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形神合一的黄河碑林景观设计规划构思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1-12 共553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碑林景观空间设计中的形神合一研究
【第2部分】形神合一思想在碑林景观中的应用绪论
【第3部分】书法的美学意蕴
【第4部分】碑刻艺术与书法艺术的形神合一
【第5部分】碑林景观设计与书法的形神合一
【第6部分】形神合一的道源碑林景观设计
【第7部分】 形神合一的黄河碑林景观设计规划构思
【第8部分】碑林景观构建中形神合一理念运用结语与参考文献

  5.2 形神合一的黄河碑林景观设计规划构思

  5.2.1 项目概况及文化背景解读

  项目位于郑州市西北方向 12 公里处的黄河风景名胜区内。黄河风景名胜区东到京广铁路,西抵汉霸二王城,南起横沟,北至黄河中心行政区界,为黄河国家地质公园、黄土高原的终点、地上"悬河"的起点、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黄河碑林分为东西两个区域,融景观园林艺术与书法瑰宝于一体。规划构思的东区为碑林的主景区,位于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炎黄二帝塑像西侧谷地,占地 57 亩。该项目基地内有山,有水,有平地,黄土地貌特征明显,沟壑纵横,冲沟发育,形成了独特的山形水势。

  5.2.2 规划构思

  景观规划构思的原则是通过对黄河碑林的规划设计来歌颂灿烂的黄河文化,颂扬黄河精神的作用。在形式上力求整体景观空间结构与书法形式美相结合,景观设计上利用黄河沿岸的地域文化指导景观的营造,展现黄河流域文化特色。碑林的景观设计即采用了自然式设计手法使其消隐与于自然环境的大背景中。同时采用了公园景观设计手法使其不仅具有观赏性,而且具有参与性,增加游人游览过程的乐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突出黄河文化特色黄河文化是黄河碑林的灵魂,它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于一体,是黄河流域先民创造的物质产物、精神成果以及自身凝聚的文化素质、行为方式的复合体。其中雪域高原文化、伏羲文化、三秦文化、晋商文化、中原文化、河洛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地域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6].该项目规划以黄河文化为主线,以不同的碑石形式及不同的地域景观风格表现黄河文化的总体特征和地域特色性,力求通过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来展现黄河文化的特色,突出其文化的博大精深,弘扬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

  2)展现我国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黄河碑林在突出黄河文化、突出园林景观、突出生态、突出休闲的同时还展现了书法艺术的美学意蕴。在曲折、幽静的道路两边,竖立着高低起伏、形状各异的书法碑石,其中既有古今著名书法家的墨迹,也有政治家、社会家及国家领导人的题词,还有展现几千年来汉字书法艺术发展轨迹的文字起源墙,可谓风格多样,笔力浑厚,气势不凡。镌刻手法分阴刻、阳刻、线刻等,入石刀法有平、圆、尖、麻多种。雕刻工匠刀法的精湛、技艺的纯熟,实现了碑刻与原书法作品的形、神、意的完美融合。

  5.2.3 总平面布局

  碑林的总体布局采用"一脉、三区、多景。" 一脉:指园中心一条按黄河实际走势等比例缩放的"几"字型微型黄河水系;三区:寻根溯源区、传统文化传承区、当代精神展示区;多景:各个碑石展示的景观节点。(图 5-12)碑林的景观整体设计以突出黄河的文化、精神、形态及流域节点为主,融诗词文化、书法艺术及石刻艺术于一体,再现母亲河的深厚雄浑。形式上力求使其消隐于自然环境的大背景中,使其成为衬托雄伟壮观的黄河景色的背景,营造一个优美宜人的传承黄河文化,弘扬黄河精神,展现我国书法艺术的休闲空间。整个体系通过曲线的形态,依据黄河的上、中、下游分区,以时间序列为轴线将碑林分为:寻根溯源区、传统文化传承区、当代精神展示区三个区域,并利用拟黄河的中心水系将各景区贯穿起来,形成整体空间的完整性。

  在对应位置以碑刻石柱标注黄河流经的九个省,并以汉字的起源说,从先秦到现代与黄河有关的诗词佳句以及体现黄河精神的事迹作为碑林石刻的内容,在时间上无断代,保证了时序的完整性。最终实现书法艺术、石刻艺术及景观艺术的完美融合,展现深厚雄浑的黄河文化。

  5.2.4 空间结构与书法形式美的合一

  碑林的空间结构之美与书法的形式美相融合是碑林景观设计的主旨思想。碑林作为书法的载体,其空间布局形式与书法艺术的线条美、结构美、章法美的统一,才能使碑林的整体空间协调一致。

  书法艺术的形式美首先体现的是线条之美。书法中的线条讲求"忌直责曲,动静相宜".

  书论中说到:"直者不动而曲者动",曲线以即兴和不规则的运动为特征,具有随意性,很符合文人追求生拙古朴的审美趣味和表达狂放纵逸的情感。在黄河碑林的景观空间设计中,将"忌直责曲"作为了空间设计的重要原则[47]."曲径通幽"的浪漫情调既表达了形之曲,也表达了意之幽:从形态上看,"曲"的形式多样,有曲径、曲岸、曲溪等,依势而曲,体现出"路要曲折""樵径斜穿,盘纡曲折而下"等园路设计原则,不仅增大了游览路线的距离,延长了赏景时间,而且扩大了碑林的空间感。直线和曲线分别对应静与动。在整体意象上,书法因字体的不同生成"静态"与"动态"两种形态,黄河碑林景观中营造的"点画"--山、石、水、木是静态的,却因为整体组合呈现出起伏变化的线条而生动活泼起来,碑墙弯曲延伸的波纹形轮廓线,令人心波荡漾;弯弯曲曲的园路,曲折迂回的流水之势,尽显优美流畅的运动感。通过碑墙、园路、河流和植物景观的曲线造型缓解了碑刻坚硬的线条形态使观赏者心理产生的沉闷感,使整个碑林空间结构表现出现了曲直变化的空间层次美以及自然景观与碑石的节奏韵律美。

  结构美是书法艺术美的要素之一。书法的结构美是通过点画与线条的组合来体现的,点、线是书法情感表达的基础元素。正是这些简单元素的组合展示出了书法艺术的形式之美。王羲之在《譬成章》讲到:"筋骨不等,生死相混。倘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点、线结构组合的方法与技巧,决定着汉字的结体之美。书法中结构美意味着一点、一划、一撇、一捺,要处在最佳位置。而点画及线条结构的准确与到位决定着书法作品的形式之美。在黄河碑林的空间结构设计中, 碑石就相当于书法结构中的点。通过碑石的特置和散置,使碑石在整个碑林中的分布,既做到了疏可走马,又做到了密不透风,避免了均衡分布,展现了疏密有致,虚实有度,聚散有致,动静结合的碑林景观空间设计效果。碑林中密集的碑石群与周边宽敞的景观植物形成对比,在视觉上形成了疏密结合的空间结构章法。

  书法的空间美不仅表现在二维的平面艺术美上,同时表现在三维的立体空间艺术美中。

  书法以其微妙复杂的用笔技巧处理和艺术化的结构处理赋予了自身以立体感。黄河碑林的景观空间结构之美与书法的立体空间之美的结合主要体现在,景观线条的层次上。由于地形的变换以及造景的需要,植物曲线、碑墙曲线、道路曲线、河流曲线等不同曲线互相对比,互相补充,共同表现出景观线条的立体感。如书法中墨汁随着笔毫与纸面的摩擦而渗进了宣纸里,形成一定的层次感一样,在自然式的驳岸设计中,水渗进土壤中,同样形成了一定的层次感,也达到了视觉上的立体效果。

  黄河碑林的景观空间设计虽然简约,但是处处都体现着书法艺术形式之美,弯曲的、笔直的,动态的、静态的,有生命的,无生命的,碑石、道路、河流、植物、碑墙以及碑刻文字的线条,组合成了碑林空间结构的艺术美。

  5.2.5 景观设计与黄河文化的合一

  1)水系

  碑林内开凿的微型黄河以及末端形如渤海的人工湖都是对自然界黄河的艺术概括,真正做到了"虽由人作,宛白天开".李白《将进酒》有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智慧的源泉,水是智慧的象征,黄河之水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源泉。因此黄河碑林的规划以水为主脉,串起碑林各个景点,并以历史故事视觉化手法,运用各个碑石景观元素讲述黄河流域的文化典故。通过对水系末端湖中小岛设计,形成较好的景观节点和视觉焦点,成为湖面的点睛之笔,为全园带来了灵动与活力。

  2)园路

  碑林内的游览道路是依据微型黄河走势进行规划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形神兼备的创意效果,使游人在欣赏黄河沿途自然环境特征的同时体味黄河流域的地域文化特征及当代黄河精神,达到寓教于乐的造园目的。主路与引路采用不同的铺装形式以示区别,设计主路长宽 2~2.5 米不等,上中游道路窄,下游渐宽。下游的路网围合成入海三角洲的形状,生动地再现了黄河入海流的场景。

  3)碑刻展示形式

  黄河碑林是以展示书法艺术及黄河文化、黄河精神为主的主题性园林,碑刻展示形式是实现其文化主题的主要景观形式。碑林位于炎黄二帝巨塑西侧谷地,依托大自然、大背景以摩崖石刻、大地碑刻、天然景石碑刻、组合浮雕碑墙、简牍碑石碑刻、几何碑石碑刻、及石柱碑刻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展现,使碑林消隐于自然景观的大背景之中,富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表现书法艺术的同时力求突出黄河流域特色景观、突出黄河文化、突出黄河精神、突出休闲的特点。

  寻根溯源区的碑刻展示形式以摩崖石刻和天然景石碑刻为主。碑刻石材全部取自太行山腹地,皆为不经切割打磨的原生态巨石,形状朴拙,表面粗犷,用以营造青藏高原粗犷、豪放、天然原始的自然景观。根据石块的形状精心埋设,石块或立或卧,或踮或坐,形似青藏高原上的皑皑雪山,上面镌刻关于文字的起源说,黄河的起源说,华夏文明的起源说等文章。使游客可以寻华夏文明之根,溯中华汉字及滔滔的黄河水之源。碑园里种植起伏不平的草地,将取自天然石材的书法碑石高低相间、错落有致地分布于草坪上。营造出茫茫草原、巍峨高山、清澈湖泊,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如画美景。

  景区东西两侧百米长的文字起源摩崖石刻远看犹如两条巨龙,通过"远古符号"、"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历代碑刻"、"玺印篆刻"等六种主题内容的景观造型,以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视觉感染力,浓缩、凸现几千年来汉字及汉字书法艺术的发展轨迹,为碑林增添出厚重的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传承区以展示黄河沿岸几千年的华夏文化为主。碑刻展示形式有组合浮雕碑墙和简牍碑石碑刻。"大河上下"组合浮雕墙形似一幅幅卷轴画,内容为从古至今黄河流域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反映华夏族先挑战自然、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展现黄河文化不断发展演化的脉络。9 幅浮雕依次为:女娲补天,大禹治水,泰山封禅,贞观之治,汴梁盛世,大槐树下,茶马互市,古渡春色,高峡平湖。简牍碑石碑刻,即外观取竹简之形,采用大地碑刻的形式,如一本本竹简书铺设在大地上,书写着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黄河文化。

  当代精神展示区以展示黄河精神及当代人对黄河的歌颂诗句为主。在整齐切割的现代感极强的几何体碑石上锲刻着当代黄河精神及政治家、社会家、书法家、外国友人们对灿烂黄河文化的赞颂。黄河精神是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几千年来,黄河两岸的炎黄子孙们,在与洪水、旱涝以及邪恶势力的抗争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黄河文化并孕育了黄河精神。从大禹治水到人们治黄,这种精神在五千年华夏文明史上一脉相承[48].

  在众多的碑刻展示形式中,以石柱碑刻最为显著。代表沿黄 9 省区的 9 根花岗岩石柱将全园的碑刻贯穿起来,实现了碑刻展示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在每根石柱上雕刻反映各省区有关黄河文化的诗文:青海柱雕刻隶书所书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四川柱雕刻草书所书的《将进酒》,甘肃柱雕刻柳体所书的《凉州词》,宁夏柱雕刻欧体所书的《黄沙古渡》,内蒙古柱雕刻瘦金体所书的《征人怨》,陕西柱雕刻行草所书的《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山西柱雕刻正楷所书的《登鹳雀楼》,河南柱雕刻《洛神赋》,山东柱雕刻行楷书写的《黄河颂》。

  5.2.6 绿化规划与黄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合一

  黄河碑林拟采用自然式绿化手法,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以本地树种和花木为主,每个景区采用地域代表性植物用来营造该区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氛围。通过有生命的植物构成最富色彩和形态变化的景观空间,与碑石相互映衬,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微型黄河边的绿化采用黄河流域代表性自然植被。沿河两岸自上而下一次设计为:草原-灌木稀树-沙生植物、芦苇-草原-落叶乔木-常绿林-稀树草坪和有花灌木,营造逼真的地理环境。园路的绿化以四季常绿的女贞、侧柏为主,路旁用小叶女贞或红叶石楠等构成防护矮篱。不同景区空间绿化要突出地域文化特点。不同景区要根据其想要营造的氛围进行植物配置。

  寻根溯源区属于青藏高原地带,园内种植略有起伏的草地,并随意的播撒一些牧草和野花,显得杂而不乱,与自然碑石相互映衬,追求天然的大草原效果。一望无垠的青藏高原上,皑皑的雪山,蓝蓝的天空,还有远处碧绿的湖泊以及高原上寻根溯源的人们,像是一幅巨型的水墨画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传统文化传承区属于黄土高原地带,该地区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形地貌丰富,自然条件复杂,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较为恶劣,植被稀疏,种类贫乏,属于森林草原类型区。因此植物选择多以耐干旱,耐风沙,耐贫瘠的乡土树种为主。主要树种有:国槐、侧柏、旱柳、钻天杨、臭椿、香椿、沙枣、枸杞、丁香、黄刺梅、探春、牡丹、锦鸡儿等。

  当代精神展示区属于黄淮平原地区。该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因此在植物种类的选配上遵循速生与慢生兼取、观花和观果共用、叶色同花色皆选、花期、果期、绿期并重的原则,且多选用当地的乡土树种。春有迎春、黄刺玫、牡丹、玉兰、碧桃、榆叶梅、连翘、丁香、海棠等,夏有紫薇、合欢、荷花、栾树、凌霄、木槿等,秋有紫叶李、银杏、黄栌、五角枫、白蜡、山楂、火炬树、紫叶小檗、地锦等,冬有苍翠的油松、白皮松、侧柏、圆柏等。植物配置要根据花期和果期的季相变化协调栽植,使园内植物花期、果期、色期、连续不断,松柏常绿树四季长青,真正做到了月月有景可观、季季有景可变的四季有景的园林景观效果。

  5.2.7 总结

  黄河碑林以"实现黄河文化神韵与中华书法魅力的完美融合"为设计主旨,以传承黄河传统文化、发扬当代黄河精神为规划构思原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典型代表,是极具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人文宝库。黄河文化的融入,赋予了这片碑林独特的文化品位。在这片散发着幽幽书香的碑林之中,感受着每块石碑之后的故事,欣赏着看似随意实则精心设置的代表各个时期各个地域文化特点的碑刻书法作品,既可以于恬静之中汲取古代书法艺术的精华,又可以在休闲中领略黄河文化厚重的积淀与中华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关标签:园林设计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