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针灸推拿论文

子午流注针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方法及临床应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2-18 共6218字
关键词

  “子午流注针法”是以井、荥、输、经、合五输穴配合阴阳五行为基础,运用干支配合脏腑,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以推算经气流注盛衰开阖,按时取穴的一种治疗方法。此针法的基本组成包括天干、地支、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及五输穴等内容,可概括为五输穴配合阴阳五行,与天干地支配合脏腑时辰两大部分。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运用分为“纳干法”、“纳支法”两大类。“纳干法”是运用天干配脏腑的一种按时开穴的子午流注针法;“纳支法”是以一天十二时辰配合脏腑(地支配脏腑)按时开穴。

  由于人体的气血按照一日十二时辰的阴阳消长有规律的流注于经脉之中,而人体的各种功能也随着时辰的转换发生周期性变化,故针刺治疗亦当依气血盛衰的周期变化规律而循经取穴。徐灵胎说:“五脏之病与四时之气相应,故刺穴亦当从时。”这说明人体气血的运行与自然界的周期变化规律密切相关,因此针灸治疗与取穴亦当与之相应,从而提高疗效。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血流受阻而使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软化甚至坏死,致使脑血管功能障碍,而引起相关症状。它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等。此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其中有近75%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资料表明,运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后遗症,临床疗效肯定。

  1、子午流注针法历史渊源及理论基础

  1.1历史渊源子午流注针法其理论,早在《黄帝内经》时期已有萌芽。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子午流注针法完善于金元以后,窦汉卿所著《标幽赋》中的“一日取六十六穴,方见幽赋”,是“纳支法”的具体提出。明清时期,徐凤的“子午流注按时定穴歌”是“纳干法”的具体推出。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子午流注针法的研究,如承淡安等著《子午流注针经》,吴棹仙撰《子午流注说难》,均全面具体介绍了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应用,引起了针灸界的广泛重视,有力地推动了子午流注针法的发展。

  1.2理论基础

  1.2.1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识到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也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自然界中的各种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如自然界中季节气候、日月星辰的变化、地区方域的影响等都有其规律性,而这种规律性的变化,带来了人体内部适应自然环境的规律性改变,使人体十二经脉气血的循行流注,随着时间的先后不同而表现出周期性的盛衰开阖。这就为子午流注针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1.2.2中医时间医学中医时间医学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是中医学研究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与时间的关系,探讨时间在疾病发生、发展、诊治、预防中的意义和作用的学问。中医时间学形成于先秦至东汉时期,随着近代对时间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研究都揭示了中医时间医学的科学性,从而为子午流注针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子午流注针法的择时选穴亦属于时间治疗的范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因时制宜”原则的具体应用,殷克敬等认为子午流注针法是针灸时间治疗学的缩影。现代医学实验研究也证明,随着昼夜节奏的变化,生物体对同样强度刺激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张雅萍认为中医理论中天人相应的整体观、经脉气血流注、候气逢时的指导思想共同构筑了子午流注的理论框架,确定了其合理内涵。这说明近代医学的实验与子午流注重视以时间为条件取穴是相吻合的,从而为子午流注针法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子午流注针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2.1单纯用子午流注针法刘德荣等将190例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子午流注组和常规针刺组各95例,子午流注组按照纳甲法选穴针刺治疗,常规针刺组取风池、水沟、外关等穴不定时针刺治疗。结果:子午流注组总有效率为95.8%,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的80.0%(P<0.05);子午流注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及总生活能力状态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针刺组(均P<0.05)。

  韩新强等将10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纳子法按时循经取穴,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取穴。结果:治疗组中针感强传导好者25例,占50%;对照组中仅10例,占20%;治疗组平均7d肌力恢复1级,对照组平均14d恢复1级,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张晓燕等将40例卒中后睡眠倒错患者随机分为子午流注治疗组和常规针刺对照组各20例,观察纳甲法取穴针刺治疗卒中后睡眠倒错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的阿森斯(AIS)量表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睡眠率改善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子午流注针法加用配穴疗法房钢等运用子午流注针法配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卒中,卒中患者78例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单纯辨证取穴针刺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子午流注针法配合辨证取穴针刺进行治疗,比较2组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采取子午流注针法配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卒中的临床效果显著。

  钟磊等将107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1例,治疗组采用子午流注纳甲法取穴并配合循经取穴,对照组仅采用循经取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64%,对照组总有效率90.2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痊愈率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观察中风偏瘫患者70例,并与单纯循经取穴针刺治疗65例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28例,总有效率98.57%;对照组基本痊愈15例,总有效率87.69%。治疗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韩振翔等将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子午流注组和循经取穴组,各30例。循经取穴组以曲池、外关、环跳、足三里为主穴,配合辨证取穴治疗;子午流注组在循经取穴的基础上,按照子午流注纳甲法开穴取穴。结果:子午流注组运动功能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分的改善均优于循经取穴组(均P<0.05)。

  2.3子午流注针法加用其他疗法窦会芹将60例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子午流注纳甲法取穴针刺配合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西药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86.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魏巍将55例脑血栓形成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子午流注纳甲法观察组28例和头穴对照组27例,子午流注纳甲法观察组采用子午流注纳甲法取穴并加用相应的头穴;头穴对照组则按照头穴国际标准化方案取相应的头穴。

  结果:子午流注纳甲法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头穴对照组(P<0.05)。董淑艳等将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采用纳子法开穴配合头针及常规取穴,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55%,对照组总有效率74.19%,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王利军等将24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0例,治疗组采用头针运动疗法配合纳子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法。结果:治疗后2组偏瘫肢体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肢体运动功能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顾海平等将80例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按照纳甲法取穴,按时贴敷药膏,并配合局部按摩,对照组只采用常规治疗。

  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姜华等观察了纳甲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液流变学、白细胞介素6、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等水平的影响。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0例,药物组以常规药物治疗为主,循经组在药物组基础上配合循经辨证取穴针刺治疗,纳甲组在药物组基础上配合纳甲法治疗。结果:纳甲组、循经组、药物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90.00%、73.33%,纳甲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药物组(P<0.01);纳甲组的基本痊愈率及显著进步率亦明显优于药物组与循经组(P<0.05或P<0.01)。3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改善,其中纳甲组全血黏度、红细胞变形率的改善尤为显著,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治疗后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其中纳甲组在治疗早期即有明显改善(P<0.05)。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应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3、子午流注针法临床应用

  3.1疼痛类疾病

  3.1.1肢体疼痛韩冰等应用纳甲法配合肩部取穴部取穴与常规肩部取穴治疗肩周炎进行比较,治疗组59例,愈显率77.9%,总有效率96.6%;对照组58例,愈显率53.5%,总有效率91.4%。治疗组首次获效率45.8%,对照组18.9%。治愈与显效病例,治疗组3个疗程愈显率86.9%,对照组64.5%。治疗组愈显率和首次获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疗程也明显缩短。治疗组愈显率、首次获效率、治愈与显效病例中3个疗程愈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赵宏等将144例轻中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各48例。治疗组予子午流注辨证低频治疗仪治疗,对照1组采用普通低频脉冲治疗仪治疗,对照2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3组均治疗2周。

  3组治疗后和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西安大略麦马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WOM-AC)总分、疼痛评分和关节僵硬评分均本组治较疗前降低(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2个对照组。

  3.1.2脏腑疼痛刘广霞运用子午流注针法择时开穴治疗胃脘痛32例,并与单纯口服西药治疗28例比较。结果:针刺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20.0%、39.0%。子午流注针法择时开穴治疗胃脘痛效果稳定,复发率低,且经济安全,无不良反应。

  3.2心血管系统疾病慕容嘉颖等运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将60名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常规取穴配合子午流注针法治疗,对照组常规取穴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午流注针法对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良好的效果。

  3.3神经系统疾病

  3.3.1偏头痛王伟华等将60例少阳经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子午流注取穴加常规取穴,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观察2组疗效并进行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8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午流注针法加常规取穴治疗少阳经型偏头痛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取穴治疗。

  3.3.2失眠于水英

  运用子午流注纳支法治疗失眠,将62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子午流注针法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各31例。结果:子午流注治疗组有效率96.78%,常规针刺组93.55%,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组睡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积分统计显示,子午流注治疗组与常规针刺组对于改善睡眠质量的积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子午流注针法按就诊时间取穴或按约定的时间前来定时开穴治疗失眠具有确切的疗效。

  3.3.3周围神经病王芳妮

  采用子午流注纳支法治疗11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并与经验取穴治疗105例对照观察。结果:纳支法组116例,临床治愈96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28%;经验取穴组105例,临床治愈78例,显效16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5.24%。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虽疗效相当,但治疗组取穴少,优于经验组。

  3.4呼吸系统疾病缪奇祥

  将70例慢性咽炎患者随机分2组,观察组38例采用子午流注纳甲法、体针疗法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与观察组相同的体针疗法治疗。结果:观察组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李雁等将60例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子午流注纳子针法组和常规针法组,各30例,治疗4个疗程。观察针刺前后哮喘症状、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变化。结果:2组针法对哮喘症状的改善差别有显著性,子午流注纳子针法组优于常规针法组;2组针法均能降低哮喘患者血清IL-4的水平,此效应以前者尤为明显。

  3.5妇科疾病李宁将106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2组,以53例应用子午流注因时取穴针法治疗痛经为观察组,以另53例应用普通常规辨证论治针法治疗痛经为对照组。对子午流注因时取穴针法治疗痛经的有效性进行临床观察和评价。结果: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子午流注因时取穴针法治疗痛经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普通针法。刘长征将64例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子午流注针刺法和普通针刺法进行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子午流注针刺组总有效率93.7%,普通针刺组总有效率90.6%,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纳甲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优于普通针刺。

  3、讨论

  综上所述,子午流注针法是中医针灸学中注重时间条件取穴的大典针法,是基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以及阴阳相合、刚柔相配、五行生克等理论,以天干、地支的变化规律来推算人体气血在经脉中昼夜循行流注盛衰开阖的时机,从而选取有五行属性的五输穴,施以针刺补泻的一种针法。

  现代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子午流注针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病疗效显著,且加用配穴或其他方法联合治疗后疗效更加明显。同时,此针法在治疗疼痛类疾病及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妇科系统等疾病方面均有显著优势,从治疗指标、临床治疗效果、复发率等多方面比较,子午流注治疗组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说明了子午流注针法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及临床多系统疾病方面均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应用价值,具有临床推广和开展的可行性。

  但是,分析有关文献后不难看出,大部分临床研究的科研设计欠严密。

  在26篇应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中风病的临床有关文献中,单纯应用此针法的文献仅有9篇,其余各篇或加用配穴,或配合使用了其他疗法,此类报道尚不能准确反映子午流注针法按时取穴的优越性。其次,因缺少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及实验的研究,缺乏严格的随机对照研究,使子午流注针法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采用现代临床疗效评价方法评价其疗效,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揭示子午流注针法治病的原理,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李艳生.子午流注针法概要[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4):85-87.
  [2]殷克敬,王瑞辉.中国时间医学的代表-“子午流注针法”探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26(1):1-3.
  [3]张雅萍.浅谈子午流注与时间医学[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6(2):6-7.
  [4]刘德荣,郝淑芳,刘哲源.“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治疗脑卒中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9,29(5):353-356.
  [5]韩新强,韩宝如,韩艳茹.应用时辰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8):44-45.
  [6]张晓燕,王升旭.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脑卒中后睡眠倒错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1):7-9.
  [7]房钢,张一诺,王猛.子午流注针法配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6):116-117.
  [8]钟磊,孙秀梅.子午流注纳甲法合循经取穴针治中风偏瘫7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5,26(6):36-37.
  [9]韩振翔,刘跃光,魏江磊.子午流注纳甲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症状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8,28(12):865-86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