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南昌区残疾人人力资源培训探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07 共513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我国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保障研究
【第2部分】 南昌区残疾人人力资源培训探究绪论
【第3部分】残疾人就业相关理论概述
【第4部分】我国残疾人就业现状分析
【第5部分】我国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实践考察
【第6部分】实现残疾人就业保障的对策建议
【第7部分】残疾人就业保障的解决路径分析总结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残疾人是与人类历史相伴而生一个群体,是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历史进步的创建者之一。然而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将残疾视同为残废,这种观念长久以来已经根深蒂固,严重影响了残疾人在社会中的形象。因残而废的理解使得"残废"成为残疾人的代名词,他们很难进入到正常的生产领域中,也难以像普通人一样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他们的潜在能力常常被忽视。

  依照残疾类别的不同,残疾人大体可划分为肢体、视力、听力、智力、语言及精神残疾,同时具有两种以上残疾类别的称为多重残疾。残疾人不是完全无行为能力人,大多数残疾人只是身体部分地出现生理功能障碍,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仍然具有自我劳动的能力或正常的智力,现实生活中就有很多通过自力更生、自我劳动走向社会的残疾人案例。比如聋哑残疾人舞蹈家邰丽华、智力残疾人音乐指挥家胡一舟等,这些都是通过努力摆脱缺陷的阴影走向社会的残疾人。我国也曾对社会各界的残疾人模范进行过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说明了残疾人可以像健全人一样利用自身的能力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的财富。所以,将如此具有开发潜力的残疾人群体搁置在一旁,而不对其特殊的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对于现在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而言是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

  1982 年,联合国制定了《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纲领从整个社会的宏观角度提出,残疾人作为一种人力资源,也可以为社会财富的增长做出贡献,残疾人参与社会经济生产活动就意味着一切资源可以得到更加合理充分的运用。第69 届国际劳工大会于 1983 年在日内瓦召开,会议上通过的《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就业公约》就残疾人给出了范围的界定,即已经得到政府和社会正式承认的,具有某种身体或者精神方面的损伤,并且为此在申请、拥有相应的工作并可以得到职位晋升方面受到影响的个人。该公约还规定,各成员国应该提供给残疾人和普通人同样平等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残疾人在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机会,并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一系列相关的服务,以此来确保残疾人平等的参与社会就业这一权利的实现。由此可见,残疾人就业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残疾人在整个社会中的就业水平和就业政策不仅可以体现各个国家的人权理念,还可以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赖以生存的谋生方式,关注就业即是关注民生。残疾人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10 年年底我国残疾人总体数量达 8500 多万。

  自 2007 年至 2012 年以来,我国残疾人一直维持着 45%左右的就业率,而城镇有将近 1/3 的适龄残疾人无法就业。我国政府一直以来就非常关注残疾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2008 年对《残疾人保障法》重新进行了修订,修订意见中明确提出我国残疾人就业采用按比例安排的制度。党的十八大也提出要实现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并将城镇中较为困难的就业群体纳入到我国新时期就业工作的重点中,这其中就包含残疾人群体。2014 年 3 月,李克强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将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 2014 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在当前国家统筹做好保障、努力改善人民生活状况,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快推进残疾人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快实现由"劳动安置"型的残疾人就业模式向"劳动保障"型转变,有效开发残疾人就业方式、提高残疾人的社会就业层次和就业保障水平,成为当前紧迫性的问题。

  1.1.2 研究意义

  (1)研究的理论意义

  在社会转型时期做好残疾人的就业工作,不仅有利于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也是国家和社会文明提高进步的标志。同时,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共同参与来实现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内在体现。

  首先,就业是人们开展和融入正常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条件。无法参加社会工作,没有就业机会,随之而来的就是停止对社会生活的正常参与,对残疾人来说也就失去了参与社会的勇气,甚至不愿意去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其次,就业有助于社会成员自身的发展。只有生活在就业平等且充分的社会中,成员才可能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才会平等的开展社会交流和沟通,从而形成正确的具有引导性的价值观。实现就业有助于残疾人职业能力的提升,同时还有助于他们实现社会化以及再社会化,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残疾人群体的就业权利得到保障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必然体现。

  从人权角度来看,就业权是作为社会人所拥有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只有就业权得到保障,以其为基础的生存权和更高层次的发展权才能得到保障。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残疾人就业的不公平严重侵害了法律所赋予公民的平等就业权利和人格尊严。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都拥有选择职业的自由,拥有平等参与就业的权力。充分、平等的就业也是整个社会实现人力资源有效配置和人员自由流动的法律基础。

  (2)研究的现实意义

  首先,对残疾人而言,他们可以通过就业减轻家庭负担,改善生存状况。就业是桥梁,是纽带,可以帮助残疾人实现充分融入社会的愿望。通过就业,残疾人还可以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实现自我发展的可能,缩小与普通人之间的差距,回归并融入社会,平等的参与社会生活,提高社会地位,实现共享社会发展的目标。

  其次,对社会而言,实现有效就业有助于推动残疾人就业体系的完善。为有就业需求和能力的残疾人提供就业帮助,使他们成为自力更生的社会劳动者,不再完全依赖家庭、社会和政府,真正实现平等参与社会活动、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目标。同时,残疾人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残疾人实现充分就业,不仅标志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还有助于改善残疾人被社会边缘化的状况,缓解社会群体之间的冲突。

  第三,对我国国情而言,残疾人实现充分就业意味着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这也是解决我国当下社会中残疾人问题的根本途径。对于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来说,人力资源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社会资本,它的开发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持续性发展。就业是否充分也是衡量一个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状况的重要因素。我国拥有的残疾人总量相当于世界上中等国家的规模。如此庞大的残疾人群体资源如果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将其潜在的人力资源释放出来,这对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残疾人事业和残疾人就业的研究开展较早,研究已经具体化成为专门的体系,不仅借助数据计量、文献等研究方法,还从经济发展、社会科学等视角进行分析,内容涵盖了国家政策对残疾人的保护、残疾人就业禀赋的分析、企业在残疾人就业中的逆反现象、残疾人的社会工作理论等。

  Massimiliano Agovino 和 Agnese Rapposelli(2014)在研究中使用了两步分析的方式,首先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评估法律的适用性,然后通过使用聚类分析方法探讨总结了不同地区在残疾人就业方面的三组影响因素,即影响残疾人就业的禀赋、各地区为实现残疾人就业所采取的行动及协调能力和旨在支持残疾人社会融入的政策行为的推进[1].Angus Duff 等人(2006)认为残疾人参与就业的阻碍很大部分来自于企业对残疾人就业障碍的扩大化和批判的评估残疾人的受雇就业能力[2].Rita Newton 和 Marcus Ormerod(2005)在研究中表明一般情况下英国的雇主不可能会依照政策对残疾人进行招聘就业,除非英国残疾人歧视法案中对残疾人就业报酬的调整相对便宜,这样他们就可以给残疾人就业提供一个包容性的吸纳。

  研究还得出雇主不愿意招收残疾人,而愿意继续聘用因为工作的原因而成为残疾人的雇员,但雇主的这种行为缺乏监测,即便是不履行对残疾人的雇佣义务也是现行残疾人歧视法案运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3].

  芭芭拉·奥尔特曼等人(2013)在《利用调查数据研究残疾问题:美国残疾人访问调查研究结果》一书中,将残疾人称为"存在活动障碍的人群",成果中对成年残疾人口的工作和健康的研究较为细致,详细介绍了成年残疾人的求职和工作无障碍设施问题,对残障人口的就业年龄段活动受限、卫生保健、经济负担及社会可及性做出了分析[4].迈克尔·奥利弗和鲍勃·萨佩(2009)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提出可以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引入社会中作这一专业方法,同时还引入了维权论、标签理论等专门的残疾人理论[5].另外,芭芭拉·奥尔特曼和沙龙·巴尼特(2013)在《拓展社会科学对残疾问题的研究》中也引入了社会科学对残疾的研究。探讨残疾的性别冲突与身份困境,深入分析影响残疾人获得和维持现有工作的因素,为残疾人进行成功的劳动力市场转型做出研究。书中以美国选举政治中对残疾人公民权的剥夺和《美国残疾人法案》进行引证,给出了一些可以用社会科学尝试去解读各种残疾问题的视角[6].

  1.2.2 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对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起步较晚,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才逐步展开,到90 年代研究人员逐渐增多,一些专家和从事残疾人工作的学者开始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残疾人问题做出探讨和研究。

  李迎生、厉才茂(2008)对残疾人适用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进行分析探讨,提出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制度,其中包括建立城乡统筹的涵盖残疾人劳动者在内的全体劳动者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社会救助制度,从而提高残疾人的就业率[7].

  张琪、吴江(2004)对残疾人的就业模式展开了国际比较,并对我国残疾人的就业阶段进行研究,提出残疾人就业保障模式得以完善的措施,即完善法规体系,明确残疾人联合会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定位,还要健全残疾人就业信息服务机构和信息网络平台,为残疾人建立一个无障碍的就业环境[8].

  云鹏(2011)对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的福利性问题进行了探讨,他结合相关数据详细分析了我国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福利视角提出对策,即以矫正为主创新为辅的开发路径、国家主导社会参与家庭支撑的责任分工主体及完整畅通的开发残疾人人力资源的产业链条[9].

  许琳(2010)深入剖析了我国残疾人的就业现状,对残疾人的就业保护、援助、服务等配套政策进行了梳理,并从消除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观念、提高残疾人就业促进政策执行力、实现残疾人就业促进政策创新及调动非政府组织共同解决残疾人就业难这四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案[10].

  唐鑛(2008)从就业能力概念的演变、国际公约、就业能力建设的国家战略、个人努力、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强化了对残疾人就业的认识,并总结造成残疾人就业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就业机会的缺乏,主张应从残疾人个体、企业和政府三方面入手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11].

  张建伟、胡隽(2008)强调就业是解决残疾人社会问题、实现残疾人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同时深入分析残疾人就业形势、就业层次、就业水平以及不同地区和不同残疾类别的残疾人之间就业失衡的现状,从社会、法律、资金、政策等方面针对性的提出了十点建议[12].

  毛艾琳(2008)主张用"弱势群体经济学"的观点来凸显残疾人资源的重要性,强调开发残疾人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并从宏微观两个层面对其开发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具体阐述,提出从国家、社会、家庭三方面来构建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体系[13].

  李东梅(2003)指出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是残疾人权利得以实现的要求和手段,符合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发展需要。并且要摒弃长期以来对残疾人的偏见,大力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为残疾人成为现实的社会劳动力创造条件[14].

  范妮(2010)从就业政策的视角出发对残疾人问题进行研究,并从劳动力供需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残疾人就业困境,主张充分利用政府政策制定中的主导作用,通过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支持,推动残疾人就业,以实现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目标[15].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本文在对残疾人就业及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困难和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助武汉市武昌区残疾人多种就业方式相结合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成功举措,探讨我国残疾人就业的促进策略,从而实现残疾人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1.3.2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国内外对残疾人就业及其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已经做出相应研究,通过查阅他们在理论上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做以分析和回顾,可以对残疾人就业保障及资源开发形成更加深刻和系统的认识。

  (2)数据分析法

  通过对残疾人就业数量、职业分布和教育培训程度等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为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3)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武汉市武昌区残疾人就业状况与效果的了解,借鉴残疾人人力资源有效开发的经验和方法,为我国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的提出提供参考。

  1.4 创新之处

  本文将从人力资源充分开发的视角,根据不同残疾类别选择相应的人力资源开发及就业方式;另外在分析武汉市武昌区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实例的基础上,突破当前停留在福利制度层面的残疾人就业政策,从残疾人自身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转变就业方式、拓宽就业渠道。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