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薄种植土条件下居住区绿地设计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6-06 共15610字

  第四章 薄种植土条件下居住区绿地设计
  
  4.1 生态景观主义设计
  
  生态景观主义源于生态主义,就是“以自然为本的”即景观设计思想,最早见于利奥波德(Aldo Leopold)的“大地伦理”思想,他主张将人类伦理向大地扩展,任何人类活动都要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前提。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是一种生态伦理观念(金克木 2006),中国人始终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现代西方景观设计理论逐渐东进,东西方文化渐进交融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并自觉地运用于实践中。明确在生态景观主义设计理论传承与发扬中,东西方思想是统一的,这应该是每一位中国景观设计师遵循的设计哲学。

  生态景观主义是基于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哲学基础,它并不排斥功能决定形式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两者是互为补充与促进的。景观元素的功能是属于尊重自然的实体,是适度的干预自然的结果,是人类主动改造自然,使自然为我而用的过程。合理的、适度的获取自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就是生态景观主义设计思想。

  在薄种植土条件下的居住区,是人类对自然原有地貌根本性破坏的结果,是人类改造自然为我所用的典型居住形式。因此,对这样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必须采用生态景观主义设计思想。对该类型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实际是在对已形成的土地过度开发的后果进行生态补偿。了解运用生态景观主义设计思想首先应该树立生态优先的价值观,其次应明确居住区生态系统中各生态要素的特点,接下来需要借助景观元素的合理设计实现对居住区生态系统的建立,最终实现对该区域的生态补偿性修复。

  4.1.1 景观设计师的设计哲学与道德基础
  
  4.1.1.1 天人合一的设计哲学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认识自然的基本哲学思想之一, 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其内容博大精深非短小篇幅能与概括,因此这里我们只是阐述景观设计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

  (1)人类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两种物质,彼此互通互融、和谐相处;(2)合理的改造自然源于对自然变化规律的深入了解,在尊重自然固有的发展变化规律中去改造自然;(3)注重在设计中体现自然本色的场景再现,弱化以满足人类自身需求而作的景观改造;(4)结合现代社会审美情趣,不断丰富景观设计元素的内容与外在表现形式,为实现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和谐创造更多的手段。

  4.1.1.2 现代中国景观设计师的道德基础景观设计师的道德包括个人道德规范与职业道德规范,两者内容虽有差异,但是仍然存在有机的联系,社会风气与社会道德规范对以上两种道德均产生很大的影响,景观设计师的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的氛围。当代社会是工业文明社会,在快速工业化发展的中国普遍存在追逐奢华、无限享受的不良价值观,尤其在居住区建设领域,在地产开发商追逐高额利润的思想下,产生了追随欧美景观设计风格的普遍现象,迎合享受主义的景观设计作品比比皆是,在设计中大量运用天然石材、大树移栽等设计手法已经成为景观设计基本模式(张文英 2006)。出现这些现象的实质就是景观设计师自身道德基础的薄弱,缺乏社会责任心所致。因此,我们提出摒弃这些不良现象,重塑景观设计师道德基础。首先需要重新认识景观设计师职业重要性,不能简单的将自己的职业作为一个谋生的手段;其次要树立培养公众自然价值观的社会责任心;再次应回归到崇尚节俭、节制过渡物欲的简朴价值观念,脱离商业主义的低级趣味与追逐文化炒作的现象;以实现人类环境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历史使命为己任。

  4.1.2 薄种植土条件下的居住区生态系统
  
  居住区环境属于人类聚落环境的一种具体形态,是人类有目的改造与利用自然的环境而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其生态特点包括:

  (1)薄种植土条件下的居住区环境系统内部无法实现能量与物质的平衡流动,赖以生存的物质与能量必须来自外部的供给;(2)太阳光能是垂直分布大于水平布局,由于此类型小区为高层住宅,阳光分布随着高度变化,底层薄种植土绿地内光能最弱;(3)土壤为人工回填土壤且下部与自然土壤隔绝,因此其人工调控对其理化指标起到主要作用;(4)居住区内部自然降水可循环比例较低,因为可下渗的绿地面积通常只占到居住区总面积的 30%左右,同时土壤厚度较薄、水分存储有限,所以自然降水大量排往居住区以外;(5)居住区环境废物需要人为搬运,无法实现内部循环自净;(6)居住区内部高层建筑对空气流动具有导引性,并形成若干湍流,建筑之间瞬时风速较居住区外部风速大,易于扩散内部空气污染;(7)绿地生态系统是居住区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它该环境系统内唯一能够实现自然生产的生态环境系统,通过输出产物改善居住区生态环境质量。

  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对绿地的生态效应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了城市内各种绿地类型(包括居住区绿地)对环境的净化作用(李海英 2012)。这些都是我们坚持与倡导以生态景观主义设计思想的理论依据,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是从植物角度展开的,缺乏具体的设计手段描述。

  4.1.3 生态景观设计的实现途径
  
  生态景观主义设计思想强调,设计手法应从研究生态系统内部因子特点入手,场地规划与细节设计的目的是有益的干扰各个生态因子,从而实现通过绿地景观设计对完善薄种植土条件下的居住区生态环境良性构建。

  首先绿地面积尽可能的增加,为增加小区内绿量提供基本物质保证,例如居住区地面停车位的植草砖铺装设计,林荫广场的设计,隐形消防铺装设计等均是提高绿地面积的有效手段;其次为节约荷载的设计思想,地下车库顶板的荷载是有限的,景观设计内容却是复杂多样的,尽量减少荷载是减少建设成本,减少小区物质输入的手段,例如对场地竖向调整时,增加土方势必带来荷载增加,设计师可以采用分片区的适度增加地形变化,再通过轻质土壤设计、轻质填充物料、局部抬高顶板等设计手段(李海英 2012),从而实现增加景观变化与不增加荷载的平衡;回填土壤物理结构应以疏水、保水为主,并采用有机肥料促进土壤肥力,单纯的回填园土不利于薄种植土绿地的土壤良性循环。

  为了保证植物健康的旺盛生长,突出植物固碳增氧的生态效应,回填土土壤结构设计必须成为薄种植土绿地景观设计的组成部分;有效地利用硬质地面与屋面的雨水收集功能,实现雨水零排放;注意保护底层住宅的采光,在植物形态与栽植位置设计时与住宅建筑保持适当距离;在绿地内植物层次设计应合理分布,多选择耐荫植物品种,采用多种植栽形式营造多样的自然植物群落,促进绿地生态环境平衡发展。

  4.2 园林绿地空间
  
  居住区园林绿地空间是一个限定空间,其形态是由住宅建筑规划决定的,对于城市空间而言,该空间属于封闭型空间。相对而言,在居住内部感受绿地空间却往往是这样的,中心绿地相对于周边建筑应该属于开敞性空间;宅间绿地属于半开敞空间或封闭空间,道路绿地属于半开敞空间。依据空间占地面积的多少,其空间形式可以产生多样的变化。

  4.2.1 薄种植土绿地的空间特点
  
  薄种植土条件下的居住区住宅建筑通常采用高层住宅建筑,这样的住宅区的建筑布局特点可以概括为,住宅建筑通常高度在 40 米以上;建筑布局通常采用排列式;楼间距较为狭窄;小区中心地带往往围合成中心绿地。我们现在就一个典型的空间示例平面图进一步分析该类型居住区空间的特点(图 4-1)【1】

  
  从图中看到空间类型是单调的与联通的,虽然具体规划中可以根据朝向与地形地貌进行住宅楼位置的修正,形成若干非矩形的上述空间外形,但是空间类型实质依旧可以归纳为图中所示内容。

  4.2.1.1 空间是以实体构筑物为界限的实空间围合的实体空间是居住区内部空间的基本构成形态,用以围合空间的物体包括住宅楼、围墙、公用建筑、道路等,由于居住区本身就属于实体闭合空间,所以居住区内部的空间就是多组实体空间的嵌套与叠压关系(彭一刚 2003)。

  4.2.1.2 空间尺度相对局促,尺寸面积较小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居住区用地在城市中是十分紧张的,因此规划师在满足基本楼间距的前提下,未给居住区空间留出更多场地。

  4.2.1.3 空间类型由封闭性与半开敞性空间构成在空间边界形式与位置的关系来看,居住区内部空间通常是半开敞空间,对于内部中心绿地空间是封闭性空间,划分边界通常是道路与建筑。

  4.2.1.4 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联系是单一的宅间绿地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连接就是依据前后住宅建筑的边界位置界定的,中央绿地与外部空间的连接也是依据周边围合建筑的轮廓与位置决定的,因此居住区绿地空间之间的连接完全是依据其分隔空间的建筑外形轮廓决定的。

  4.2.1.5 空间功能是多样的宅间绿地空间不仅是住宅建筑的缓冲空间,又是防灾扑救的空间、视觉安全空间、绿地空间、交通组织空间等多功能承载区域。

  4.2.1.6 空间视觉角度变化多端普通空间内部,观察者的视线是三维的,感受空间尺度与氛围的是置身其中体会的。但是高层居住区绿地空间应该是多维的,除了普通空间的内部感受与外部观察外,它可以在周边住宅建筑不同层高上感受空间的变化,在时间上,日常生活的每一天都可以感从图中看到空间类型是单调的与联通的,虽然具体规划中可以根据朝向与地形地貌进行住宅楼位置的修正,形成若干非矩形的上述空间外形,但是空间类型实质依旧可以归纳为图中所示内容。

  4.2.1.1 空间是以实体构筑物为界限的实空间围合的实体空间是居住区内部空间的基本构成形态,用以围合空间的物体包括住宅楼、围墙、公用建筑、道路等,由于居住区本身就属于实体闭合空间,所以居住区内部的空间就是多组实体空间的嵌套与叠压关系(彭一刚 2003)。

  4.2.1.2 空间尺度相对局促,尺寸面积较小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居住区用地在城市中是十分紧张的,因此规划师在满足基本楼间距的前提下,未给居住区空间留出更多场地。

  4.2.1.3 空间类型由封闭性与半开敞性空间构成在空间边界形式与位置的关系来看,居住区内部空间通常是半开敞空间,对于内部中心绿地空间是封闭性空间,划分边界通常是道路与建筑。

  4.2.1.4 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联系是单一的宅间绿地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连接就是依据前后住宅建筑的边界位置界定的,中央绿地与外部空间的连接也是依据周边围合建筑的轮廓与位置决定的,因此居住区绿地空间之间的连接完全是依据其分隔空间的建筑外形轮廓决定的。

  4.2.1.5 空间功能是多样的宅间绿地空间不仅是住宅建筑的缓冲空间,又是防灾扑救的空间、视觉安全空间、绿地空间、交通组织空间等多功能承载区域。

  4.2.1.6 空间视觉角度变化多端普通空间内部,观察者的视线是三维的,感受空间尺度与氛围的是置身其中体会的。

  但是高层居住区绿地空间应该是多维的,除了普通空间的内部感受与外部观察外,它可以在周边住宅建筑不同层高上感受空间的变化,在时间上,日常生活的每一天都可以感受空间的存在与变化。

  4.2.2 园林空间的塑造途径==针对薄种植土绿地的空间的特点,我们在景观设计时应该具有针对性的趋利除弊,发挥园林景观设计对人生活环境的有意干预,充分展示环境建设的功能作用与审美价值。

  4.2.2.1 园林空间的设计认识空间的概念提法来源于现代建筑学理论,其中强调“功能对于空间形式的规定性”,因此,我们首先研究高层建筑楼间绿地的的功能要求。依据高层建筑的防火要求,在建筑的主导风向上风面需要设计有消防扑救面,是登高消防车靠近高层主体建筑,开展消防车登高作业、及消防队员进入高层建筑内部,抢救被困人员、扑救火灾的建筑立面与场地的总称。按国家建筑防火设计规范,高层建筑都必须设消防登高面,且不能做其他用途。如图中红色区域就是中铁十二局西安浐河生活区建筑平面图中的消防登高平台涉及区域。建筑入户功能也是宅间空间的主要功能之一,连接建筑入户口与小区道路之间的入户道路穿过该空间,在设计时必须保证道路功能所要求的便捷、顺畅。同样,绿地功能也是宅间空间的重要功能之一,因此,薄种植土条件的居住区宅间空间景观设计必须是在综合保证多种功能要求上的多空间组织形式。中央绿地是相对于宅间绿地尺度更为广阔,其核心功能是小区交通流线的枢纽,也是小区绿地景观的核心区域,承载了小区绿地景观表述主题的绿地功能。所以,中央绿地空间内的园林景观内容与空间变化要求更为丰富。

  其次是基于居住区各个空间的衔接与过渡的特点,在注重居住区空间引导的前提下要求园林景观设计实现各个空间的丰富变化,合理的组织各个空间的过渡。对于宅间空间其同质性较为明显,尤其是在住宅楼户型结构变化不大的居住区内,空间内部由于视线的阻隔与道路的导引,容易形成宅间空间的不可识别性,园林景观设计应合理的进行空间差异性的塑造,在不同的视觉方向形成可辨识的效果,从而实现空间的导引功能。

  在各个空间的差异性塑造时还应注意合理的过渡,对于中央绿地要形成呼应与统一,形成宅间空间与中央空间的相互渗透,在园林景观要素处理上实现主从关系,有利于在居住区各个空间中形成多层次的丰富变化。

  最后,景观设计师必须在居住区空间规划上形成统一的节奏变化与一致的园林审美韵律。由于高层居住区空间视觉变化较为丰富多样,因此在考虑各个空间景观变化时应多角度考量,做到既注重空间层次的递进关系,又要实现鸟瞰空间变化的统一,还应注意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空间内部色彩与形体的差异。园林景观审美韵律是实现统一的居住区园林空间的重要手段,各个宅间空间与居住区出入口空间通过道路连接在一起,每一位居民对于小区园林空间的体验来自于日常活动的流线,在居住区公共建筑与住宅建筑之间同样存在居民的生活活动流线,这些流线穿过不同的空间,必然形成变化的审美体验与心理感受,基于同一韵律上的空间设计认识,会促成完整的居住区空间体会并形成统一的居住环境认知。

  4.2.2.2 实现园林多空间的手法在对高层居住区空间基本特点与设计认识进行了探讨之后,如何具体的实现空间的良好设计呢?我们认为首先应该以多样空间形式营造思想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其次应充分利用原有空间的尺度,结合人体工学要求的合理人体活动尺度范围内进行小空间设计,实现多空间嵌套关联。再次,应刻意引导空间内不同流线的居民的视线,在小范围空间内实现“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变化,最终实现自然天成的园林空间氛围。实现这样的目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地形地貌的改造薄种植土条件下的居住区其地形地貌的改造是居住区园林绿地空间营造的基本手法,在室外空间的营造思想中,地形是空间形态的基本骨架,薄种植土是回填土,说明居住区内原有地形地貌已经完全发生变化,居住区不同空间内的土方均是人工干扰的结果,因此应该利用这样的施工程序,充分营造相关设计主题下的地形改造。

  由于种植土层的厚度因地下车库顶板构造的差异,人工地形营造的高程变化也存在差异。在结构允许的范围内在宅间绿地内易形成高程变化不大于 50 ㎝的地形变化,因为宅间绿地空间尺度较小,可进行绿化的场地有限,通常是沿住宅楼水平方向上延展的空间;加之入户道路贯穿其中,在私密视距(卫生视距)的要求大于 20m 的尺度范围内不宜设置居民停留的场地,因此改区域绿地内的地形不宜过高。另外该区域的地形设计应考虑周边住宅楼的屋面排水系统,并做到邻近建筑的绿地区域地面排水顺畅,不因为地形的营造而形成积水区域。

  地形的起伏都是相对的,当薄种植土厚度较大(大于 1.5m),此时通过地形堆叠来营造空间的方法往往会因为车库顶板荷载的而被限制,此时空间地形起伏营造的手法可以通过减少种植土回填量形成洼地区域,此类型多见于空间尺度较大,相对半开敞的中心绿地内。因为种植土层厚度的减少,常常不适合植物生长,下凹的场地通常设计为铺装场地,并具备为居民提供集散休闲的功能。该区域内地面排水采用管道排水方式,管网与居住区道路排水系统连接,周边连接的绿地只需要通过简单的起伏变化,或采用台地种植形式均可形成空间围合的视觉感受。
  
  总之,通过有限的种植土地形的营造,可以在平整的空间内部划分出不同空间类型的小型绿地空间,有利于空间序列的展开,同时较容易形成空间递进的视觉感受。(以下图片引自中国风景园林网)园林建筑的营造园林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小空间,因此在大空间中建造园林建筑便于形成多空间叠加与空间渗透的景观效果。在园林建筑与外界绿地空间的关系中,建筑能有效的分割空间,形成不同的景观欣赏视线,实现“看与被看”的视觉关系(彭一刚 2003);通常在中央绿地内设计有较多的园林建筑就是在相对空旷的空间中以建筑分割场地,形成多样的景观视线沟通;通过建筑造型明确景观的文化与设计风格取向。由于薄种植土层绿地空间类型单调,种植覆土条件下植物生长受限,因此在薄种植土绿地内应重点进行园林建筑的设计,例如采用不同的亭子造型形成不同的场地景观环境氛围。(见图 4-8、图 4-9)
  
  园林建筑对于不同空间过渡的功能也是我们在薄种植土绿地进行景观设计所注意的,在连接不同空间的实例中,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连廊就是这一类型的生动范例,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也常常用到这一形式的园林建筑作为空间过渡。由于居住区内部人流动线相对规整,因此连廊更加适合作为不同空间的连接与导引方式。(见图 4-10、4-11、4-12、4-13)
  
  景观小品的放置景观小品是现代景观设计中常常用到的设计元素,因其小巧、灵活、多样常常成为空间差异与空间氛围的塑造方式,通常包括:景墙、雕塑、座椅、花钵、种植池、景观灯具等。在基底简单平坦的薄种植土绿地内景墙应该大量运用,因为这样的景观小品最直接的划分了场地空间范围,通过高低不同的景墙设置,较易形成多变的空间感受。在墙体材料、高低、造型、色彩等设计要素上可以深入的变化形成多种氛围的闭合空间,并可以形成具有标示作用的功能性景观元素,例如通常在居住区入口区域见到的制作有名称与标志的居住区门牌(见图 4-14),还有很多景墙结合地形地貌的划分空间边界(图4-15、图 4-16),这样在薄种植土条件下的居住区内可以减少荷载、增加景观变化、丰富边界的处理形式。还可以在景墙周边结合功能性的小品设置形成功能性场地边界,并结合视线的导引形成若干透景窗使景墙的分割不至于死板,是空间相互渗透的较好处理方式(见图 4-17)在雕塑小品的放置时可以参照居住区整体空间序列,按照空间节奏变化利用相应主题的雕塑实现空间特征与景观的文化主题,丰富景观文化内涵,实现居民丰富的景观流线。其他形式的小品同样都能对景观空间序列起到补充丰富的功能,通过合理的布置实现空间序列的丰富多彩。
  
  园林植物的栽植植物是园林绿地里的核心组成部分,薄种植土绿地内由于种植土厚度的变化,对于植物的种植形式应采用更加因地制宜的进行选择布置,具体的方式会在接下来的专题章节中阐述。这里我们只是想强调植物对于空间塑造有着别的景观元素所无法比拟的特点。首先植物空间是一个变化的空间,因为植物的生长变化带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例如春华秋实的自然景象在一个特定的独立空间中给每一位观者带来丰富的联想空间;其次植物空间可以形成视觉与嗅觉双重作用的空间感受(,通常在薄种植土绿地中多采用宿根花卉或小灌木组成的专类花园来实现这样的空间;植物空间也是一个多变的空间,依据植物不同生长时期的变化,通过对植物栽植密度的调整、植物外观的整形修剪等手段,就会形成富于变化的绿地空间景象。这里所呈现的一组照片就会使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植物空间的时空变化。(图 4-18、4-19、4-20、4-21)
  
  4.2.3 地下车库顶板的荷载
  
  本小节前面所述的空间营造手法均针对薄种植土绿地而言的,基于改善此类型居住区绿地空间形式单调、视觉郁闭度较高等不利因素的原因上。我们要很好地实现设计意图就必须研究一下地下车库顶板的相关荷载知识,这样更加便于设计师在选择那种形式丰富景观空间变化上做出更加科学的初步依据。

  4.2.3.1 地下车库顶板荷载概念地下车库位于住宅楼之间区域,通常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采用井字梁结构或反梁连接顶板,顶板荷载就是通过顶板传递到墙、柱以及基础上的荷载,确定荷载对于薄种植土绿地的设计至关重要,只有在保证荷载要求下的景观设计才是安全的,荷载的计算通常包括:顶板自重、种植土的水饱和重量、植物重量、其他附着物重量等。依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的规定:永久荷载(permanent load)或称为恒荷载、静荷载,指在结构使用期间,其值不随时间变化,或变化与平均值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或其变化是单调的并能趋于限值的荷载。

  例如:顶板自重、防水层、疏水层、铺装、种植土、园林建筑、景观水体等。

  可变荷载(variable load)又称为活荷载,是指结构使用期间,其值随时间变化,且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不可以忽略不计的荷载。例如植物的自然生长而引起自重变化、风雨雪等自然因素、活动的人、移动的设备工具等。

  偶然荷载(accidental load)是指在结构使用期间不一定出现,一旦出现,其值很大且持续时间很短的荷载。如地震。

  在建筑结构设计时,对于不同的荷载应采用不同的代表值。对于永久荷载采用标准值作为代表值;对于可变荷载应依据结构设计要求采用标准值、组合值、频遇值或准永久值作为代表值;对于偶然荷载应根据建筑使用特点来选择代表值。

  4.2.3.2 地下车库顶板荷载分析顶板自重荷载顶板荷载属于永久荷载,包括顶板楼板、防水层、疏水层等,应采用标准值,在建筑结构设计时,通常选择是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的规定选择的(见表 4-1)【2】

  
  种植土荷载根据不同的植物生长要求,种植土的回填深度不同,因此应该先计算出不同回填区域的土方体积,然后根据不同土质的自重密度进行计算得出荷载。目前薄种植土绿地多采用普通原土进行回填,表层进行简单地有机肥料的处理,此类处理通常造成植物无法实现旺盛的生长。因此,我们建议参照营建屋顶花园的所采用的种植土配比进行对种植土进行改良,这样不仅有效的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指标,同时也减少了种植土对地库顶板荷载的负担。

  薄种植土绿地下的车库顶板荷载要求通常大于上人屋面的荷载要求(2.0KN/M2)因此这里的改良土壤配比进行了适当调整,建议改良的土壤由田园土、排水材料、肥料混合而成,下表列出了其材料类型与推荐配合比的自重密度。(表 4-2)【3】

  
  景观水体荷载依据水池尺寸计算出池体结构部分的体积,然后按照材料实体的密度计算出其荷载;水体部分依据体积与密度的乘积也可计算出水的荷载;最后将两者结果相加就得出景观水体的荷载值。

  建筑材料荷载建筑材料通常是指不同材料的铺装场地、假山、置石、园林建筑等的荷载,在铺装场地、假山置石的荷载计算时采用体积乘密度的方式完成,对于园林建筑要依据它的建筑结构形式和传递荷载的方式,通过计算均布荷载等数值进行结构验算和校核。下面给出一些常用的建筑材料的密度参考。(表 4-3)【4】

  
  植物荷载植物荷载应该包括本身枝干叶自重与根系自重的综合,进行植物荷载计算时要特别考虑植物的长期生长变化的重量,因此,计算植物荷载必须考虑到生长到一定规模时的荷载,下表中分别列出了植物初栽荷重与种植后一段时间内应考虑的整体荷载。(表 4-4)【5】

  
  4.2.3.3 荷载影响下的空间营造途径了解荷载的有关知识是便于在薄种植土绿地设计时尽可能的减轻地下车库顶板荷载,在多空间景观环境设计时,对于种植微地形的处理方式可以根据不同荷载要求选择不同配合比的改良土,在保证绿地植物生长需求的种植土厚度基础上,还可以通过抬高车库顶板、增厚疏水层、底层填充轻质材料等方法实现不增加荷载的微地形处理;减少园林建筑的数量,多采用园林小品分割空间,这样即可做到空间丰富又可实现减轻荷载;植物设计多采用小规格苗木,注重植物生长效果的研究;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设计应遵循减少荷载的原则,更多的采用空心结构的构筑体与轻质建材的利用。

  4.3 薄种植土绿地的植物设计与施工居住区
  
  园林绿地设计的核心是种植设计,首先,植物是承载绿地生态系统的根本,是生态系统里的生产者,我们要通过景观建设实现居住区良性生态环境,其唯一途径就是提供最大量的植物;其次,良好的人居环境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回归自然的人居环境,在居住区内的“自然”就是植物为代表的自然,尤其是薄种植土绿地,自然界中所具有的土地、阳光、河流、树木、动物等等因子,在高层住宅区内只能找到植物元素。所以,薄种植土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就是植物景观设计,就是为居住区居民提供一个丰富的,健康的以植物为主导的人居环境。

  4.3.1 种植设计理念居住区薄种植土绿地的种植设计理念是指在生态景观设计理念统领下的,在符合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的原则上,运用植物形态、色彩、体量、季相变化等观赏元素,结合植物的文化寓意与园艺栽培形式,创造出供居住区居民观赏、游憩的植物景观环境(孙筱祥 2011)。因其立地条件不同于大地绿化,所以该形式绿地的植物种植设计需要从以下诸多方面考虑。

  (1)通过种植设计实现丰富的植物自然景象,将自然通过植物群落的塑造有机的融入到居住区景观中,这是设计的出发点。

  生态景观主义的植物设计就是模拟自然、再现自然,人化自然的过程。设计师需要通过对当地自然界植物群落深入调查,掌握居住区所在地区自然林地中所生长的主要植物品种、生长形态、群落分层结构等,从而对该地区居民固有的自然面貌有了直观与科学的认识。这样就形成了模拟自然的范本,并对当地适生植物有了充分的了解,为再现自然提供了素材。再现自然不是照搬自然,它是提炼自然的美学精髓之后的艺术再现,例如北方地区早春时节人们都有踏青赏桃花的习俗,自然林地中山桃(Prunusdavidiana)属于阳性植物,在高层居住区不适于栽植,设计师所再现的应该是早春山花烂漫的自然景象,而不是栽植一片山桃或者桃树(Prunus persica)、碧桃(Prunuspersica“Duplex”)来实现自然界的景象。在这个事例中人化自然就是设计师将居住区科学的筛选早春开花的植物有机的摆布,形成处处有花、开窗赏花的植物景观景象。

  (2)结合种植土的回填厚度,按照植物根系生长特点选择适合品种,保证建成后植物的旺盛的生长;这是薄种植土绿地所特有的生态条件,车库顶板上部覆土厚度是有限的,常见的平均厚度为 1m-1.5m 之间,局地可以增厚达到 2m 或减少到 0.5m,因此设计师必须先完成场地覆土厚度划分图,然后有分别的选择植栽品种,虽然覆土厚度能够达到植物的生长要求,但是我们还是建议设计师在薄种植土条件下的植物种植设计时多采用地被植物与灌木,这是保证植物旺盛生长的重要条件。大乔木虽然最小覆土要求是 1.5m 左右,但是要保证其旺盛生长并实现其在植物群落中应处的上层地位,这样的覆土会影响到主根的正常生长,侧根的发达将影响到周边植物生长(图 4-21),这样会造成乔木与其他灌木间距较大,无法实现空间层次变化。因此,我们建议大乔木的栽植应尽可能地布置在硬质铺装场地内形成林荫广场(图 4-22),或者布置在道路两侧作为行道树。这样布局不仅满足乔木根系的生长,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大乔木空间体量的优势(图 4-23),增加硬质场地绿量,扩大叶面积提高绿地生态效应;在景观场地的实际使用时间来看,夏季使用频率较高,此时的大乔木也能充分发挥遮荫防晒的功能。
  
  (3)根据不同的栽植位置的光照时数,选择耐阴植物品种,并按照耐阴强度进行分级,从而确定栽植位置;在建筑规划中居住区住宅楼之间的日照时数图是重要的参考数据(图 4-24),图中数字表示该区域日照小时数,这个是指在冬至日北半球日照最短时的理论数值,因此可以认为这个数值所标示的是植物日照最不利的条件。通常在住宅北侧区域是日照条件最差的区域,这个区域通常又是住宅单元的入户口,也是消防扑救面的区域,植物栽植受到限制的区域。我们建议该区域的植物设计多数情况下可以简化为地被植物栽植区,如果单元入户有特别要求,可以选择常绿的灌木进行适当点缀。在其他区域耐荫植物的考虑应该按照植物布置方式进行,在栽植组团中底层植物必须选择耐荫指数最强的,在同等体量的植物平面布置时也要参考日照时数图,因为时数变化的分界线与所占面积为我们提示了日照变化的趋势与方向,植株种植位置的前后左右关系就可按照所揭示的变化趋势展开,依据平面布置的美学原理仔细考量植株的位置关系。这样研讨日照时数图可以保证植物群落充分获得有限的日照,促进植物旺盛的生长。

  (4)通过选择季相变化明显地植物品种与整体植物品种花期的科学搭配,以实现园林景观中流动空间的塑造,使居民感受到四季更迭的自然变化;在居住区植物景观配植时经常提到“四季有花”这样的设计思想,在薄种植土绿地也不例外,但是我们更注重的是表现季节更迭,因为植物是活的生命体,它必须展现的不同时间的形态、色彩的变化,自然界的变化才是观赏者留下值得回忆与向往的景象。

  在居住区内设计师必须强调这种变化,首先,应注重植物形态的变化,以落叶植物为例,就是从发芽-展叶-茂盛-枯黄-落叶-干枝这个不同的时期来考虑其景观效果,例如垂柳(Salix babylonica)在早春时节嫩芽萌动时的一抹新绿,展叶之后摇曳的鹅黄嫩绿,旺盛期的柔美的鲜绿,以及冬季时婆娑的细枝。设计师必须感悟这样的变化才能很好地创造四季更迭的植物景观,在花期选择时应该做到配合区域位置关系,需要近赏的花卉应布置在临近硬质场地边沿,适于远观的要尽可能布置在视线的焦点区域,从而烘托出明显的季节变化。

  (5)注重低层次植物品种的选择,实现人视野范围内的多层次植物空间与丰富的色彩变化,特别是草坪的建植与花境的设计;这是居住区薄种植土绿地特殊的植物布置规则,它与多层次植物群落的设计理念不是矛盾的。植物的自然分布提示我们,在生境条件恶劣与水热条件较贫瘠的地区,植物分布呈现矮化趋势,在自然界中也分布有草原、草甸、灌木丛林等形态。因此,正视薄种植土绿地的生态地位,就会认同植物这样的布置原则。植物设计是人化的自然,有意识扩大较为低矮的植物布局并不会整体上改变居住区植物高低错落的空间关系。这里所提倡的草坪是可以进入的缀花草坪与疏林草坪(孙筱祥 2011),居住区的绿地相对于市政公共绿地而言实质应该属于为本小区居民服务的私属绿地,进入绿地的人流量与时段均有规律是可以控制的,因此,我们提倡薄种植土条件下的居住区绿地建植草坪。通常在居住区的绿地内的道路都应承担连接入户等基本交通功能,因此通过的人流量较单纯绿地游步道大,在薄种植土条件下的居住区通常是人车分流的居住区,住宅楼之间步行人流大于车流,注重人视高度的植物布置是很有必要的,丰富变化的低层次植物会带来更加亲近的自然地感受(臧德奎等 2008)(表 4-5)。【6】
  

  (6)依据植物生长体量,做到既注重建成效果又兼顾远期生长结果,实现植物与周边住宅建筑合理的位置关系;由于薄种植土条件下的植物生长量较自然土壤生长植物小,因此目前看到的此类居住区绿地内植栽密度很大,造成视觉空间拥堵。若干年之后必然形成杂乱无章的灌丛景象,即使保持层次错落也需要付出很多的人工,从节约型园林构建理念角度是不合适的。因此我们适度减少植物栽植密度,真正意义上做到疏密有致(见图 4-25、4-26)。
  
  (7)做到乡土植物与引进植物合理搭配,实现当地园林植物品种科学的发展;在生态景观主义设计理念中是不排斥外来物种的,在欧洲园艺栽植品种十分丰富,我国在此方面相对落后。要实现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只有加强园艺栽植品种的研究与引进,在有限的绿地内展现多样的植物景观,增加品种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特别是中低层次的灌木与地被品种是园艺品种最丰富的方面,如果通过设计师的积极推广也有利于园林苗木生产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大胆的引进与运用新品种时薄种植土绿地植物设计的重要手段。

  (8)采用苗圃规格的设计原则,抵制大树移栽之风;由于社会上急功近利的思想猖獗,移栽大树已经成为了园林建设的常态现象,业界有识之士不断呼吁,但是在商业利益的趋势之下此风在将来一定时期仍将延续。薄种植土绿地内必须有效地制止大树移栽,这是特殊条件下促成的,首先,大树的栽植必须通过机械完成,大型机械在车库顶板作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其次,为了减少运输难度与蒸发量,所移栽大树均采用大幅的缩冠修剪,造成栽植成活后较长时间的回复期,在薄种植土土壤营养面较少的条件下,无法实现原有枝叶繁茂的景象,从生态与景观角度均失去了意义;最后还需指出这种行为对于大树原生长地的生态环境是毁灭性的破坏。

  那么什么规格的植物更加适合薄种植土绿地呢?我们认为按照表中规格较为适宜,这样既能保证前期效果又能实现将来的景观效果(表 4-6)。【7】

  
  (9)配合园林建筑与园林小品的文化与使用要求,按照植物的文化属性适度配置,达到赏心悦目的观赏效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植物被赋予了人文寓意,居住区环境具有相对人们日常活动的居家氛围,这样的环境人们往往更加注重环境的文化性寓意,植物固有的一些文化含义往往成为植物造景的思想源泉,例如常见的“玉(玉兰)堂(海棠)富(牡丹)贵(桂花)”的植物空间组合方式,凸显了传统文化在居住区空间的意义。另外,安静、和谐、吉祥、安逸是中国人对于美好居家环境的追求,因此居住区景观设计特别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由于植物是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就要求植物必须配合场景的文化含义进行布局设计,例如在一个相对安静的场地内,植物的搭配就应该疏朗明快,同时外围应当有一定的视觉阻挡的高密度配置;又如在中式古亭周边的植物配植已选择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因为中国昆曲《牡丹亭》的文化印象在中国人的脑海中是固化的,这样的环境氛围就需要这样的植物营造;若是一座穹顶样式的亭子,自然会构建欧式风格的景象,其植物配植就应多采用宿根花卉与草本花卉,形成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的英国花园氛围。这就是植物的文化属性的景观表现。

  (10)科学合理的选择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植栽比例关系。

  在北方地区,居住区内部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配植比例关系较为突出,在南方地区特别是华南地区,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比例关系就显得不是十分值得刻意考虑了。现在我们就北方地区这种关系的意义进行简要说明,生活在北方的人们习惯于向往郁郁葱葱的绿色,因为漫长的冬季带来的是一种萧瑟凄凉的景象,人们对居住区环境氛围的要求就更加明显,如何确定这样的比例才能实现居住区景观氛围的亲民性呢?笔者认为首先设计中应当突出植物季相变化,必须保证常绿乔木数量少于落叶乔木的数量,常绿灌木数量等同于落叶灌木的数量,地被植物尽可能多选择绿色期长的草坪与常绿的地被品种,这样的方式可以做到整体居住区环境的常绿色基调,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其次在植栽位置设计时,常绿乔木尽可能设计在远离人们活动的绿地中部地区或绿地外边界区域,常绿灌木应栽植在靠近人活动的绿地一侧,也就是观者的视觉前部区域,组成植物群落的前景,这些区域是居民日常活动频繁的区域,视线易于关注的景观区域,如此设计易于形成感官上的常绿植物多于落叶植物,而实际上却是另一个比例关系。最后笔者推荐的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在薄种植土居住区绿地内的比例经验数值为 4:6,需要强调,这是综合乔灌木的比例关系,常绿占到 40%,对应于草坪地被建议尽可能多采用常绿植物与选择绿色期长的草种。

  4.3.2 提高植物建成效果的施工途径
  
  薄种植土绿地对于植物生长而言,实质是一种逆境生长环境。提高该条件下的植物栽植成活率需要通过改善不利自然条件因素来实现。植物的后期生长状况更应该被重视,摆脱急功近利思想的园林施工单位是未来市场的赢得者。

  4.3.2.1 植物栽植成活率的施工控制植物的栽植成活率是由多种原因组成的,在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把控是至关重要的。保证植物移栽成活其核心问题就是满足植物的生理需求,做到水分与营养物质的平衡。

  在苗木选择时,首先应根据苗圃的整体植物生长状况与苗圃场地管理状况来判断该苗圃的苗木质量水平;其次在选择具体苗木时应注意苗木生长的局部小环境,凡是生长空间较大的区域苗木均是优良的产品;对于外调苗木应保证苗木无病虫害的前提下,选择运输时间较短的苗木,为植栽环节创造较好的先决条件。

  苗木起挖环节,尽可能的对植物主根减少损伤,在设计允许的规格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枝叶数量,缩小植株冠幅;在起挖时间上也是应认真考究的,在工期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选择空气相对湿度较大的阴天或者小雨天起挖,若工期无法调整,也要尽可能做到重要的大规格乔木与常绿乔木在阴天起挖与种植。包装环节应注重结实牢固,经得起运输的颠簸与装卸的影响。

  假植环节往往被忽略,因为居住区绿地施工范围相对狭小,加之现在交通运输发达,苗木供应可以在运输环节进行调控。但是为了提高成活率,对于不能及时栽植的苗木必须施行假植。

  种植土环节是薄种植土绿地植栽工程重要的环节,在实际施工中却被忽略,不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配比土壤的工程比比皆是,这也形成了薄种植土绿化施工成活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求土壤的成分配比必须达到设计要求,改良土必须充分拌合,土壤压实度达到 85%以上。

  栽植环节较易控制,因为薄种植土绿地是回填碾压的种植层,其土壤酥松程度远高于自然土壤,所以种植穴的开挖应较浅,在灌水后会形成土壤自然下沉,需要现场施工人员在大面积植栽施工前做好土壤下沉的测算,保证种植穴的深度适宜。由于高层建筑之间的气流较强,因此在多风季节必须做好风障与支护措施。

  在大规格乔木栽植时应注意设置透水软管或盲管排水,在薄种植土条件下这是相对重要的环节,在前述章节我们已经提到疏水层对于薄种植土绿地植物生长的重要意义,再次提出大乔木下设置排水系统,就是在疏水层缺失或者简单施工的情况下,此法是一个有效地补救措施。

  4.3.2.2 植物管护过程中控制环节植物管护是植物施工工程的延续,管护环节首先应当做到勤检查、常维护,检查的重点在观察苗木生长状况,及时确定栽植苗木缓苗期的度过时间,从而为下一步管护工作做出科学的安排,应建立管护日志制度,做好苗木物候记录,在极端天气过程结束后要及时全面检查工程现场情况,做好苗木维护工作。绿化施工交付之后的日常管护期间,首先应对管护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现实情况此类问题较为突出,所以会形成很多居住区绿地植物造景远不如施工结束后的效果,建立专业的管护队伍是居住区绿地建设至关重要的环节。

  4.4 小结
  
  通过对居住区薄种植土绿化设计理念的阐述,使我们明确了生态景观设计思想在该形式绿地设计中的重要指导作用,确定了解决薄种植土绿地的设计的出发点必须是建立良性的居住区生态系统;在绿地景观细节设计方面,通过对薄种植土绿地环境特点的梳理,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创造多种形态的景观空间是解决此类绿地景观设计的核心问题;围绕着植物造景的细节设计手法的讲述,使我们最终形成了植物设计才是薄种植土绿地景观设计实现创造优良人居环境的唯一解决之道。最后,我们对植物施工如何促成更好的成活率与形成茂盛的植物景观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