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薄种植土居住区绿地的发展背景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6-06 共6923字

  第三章 薄种植土居住区绿地的发展背景
  
  3.1 城市居住区的发展
  
  3.1.1 国外城市居住区
  
  18 世纪在欧洲开始的工业革命,标志着城市化进程的开端,大量工矿企业的聚集产生,形成了产业工人的聚集,城市人口规模伴随着工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攀升,城市也在不断地扩大,为了有效地解决城市人口居住、生活、交通、教育等的问题,城市居住区首先在西欧出现。最初的居住区是连片的围绕着工矿企业、交易中心、车船码头的住宅区形式,这属于初级阶段的城市居住区,其内部杂乱无章、交通混乱、基本上无市政设施保障系统。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在 19 世纪中叶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提出的“新协和村(New Harmony)”使我们看到了城市居住区的雏形构想,1898 年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可以让我们看到现代城市居住区的规划思想的渊源,即居住区应该有功能齐备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以及大量的绿化、合理的人口密度、发达便捷的交通系统。在 20 世纪初期随着“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规划思想的出现,在欧美国家中的居住区规划建设中,逐渐形成了交通道路或天然界线作为居住区的边界,内部将功能建筑与绿地综合考虑形成闭合的“城市细胞”.例如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哈罗新城就是此类很好的应用(李德华 2001),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居住区开始由政府资助,在城市郊区进行建设,每个居住单元大约解决 7500 人左右,居住区中心有高层建筑作为标志,每座居住建筑底层设有停车场,为解决日益增多的私家车,小区景观绿化面积较少,解决城市人口生活、交通要求的功能型布局占据了主导地位。之后的 70-80 年代,随着工业文明程度的提高,城市居民工作与居住地点分布的不合理造成城市交通越来越拥挤,新的居住区建设步伐缓慢下来,对老城区的改扩建成为精细化城市居住区建设的特点,城市居住区改扩建中逐渐形成了更为灵活的居住小区和居住综合体形式,尤其是居住综合体形式,由于其集居住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建筑,体现出了更为和谐的居民关系与更加节约的用地方式,为城市建筑空间创造了丰富的组合,例如英国的巴比肯小区、法国拉。德方斯 A 区等,其中伦敦市中心的巴比肯小区现在已经成为伦敦高收入阶层争相居住的上流社区,也成为伦敦的地标建筑之一。(见图 3-1、图 3-2、图 3-3)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至今,随着城市建设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城市建设者更加注重个性与混合功能建筑的建设,城市交通提倡公共交通为主,城市用地转向了积极地节约型的用地原则,居住区建设也产生了多样的变化,“生态型、多功能综合体、个性住宅”等等形式应运而生。

  3.1.2 我国居住区发展概况
  
  由于我国近代社会发展落后,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较晚,因此现代城市建设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城市居住区形成发展也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开始的,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开创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在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居住区建设是在模仿前苏联的规划建设模式,主要的建设成果也是出现在北京、上海、哈尔滨等这样的城市,其景观绿化方式主要是行道树与宅间基础种植,运动游憩场地与设施布置简单与简陋;在工矿企业集中地区域住宅小区通常配套较齐全,绿化量较大,但是植物品种选择较少,园林小品造型与材料选择单一。由于这个时期是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因此居住区建设总量较少,住宅以多层建筑形式,园林景观绿地的建设也是摸索建设阶段,基本上是以绿化美化为主要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见图 3-4)
  
  探索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二十一世纪初期)
  
  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商品住宅区建设逐渐成为了我国城市居住区建设的主流。这一阶段可以划分为“复制阶段”与“模仿阶段”;“复制阶段”是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该阶段商品性居住区与企事业单位的福利性居住区并存,居住区规划形式也是延续与复制“开创期”建筑布局形式,园林绿地开始逐渐重视,新品种植物逐渐出现在一些配置较高的福利性居住区内,居住区绿地内已经出现较为考究的铺装形式,并配备有一些健身娱乐器械。“模仿阶段”是指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该阶段居住区建筑形式开始多样变化,各类型风格层出不穷,小高层与高层建筑开始出现,由于福利性居住区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而退出历史舞台,商品性居住区成为了该阶段的主角,房地产业也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竞争与需求的旺盛造就了该阶段居住区园林绿化蓬勃发展的景象,植物栽植形式与品种多样化,园林美学与园林风格逐渐开始在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中显现,园林小品呈现出多样化风格气息,园林水景逐渐成为了居住区园林景观不可或缺的元素,园林材料的选取渐渐呈现丰富多彩的局面,“景观(landscape)”一词也是在这个阶段逐渐被社会广泛采用。但是这个阶段居住区绿地建设主要是模仿为主,沿海发达地区模仿现代西方园林景观设计风格,内地欠发达地区模仿沿海地区;园林设计模仿室内设计;植物造景模仿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形式;这个阶段为下一个阶段的到来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积累。

  形成期(二十一世纪初--至今)
  
  城市城市居住区建设由于城市用地资源的紧张,高层住宅建筑逐渐成为了我国城市居住区建筑的主要形式,随着私家车的普及推广,汽车走进了普通市民的居住区,停车问题在居住区中日益突出,大型地下车库开始出现,薄种植土条件下的绿化用地也在新的城市居住区中成为了普遍现象。这个时期居住区绿地建设已经成熟,园林绿地已经成为居住区居民生活、健身、休憩不可或缺的居住区配套设施。居住区绿地设计规划能够很好地配合建筑设计风格与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要求,植物品种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缤纷格局,在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风格方面取向十分明确,休憩健身场地功能设施完备,居住区园林绿化建设呈现出繁荣的面貌。

  3.1.3 中西方城市居住区发展比较
  
  由于中西方在经济基础、人口、居住习惯、城市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导致中西方城市居住区存在较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居住区建筑形式的差异
  
  西方国家现代居住区建设已经呈现分散性与辐射性发展,特大城市周边往往呈现多个卫星城,居住区主要建筑在这些区域,居住基本单元为独栋或联排别墅形式(刘易斯。芒福德 2009),住宅建筑景观无统一规划,城市中心地带都以公寓形式出现,不形成连片的居住区,住宅周边绿化较为缺乏。

  我国居住区建设依托城市,在城市中心或边沿发展连片的居住区,居住区建筑以高层建筑为主,多层建筑为辅,别墅建筑点缀,居住区绿地必须满足高密度居民使用的要求,统一规划,同步建设。

  居住环境意识的差异
  
  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对环境的破坏与修复的痛苦经历,因此对环境格外珍惜,在居住区建设方面注重对环境的干扰减少到最低限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对城市旧有居住区改造方面注重文化传承与保护,在新建项目选址初期要求景观设计师必须参与,以期达到新建项目与环境有机的结合(凯文。林奇和加里。海克 1999)。

  我国正在经受环境恶化所带来的痛苦中,国家已经将环境保护纳入了地方政府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全民的环境意识也在逐步提高。但是环境短视行为依然存在,居住区绿地挪为他用的现象比比皆是,使原本稀少的居住区绿地更加稀缺,大树移栽更是全国流行,以牺牲一方生态环境换取另一方急功近利的生态建设现象屡见不鲜。城市旧城改造中,通常不注重对文化的保留,各地可见传统的住宅环境日益消亡,换来的是统一的高楼林立。城市已经因为住宅变成了统一的模样,毫无地区文化传统的差异性。

  新技术运用的差异
  
  西方国家重视建筑新技术与新材料的运用,在环保再利用方面更加领先,在考量一项新技术的实用价值时,更多的是理性的看待与综合的评价,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追求(PETE MELBY&TOM CATHCART 2005)。我国现阶段已经开始重视住宅建设的新技术与新材料推广,但是各个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形成了全国差异,发达地区已经开始注重循环经济的运用,而欠发达地区却依旧以经济效益来评价新技术与新材料,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

  未来发展方向的差异
  
  由于西方国家人口基数较小,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未来城市居住区发展必然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回归自然的高效集约的居住区聚落散布在城市郊区与卫星城中(藤井明2003),自然景观与城市景观融合。我国由于基础薄弱人口众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居住区建设方面寻找到适合国情的高层住宅形式,居住区分布相对集中,郊区与城市通过快速干道连接,居住区景观与城市景观有机的融合,连续组成环绕城市的居住聚落。

  3.2 居住区园林绿地功能与要素
  
  居住区园林绿地是居住区居民日常生活的环境单元,其研究范围可以包括绿地的自然属性、环境承载量、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居住区绿地内部环境空间的布局与营造;绿地与住宅建筑的衔接;视觉空间关系处理与居民审美感受。因此,对于其研究首先应当明确居住区园林绿地基本功能要求以及各个园林要素之间的关系。

  3.2.1 居住区园林绿地功能使用
  
  功能使用功能是指居住区绿地是为居住区居民提供日常活动的场所的功能。要求为居民提供足够的、安全的休憩设施,这是园林绿地最基本的服务特点,也是园林绿地首要的功能。居住区园林绿地要为居民提供安静的交流空间,便捷的步行交通路线、舒适的休息设施与场所、安全的健身设施与环境、充足的植物覆盖度等等,在最大限度上为大多数居民提供活动场地与游憩设施,充分体现人性化场所的原则。

  生态功能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居住区又是城市重要的组成内容,因此,居住区园林绿地的生态功能也承载了城市的生态功能(汪敏 2010)。城市是割裂人与自然的产物,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城市生态关系中人类是核心,一切生态关系应该围绕着更好的满足人类生存而建立。居住区园林绿地首先应该保证植物正常健康的生长,才能保证它参与环境改良活动;其次应该建立完整的植物群落关系,这样的生态系统才能实现良性循环,有机的实现能量与物质的输出与输入,从而为实现生态平衡做出贡献,实现为居民提供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氛围。

  审美功能
  
  居住区园林绿地具有为居民提供一个赏心悦目的优美环境,心旷神怡的环境感受,悠闲自在的居住感受的审美功能。优美的居住区环境会给居民带来轻松愉悦的好心情,高雅别致的园林小品能为每一位观赏者带来优雅的审美历程,从而提高观赏者的审美品位(李和平和肖竞 2009)。

  社会功能
  
  城市居住区园林绿地景观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与文化特质,承载了该地区社会价值取向与城市风貌的特点,因此,从该意义上说,居住区园林绿地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居住区园林绿地是依托居住区建筑的,居住区建筑的风格形式又反映出该地区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社会属性,园林绿地附属于建筑,更直接的反映该地区居民日常生活习惯、价值观、人际交往关系、文化习俗、宗教信仰诸多社会因素,因此,居住区园林绿地的社会功能是考察园林绿地能否满足居住区居民要求的重要依据。

  3.3 薄种植土条件下的居住区园林绿化现状
  
  3.3.1 现阶段我国居住区园林绿化的发展方向
  
  现阶段我国居住区发展呈现出地区的不均衡性,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人口分布不均匀,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在东部发达地区的一线城市,居住区发展呈现郊区化现象,例如:北京燕郊、天津滨海、上海青浦等地区(朱建宁 2009),居住区园林绿地规模较大,居住区内配备有大型地下停车库,薄种植土绿地在其总绿地面积中占有一定比例;城市中心老城改造部分以高层住宅建筑为主,薄种植土绿地基本上已经覆盖了这样的居住区,其中很多居住小区绿化率无法达到规范要求,屋顶花园成为填补绿地的主要形式。

  二、三线城市的居住区建设往往是追随一线城市发展的,虽然人口密度较一线城市少,但是土地资源供应相对较紧,随着我国重点发展中小城市政策的落实,这个现象会有所减少,但是居住区内绿化用地供应量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大的提高,薄种植土绿地的居住区绿地类型将是我国城镇居住区一个基本类型。

  城镇居民对于居住区绿地的要求将日益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财富的积累提高,城镇居民对日常使用最频繁的居住区绿地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1、具有文化韵味与季相变化的植物种植取代单纯以提高绿量为目的的植物种植;2、丰富样式变化与多材料建设的居住区铺装场地取代单一材料、较为简单地硬质铺装;3、追求诗情画意与自然韵味相结合的园林景观审美取代“有树遮阴、有花可赏、有水可戏”的1化明确。

  中国的汽车时代已经悄悄的到来,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预示了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机动车保有量第一的国家,城市交通拥堵与停车难的问题应经成为各个城市的通病,城市居住区作为城市人口主要的活动区域,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居住区建设的重点,配有大型地下车库的居住区将是未来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对新建居住区的必要要求!薄种植土绿地也必将成为居住区绿地的普遍绿地形式。

  3.3.2 居住区薄种植土绿地常见问题
  
  薄种植土条件下的居住区绿地设计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为设计思想与设计理念方面;其二施工图设计中忽略结构现实问题从而造成很多施工遗留问题。

  3.3.2.1 薄种植土绿地的立地环境与普通居住区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却存在设计思想与设计理念的严重背离此种居住区特有的生态环境条件,一味的追求与迎合商业行为,将华而不实的商业营销噱头生硬的植入景观设计中间,造就了众多的“英伦风情”、“加州庄园”、“江南水乡”等等类似品牌的居住区景观设计风格。

  3.3.2.2 绿化种植设计不结合薄种植土绿地覆土薄、营养面小等缺陷,大面积连片栽植低矮的灌木以取代地被植物层,形成一类种植模式化设计,后期植物生长造成大量中部植物死亡。在绿地内草坪缺乏,是居住区缺乏人与绿地和谐共处的重要原因,设计者未对有利于践踏的地被草种有效研究与利用,因此居住区绿地成了只能观看不能进入的装饰品。

  3.3.2.3 薄种植土绿地的施工结构设计不合理,造成后期使用中频发问题。薄种植土绿地基本的组成结构依据表层附着物类型分为两种类型,即绿化种植与园林建筑。绿化种植区域结构(自上而下)包括:植被层、种植土层、疏水层、阻根层、防水层、结构层;园林建筑区域结构层(自上而下)包括:园林建筑层、基础结构层、疏水层、防水层、结构层;由于各种原因在不同结构层上会出现多种问题,简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地下车库顶板出现渗漏,防水层被破坏的情况可分为两种:首先是在防水层完工后,二次穿透,常见为管线施工造成,其次就是较大规格的乔木根系刺穿防水层,常见于屋面拐角与转折处。前者可以通过多预留穿管孔解决,后者只能提前铺设阻根层材料完成,主要包括合金、橡胶、PE(聚乙烯)、HDPE(高密度聚乙烯)等;但是目前多采用 APP 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代替阻根层,将防水层与阻根层合二为一,在薄种植土条件下栽植浅根性植物或者草本植物的时候,这样的做法是可以保证植物根系不会刺穿防水层的,但是在乔木种植区域内这样的防水会造成渗漏。(图 3-5、图 3-6)
  
  (2)排水的找坡与疏水层的设计是保证园林植物健康生长的关键,也是防止顶板漏水的前置条件之一。地下车库顶板上表面在建筑设计时应该按照地下车库的排水管网设置对顶板进行整体排水区域划分。排水坡比应大于 5%,如果允许的覆土厚度小于 80厘米,坡比还应加大,因为土壤对下渗雨水的吸收量将减少,停留在顶板上的水量加大,坡度较缓时水流不畅容易形成积水,特别是在拐角与结构连接处形成积水区域。疏水层也可以称为蓄排水层,其主要作用就是在防水层表面形成完整的排水结构,便于组织多余的水分汇集流向排水口。对于种植土覆土较薄的设计,该层也可具有蓄水作用,通过材料的选择可以适当的存储一部分水分用于植物吸收,这样的作用通常出现在屋顶花园设计中。疏水层的材料通常采用聚丙乙烯排水板、三元乙丙橡胶排水垫等,在降水较少的北方地区,很多建设单位为了节省投资多采用机碎石(粒径 50 ㎜左右)铺垫层代替专用排水板,由于降水量较少,这样的做法是能保证多余的水分排放的。(图 3-7、图3-8、图 3-9 )
  
  (3)目前居住区薄种植土绿地的种植土层大多采用普通园土回填,因为其荷载要求大于普通屋顶花园的屋面荷载,所以在JGJ155-2013《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中4.5.3条明确描述:“4.5.3 地下建筑顶板种植宜采用田园土为主,土壤质地要求疏松、不板结、土块易打碎,主要性能宜符合表 4.5.3 的规定。”该条虽然指出宜采用田园土,但是在现实中却普遍未引起重视,造成的结果就是植物生长缓慢,土壤板结现象较为严重。

  因此,要实现薄种植土绿地植物生长与大地植物生长相同的生长量,种植土处理是十分必要的。

  3.4 小结
  
  城市居住区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核心区域,因此居住区园林绿地设计亦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课题。通过本章对其发展历史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它能反映出不同时代与地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社会价值取向、社会文化审美好恶等诸多社会问题,同时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也深深的影响着居住区园林绿化风貌。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全面展开与汽车时代的到来,高层居住区的薄种植土绿地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居住区的主要绿地形式。通过本章对居住区园林绿地发展的探究,结合现状薄种植土绿地存在问题的描述,在接下来的章节将详细论述作者关于薄种植土绿地规划设计中所关注问题的认识。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