展绿色经济的路径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标志着经历了近百年内忧外患煎熬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然而,中国在政治上取得独立的同时,经济上却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困难。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经济是一个标准的农业国,农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70%,现代工业的比重很低。这意味着新中国的主要经济任务是迅速推进工业化。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会面临许多的难题,选择怎样的道路来推进工业化自然会受到这些条件的影响。一个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这可以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程实际上就是在自然演进中逐步完成的。然而,对于落后国家的工业化来说,如此的演进过程变得不经济了,利用已有条件推进工业化是这些国家最合理的选择。从中国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发展的现状来看,要实现工业化必须把内外两个条件利用好。

        新中国发展工业化的内部条件比较薄弱,我们有的只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 外部条件也不甚优越,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当时的形势只能选择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种选择虽然可以获得苏联的援助,但是,与发达的资本主义相隔绝,又无法从发达国家获得先进的工业化技术。这种内外条件决定了我们的工业化只能采取一种粗放增长的方式,即充分发挥劳动力、自然资源的优势,再加上苏联的援助,来开辟工业化的道路。1956年,我们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又模仿苏联建立了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集中、单一的决策,以及国民经济计划化和计划的指令性,使得我们工业化以一种更加强化的集中方式推进。最典型的表现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为了实现钢产量目标,掀起了全面炼钢运动,结果在浪费了大量资源的情况下,炼出的多是废钢。在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粗放的经济增长得到了最有效的贯彻,大量的资源被耗费却没有带来相应的增加值。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还造成经济结构的失衡,最终导致国民经济越来越困难。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粗放增长不能说没有取得任何成绩,但这种成绩的低效率代价主要体现是我们的宝贵资源被大量浪费,我们优美的环境受到严重侵蚀。尽管如此,我们规划的工业化目标依然没有实现。改革开放后,我们调整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线,把工作的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工业化进程开启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一方面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使资源配置趋于高效; 另一方面不断加强的对外经济关系使得大量新技术被引入。因此,中国经济实现了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的双提高,这也正是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保持长期高速增长的直接原因。然而,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仍然没有摆脱粗放的特征。这一方面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水平还比较低; 另一方面是增长的需求结构以投资拉动为主。如此结构下的经济增长自然是粗放的,或者说也只有通过这样粗放的方式才能够实现高速的经济增长。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给中国带来诸多显着的变化,在持续高增长的基础上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巨大的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上个几个大的台阶,在国际上的影响也不断提高,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但是,这种经济增长是以付出巨大的资源耗费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产业结构的工业比重较大,许多工业产品的产量都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据统计,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50种的产量为世界第一。这虽然可以说明我国的生产能力在世界占有突出的地位,但这样的生产能力意味着需要消耗大量资源,排放大量污染物。甚至形成这样的局面,中国向世界市场贡献了大量的产品,这使得许多国家可以消费我国相对廉价的产品,但耗费了我们的资源,并把大量的生产废弃物排放到我们的环境中。现在我们越来越感到这样的增长方式不可持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或者发展方式成为当下中国无法回避甚至刻不容缓的课题。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也开启了一个新的进程,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新趋势。自20世纪70年代起,信息技术走向成熟并推动了一轮新的产业革命,借此科技和产业革命,世界经济迎来的一个新的增长高潮,直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这标志着这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包含的能量将要耗竭。金融危机后的经济长期疲软要求一次新的科技和产业革命来恢复。新科技革命将如何孕育? 这是摆在世界所有国家面前的一个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这个意义上又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奥巴马作为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宣布了美国引领下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的着力点将是绿色技术和绿色经济。而从目前人类遇到的最大挑战来看,应对气候变化无疑是一个更加宏大的命题。它不仅关乎人类的未来,而且也包含了巨大的经济增长空间。如何开发这一增长空间,这对于所有国家都有一定的机会。中国作为一个新崛起的大国,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都达到了比较高的程度,具备了迎接新的科技和产业革命的能力,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做?

        中国在应对新的世界形势,规划新的未来时,已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所要完成的使命。在2015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的一个最大亮点便是提出新的发展阶段要遵从的五个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把绿色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这标志着中国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绿色发展既是中国在经历了60多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逐步演进到的一个阶段,也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一个新选择。顺应这种趋势,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努力寻求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低碳经济: 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主要出路

        绿色发展的核心在于重新认识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中,人类一直都是抱着向自然索取的态度,通过不断地开发自然来获取自己生存所需要的产品。人类社会之所以形成这样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因为在人类社会漫长的演进中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类在自然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只能匍匐于自然之下生存。在这种环境下,征服自然便成为人类生存的希望。正是在这样的人与自然关系下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因此,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也相应地成为人类社会对待自然的一种基本态度。在这种态度下,人类通过不断积累和提高劳动生产力取得了对自然优势,也就是人类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自然环境。但随之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即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引起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并影响到人类未来的命运。这时,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便成为开启人类新未来的出发点。转变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的对立转向和谐,这是重塑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关键或主要的途径便是发展低碳经济,因为低碳经济是改变人类生产方式的主要着力点。

        低碳经济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能源消耗的经济,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认识低碳经济的一个关节点是,如何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找到新的增长点? 低碳经济绝不是要退回到自然经济的状态下,而是要在减少对化石能源消耗和减少向环境排放二氧化碳的前提下继续保持经济增长。这确是一个难题,但它不仅是一个挑战,也蕴藏着机会。以人类拥有的智慧是可以找到发展这种低碳经济的对策的。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