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共生观念在城乡景观建设中的实践分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1-12 共3668字

  6 结语与展望

  6.1 结语
  
  城镇化是世界上多个国家发展过程中正在经历的阶段,高速城镇化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更是愈来愈受到关注.同时,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日益明显,针对这一现象,探索减少、甚至消除负面影响的途径是城乡规划建设者的战略目标.

  将共生理念应用到城乡空间景观规划建设中,是规划理念系统中的一个探索,也是一种创新.从最初的生态学的共生理论,到逐步的经济学的共生理论、社会学的共生理论、环境学的共生理论、城市规划及建筑学的共生理论,再到城乡景观的共生理论,"共生"成为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共生"代表着互惠互利、相互耦合、共同发展,共生单元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从而达到共赢的效果.

  城乡空间景观是城乡规划的根本,是城乡规划的约束,也是城乡规划的产物.城乡空间景观不仅仅指可见的事物构成的整体,还包括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人在其中的感受,还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是一个复杂的、变化的巨系统.

  共生理念下的城乡空间景观规划,将共生理念融入到城乡景观规划建设中,改变了传统的景观单方面规划,结合自然生态、文化、社会、绿地、经济、布局、基础设施,以保护生态环境、体现和宣传文化、以人为本、城乡绿地系统统筹、产业结构现代化、优化城乡布局、综合利用基础设施为发展对策,达到促进城乡景观的形成、城市和乡村的连接、生态环境的保护、城乡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从而达到城乡空间景观系统的共生.

  6.2 展望
  
  对于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空间景观规划的研究对于城乡的建设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合理的规划促进城乡系统的共生效应的发挥,增加城乡景观内容,促进城乡交流与互动,提高资源的互利性和高效性,对于人类的发展可持续至关重要.

  受笔者学识所限,对于共生原理在城乡空间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方式和方法的研究,本文并没能全面涵盖和展开探索,其深度和广度方面还有很大的可扩展空间.其中,笔者认为值得进一步探索的内容包括:

  (1)城乡空间景观研究存在较强的学科交叉性,其涉及到多学科的融合和共同作用,此后的研究可以推进不同学科在城乡空间景观研究中的综合应用.

  (2)城乡空间景观的内容丰富,本文只就其中的七个共生层面提出了部分措施,其他内容有待补充.

  (3)城乡空间景观共生系统的共生方法多种多样,本文提出的措施是其中的一部分,对其内容可进一步增加.

  对于城乡空间景观规划的研究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规划理念、规划方法、规划措施等都随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改进.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作为将共生理论应用到城乡空间景观规划中的起点,为今后更加深入的研究打下基础,为城乡可持续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 2 月 24 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
  [4]Surindar Paracer,Vernon Ahmadjian.Symbiosis:An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association [M].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1986
  [5]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6]刘荣增.共生理论及其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运用[J].中国技术经济,2006(3):19~21
  [7]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上)[J].改革,1998,(2):101-105
  [8]L.贝塔兰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9]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
  [10]卓美行.基于城乡一体化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东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1]L.贝塔兰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12]Forman R.T. Some general principals of landscape ecology[J].Landscape Ecology.1996(3):133-142
  [13]卓美行.基于城乡一体化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东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4] 严会超,吴文良.试论生态环境补偿与生态可持续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1)
  [15] Mohan Munashingheand Jeffect Mcneely. Key Concepts and Terminolo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fining and Measuring Sustainability, The Biogeophysical Foundations,1996,NewYork,19-56
  [16] WCED.Our Common Future[J].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17]杨培峰.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18]岸根卓朗[日].迈向 21 世纪的国土规划--城乡空间融合系统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29
  [19]王振亮.城乡空间融合论.同济大学工学博士论文.1998
  [20]杨培峰.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21]赵珂.城乡空间规划的生态耦合理论与方法研究.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2]廖乙勇.都市更新主体之共生模式--以台北市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23]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4]袁纯清.金融共生理论与城市商业银行改革[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2
  [25]尾关周二.共生的理想:现代交往与共生、共同的思想[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26]胡守钧.社会共生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7]李思强.共生构建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8]苏国勋.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9]廖乙勇.都市更新主体之共生模式--以台北市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30]林庆纬.环境共生理念在城市住区外部空间的运用[M].江南大学.2007
  [31]黑川纪章.新共生思想[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2]张旭.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
  [33]朱俊成.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多中心协同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0:1272-1277
  [34] Douglas.A.E.Symbiotic Interaction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1-11.
  [35]王莹颖.基于共生理论的重庆山地规模住区发展研究--户外交往空间规划方法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6]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
  [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8]国家环保总局.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2006
  [3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报. 2006
  [40]吴良镛.广义建筑学(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55-86
  [41]王莹颖.基于共生理论的重庆山地规模住区发展研究--户外交往空间规划方法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2]富永健一著,董兴华译.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第一版)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62
  [43]杨培峰.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44]屠凤娜.产业生态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理论前沿.2008 年第 18 期
  [45]赵小苗,赵小惠.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河北工业科技.2001 年第 1 期
  [46]金涌,董丽华,赵风云.循环经济与科学技术.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4
  [47]许洁,秦海田.城市村庄--城乡空间协同发展模式.重庆建筑.2010:10-13
  [48]王如松.循环经济建设的产业生态学方法--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58
  [49]赵蕾.构建高速发展的城乡整体生长空间--探索绍兴中心城市城乡空间整体规划.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0]杨培峰.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51]贾莹,赵万民,杨欣."两化互动,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乡发展单元拼合路径研究.小城镇建设:32-36
  [52]梁俊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模式--绿色建筑产业新城.建设科技.2013
  [53]方世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系统理论的丰富和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4)

  致 谢

  随着硕士论文接近尾声,忽然意识到自己的学生生涯也将告一段落,顿时心中感到万分惆怅.两年的研究生经历,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拓展了自己的视野,更让我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成长.在这两年里,我充分感受到师恩的伟大,感受到学生经历的珍贵.

  特别感谢我的导师王宁教授,跟随您学习的这几年使我受益终生.在学习上,恩师不仅教会我理论知识,带我开阔眼界,还教给我许多实践经验,让我从起初对专业的"懵懂"变成现在对专业有了进一步深入的认识,为我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生活中,恩师对我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涵盖了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和细节,并教给我人生经验和处事方法,让我感受到慈母般的温暖.当我犹豫不决时,恩师为我指明方向;当我止步不前时,恩师敦促我继续前进;当我忧愁苦恼时,恩师为我解开心结.恩师如同慈母,为我耗费心血.我对慈母感激万分,心中的感激之情是语言所不能涵盖的.除了无比感激之情,还有愧疚,自己不够勤勉的行为辜负了慈母的厚望,愧疚万分.再次感谢恩师的谆谆教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感谢学院领导的关心和学院各位老师的教导,感谢在我求学过程中给予了许多帮助和支持.

  感谢各位同窗好友和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感谢你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陪伴和无私帮助.这份深厚的友谊之情是珍贵的,是值得纪念和珍藏的.

  万分感谢含辛茹苦养育我的父母,是你们深深的爱支撑我继续前进,是你们不断的鼓励支持我一步步成长,是你们默默的奉献激励我不断提高.你们的付出我无以报答,唯有努力完成学业,尽我所能成为有用之才作为回报.

  最后,衷心感谢参加论文评阅和论文答辩的各位专家、老师,感谢各位在百忙之中对我的指导和帮助.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