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我国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实践考察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07 共833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我国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保障研究
【第2部分】南昌区残疾人人力资源培训探究绪论
【第3部分】残疾人就业相关理论概述
【第4部分】我国残疾人就业现状分析
【第5部分】 我国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实践考察
【第6部分】实现残疾人就业保障的对策建议
【第7部分】残疾人就业保障的解决路径分析总结与参考文献

  第 4 章 我国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实践考察--以武汉市武昌区为例
  
  人力资源开发是促进就业的基础,也是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的前提。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如何针对不同残疾类别开展相应的能力拓展培训,有针对性的开发残疾人人力资源,切实满足残疾人的就业需求,这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本章将以武汉市武昌区为例,对如何开展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和促进残疾人就业进行详细介绍。

  4.1 我国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随着近些年残疾人关注度的不断提高,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也日益完善,尤其是残疾人学校教育、康复训练、职业培训、无障碍设施等方面成果显着。

  4.1.1 教育状况

  教育作为知识获取和智力开发的重要手段,是影响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因素。对于残疾人而言,较高的素质教育和智力条件是实现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的有利条件。随着相关政策的实施,我国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监测报告数据中可以看出,2013 年度该比例达到 72.7%,较 2012年提高了 0.8%(见表 4.3)。

  

  从表 4.4 中可以看出,2013 年度我国 18 岁以上的残疾人中接受的教育程度与2012 年度相比并没有明显变化,总体受教育水平不高。其中接受高中教育的比例不到 5%,拥有大中专等教育的比例不到 2%,本科以上学历更是少之又少,高等教育的缺失成为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阻碍。

  

  4.1.2 康复服务

  自 2007 年以来,我国接受过康复服务的残疾人比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3年度的监测报告中显示,接受过至少一项康复服务的残疾人所占比例为 58.3%,比2012 年增长了 3.1%.不同残疾类别所接受的康复服务与以往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言语、智力和精神残疾的群体接受服务所增加的比例最为明显,分别比 2012 年度增加 8.1%,5.9%和 5.3%(见表 4.2)。这表明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事业的覆盖面正在逐渐扩大,残疾人受益人数也在逐渐增多。

  

  4.1.3 职业培训

  我国当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可分为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岗前培训又包括全日制大中专的技能培训和岗前业务培训。对于残疾人而言,我们所采取的大多为岗前业务培训和在职培训。岗前业务培训主要是针对残疾人的不同就业需要开展相应的业务培训,帮助残疾人提升职业素质,较快的适应工作岗位。在职培训的目的则是为增强残疾人的职业竞争力。但我国当前的残疾人职业培训内容较为低端,技术性强的内容涉及较少,过于单一和笼统的培训内容不能涵盖残疾人的多样性就业需求。提供培训的主体以政府为主,残疾人多是被动的接受,其自身积极性没能得到激发。另外,针对残疾人的专业化培训机构的缺乏,以及残疾人自身基础教育水平不高也是残疾人职业培训进一步发展的阻碍。

  4.1.4 无障碍设施

  无障碍设施环境的建设是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的有利外部条件,便于残疾人更好的融入社会,发掘自己的潜能。我国也越来越重视为残疾人提供便利的无障碍生活及工作条件,比如残疾人轮椅专用通道、盲人人行道特殊路面、走廊防撞扶手及其他残疾人保护措施。2013 年度监测报告针对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的满意度做了调查,数据显示从 2007 年开始,我国城镇残疾人对此项服务的满意度逐年上升,截止 2013 年已达到 84.6%.

  

  4.1.5 就业水平

  就业是衡量人力资源开发程度的重要标志,残疾人就业也可以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表现。从第三章对残疾人就业情况的介绍中可以看出,我国残疾人就业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残疾人就业率、就业领域及就业质量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也就说明我国在残疾人的资源开发方面仍有欠缺。

  虽然我国在残疾人教育、培训、康复、无障碍设施以及就业方面都做出了众多的努力,但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再加上残疾人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及其居住的分散性,人力资源开发并没有取得全面性的进展。而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的一些省会城市,在良好的经济条件、先进的人本理念和优越的社会资源的支撑下率先对残疾人人力资源进行了一系列的开发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下面将以武汉市武昌区为例进行详细介绍。

  4.2 武汉市武昌区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概述

  4.2.1 武汉市武昌区基本情况介绍

  武汉市武昌区地处原武汉三镇之一武昌镇的中部,西临长江,行政区划总面积 87.42 平方公里,辖区内共 14 个街道办事处,在籍人口达 113 万。作为武汉市老城区,武昌区是武汉市最早的城市雏形和发源地。随着经济的发展,武汉市行政区划面积不断扩大,周边地区逐渐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中,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在不断的引入进来,具有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年轻人逐渐走出老城区,进入汉口、汉阳、光谷等快速发展经济地带工作、生活,快速增长的经济也为他们提供了留在工作地的完善生活设施。留在老城区的人群中,一部分是以从事传统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居民,比如餐饮等基本生活服务,一部分是老龄化群体,已经或将要退休的老年群体不愿意搬离自己已经熟悉的社区,还有一部分则是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群体。据相关资料统计,截至 2015 年 1 月,武昌区残疾人数量为 10237 人,约占全区总人数的 0.91%,其中肢体残疾 4197 人,视力残疾 1450 人,语言残疾74 人,听力残疾 925 人,智力残疾 1358 人,精神残疾 2116 人,多重残疾 117 人。

  这些残疾人大多没有工作岗位,主要生活来源依赖家庭和政府补助,长此以往,不仅对政府财政和来源有限的残疾人家庭是一种压力,没有工作作为与社会的衔接,残疾人就会逐步脱离社会,对其心理和身体健康都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因此武昌区政府结合以往经验和当下经济发展状况,针对不同残疾人采取相应的人力资源开发措施,从而促进残疾人就业。

  4.2.2 武汉市武昌区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举措

  (1)集中就业和分散就业相结合

  集中就业和按比例分散就业是传统的残疾人就业方式,它能够充分发挥政府在保障残疾人权力的实现和督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体现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长久以来对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武昌区残疾人就沿用了传统的集中就业形式,采用建设武汉瑞升炉料有限公司、武汉东湖材料包装有限责任公司等福利企业为残疾人提供众多就业岗位,从而保证残疾人对社会的融入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

  除了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之外,武昌区还按照《残疾人保障法》和《湖北省残疾人就业规定》,要求相关单位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按比例为残疾人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依照要求,武汉市武昌区内的所有机关及企事业单位都要按不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人数 1.5%的比例来设置残疾人就业岗位。没有按照规定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的或吸纳残疾人没有达到政策规定比例的单位,应以年度为周期缴纳保障金。其征收标准为少安排 1 名残疾人就业,用人单位就要按照本地区当年所公布的上一年度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全额缴纳保障金,其中每安排 1 名重度肢体残疾人或盲人就业的,就视为安排 2 名残疾人[27].

  (2)庇护性工场

  集中就业和按比例分散就业所惠及的仅仅是部分劳动能力较强的残疾人,对于精神障碍残疾人和智力残疾人来说,想要融入普通的社会工作难度较大,因此武昌区针对精神障碍残疾人和智力残疾人提供了具有保护和指导性的工作康复及训练场所--庇护性工场。

  精神残疾人托养中心成立于 2012 年,是武昌区专门针对精神残疾人设立的,该中心隶属于武昌区社会福利院,先后为 900 余名精神残疾人提供康复护理服务,有 600 余人在中心经过药疗、体疗、娱疗、工疗、心理疏导等"五位一体"的科学康复护理,病情得到稳定,基本恢复正常生活,成功回归社会和家庭。该中心为精神残疾人成立了庇护性工场,引进手工编织项目,请专业老师手把手教他们编织技巧,另外还为残疾人提供印刷厂外包装纸袋加工等简单劳动。该中心在积极帮助精障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还会训练其劳动观念、劳动纪律、劳动技能,使精障患者逐渐实现自立自强、自给自足,并慢慢融入社会,为回归家庭、恢复正常人生活、减轻家庭负担打下基础。

  对于智力残疾人,武昌区把对其托养作为阳光家园的重点服务内容,并根据残疾人智残程度的不同,向有劳动行为能力的智力残疾人提供了庇护性劳动,设置庇护性工场,主要用于智力残疾人进行启智训练和就业培训。庇护性工场引进手工制作和包装,锻炼智力残疾人的动手能力,提高生活技能,同时也有助于对智力残疾人进行启智训练和就业培训。阳光家园多方联系、引进各类适合残疾人的手工劳动,例如纸艺花制作、卡包加工、汉绣、剪纸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自 2009 年起,武昌区就把实施阳光家园建设作为构建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和服务残疾人社会组织管理与创新的民生工程,大胆探索,重点推进,取得了显着成效。

  经武昌区政府支持,用时四年在全区所有街道都建设了阳光家园,是武汉市首个阳光家园全覆盖城区。目前,武昌区已建立寄宿型阳光家园 1 家,日间照料型阳光家园 16 家,共托养残疾人 495 人。武昌区把智力残疾人托养作为阳光家园重点服务内容,到现在已有一所阳光家园被命名为湖北省省级阳光家园示范机构,2 所阳光家园获得武汉市残联四星表彰,2 所阳光家园获得武汉市残联三星表彰。

  开办残疾人庇护性工场,可以让残疾人走出封闭的家庭环境,接受培训并参加劳动,进而提高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知水平,促进他们身心的康复,进一步减轻他们对家庭的依赖,为其以后提高自我生存能力、更好的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同时,还可以减轻他们家庭的负担,使家属为其能够创造社会价值实现更多的自我价值而感到欣慰。2013 年 3 月,爱心企业文心雕龙工作室负责人被邀请到阳光家园为智力残疾人讲解景泰蓝工艺品制作过程,并筹备开发了"景泰蓝镶金彩"的残疾人庇护性工场项目。

  (3)互帮网:残疾人网络就业平台

  互帮网成立于 2011 年,是由武昌区肢体残疾人袁永海在市、区残联扶持下创办的残疾人网络工作平台。互帮网扎根武汉,辐射全国,不仅让武昌区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全国各地的残疾人实现了足不出户就可以上网工作的可能。

  互帮网对残疾人会员不收取任何费用,主要营业收入是企业客户发布网络工作的平台服务费、投放的广告、增值服务、网站建设、网络营销等外包服务收入。

  互帮网上所提供的残疾人网络工作主要包括文字整理、网络推广、文案写作、传播分享、问卷调查、微博托管、网游测试等。提供工作平台和工作任务之后,考虑到很多残疾人缺乏网络工作经验,互帮网就将各种工作任务进行分类,做成各种教程,帮助残疾会员尽快投入到正常的工作状态[28].截止 2013 年 4 月,互帮网已有 13300 名注册用户,其中 2200 多名残疾人通过互帮网的网络公益培训学会了网络工作并开始挣钱。自互帮网成立以来已有数百家客户在互帮网上发布了 3486条网络工作,给残疾人会员发放了 18.8 万工作酬金。

  互帮网是创业带动就业的典范,不仅解决了创始人的就业问题,更是为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和提升能力的机会,造福了更多的残疾人和家庭,也是残疾人事业的一座丰碑。互帮网更致力于打造永不失业的中国残疾人网络工作平台。

  (4)提供教育康复训练,提升残疾人的生存技能

  武昌区内各阳光家园会为不同残疾人成员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康复服务,面向精神残疾人提供服药指导和医疗讲座,设置心灵驿站,邀请医疗专家专题讲座,指导精神残疾人就业和服药,帮助其康复。面向听力语言残疾人提供交流场所,设置"手语角",与志愿者定期开展互动活动,帮助聋哑人与普通人实现无障碍的交流信息。面向肢体残疾人则会提供各类康复器材,设置康复服务站,聘请专业医生针对肢体残疾人需求制定康复计划并进行康复训练指导。部分阳光家园还设有电子阅览室,可以为残疾人提供电脑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各类信息服务。

  另外,针对残疾幼儿的康复教育工作,武昌区也做出了努力。近些年来武昌区残联大力实施聋儿康复救助项目,切实解决了聋儿家庭的困难,确保了聋儿持续性的康复。武汉市艺萌听力康复中心就是武昌区残联精心培育的面向全国的聋哑儿童专业康复教育机构,该机构集听力检测、助听器验配、聋儿语训、幼儿教育、后续教育、职业教育于一体。自 2001 年成立,艺萌每年为 500 多名聋儿提供康复训练服务,每年有 200 余名聋儿康复毕业,进入普通幼儿园或小学上学。截止到 2012 年艺萌共成功康复了 2000 余名聋儿,为 6000 余名耳聋患者提供了专业听力服务,有 3000 余名家长接受了艺萌的专业康复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在各级残联的指导下,武汉市艺萌听力康复中心已经实现了聋健合一的特色康复教育,让孩子们能够快速回归到主流社会。

  (5)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

  为了向残疾人提供更为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满足残疾人需求,武昌区学习借鉴外省先进经验,在全市首创阳光家园引入专业社工服务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2 年 5 月武昌区残联出资向武汉楚馨社工工作服务中心为残疾人购买了专业的社工服务,在中华路街阳光家园搭建湖北省首个专门为残疾人提供专业社工服务的平台--楚源社工站。楚源社工站主要为残疾人提供自我照顾及康复训练支持,帮助残疾人发展个人兴趣、才能,增强自我效能感,提供就业服务,帮助残疾人建立互助网络。

  爱心天使是武汉市一家非营利性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要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教育、培训和心理咨询等服务,旨在帮助他们增强生存技能、树立生活信心。

  武昌区残联曾与武汉爱心天使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及江汉大学政法学院合作,选择在中华路街和水果湖街试点,在街阳光家园成立社工站,运用专业方法对其辖区内的残疾人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并对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的基本情况进行建档管理,并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护理、教育、就业、生活、文体、心理咨询和权益维护等方面的服务。武汉爱心天使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 2013 年正式进驻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放鹰台残疾人阳光家园,成立了主要为以放鹰台社区为中心周边十个社区共计 337 名残疾人提供服务的社工站,其服务群体中肢体残疾人占 40%、精神残疾人占 21%、智力残疾占 18%、听力与言语残疾占 12%、视力残疾占 7%.除了专业的社工服务外,爱心天使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还从恢复残疾人的社会生存发展功能着手,以帮助残疾人"自我参与、自我建设、自我实现"为着眼点,开发了一系列多样化的恢复社会发展功能的服务。例如该社工服务中心为残疾人提供了包括网上开店、网店求职、远程教育等相关技术在内的电脑培训活动,让残疾人通过网络享用信息时代带来的便利。

  (6)提供"阳光助残创业活动"资金

  对于有创业能力和需求的残疾人,武昌区政府除了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外,还会提供相关的创业指导和资助,期望能够鼓励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实现创新创业,提高残疾人的创业能力及成功率。在武汉市"阳光助残创业活动"的基础上加大对残疾人创业的扶持力度。2013年申报创业补贴资金成功的自主创业残疾人共有 29 名,武昌区残联为他们分别发放了奖牌和每人 4000 元的补贴资金[29].武汉市武昌区残联也将会把对残疾人的创业培训和必备的职业技能培训继续开展下去,依次帮助更多的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工作岗位。

  4.3 武汉市武昌区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经验

  4.3.1 传统与现代就业方式相结合

  传统的残疾人就业方式以集中就业和按比例安排分散就业为主,这也是政府比较容易控制的两种就业方式。集中就业一般采用设立福利性企业为残疾人提供大量的可操作性的工作岗位,分散按比例就业则是要求相应的政府企事业单位根据自身情况,结合政府相关政策规定,提供相应数量的工作岗位。

  这两种就业方式虽然能够解决一些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但是就业对象有限制,不能覆盖到所有残疾类别的群体。比如材料包装类福利性企业需要具有自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智力、精神、视力及重度肢体残疾人就不在企业用工范围之内。这样一来并不是所有残疾人都能得到就业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机会。

  为了最大限度的开发残疾人资源,武昌区在沿用传统集中与按比例分散就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契机,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开发机会。现代就业方式突破了行动不便带来的障碍,集中在社区街道,或专门的庇护性工场,甚至是足不出户通过网络进行工作,都是现代经济时代残疾人可以实现的就业形式。多样化的就业方式最大限度的开发了残疾人的人力资源,这也使得社会公平和残疾人权利得以实现成为可能。

  现代群体生活中社区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残疾人不方便外出、不善于交流的特点就使得社区管理尤为重要。因此武昌区在每个社区街道都设立了阳光家园,专门为社区街道残疾人提供服务,形成残疾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为残疾人向社会融入提供衔接和过渡的平台。

  4.3.2 就业与创业相结合

  对于有就业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政府和相关单位可以按照集中或者分散就业中的任意一种方式来促进就业,一方面通过企业按比例就业的途径安排有自主行为能力的残疾人就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阳光家园庇护性工场的方式组织智力残疾人进行集中就业,或者是创办福利性企业,为集中就业提供场所。

  对于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残疾人要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比如降低中小企业准入的门槛,减免残疾人企业的各项税费,对残疾人创业给以资金的扶持和补助等。另外对于自给性创业的残疾人,比如网店和个体商户的建立,政府和社区可以提供基础设施,帮助残疾人顺利实现创业。支持残疾人创业,也有利于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的社会发展目标。

  4.3.3 区分残疾类别,有效开发人力资源

  导致残疾人就业率低的一个原因就是残疾人所具备的劳动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即残疾人所具备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残疾人传统的就业模式基本是以残疾类别类进行划分的,比如视力残疾人从事按摩服务行业,肢体残疾人从事基础的加工工作,聋哑残疾人则从事人力搬运、清洁卫生等工作。通过对武汉市武昌区的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案例进行总结可知,整个残疾人就业网络已经改变了传统残疾人就业的模式,肢体残疾人和聋哑残疾人通过技术培训和学习已经可以从事电脑网络、会计师等中高端职业,也可以在政策的支撑下自主创业。

  智力残疾人和精神残疾人也可以改变过去完全依赖社会和家庭的状况,在庇护性工场等集中就业场所进行培训,提高生活技能,减轻家庭负担。

  4.3.4 政府加强对残疾人事业的支持和投入力度

  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最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武昌区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的方式能够获得成功,获得外界的认可,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武昌区政府每年都会为该区的残疾人事业投入大量资金,不仅包括社区街道残疾人阳光家园的建设,专业服务人才的配备,还为残疾人就业提供各项福利,比如对残疾人分类别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切实落实各单位按比例吸纳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另外,武昌区残联还为部分就业困难的残疾人购买公益性岗位,切实保证了有意愿并且有能力就业的残疾人都能拥有满意的工作岗位。对于有自主创业能力和意愿的残疾人,政府会给与较多的政策支持与优惠,组织残疾人参与创业培训并给予一定的培训补贴。对于自主创业成功且取得营业执照的残疾人个体经营户,政府可以向其提供就业保障金予以扶持,同时残疾人经营者还可以获得营业税或个人所得税的减免以及创业贷款等优惠政策。

  4.3.5 加强对残疾人的康复和教育工作

  武昌区非常重视残疾人的康复和教育工作。截止到2013年年初武昌区共有159家专门的残疾人社会组织,其中涉及残疾人服务类的有 91 家,康复类则有 20 家。

  例如阳光家园与区福利院联合挂牌成立了"阳光家园--武昌区精神残疾人托养中心",80 名精神残疾人在此全托,并与省人民医院签订协议,引进专业医生帮助护理人员指导托养人员康复。同时,还与区培智中心学校联合挂牌成立日间照料型"阳光家园--武昌区智力残疾人托养中心",120 名智障人员在此接受日间照料,成为全区集教育、康复、文体、劳动等功能为一体的智障人员托养服务中心。

  在 14 条街道建立日间照料型残疾人阳光家园,重点服务特困家庭智障、轻度精神障碍和重度肢体残疾人,为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工作打下基础。另外,武昌区还积极与社会工作专业组织进行合作,利用专业的社工服务团队为该区残疾人康复教育工作提供帮助。在各类社会组织中,共向 2023 名残疾人提供包括康复在内的各项专业服务,为残疾人的身体恢复提供了有效保证。

  4.4 小结

  武汉市武昌区为促进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措施中充分发挥该区的资源优势,利用超越地域限制的网络平台、众多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队伍和有针对性的残疾人社区组织,为我国更好的开发残疾人人力资源提供借鉴。但是,作为武汉市的一个行政区划,武昌区毕竟有其自身的限制性,在对政策资源的享有程度和社会支持的吸纳力度方面存在欠缺,基于行政区划的残疾人服务仍存在较大的地域限制和局限性。其次,武昌区内残疾人事业的推动主要是由残联负责,缺乏其他政府部门以及社会主体的参与,这样就不能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另外,虽然引入了社工机制,但却没能覆盖到所有残疾人,这些都是残疾人人力资源进一步开发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