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新农村景观建设的现状和基本问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5-12 共402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景观的运用
【第2部分】新农村生态景观应用绪论
【第3部分】新农村景观概述
【第4部分】 新农村景观建设的现状和基本问题
【第5部分】生态景观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的应用
【第6部分】构建生态景观的具体实例——江西省婺源县
【第7部分】新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新农村景观建设的现状和基本问题

  3.1 新农村景观建设的现状

  随着党中央政府提出建立两型社会的要求以来,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工作不断提速。从国家的这一系列举措中我们不难看出,新农村景观建设已然成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心。

  众人拾柴火焰高,就在举国上下齐心协力推动新农村景观建设以来,农村人口因生活、生产带来的生活垃圾、到工厂企业带来的工业污染都给农村周边的生态环境、生态资源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同时,个别当地政府为了追求一时的政绩、面子工程而进行盲目、疯狂地投资建设,围湖造楼等可笑举动比比皆是,这些行为不仅糟蹋了当地的农村生态环境、生态资源,也造成了无法挽救的后果。

  3.1.1 人地矛盾激化

  中国的人口基数远大于国际平均水平,截止到去年,我国农村人口就高达九亿左右。相对来说中国人均的农村资源占有量是极少的,且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并且在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重要领域中呈现人均占有量下降的趋势。这些信号都在提醒我们,农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如果不立即处理这对矛盾,新农村建设将会迎来巨大的挑战。

  以陕西省耕地为例:该省在五年内的耕地面积在迅速紧缩,年平均减少约 213.5 万亩;而该省在 2000 年末到 2005年末的总人口数却在不断的攀升,达 3724 万人;即人均耕地占有量从原来的 1.95 亩下降到1.65 亩[9].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现有遗留下的耕地资源却原来越少。这必将导致人地矛盾的不断激化,最终结果也只能是生态环境的百孔千疮。

  3.1.2 新农村景观建设理论体系还未成形

  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新农村景观建设的首要步骤无疑是合理的村庄布局。整体布局形式、布局原则和布局方法等也包含其中。但是往往一个新事物在发展初期,其体系都是不完善的,新农村景观建设的理论体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的新农村景观理论体系当中,一直沿用的是传统的对比、考察、总结归纳和描述的方法,这些类研究方法的形式比较单一,缺乏新意;有的甚至是偏离正确的轨道,缺乏对其内涵的认识,只是一味的在追求国外的方式和经验;而且并没有在大范围内采用新技术和新思路;对临近的学科体系研究和借鉴也不太充分,这一系列的举动都没有达到构建新农村景观理论体系的初衷。

  3.1.3 农村特色的丧失

  如今的新农村景观建设没有正确和整体的规划指导,单方面的认为现代化城市景观是现代化文明的标志,于是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农村景观打造成了所谓“现代文明”的都市克隆品。城市笔直宽阔的马路出现在了农村,“欧式”大草坪也出现在了农村,规则性大广场同样出现在了农村,高楼大厦在农村竟然同样出现了。这对新农村景观的整体和美学性产生了不良影响:农村人文景观与城市人文景观的剧烈冲突;农村与城市人文景观的不协调发展;熟悉的生活氛围、风土人情和乡土风貌的日渐消失。

  但是,在社会经济正在日新月异的朝着发达国家门槛迈进的同时,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日渐安逸,农村人民在心理上对于生活环境也萌发了新的思想。追求文化特色、致力打造个性名片的新农村景观正悄然兴起。它是一个时代的痕迹、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烙印和极具独特生态内涵的景观模式。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自然生态景观数量的上升、人工建筑密度的降低、新农村景观与周边存在的生态景观联系更为紧密、农村景观中的可循环利用材料回归到生态景观之中去、历史文化元素的广泛利用等措施,都为了达到构建新农村景观的新要求。

  3.1.4 农村基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到位
  
  三农问题是历史的遗留问题,是限制我国构建两型社会的重要影响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单一的传统社会结构和落后的村落观念已经不适合目前的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了。政府在建设中位居主导地位,可是农村政府往往在建设发展中是盲目、无头绪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了自然环境资源。其次,往往重视短浅的眼前利益,没有远见性,用短期利益来取代长期利益,也是不可取的。如果仅仅只是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结果只能够导致一系列的生态被破坏问题的产生。

  就目前状况来说,我国农村地区规划形式较为混乱,没有正确和整体的规划方向,土地的布局也是零碎、没秩序的。在农村,缺乏管理制度;大量的生活垃圾随意丢弃,河流中、水渠中或耕地中。现在我国有接近9亿的农村人口,其制造的垃圾数量也是非常庞大的:1.2亿吨等生活垃圾、80多亿吨的生活污水,这其中还包括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垃圾数量。这些得不到有效处理的农村垃圾,消极地损害了农村生态环境,影响了农民的生活品质和农村景观的美学体验。

  3.2 新农村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一直是城市的后方阵地,为城市生态系统提供资源和精神上的支持。为此,新农村建设也在提速,发展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力度也在加大。城市化建设项目对农村土地侵占数量的增长、污染源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的加深、消纳污染垃圾能力的退化,使原有具备强大自体净化能力的自然环境循环能力遭到不同程度地损害,引起了棘手的环境建设问题。

  3.2.1 自然景观问题

  农村发展建设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农村人口的不断攀升、农村人口聚居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打破这一现象,达到资源的组合优化。各地展开了拆村并村的建设工作,农村聚居规模进一步扩大了。我国的历史现状就是,南方的群居规模小于北方,山区的群居规模同样小于平原。这使得我国北方或者是平原地区,自然环境承受的人口压力是巨大的。同时,经济的迅猛增长,生产力也在不断提高,这样的局面促使了人类扩宽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范围,野蛮地抢夺、占有资源,导致资源消耗的速度惊人,自然景观的美丽也在日渐消逝。

  具体表现在:水资源缺乏、土地沙化和荒漠化、水污染严重、村落气候恶化、土壤活性退化等方面。

  3.2.2 村落景观问题

  农村人口的不断增长,村落原有的保护林、风水林面积也在不断减小。农民肆意砍伐,建造的房屋侵占了林地,农村的森林、树木都被用作了自家使用,最终导致农村小环境气候的恶化。没有了蓝天、没有绿树的村落景观是极其单调和乏味的。

  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过度强调城市化风格,以至于完全套用城市居住区规划模式,打乱了农村固有风貌。一味地追求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偏离了正确建设轨道,导致现在村落景观建设走上了城市小区化的错误路子。如今的农村,没有了泥土味,没有了花草香,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雕塑、低劣的亭廊,完全没有地方特色,各处都是雷同、各处都是“雷人”.村落景观的建设已完全偏离了正确方向。

  3.2.3 农业景观问题

  农业文明在中国文明历史的长河里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农业生产区域也是农业景观的基地。比如旱农业景观是因为在华北平原雨水较少;圩田农业景观则在南方,是由于雨量丰沛,河网密集且水位高的原因;福建安溪县乌龙茶基地的产生便是人们利用山势形成的梯田发展而来的;还有四川的都江堰、新疆吐鲁番的坎儿井便是人们对水源的积极改造后而形成的。这些都是因为人们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进行生产活动后而形成的独特农业景观。

  但是,由于道路体系的开发和农宅无休止的加建,使得农业景观出现了碎裂状态--完整的农业景观系统四分五裂,人工景观的构建阻断了自然能量的良性循环,农业景观危机四伏。

  另一方面,传统的农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持续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求了,在这种背景下,各地萌发了新的发展思路和理念--多元农业经营和高效高产农业应运而生。如何从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条件下,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如今农业生产所探讨的核心问题。眼下的“农家乐”成为农业经营的一股热潮,但是很多农村并没有考虑各自的条件是否合适,而一味地盲从,更有甚者大搞经济果园、生态科普园这类与自身环境并不符合的产业,而激化了资源与环境的矛盾。

  3.2.4 文化景观问题

  3.2.4.1 消失的文化认同感

  儿时的我生活在的农村,那是怎样一个地方。峰峦叠嶂的翠山,清澈见底的溪水,妇女们在水塘边淘米洗衣,孩童们在池塘里捉鱼嬉闹,男人们在打草晒谷子,老人们在赶鸡喂羊。偶尔到赶集之时,不到十米的街巷中,挤满了前来赶集的村民,有的在买猪肉,有的在吆喝,还有的出售者自家的农产品,一幅好不热闹的景象。但是,如今这些场景只能出现在我记忆的深处。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农民淳朴的内心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认为过去的东西只适合停留在过去,过去的“旧物”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快节奏的发展步伐,过去的“旧物”是古老的,是应该被淘汰和被遗忘的。其次,在农村地区教育的普及率较低,没有重视农村文化的作用,其文化氛围很淡,在某些地区一些优秀的农村文化也在逐渐地消失。其实在我看来,农村文化是不同各个阶段、各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承载了厚重的岁月,向我们展示着各族劳动人民的生活生产风貌、艺术创造力和不同的审美趣味性,它是遗留下来的一颗夜明珠,即使是在夜晚也能发出夺目的历史之光。

  3.2.4.2 动摇的农村文化信仰

  新农村景观建设中的农村文化是思想的灵魂,是创造的源泉。它透过无形或有形的方式融入到了构建社会发展的各个部分(经济、外交等),发展成为了特有的文化领地。

  雕刻、泥塑、剪纸、戏曲等艺术形式都是从农村文化这棵大树上所萌发的绿叶。他们的所描绘的景象也大都以农村景观、农村生活为主。在浙江的沧坡村,其空间布局规划形似我们古语里所说的“文房四宝”,八卦村的空间布局规划则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道教的八卦符号。由此可见,这些特有的文化景观创造出了我国特有的文化格局,而新兴文化格局的出现对农村的空间布局规划有一定的影响。

  当前,如果我们只是注重眼前的利益,注重政绩工程,注重面子成绩,而推翻一些我们可能认为没有必要在继续存在的农村景观(建筑、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等),这些后果将是不能想象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当初认为这些没必要存在的东西所带来的历史的价值和文化的结晶的荣耀感。而大兴土木的农村景观建设本身就会给脆弱的农村生态带来深程度的破坏。因此,我们应当减少对农村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应当尊重当地农村文化,对这些历史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给予保护,保留住那一幕幕历史的灿烂景象。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