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自学论文

数字阅读研究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6-12 共721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数字阅读对大学生认知能力的作用探析 
【第一章】数字阅读影响大学生认知发展的因素研究绪论 
【第二章】数字阅读研究基础 
【3.1 - 3.4.2】数字阅读对大学生认知发展影响的调查 
【3.4.3】数字阅读对高校学生自我认知影响的分析 
【第四章】数字阅读影响大学生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总结/参考文献】数字阅读促进大学生认知的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阅读

  从古至今,阅读都是人们获取信息、汲取经验、提高技能和传递文明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千百年来,形成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等一大批至理名言。

  关于阅读的定义,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个:《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阅读是看(书、报、文件等),并领会其内容。[27]”《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解释为“阅读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从印刷和书写的语言符号里获取意义的过程,是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28]”华东范大学《学能组合实验》课题组解释为“阅读是接受理解书面信息的一般工具。”曾祥芹教授的《阅读学新论》解释为“阅读是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29]”

  从上面的几种解释不难看出,前三种都是从以纸质媒介为载体的书、报刊、杂志、文件等角度,来对阅读进行解释,但是放在目前信息化大背景下,这种只从传统媒体解释而忽视现代数字媒体(电视、电脑、网络、智能手机等)的解释就显得有些狭隘。最后一种从“读者与读物、读者与作者、读者与社会、读者与自我”的四维空间开拓了阅读的新境界,但是没有从媒介的角度对阅读进行解释。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关于阅读的解释:

  王素芳(2004 年)在《网络阅读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探析》中提到,阅读是人类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也是信息知识的生产者和接受者借助于文本实现的一种信息知识传递的过程[30].

  王余光、汪琴等(2005 年)在《1995-2004 世纪之交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中指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和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是读者与文本相互影响的过程[31].

  李新祥(2008 年)在《出版传播学视野中的阅读探赜》一文中,把阅读定义分为有广义的和狭义两种。广义的阅读就是人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也是感知世界的过程。狭义的阅读,是指人类借助一定的载体,接受载体所提供的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的过程[32].

  从广义上来看,阅读是人们对信息的处理过程(把接收到的信号通过感官反馈给大脑,大脑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分类以及存储的过程);从狭义上看,阅读是人们进行信息传输的过程(信息通过书籍、电视、电脑、手机等媒介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总之,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提高技能,丰富经验的重要方式。

  当然,对于阅读,还可以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理解,就是信息的存储形式。信息的传输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符号、公式,抑或是图形、图片,也有的是视频、音频等。这些都可以通过视觉来获取,成为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阅读是人们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主动、被动的通过各种媒体接收外界的各种信息(包括文字、符号、公式、图形图表、音频视频等),并通过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类进行存储的过程。其主要作用是充实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行动技能,丰富行动经验。

  2.1.2 阅读介质

  阅读介质目前也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根据百度百科中介质的基本定义,是一种物质存在于另一种物质内部时,后者是前者的介质。那么把阅读介质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阅读内容的载体。随着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的发展,人类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雕版印刷到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阅读内容和阅读介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的内容也从原始的符号到文本,再到现在的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多媒体。阅读载体也从古代的岩石、兽皮、甲骨、竹简、锦帛等到纸张的出现,再到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的出现[33].

  辽宁大学刘艳妮(2011 年)在《数字化阅读对传统阅读的影响》一文中把阅读根据阅读媒介变化发展分为文字传播时代的阅读、印刷传播时代的阅读、电子传播时代的阅读、网络传播时代的阅读四个阶段,她从早期人们对符号的阅读到文字出现后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到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出现记事的小本和报刊、教课书,一直到我们现在大众图书的出现与畅销,传统纸质阅读的到来和兴起[34];后来 20 世纪广播、电视这两种大众媒体的兴起,人们的阅读不再是单一的文本,出现了与文字并存的声音、图像;再到信息时代的今天数字化阅读对传统阅读的影响进行分析。

  唐耶在《大学生阅读情况调查研究》一文中主要是基于合肥市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他通过对不同时期阅读媒介的嬗变,从原始单一的笨媒介、单向流动的纸媒介、视听合一的电子媒介、革新的新媒介的发展,对大学生阅读情况进行调查研究[35].

  李会丽在《寻找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平衡点》一文中写到阅读的载体由读书到读屏,即由能够拿在手里的翻页阅读的传统纸质阅读转向电脑屏幕、手机屏幕或电子阅读器屏幕等;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深层阅读”变成“浅层阅读”[36].

  由中国出版网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专题,《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发布的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传统纸质媒介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而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电子阅读器接触时长略有下降。传统纸质媒介中,与 2012 年相比, 2013 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电子阅读器接触时长略有下降[37].

  2.1.3 数字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Internet 的普及,人们运用阅读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的纸质阅读已不再是阅读的唯一方式,也不能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网络阅读、电子书(电纸书)阅读和智能手机阅读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也逐渐成为与传统阅读并存的阅读方式[38].

  在百度百科中数字阅读(Digital Reading)概念是指阅读的数字化,即包含了阅读的内容的数字化又包含阅读载体数字化等,但阅读的本质没有变化。阅读内容由原来的文字阅读转向包含文本、声音、图形图像的普通网页、网络小说、电子出版物等,由从书写或印刷符号中获取意义转向由数字符号中获取意义。阅读载体则由传统的纸质印刷品为主转向具有开放性、虚拟性,以及屏幕能生动显示的个人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电子介质为主,以多媒体为阅读载体,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进行存储或传播[39].数字阅读的出现主要是以计算机网络、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等电子设备为基础。

  计算机网络拥有丰富的信息资并且覆盖面广,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有使用和携带便捷的特点。在德国胡法兰克福书展上,361 家参展商的主题都是“数字化出版”,在展示的产品中 30%以上都为数字化产品。在日本,青少年学生喜欢阅读“手机小说”.在美国,网络报纸的出现,有吸引了很多的青年读者。据调查显示,以《纽约时报》为例,网络阅读的人数达到 18%以上,而纸质阅读仅有 2%.

  王雨和李子欣在《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一文中讲到数字阅读是数字化环境下的阅读活动,是指利用数字化平台(如个人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或移动终端(如平板电脑、Ipad、电纸书、智能手机等)获取和传递多种形式媒体信息(如文本、声音、图形、图像等)的认知过程,是一种崭新的阅读学习方式[40].

  2.2 基础理论

  2.2.1 阅读学理论

  阅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人类的阅读活动也促使着阅读作为一门学科不断的形成与发展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把阅读作为促进知识传播和科技进步的准生产力,将其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1956年,国际阅读协会(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简称 IRA) 在美国特拉华州的纽瓦克城正式成立, 标志着把阅读作为一门学科的阅读学得到了确认。国际阅读协会是由教师、阅读专家、顾问、行政人员、研究员、心理学家、图书馆员、媒体专家、学生及家长所组成,目前,成员超过 9 万人,遍布 99 个国家,并有 1250 个分会分布于世界各地,已成长为当代国际文化交流中比较活跃的一个学术团体, 主要职能是探索阅读规律、培养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等国际性学术问题。

  中国的阅读学理论研究要比西方国家晚的多。1982 年, 韩雪屏、张春林、鲁宝元在《语文教学通讯》第四期上联名发表文章,提出“应当建立一门阅读学”[41].1991 年,王继坤的《现代阅读学》出版, 被誉为“我国 90 年代第一部体大思精的阅读学个人专着”[42].同年,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China Reading Association, 简称 CRA) 成立, 标志着阅读学在我国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1992 年, 由曾祥芹、韩雪屏主编的《阅读学丛书》被誉为“阅读学系统工程碑”[43].阅读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与价值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一、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人类获取知识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渠道:一个是借助书籍等载体获取知识;另一个是通过自身的实践形成知识。通过阅读,我们能够汲取人类数千年来不断积累、形成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认知。人一生的实践所获得知识总是有限的,但是通过阅读,我们能够获取的知识却是无限的。书本、电脑等媒介所携带的知识是不受时空限制的,我们不仅能了解当下的知识,也能了解古代的知识,通过阅读,可以博古通今,学贯中外,明道穷理。因此,学会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二、阅读是人类不断进步的主要动力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丰富我们的阅历,拓展我们的知识结构,指导我们的实践。知识作用于实践,我们不仅能够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还能够拓展所学的知识,发现现有知识的漏洞,并结合时代需要,创造出新的知识,从而使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因此,阅读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阅读是满足人类精神发展的需要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类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会有精神层面上更高的需求。因此,阅读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在丰富人的知识的同时,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不断改造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满足人们在精神的需求。因此,阅读能够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2.2.2 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以人类行为为基础,主要研究思想、事件、事物是怎样在头脑中贮存和形成图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20 世纪 70 年代,认知心理学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而计算机的出现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相结合,使人们找到了分析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状态的新途径。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而目前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知心理学,是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44].

  本世纪 60 年代,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认知学习理论迅速发展,其主要有格式塔学习理论、托尔曼符号学习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加涅的认知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等。格式塔学习理论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魏特墨(M.Wertheimer)、科夫卡(K.Koffka)和克勒提出的。克勒经过对黑猩猩进行试验,并撰写了《猩猩的智慧》提出了顿悟说,告诉我们学习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一种组织与构造的完型,不是运用对错误尝试来实现的。美国心理学家托儿曼(E.C.Tolman)提出认知-目的论,他指出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为了达到目的,要对学习条件进行认知。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阅读能力构成专长的三个要素是:观念性理解、自动化的基本技能与阅读策略。 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了认知结构理论,他认为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是其全部观念或某一知识领域内观念的内容和组织。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提出了认知发现说,他指出学习是认知结构主动形成的过程,强调对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

  他强调关心学习过程胜于关心学习结果。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D.P.Ausubel)提出了认知同化论,他撰写了《意义言语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的观点》、《学校学习:教育心理学导论》,他的主要观点是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新意义被同化的过程,同化是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进行的。美国的加涅(R.M.Gagne)提出了学习条件论和信息加工学习论。在学习条件论中,他认为人类的学习是复杂而多样的,简单的低级学习是复杂高级学习的基础。他把学习分为八个层次,即: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词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的(规则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他还提出构成一个人学习行为的八个有机联系系统(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反馈);在信息加工学习论中,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并具体描述了典型的信息加工模式。认为学习可以区别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与此相应,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A、动机阶段;B、了解阶段;C、获得阶段;D、保持阶段;E、回忆阶段;F、概括阶段;G、操作阶段;H、反馈阶段[45].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阅读能力构成专长的三个要素是:观念性理解、自动化的基本技能与阅读策略。

  观念性理解是指阅读者具有与阅读材料所涉及到的主题相关的知识、与所读材料的文体相应的文本图式以及有关的词汇知识。也就是说,阅读者在阅读前,其大脑中就具有与阅读材料所携带的信息相关的知识或信息。如果这种知识或信息越多,那么,人们对文章中所蕴含的知识、信息就越敏感,阅读的效果就越好。

  自动化基本技能是指读者对字词的解码技能。即读者见到阅读材料中的字词,不仅能够发其声,还能激活大脑中储存的关于这些字词的理解,了解其意义,从而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对阅读材料字词理解速度越快,对其整体思想的理解也就越快,这种技能会随着阅读者阅读数量的增加而不断提升。

  阅读策略是指阅读者不断变换自己的阅读方法,以求达到深层理解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通过不断改变阅读的方式来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保证阅读者有效地达到自己的阅读目标。认知心理学家将在阅读中的理解监控和调节称为元认知,意指个体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认知过程及结果的认识与调控。

  认知心理学认为,熟练掌握阅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能力,需要观念性理解、自动化的基本技能、阅读策略相互协调、相辅相成,才能达到目的。因此,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须从这三要素入手,提高这三种技能。

  2.2.3 脑科学理论

  脑科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兴起于 20 世纪 60 年代,是以大脑作为研究对象的各门学科的总称。脑科学有狭义、广义之分,广义上是指研究脑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包括认知神经科学等。狭义上是了解神经系统内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细胞间的变化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在中枢功能控制系统内的整合作用而进行的研究。在上世纪末人类对脑科学研究发展很快,已经成为各国研究的重点科学之一。

  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脑科学研究。美国 101 届国会通过一个议案,“命名 1990年 1 月 1 日开始的十年为脑的十年”.1995 年,国际脑研究组织 IBRO 在日本京都举办的第四届世界神经科学大会上提议把下一世纪(21 世纪)称为“脑的世纪”.欧洲共同体成立了“欧洲脑的十年委员会”及脑研究联盟。日本在 1996 年制定为期二十年的“脑科学时代--脑科学研究推进计划”.中国提出了“脑功能及其细胞和分子基础”的研究项目,并列入了国家的“攀登计划”.

  20 世纪中期,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对大脑和神经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得出了很多关于脑科学的理论。美国的神经生理学家斯佩利(Dr.Roger Sperry)、波根(Joseph Bogen)、和葛萨纳嘉(Michael Gazzanaga)研究的“裂脑实验”,提出了左、右脑分工说。大脑主要包括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的功能主要有语言、逻辑、分析、判断等侧重于逻辑思维;右半球主要功能有空间、图形、音乐、美术等测重于形象思维。外部可分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以及运动皮层和小脑等结构。其中额叶负责思维和计划;顶叶主要响应疼痛、触摸等外部感觉和定位、计算等功能;颞叶处理声音和语言,同时也与记忆和情感有关;枕叶几乎专门执行视觉加工功能[46].如图 2-1 所示。大脑皮层的主要技能有人的心理、意识和思维。诺贝尔金奖获得者克里克撰写的《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一书中写到意识涉及到的神经机制是注意与短暂记忆。

  随着行为科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发展,脑科学不再单单局限域大脑的形态结构等的研究,而是扩展到大脑各种高级机能及其整合机制、脑的进化和发育过程、智能的开发、脑仿生学等领域。成为一门综合了生理学、生物学、认知心理学、神经学、计算机科学以及信息学等的综合性学科。脑科学的研究为高级神经活动如学习、记忆、语言、思维提供了新的思路,有了新看法,脑科学要阐明在学习记忆过程中脑内发生了什么变化,信息是如何获得和储存的,又是如何读出的,从而防止学习记忆能力的衰退和障碍。

  脑科学的发展,对于研究人类阅读发展及阅读障碍的脑机制以及阅读与其它语言模块(听、说、写)的关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关研究表明,当人身体极度放松,而精神非常集中时,大脑中就会产生促进学习与思考的最佳脑波-α波。当脑波处于α波状态,潜意识就会发挥作用,能够加速信息收集,增强记忆力、理解力。[4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