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政治经济学论文

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困境探析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3-31 共500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农民合作社异化现象研究
  【第一章】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困境探析绪论
  【第二章】当前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困境
  【第三章】当前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国外农民合作社发展经验及其借鉴
  【第五章】我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农民合作社建设问题分析参考文献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我国农村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制度,这种制度在市场经济逐渐发展的环境下越来越显示出了它的一些弊端,这种制度造成了土地的细碎化,限制了其规模化生产,阻碍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由于农业生产及农产品的特殊性,加之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经营的农民无法掌握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由此导致生产的盲目性以及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地位。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村的精壮劳动力过度流失,剩下老幼妇孺作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显然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大多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资源不断流入城市。随着“三农”问题的提出与备受关注,很多学者将目光投入了这一领域。对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近些年来以发展农民合作社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之一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虽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同时也使小农越来越分散、孤立,即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分”的特性更加突出,而“统”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而农民合作社是在此基础上,由小农自愿联合加入形成的民主管理与互助的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可降低生产与市场交易成本,为农民社员提供技术与信息服务,帮助农民社员解决农产品卖难等问题,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与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受到了党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自 2007 年我国颁布了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数量逐年递增,发展速度十分迅猛,但各种问题也随之逐渐显现,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合作社发展规模小、实力弱,合作社的内部组织机制运行不规范,空头社与翻牌社状况明显,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制约非常明显等问题。对我国农民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这些问题各路专家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与分析,我国各地也出现了各种其他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农民的发展需求逐渐的多样化与多元化,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对农民综合合作社进行了不断的探究,农民对发展联合社的需求愈发急切,但对于联合社的制度建立、政策法规,国家在 2014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才明确提出其发展要求,一些省市的地方政府也结合当地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政策的调整与制定,我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行。

  1.1.2 研究意义

  农民合作社是农民互助性的组织,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助于改变农民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从而有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因此建立和发展农民合作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的农民合作社发展并不规范,很多地方政府以提高政绩为目的盲目增设合作社数量,只要是能把农民组织起来,帮助农民将农产品销售出去的组织形式都规划为农民合作社,结果导致了资本的入侵,一些企业组织摇身一变成为农民合作社,最终致使广大农民社员未能成为其合作社的主体,农民社员该有的权益未能得到保障。而一些相对较为规范的农民合作社目前也存在着严重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社员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经营不善的问题等等。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农民合作社发展路径,在当前我国农民合作社快速发展但同时问题矛盾不断突显的阶段,对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环境下进行农民合作社发展困境及其发展方向的深入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这关系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成功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本文从我国国情出发,深入分析当前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困境,由此提出一些解决策略和未来发展方向,为我国农民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研究视角;对我国农民合作社的经营服务、成员增收等问题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也为我国政府对农民合作社能够提供正确的扶持政策提供相应的借鉴意义,总体来说,希望本论文的研究能对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以及完善合作社的相关理论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1.2 国内外研究的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合作社理论的思想渊源可谓众多,其中以罗伯特·欧文,圣·西门和傅立叶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可以说是合作社思想的开端,空想社会主义强烈地批判资本主义,并设想出了取而代之的自由平等的合作社会。但由于缺乏对构成资本主义根本矛盾根源的剩余价值的认识,没有能揭示出资本主义向合作社会过渡的规律,只能停留在空想的社会主义思想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罗伯特·欧文,作为他思想的实践和试验的场所,他在英格兰的辛拉纳克以及赴美后在印第安纳州的新和谐公社筹建了理想世界,但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作为消费合作社先驱的罗虚戴尔先锋社,却是实现了欧文部分思想的产物,特别是构成他思想的一方面的“生产劳动与教育的统一”,对后世的思想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1].马克思以科学的历史观为基础,阐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合作经济的各种形态的历史意义,他认为合作社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重要形式,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2].恩格斯对于合作社的想法与马克思基本一致,此外他谈到了在农业上的由小农组织的合作社,认为小农的集体化,基本上是在与工人阶级同盟,在这一过程中,农民中的农民劳动者和贫农是主力军[3].

  20 世纪后期,合作社理论成为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最初的探讨是合作社存在的必要性,在这方面基于经济目的的理论有:Sexton 认为合作组织的建立是为了取得规模效益、降低成本,通过在合作组织框架的运作下,弱小的市场主体建立了更好的市场平衡力量[4];Rhodes 分析了农民加入合作社的四种动因,即经济回报、产品的销路、寻求抗衡力量以及帮助农民扩大生产等,其中最重要的动因是经济回报[5].

  Williamson 认为合作社的存在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节约交易费用[6].对于合作社的出现也有非经济目的的解释:Lambert 认为合作社的成员不仅要有共同的经济利益,还要有共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集体行动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公平的价值观、社会价值和互相帮助[7].Hakelius 指出合作社特有的共同价值观、组织精神使合作社成员存在一些信任、相互理解的感觉,由此造成成员之间低的交易成本形成了合作社存在的理由[8].

  关于合作社内部机制的研究主要有:Phillips 通过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了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合作社中普通成员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降低,合作社的民主控制逐渐丧失,管理与控制权向少数核心成员转移[9];Cook 认为合作社由于缺少产权的明晰性,会存在搭便车问题、短视问题、资产组合问题等[10];奥尔森运用集体行动逻辑理论分析了利益集团对合作制度的阻碍作用[11].

  有关合作社绩效的研究主要有:Nourse 提出了“竞争尺度假说”,强调力量不均衡与生产效率和规模经济有关,当能够成功促进竞争和提高经济效率时,合作社才有存在的价值[12];而新制度经济学则认为合作社是不合格的竞争者,合作社在资源配置上的低效与市场导向上的限制是先天存在的。后来相关的研究都不同程度上印证了这两派不同的观点。除了纯粹经济绩效的考虑,一些学者同时也注意到了合作社在农村社区发展、教育、沟通政府和社会事务管理方面的作用。Trechter 认为,由于合作社深深根植于社区从而成为促进农村发展的有力工具[13];Lorendahl 总结瑞典的经验发现,合作社在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发展方面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14];Gertler 指出合作社天然有利于可持续发展[15].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关于农民合作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及地位方面:苑鹏认为,农民合作社本身就是企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扮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角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宜采用“合作社+农户”的形式[16];牛若峰主张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采用“公司+合作社+专业户”的模式,合作社扮演中介组织角色,充当农业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中介[17];张晓山认为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用多种形式,但是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重要方向是促进、培育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的形成[18].在合作社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范小建认为对合作经济的立法是农民合作社得以健康发展的保障[19];夏英与牛若峰从我国各类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出发,认为规范发展我国合作社的关键在于制度、主体与环境[20];刘振伟提出我国农民合作社的立法不仅要同时[21].郭冬红反对政府对农民合作社直接地、过分地参与,认为政府应该从外部环境方面来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以减少合作社制度创新成本[22];应瑞瑶等认为政府应在立法、政策支持与监督管理方面发挥其主要作用;山东社科院课题组建议政府以提供农民合作社示范章程的引导方式来提供其制度性服务[23];张晓山探讨了如何有效利用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资金[24];孙亚范分析了合作社组织文化,指出合作社文化的基础是人文主义,核心是集体主义,进而指出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价值观念制约经济组织发展[25];杨雅如对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文化环境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我国的小农意识与村社文化对合作社发展的影响[26].在合作社组织发展状况方面:徐旭初等通过对浙江省农民合作社的调查分析,指出农民合作社中成员异质性与合作社内部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27];郑丹指出我国农民合作社在利益分配方面存在资本报酬过度,利益分配不公的问题[28];王文献、董思杰指出影响当前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资金不足、融资困难[29].

  在合作金融方面:李昌平通过对农村金融外部化与发展村社合作金融的对比分析,指出发展内置型农村金融(农村合作金融)才是正确抉择[30];何广文认为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中具有明显制度优势[31].

  在合作社的路径选择方面:在中国农村既有的制度安排下结合历史经验和现实需求,探求合作制度的最佳路径是中国经济学者致力于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中心任务。张晓山认为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应坚持市场导向,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渐近的过程,并应淡化与削弱部门及行政色彩[32];冯开文在深入辨识马列经典合作理论精髓的基点上,分析中国农村合作的路径选择[33];黄祖辉、徐旭初探讨了发育新型农民合作社与农村现有的家庭经营制度、基层组织、供销社、信用社等制度之间的协调演进问题[34].陈林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路径模式,并通过瑞安农协的实践证明了其可行性[35];温铁军认为合作社的发展应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他将世界农业分为三大类,认为我国这种小农经济与日韩相似,面对当下中国国情、三农现状,温铁军认为综合性是我国合作社的方向[36].杨团对台湾农会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认为我国大陆地区可借鉴台湾农会经验来建立综合农协,他认为综合农协有规模,可以联合购销,通过联合购销可以打开市场,帮助农民的优良农产品有一个好的市场营销渠道[37].

  上述研究成果表明我国理论界对农村合作社的研究已经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但仍存在着一切缺陷与不足:一是在合作社制度研究中对于非正式制度对合作社发展的制约缺乏深入研究;二是多数研究都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析和探讨,而缺乏对其他类型合作社的系统性分析。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规范分析、文献研究、调查问卷与实地走访以及经验介绍的方法。力图通过阅读国内外研究前沿,较全面地了解国内外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历史、遵循的原则和相关理论以及当前的发展现状与问题,整理和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主要观点,为课题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收集整理相关调研报告、统计数据以及对多家合作社进行实地调查等,为本文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撑;最后通过对国外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经验介绍,为我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1.3.2 创新点

  (1)本文以调查问卷与实地走访的手段,对我国多个省市的 163 家农民合作社进行调研,并通过调研结果对当前我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困境进行分析。

  (2)在发展方向方面,分析农民合作社要以发展生态农业和发展纵向产业链的途径使其更好地增强市场竞争,并提出“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的模式来创新农产品的销售途径,使农民合作社迎来更有力的发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