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政治经济学论文

群体寻租中的权力关联性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5-23 共610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群体性寻租行为探究
  【第一章】群体性寻租的政治学分析导论
  【2.1】寻租范式的起源
  【2.2  2.3】马克思主义的寻租理论
  【2.4】群体性寻租的特征、类型及本质
  【第三章】群体寻租中的经济相关性
  【第四章】群体寻租中的权力关联性
  【第五章】群体性寻租的治理策略
  【结语/参考文献】群体性寻租现象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群体寻租中的权力关联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很清楚的向我们指明了“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公共性的而不是私人性的,因为他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指出了公共权力在本质上是属于人民的。马克思理解的公共权力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的权力,是为了维持秩序,不发生不必要的斗争的一种权力,但是这种权力虽然产生于社会却成为日益脱离社会甚至架空社会的力量。权力的公共性一直是中西方社会发展关注的焦点,主要包括国家权力和行政权力。马克思主义哲学里,公共性是立足于群众有自己属性必然存在的力量,它有着接访和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崇高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里,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公共性,他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说明了在公共利益发展的历史中,只有“自由人”的社会才能够实现。劳动成为自主活动的前提就是自由人组成的联合体,这样劳动才能不受物质生产形式的束缚,作为自由人的个人也开始注重个人的发展,并且渐渐脱离地域、社会关系和自我发展的限制,逐渐将个人需要的交往作为前提。②
  
  一、公权特征
  
  权力是分为公权和私权的,公权和私权的提法,最早源于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关于公法、私法的区分。简单地来说,公权就是指保护公众的利益的权力;私权就是保护公民个人的权力。后来有学者指出,公权力是一种具有特殊力量的权力,他能通过自己对特殊资源的掌握改变权力客体的主观意志,因此具有不可比拟的社会影响力。③孟德斯鸠认为人们只要是拥有权力就会滥用权力,滥用的程度直到遇到边界不能再继续滥用下去为止。英国史学家阿克顿勋爵曾指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④即阿克顿定律。公权力的特征有如下几个:
  
  1、垄断性。
  
  公共权力的垄断性是由公共权力的公益性和公共权力的强制性共同决定的。这里的公权主要指以政府部门为首的群体性利益集团。政府部门作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最大的区别就是其产出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即垄断性。当公共权力的垄断性大的时候,权力客体的可以选择的行为和做出的决策就很好,贿赂和腐败也就更容易发生了。因此,公共权力的垄断性既是行为主体履行国家职权所必备的条件,但同时也为极少数享有公共权力的领导干部,以牺牲公众利益为代价,乱搞所谓创新,来谋取个人政绩和个人私利提供了客观基础。
  
  权力的供给曲线如图4-1表示:
  
  
  
  图4-1中,供给数量由横轴表示,权力价格由纵轴表示。如图所示,当权力供给达到一个点之后会向左上方倾斜。因为权力寻租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寻租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就越大,处罚的力度就会随之增大,预期受到的损失也就越大,供给曲线就会向左上倾斜,这时候,权力供给才会开始呈下降趋势。从上图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正是因为公共权力的特殊性,以政府部门为首的利益集团一定存在着寻租行为。
  
  2、公共性
  
  权力的公共性是由于权力来源于民众的授权,是人们赋予的,不是天生就有的,美国学者亚姆曾说:“人民是一切正当政治权力的基础这个命题在当时是简直没有争论。”①人民将公共权力委托于政府,本质上是公共权力的主体。公共权力的目的就是处理公共关系,分配公共福利和资源,维护公共利益,公共权力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是不可被轻易动摇的。
  
  3、服务性
  
  权力的公共性和垄断性就衍生了公权的服务性,他是公权部门拥有的合法资格和强制力。公权同样要关注社会的公共需求,如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增进公共利益,协调社会关系等等具有服务性的举措。并且这种服务性对于国家尤其是中国来说是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服务性的需求扩大了公共性的延生,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这种公共权力在每一个国家里都存在。构成这种权力的,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物质的附属物。在阶级对立还没有发展起来的社会和偏僻的地区,这种公共权力可能及其微小,几乎是若有若无的,像有时在美利坚合众国的某些地方所看到的那样。但是,随着国内阶级对立的尖锐化,随着彼此相邻的各国的扩大和它们人口的增加,公共权力就日益加强。”②
  
  4、扩张性
  
  同样,权力在运行的时候会产生扩张性,因为公共权力的产生是伴随着独立性存在的,群体性寻租为何会形成,就是因为具有扩张性的权力和其他拥有公权力的集团或阶级结合而形成利益集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很少有权力不被滥用的情况,很少有权力不被过分超越职权的底线,或者上级不听下级批评建议,独断专行,逃避监督,使权力为私利服务。丹尼斯·郎曾说:“如果权力关系是必须的,也许会被描述为必须的邪恶。这种邪恶在于权力容易滥用,在于权力容易从合法领域扩大到其他领域,这主要因为作为潜在通用手段的权力地位,可以为任何集团、任何个人的目的服务。”③
  
  5、稀缺性
  
  稀缺资源不仅是理性经济人追求的目标,他的可牟利性使得公共权力将其也作为追求的对象,企图通过获得稀缺资源增加收益。政府机关在运用公权力对社会和政治进行调节的时候就隐藏着租金,由于理性经济人的驱使,政府也会追求表现为租金的超级利润,在这过程中发生的利益冲突实际上就是政府与个人或者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博弈。“当政府政策或集体运行所采取的手段不能改善经济效益或道德上可接受的收入分配时,政府失灵便产生了”①。
  
  因此,租金是广泛存在在政府干预中的,政府对社会和政治干预的越多,公共权力的含金量就越大,租金的价值就越高。以政府为首的群体性寻租就是出现在政府承担资源配置的责任,此时政府的管制和干预在某种程度上是间接的,这时候的企业和个人都有了自主权和对经济利益裁定的能力,他们已经是作为“经济人”的存在,政府对经济管制程度与租金多少,与寻租活动的活跃程度、规模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关系,如图 4-2 所示②:
  
  
  
  该图形清楚看出在市场经济中的最小政府的环境下和计划经济最大政府的环境下是最不容易出现寻租现象的。该图中的寻租活动的峰值的出现是跟政府对经济管制内容和方式有关的。政府部门则提供了寻租的条件,他们能够限制市场的进入和制定市场竞争的政策,而人的“经济人”本性促使寻租活动产生和发展。
  
  二、公权私用的泛化
  
  (一)公权私有化的根源
  
  卢梭就认为公共意志是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并且永远是公正的,公权私有化的原因是有另外的意志压制着公共意志。公权私有化被认为是公共意志被个人意志或群体意志取代以获得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因此公权私有化一定程度上又被称为是公共寻租。正如孟德斯鸠所言的在任何一个自由的国家,每个人都应该自己来统治自己并拥有自由的精神,因此立法权应该由人民集体拥有。当然这种理想国的状态在大的国家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小国也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地方,因而人们必须选出他们的代表来做他们做不到的事情。①但是公共权力的存在相伴而生的是私权的存在,正如贡斯指出:“任何政治权力不论在抽象意义上如何代表人民,如何体现民意,在实际上,它必然由少数人行使,必然更多地反映少数人的利益和意志。”②
  
  1、人的特征
  
  《史记》里有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属性使其不断优化和改善自身生存条件,人们天生就有趋利避害寻求自我满足的本性。在经济社会中,每个人更是会有强烈的责任规避和“搭便车”的诱惑,当一种社会资源被许多人共同享用时,所有的使用者都会从资源运行中收益,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此做有贡献,那些不曾作出贡献的人就会存在“搭便车”的行为。更甚的是,伴随着人天性懒惰的特征,当他们发现有搭便车的机会时,就会在以后的过程处心积虑寻找更多的机会使得自己的个人利益最大化。人的本性中既存在着“善”,也存在着“恶”,如果对其进行正面教育,就会成为创造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动因,反之则会产生负面影响,使人类私欲膨胀,各处群求租金,人性的弱点导致公权私用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可能出现,因为理性人的动机使得其会在制度约束下做出一系列满足自己欲望和偏好的决定。掌握稀缺资源的公共权力,当他在行使这种权力时,会产生一种否定自己的异己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寻租。作为公共权力的拥有者,会常常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力假公济私,而不是遵循权力委托人的意愿来行事。
  
  亚当·斯密就对于“理性经济人”的政治学定义做出过阐述:“每个人都力求运用他的资本,生产出最大的价值。一般而言,他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促进多少。他只考虑自己的安全,自己的所得。正是这样,他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实现着他自己并不打算实现的目标。通过追求他自己的利益,他常常能够,与有意去促进相比,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公益。”③经济人是一个理性的自利决策者,但是这种经济人的概念在随着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是属于“有限理性”的,这种有限理性条件下人类行为的特征是:首先,经常调整行为目标。人们的目标的改变会经常因为环境的变化,人类自身素质或价值观的改进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而且人们常常会调整目标实现的行为,并且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会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或者人们思想的变化而提高。在此基础上,人们会调整实现目标的行为,以便更好地实现目标;再次,人们会在决策中采用“满意原则”或“次优原则”,一旦发现符合其欲望水平的备选方案,便结束搜寻并选定方案。①有限理性的假设人是感情的动物,每个人的理性都是有限的。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人的行为都会受到感情的左右,从而做出一些看似偏离“理性经济人”假设的事情。在这样有限理性的假设下,人们无法做到完全理性,任何行为都会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全面分析问题和进行利益的均衡。在政治经济活动中,拥有很大选择权的利益集团也会是有限理性的,他们的决策偏向于寻求租金也就变得在所难免了。
  
  2、权力行为的双重性
  
  公共权力具有典型的权力双重性即有效性和腐败性,因为公共权力既是组织性的、创造性的,又是破坏性的、腐蚀性的,这就取决于决策者的身份的双重性。一方面,决策者是公共权力的决定者,另一方面,决策者有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本身具有的公共权力不是天生的,而是人民赋予的,因此,作为公职人员的身份和作为私人个体的身份常常会发生冲突和矛盾,这样的双重性身份就充分证明了权力的双重性。
  
  权力的双重性导致公职人员既可以行使自己的职权,履行义务和造福人民,也可以以权谋私,寻求租金。
  
  (二)公权私用泛化的土壤
  
  1、经济转型期的社会结构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正经历着从政府完全控制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政府退出管制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但是新的市场体制还未发育成熟,政府还没有完全退出对市场经济的指导。在这样的转轨进程中,转变的不仅仅是经济体制,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也在发生转变,社会经济中的利益主体收入不对称,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由于处在经济转型期中的利益主体是多种多样的,既不是计划经济下不用考虑风险和利润的行为者,也不完全是市场经济中由自己权衡收益和风险的主动行为者。多种利益主体并存着,既有国有企业那样的有着极大权力却没有风险的利益主体,也有着私营企业主那样风险和收益并存从利益主体。
  
  在这样形式复杂的转轨时期,风险和收益并不成正比,而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又都是理性经济人,每个理性经济人都会自发的想花费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因此便产生了机会主义,寻租行为因此也就应运而生了。而除了作为个体的经济人之外,作为群体的政府部门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寻求租金形成群体性寻租。虽然目前中国的市场体制正在转型期,但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运行机制不完善,法律监管也不到位,政府或多或少还仍然习惯性地干扰市场经济,那些阻碍市场经济的既得利益者或既得利益集团也会时常对市场进行干扰。而在政府管制还未完全退出市场活动时,很多国有经济还占有很大比重,作为国有经济的控股者,政府的操纵使其永远无法作为市场的主体。私营企业自主权也严重缺乏,只好向占有公共权力的政府寻求保护,政企合谋寻求租金的行为也就不足奇怪了。
  
  2、当下政治领域不完善的监督机制和法律制度
  
  正如上段提到的那样,正是因为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时期,随着经济的转轨监督机制和法律制度却未曾跟上节奏,对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中的很多环节都监督不到位,相关环节的法律法规制定也是空白,这就给利益集团的群体性寻租钻了很大的空子。
  
  从我国的监督制度看,监督机制还很不完善,监督主体的责任、权限、程序一系列问题都不够规范和明确,监督部门内成员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也未能良好合作,因此无法形成运行有效、权责分明、协调有序的有机整体。这就使得掌握公职人员的寻租者进行寻租时监督机构更不易觉察。况且属于监督部门的行政主体地位不高,监督力度十分缺乏,他们大多处于附属地位而缺乏独立性,监督的方式和手段也比较单一,无法做到全程监督,这就有悖于监督工作的经常性原则。
  
  从我国的法律制度来看,虽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关于监督和反腐倡廉方面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如《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等。但是仍然缺乏关于监督部门的立法,对促进和保障政府部门及公务员廉洁奉公的立法仍然不完善或者是缺乏可操作性。而且社会媒体和舆论监督还很不到位,并且未法制化,所以就造成很多政府部门或司法机构忽视甚至轻视社会媒体和舆论的监督职能,不仅如此,还有可能对一些新闻机构的正常报道进行无端干扰与破坏,影响极其恶劣。因此制度的种种缺乏就成了群体性寻租泛化的肥沃土壤。
  
  (三)公权私用泛化的负面效应
  
  1、浪费社会资源,损害公众利益
  
  公共权力执行的前提是以维护社会公平的物质基础即垄断资源,当社会具备丰富的社会资源的时候,公共权力才能够让社会成员享受服务均等化,才能对社会福利进行分配和再分配来促进社会的相对公平。但是由于公权拥有者的种种寻租行为导致公民共有的社会资源被严重浪费,公民的利益也被严重损害,因为公权主体也会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利用权力、扩张权力。
  
  2、造成社会结构的僵化
  
  我国自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以来,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本是应该社会经济向前积极发展的大好时机,可是公权的私用泛滥严重损害了社会资源和公民利益。即使社会上有公职人员手中掌握资源和权力,但是社会还应当是和自然状态下的情形是一致的,就是公民之间是平等的,他们享有的机会也是平等的。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有机会追求自己的利益,完成自己的梦想。但正因为公职人员将公共权力的私化和滥用,社会上平等的机会越来越少,官员子弟机会越来越多。底层人民想上升到中产阶级或者富人阶级的机会也是越来越渺茫,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社会结构开始向板块化的趋势发展。
  
  3、不利于行政体制的改革
  
  任人唯亲不唯贤,唯财而不唯才。公权寻租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满足自己的欲望,会将阿谀奉承者或者和自己利益相关的人提拔到自己所辖权力范围之内,反之,则会被尽力打压排挤,踢出自己所在的利益集团,这样就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同时,寻租者利用手中的职权或人事权建立关系网,形成以其为核心的权力体系和利益集团,该集团为公职人员进行群体性寻租提供了各种可能和保障。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