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针灸推拿论文

子午流注针法加辨证取穴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80例

时间:2014-12-05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2942字
论文摘要

  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 80%,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幸存者约 80% 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子午流注针法是基于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以天干、地支的变化规律来推算人体气血在经脉中昼夜循行流注盛衰开阖的时机,选取有五行属性的五输穴进行针刺的治疗方法,属于择时取穴的古典针灸法。近年来实践证实,运用择时取穴法确能提高临床疗效。2006 -10—2013 -10,我们采用子午流注针法配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80 例,并与单纯辨证取穴治疗 80 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病例选择

  1. 1. 1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 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风的诊断标准确诊。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1995 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标准。

  1. 1. 2 纳入标准 首次发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恒定并持续 24 h 以上; 发病在 3 个月以内; 经 CT 确诊; 无严重并发症。

  1. 1. 3 排除标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检查证实有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1. 2 一般资料 全部 160 例均为河北省中医院针灸科住院患者,均为首次发作,经头颅 CT 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随机数字表分为 2 组。治疗组 80 例,男 47例,女 33 例; 年龄 41 ~80 岁,平均(57. 26 ±9. 01) 岁; 病程3 ~ 89 d,平均(25. 46 ± 15. 03) d;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轻型 35 例,中型 26 例,重型 19 例,平均积分(14. 93 ±6. 33)分; 病灶分布于基底节区 38 例,额叶 2 例,外囊 6 例,顶叶5 例,颞叶 1 例,枕叶 5 例,小脑 4 例,脑干 3 例,多灶 16例;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72 例,脑栓塞 8 例; 中医辨证为中经络,分为 5 型,其中肝阳暴亢型 13 例,风痰阻络型 36例,痰热腑实型 8 例,气虚血瘀型 13 例,阴虚风动型 10例。对照组 80 例,男 44 例,女 36 例; 年龄 38 ~ 77 岁,平均(55. 85 ± 8. 38) 岁; 病程 1 ~ 82 d,平均 (22. 93 ±16. 72) d;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轻型 40 例,中型 25 例,重型 15 例,平均积分(13. 85 ±6. 86) 分; 病灶分布于基底节区 30 例,额叶 4 例,外囊 3 例,顶叶 10 例,颞叶 4 例,枕叶3 例,小脑 8 例,脑干 6 例,多灶 12 例;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76 例,脑栓塞 4 例。中医辨证为中经络,分为 5 型,其中肝阳暴亢型 8 例,风痰阻络型 29 例,痰热腑实型 10 例,气虚血瘀型 18 例,阴虚风动型 15 例。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具有可比性。

  1. 3 治疗方法

  1. 3. 1 基础治疗 2 组患者除必要的降压、降糖等药物外,病程 <30 d 的患者,均在应用相同药物(甘露醇、胞二磷胆碱、维脑路通等) 的基础上,分别施以治疗; 病程 >30 d 的患者原则上停止其他治疗方法及药物,分别施以治疗。

  1. 3. 2 针刺选穴 主穴: 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配穴: 肝阳暴亢型配三阴交、百会、太冲; 风痰阻络型配风池、丰隆、风府; 痰热腑实型配中脘、天枢、丰隆; 气虚血瘀型配膈俞、血海、三阴交; 阴虚风动型配风池、太溪、太冲。以上穴位如为双侧穴则取患侧穴。

  1. 3. 3 操作方法 对照组辨证取穴,治疗组在对照组辨证取穴的基础上加用子午流注纳甲法按日择时开穴。2组治疗均常规刺法,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 30 min,每日 1次,10 次为 1 个疗程,疗程间休息 2 d,连续治疗 3 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 4 观测指标 2 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 、甘油三酯(T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 C) 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 ]变化。

  1. 5 疗效标准 基本痊愈: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80%; 显著进步: 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50%; 进步: 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20%; 无变化: 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 <20%。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 为[(治疗前积分 - 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

  1. 6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8. 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 标准差(x珋 ± s) 表示,采用 t 检验; 2 组疗效的评价采用 Ridit 检验。

  2、 结 果

  2. 1 2 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 1。

  论文摘要

  2 组数据经 Ridit 检验,2 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2. 2 2 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比较 见表 2。

 论文摘要

  由表 2 可见,2 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 < 0. 05) ,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 0. 05) ,2 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

  2. 3 2 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变化比较 见表 3。

  论文摘要

  由表 3 可见,2 组治疗后 TC、TG、LDL - C 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 <0. 01,P <0. 05) ,且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明显(P <0. 05) 。

  3、 讨 论

  子午流注是中医针灸学科中注重时间条件取穴的大典针法,依据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运用干支配合脏腑,推算经络气血盛衰和腧穴开阖,开取十二正经的五输穴为主的一种针刺方法。古代医家很早就以“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为序”、“天人合一”等观点为理论基础,提出了时间治疗学,认为人受自然变化、日时推移等影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中医“中风”范畴,有风、火、痰、瘀、虚不同病因,但病机皆是经络不通、经脉失养。按子午流注方法取穴,正值穴位气血运行旺盛之时,刺之可使阴阳调和,气血畅通,经脉得养,使机体功能得以更快恢复。

  血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病理基础,进一步发展会导致血栓的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风患者大部分有血脂的异常变化。研究发现,针刺治疗可以显著促进缺血性中风患者血脂代谢,防治动脉硬化,进而提高患者神经功能。本研究通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施以子午流注针法配合辨证取穴治疗,患者血脂指标中 TC、TG 及 LDL - C 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 0. 01) ,且下降幅度大于辨证取穴针刺组(P <0. 05) 。证实子午流注配合辨证取穴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脂代谢确有正向干预作用。本研究中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P <0. 05) ,说明子午流注针法疗效优于普通辨证取穴针刺组,提示本疗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有较好的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和气血的治疗作用,有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欧海宁,康健. 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综合康复治疗[J]. 现代康复,1999,6(3) : 649 -650.
  [2] 毛俊雄,李春岩,张祥健. 实用神经内科诊疗学[M]. 石家庄: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61 -365
  [3] 陈肖琼,张敏,戴永辉. 择时选经取穴治疗中风后遗症 1000例[J]. 上海针灸杂志,1995,14 (1) : 24 -25.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4 -25.
  [5] 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 : 379 -380.
  [6] 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 [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 : 381 -383.
  [7]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S].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99 -101.
  [8] 韩仲岩. 实用脑血管病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94.
  [9] 李梦,李佩芳,韦晓丽,等. 针刺对缺血性中风相关危险因子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2) : 58 -61.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