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国内外创新型人才发展实践与启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2-27 共5854字

  三、国内外创新型人才发展实践与启示

  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人才资本更加凸显了其生成创造利润的能力。洛克菲勒家族运作资源资本,用 50 年成为了千万富翁;而比尔·盖茨运用人才资本,用10 年成为了百亿富翁。时代的稀缺资源体现在人才资本和创新资本。而创新型人才恰恰是这两种当代稀缺资源的集合。

  (一)国外创新型人才发展实践与启示。

  随着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突破,各国争夺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都把创新型人才资源作为争夺的首要目标,纷纷竞相出台优惠的引才政策,吸引集聚创新型人才,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科技活跃与否,主要取决于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留住的情况。而"马太效应"在创新型人才的竞争中也普遍存在。

  1. 国外创新型人才发展实践。

  (1)将创新型人才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美国政府先后提出《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造就21 世纪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等战略;成立新产业发展国家咨询会议,提出"创新创新再创新"的产业发展口号。英国 2008 年发布《创新国家》白皮书和《高等技能战略》,通过国家创新战略发掘和吸引人才。德国 2013 年出台了"工业 4.0"战略,实施与之相配套的创新型人才争夺战略。加拿大 2002 年发布了被称为里程碑的"加拿大创新战略",把重点放在吸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新加坡实行人才立国战略,把开发创新型人才作为基本国策.韩国实施"人才第一"战略,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了"仅用短短 30 年的发展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需要花费 100 年的工业化道路"的世界奇迹.日本通过《日本产业再生法修正案》,建立官助民办的产业革新机构。国家及地区之间的竞争已演变为创新型人才战略之间的竞争。

  (2)依托移民、项目等的执行引进优秀人才。

  发达国家纷纷调整优化移民政策,出台人才集聚计划,大力吸纳外国留学生,面向全球引进创新型人才。美国长期以来通过移民和留学制度吸引世界各国优秀人才,规定杰出人才、优秀人才、高技能人才、投资移民为优先对象;把吸引留学生作为开发国际人才 "一本万利"的做法,将 1/3 科学与工程的博士学位都给了外国留学生,并通过提供丰厚的奖学金、优先签发工作签证等方式择优留用;2014 年改革移民法案加大吸引创业家和科技领域创新型人才的力度。加拿大实施全球创新伙伴项目,将一批科研及实验发展项目、工业研究资助项目和奖学金项目等,面向世界各地创新型人才开放,吸引卓越的首席科学家。韩国 2004 年制定了"学习在韩国"项目,通过扩大韩国语言及文化项目等措施吸引留学生。新加坡在海外设立 12 个"联系新加坡"联络处,专门从事海外人才招聘工作。

  (3)实行国际开放多元性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

  很多国家通过国民教育、职业培训、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德国把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高等教育作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渠道,特别是推行了"双元制"职教模式,培养了大批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有力支撑"德国质量".新加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专业课程和培养计划,以市场为导向设置课程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行教育国际化,注重聘请外籍教师,避免教学上的近亲影响。建立国际创新型人才合作机制,通过加强项目合作实现国际人才合作培养和资源共享。欧洲实施了尤里卡计划、欧洲研究区域计划网络等合作框架,成为国际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成功范例。

  (4)构建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流动模式。

  注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用市场机制支持企业在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中发挥主体作用是发达国家配置人才资源的重要方式。美国注重发挥市场在配置创新型人才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运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动形成人才自由流动的机制,实现人才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之间无障碍流动,促进了跨界创新;同时发挥风险投资市场的引导作用,有效地促进硅谷人才成果转化,成就了苹果、微软、英特尔等世界驰名的创新型企业。

  (5)推进创新型人才管理的法治化历程。

  发达国家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以立法形式推进人才工作的法治化建设,为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创造提供法治保障。如美国通过《移民法》确立了人才的制度体系,先后出台《拜杜法案》、《联邦技术转移法案》等,保障科技人员参与成果转化利益分配;2010 年出台《成人教育法》要求所有企业每年拿出工资总额的 1%专用于雇员教育,形成了人才培养投入的刚性约束。德国出台《联邦职业教育培训法》,确立了职业教育培训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法律地位。

  2. 国外创新型人才发展启示。

  (1)法治保障创新型人才优先发展。

  发达国家及部分新兴国家特别重视发挥法治和战略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以立法形式对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进行顶层设计,使人才优先发展成为制度化、普适性、稳定性的社会行为,广州市在法治化建设方面有基础,有需求,应该加强人才工作的法治化。

  (2)构建开放型创新型人才流动模式。

  从国际人才流动规律看,总体上呈现出人才外流、回流、环流、对流四个阶段。发达国家根据不同阶段的人才流动特点,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开放型人才政策体系。广州市作为广东省的政治、经济中心,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对海外华人具有一定吸引力。未来实施更开放的人才政策吸引侨胞,吸引外籍人才,推动广州人才与外籍人才对流都将是政策重点。

  (3)推动创新型人才发展市场化运作。

  发达国家注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用市场机制支持企业在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中发挥主体作用。据统计,美国从事科研开发的科学家、工程师 80%集中在企业,而我国仅 40%的专业技术人才分布在企业.注重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将是广州市实施创新型人才发展战略、发挥创新型人才作用的核心。

  (4)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据测算,发达国家经济增长 80%依靠科技进步,人才资本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 40%-60%之间,因此发达国家多将人力资本投资始终放在第一位,教育投资和研发的投资长期占据世界前列。而广州市科技投入、人才发展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二)国内创新型人才发展实践与启示。

  人才优先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发达地区实现率先发展的成功实践。国内省市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外在竞争力要素的竞争,例如人才投入、人才平台、人才生活及环境,这是获取区域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能够抢占人才发展先机,就可以实现地区人才和经济的协同发展。

  1.国内创新型人才发展实践。

  (1)北京--实施国家级人才特区发展战略。

  北京立志到 2015 年,要把中关村建设成为"体现中国特色的人才特区"、"国际化的人才特区".实施"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简称"海聚工程")和"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简称"高聚工程"),为入选人才提供一次性奖励(人民币 100 万元);简化企业人才境外持股返程投资的审批;对企业和机构的科研教学物品免征关税和增值税、消费税;对承担国家科技专项的组织,给予间接经费支持(≤13%);建设人才公寓(≥10000 套)。

  为达到这一战略目标,北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方法:①印发《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行动计划(2011-2015)》。②搭建创新平台,不仅北京近 30 个部门参与,还让 19 个国家部委参与其中,高力度的跨部门跨层级,让北京人才政策更好落地。③建立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资金统筹机制,现已梳理汇总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160 个,总投资达 1251 亿元。④在中组部、国务院直接领导和支持下,启动了未来科技城的建设,目前已进驻大型央企 15 家,吸纳"千人计划"专家 111 人,展示出对高端创新型人才的吸引和承接能力。⑤在华盛顿、东京、伦敦、多伦多、德国、硅谷等地,设立创业服务中心,建立联络处。

  北京展示出来的突出特点是:①获得了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2009-2011 年,中关村获国务院批复,邀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组部、发改委等 15 部门联合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②建设人才特区促进中心,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

  (2)上海--实施产业集聚、项目引进、总部经济和环境优化促人才集聚战略。

  上海坚持项目、需求和问题导向,将人才引进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根据产业结构布局和紧缺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引进符合重点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用产业集聚、项目引进、总部经济和环境优化促进人才集聚。

  为达到这一战略目标,上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方法:①以产业聚集带动人才聚集。有效整合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洋山港保税区以及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吸引航运、贸易、营销等复合型人才;整合张江高新产业园区,培养吸引信息、生物医药、软件、文化创意等新兴人才。②以项目引进吸引人才聚集。推动重点项目的引进和建设,打造标杆企业,以标杆企业带动高端人才聚集。③以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促进人才聚集。浦东会同海关、检验检疫、外汇、公安出入境管理等部门,推出了《关于推动浦东新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④以优化环境促进人才聚集。不断创新政策环境、优化居住环境,在创新出入境、居留证政策、建设人才公寓、兴办国际学校、对高层次人才根据贡献大小进行奖励等措施。

  上海展示出来的突出特点是:①引才机制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为主要衡量人才市场化指标,落地上海的机构数目居全国第一。②人才引进国际化。

  金融等方面的高管选拔,猎头公司已经能够部分实现。③上海是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的首选城市。④知识创新促进一些行业领先企业的诞生和发展,例如亚申科技,"千人计划"专家权华、王尤崎联合创办,已发展成为国内洁净能源方面领军企业。

  (3)深圳--实施以"孔雀计划"引领人才开发战略。

  深圳提出"孔雀计划",重点引进并支持团队和人才来到深圳创业创新,吸引他们在深圳工作,力争把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创新创业活动活跃、海外高层次人才向往汇聚的国际人才"宜聚"城市.

  为达到这一战略目标,深圳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方法,最凸显的方式是人才住房保障力度大,建设安排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 80%以上面向人才,同时每年投入 5 亿元用于人才安居工程的货币补贴,面向的不止是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博士和硕士,普通学士也可以拿到每月 200 元的租房补贴。

  深圳展示出来的突出特点是:人才投入大。从 2011 年开始,深圳每年投入3~5 亿元,用于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专项资助、以及配套服务等,叠加深圳之前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当前该市本级财政每年投入达 7 亿元,在国内城市中居于前列。

  (4)南京--实施打造科技创新创业名城战略。

  南京把人才引领、科技创新创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市委书记抓人才、市长抓教育、市委副书记抓科技,力度之大,十分突出。该市出台《中共南京市委关于聚焦"四个第一"实施创新驱动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的决定》,提出围绕科技创业,重点发展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将政策创新、体制改革和环境再造结合起来,打造 "中国人才与创新创业名城".

  为达到这一战略目标,南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方法:①《关于聚焦"四个第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的决定》制定出台。②重点推出了"南京 321 计划",培养引进科技型创新创业人才,加速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集聚南京。③在启动资金、创业场所、金融财税、人才住房、生活服务等方面,给予人才扶持优惠。④出台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建设计划、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等 8 项重点计划,以及鼓励科技人员自主创业的"科技九条".

  南京展示出来的突出特点是:①凸显目标管理机制。"321 计划"在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考核指标体系的 60 分基础分中占 7 分,其考核权重甚至超过了"GDP"的权重,位列"第一权重".②配置基层力量。市人才办为正局级,市人社局设"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专项办公室",市科委设"科技创业家培养计划专项办公室",形成了人才合理;各区县也都对照市的配置、配置基层力量。

  (5)无锡--实施以创新创业人才引领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

  无锡提出了"530"计划,目的是以创新创业人才引领高技术产业发展,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通过引进海外具有专利的创新型人才回国创业,形成"项目+专利+海外人才"的产业化模式。经确认的新公司,地方政府给予创业启动资金、办公场地和人才公寓的配套,在起步阶段免租,并在创投、股权等方面进行倾斜。为达到这一战略目标,无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方法:①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530"计划,令当地光伏、物联网、风力发电等新兴产业崛起,远超既定目标。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发展成为中国物联网发展的中心。

  无锡展示出来的突出特点是:①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和创意载体以及投融资体系。②人才与资本深度契合机制,整合金融资源组建科创金融服务集团,提供融资,鼓励以科技成果投资、对外转让、合作的项目收益分成方式实施分红激励。③政府采购政策导向功能,把科创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列入政府采购产品目录;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产品政府定购制度。

  2.国内创新型人才发展启示。

  (1)注重体制机制创新。

  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出台建设人才特区的意见以及深化人才管理改革若干措施,为吸引培养海内外创新型人才提供政策保障,中关村拥有留学归国创业人才 1.8 万人,中央"千人计划"人才 874 人,创办企业超过 6000 家。

  上海推出"人才 20 条",特别是为吸引外籍人才和外国留学生,实行"人才签证"、"外国人就业手续和工作类居留许可".

  (2)注重重大项目引领。

  天津启动实施"千企万人"支持计划,2014 年引进留学人员 3050 人,新增留学回国人员创办企业 210 家,引进外国专家 2980 人次。江苏实施"双创计划",已资助引进 186 个双创团队、2790 名双创人才,480 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3)注重创新平台搭建。

  江苏以企业为载体搭建产学研联合培养平台,通过选聘科技企业家担任高校教授,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支持企业设立"企业创新岗",成立由省内杰出科学家、科技型企业家等创新创业型人才组成的人才创新创业促进会;设立人才战略研究中心,开展人才战略理论研究。

  (4)注重创业模式构建。

  浙江构建"资金+基金"创业融资政策体系,组建 10 个创投基金,规模达 36亿元,财政出资占 1/6,余为社会资本。江苏为创新人才提供"人才贷"金融服务,采取"项目+科技金融"的模式,重点选拔培育近 2000 名创业领军人才。

  (5)注重服务环境优化。

  上海与人社部共建全国首个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区,目前集聚了万宝盛华、光辉国际、美世等 40 余家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年产值超过 100亿元;建立"千人计划"科技事业发展服务专窗,实行"一口受理、一站办结",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子女入学、居留、通关等 16 大类 40 项便捷服务。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