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应用语言学论文

民国精读教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与反思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0-08 共4301字
论文摘要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的学校教育逐渐走上现代化、科学化的道路。1904 年 “癸卯学制”的颁布,标志着语文单独设科,也标志着语文教育逐步走向正轨,语文课程体系逐渐形成。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发展。

  一、精读教学思想的历史发展

  1、精读教学思想的形成

  近代以来,我国语文教育进行了深刻且彻底的变革,阅读教学观的转变就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纵观诸多古代学者的著作,人们早已意识到熟读精思和随意涉猎的不同,如唐彪在 《读书作文谱》的读书总要中提到 “读者当约,阅者易博”。由此可见,自古人们就对熟读精思十分重视。虽然过去的经验与方法不乏智慧的光芒,但是到了 20 世纪,随着学校教育的普及,班级授课制逐渐成为教育的主要方式,古代的一些教学方法很难满足现代语文教学的需求。只言片语的精读思想满足不了现代语文课堂的需要,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更好的阅读,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的语文教育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新文化运动之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自此,白话文作品进入了小学语文教材,整个语文教学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阅读教学方面,逐渐显现出来的精读思想在语文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观。

  1923 年,《新学制初中国语课程纲要》 规定, “读书”一科由 “精读”和 “略读”构成,规定了在读书的 20 个学分中,精读占 14 学分。对选文的精读,由教师从阅读教材中选取合适内容 “详细诵习研摩”,并在课堂内与学生探讨。

  还依据不同学年,对精读进行题材等方面的规定。在 《初中国语课程纲要》中,精读被看作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规定了阅读教学的方式、过程,以及时间的分配。

  在高中的课程纲要中,对于精读方法的指导是高度概括的,要学生自己去研究,这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性。高中课程纲要指出,阅读分精读与略读,用经典名著作为阅读文本,供学生探究学习。针对需要精读的书籍,指出在有详细的了解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学的技巧。课程纲要继承了前人的智慧,又对各项科目作了新的解释与规定,是对我国古代学者讲究精读与博览相结合的读书经验的具体运用。

  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进入中小学的教材,语文学科单独设立。1923 年新课程纲要颁布,精读教学观初步提出,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当时的阅读教学面貌带来巨大的改观,这些都代表着语文教学观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

  2、精读教学思想的确立

  1923 年颁布的课程纲要初步对精读和略读进行划分,简单地从精读的材料、内容、方法上给予指导,使学生能够对所读的内容有明确的了解和欣赏。但是,以怎样的速度和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呢? 课程纲要中缺少必要的规定,也没有形成一种阅读教学观。1923 年之后,一直到 《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颁布,语文教育界开始形成一个中心议题———精读教学观。

  1923 年,陈东原从教材出发,把需要读的书分为精读和浏览两种。他认为,精读要捡那些好的文章作品学习研究,能够理解文章主旨就可以了。1924 年,吴研因提出随读物而异的读书教学方法。他指出,精读的目的是作者要与文章发生感情的碰撞,要充分了解文章所表现的情意,精读要以教师为主导。同时期的朱经农、林秩西等人,将精读研究引向深处,不局限于从选文的性质和节约时间两个方面,而是在方法上给予充分的界定、比较和研究。朱经农反对 “注入式的演讲”,倡导学生自主阅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林秩西指出,精读分课前预习和课堂讨论两个步骤。课前预习需要有工具书等辅助工具; 课堂讨论则分为提问质疑、讲解辨析、材料解释、诵咏欣赏、读书笔记等五步骤。他还把精读作为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这些,都为后来课表的制定打下了基础。此外,有学者在 《新教育》杂志上发表了 《初中国文之教学》与 《初中读书教学法之客观研究》两篇文章。在第一篇文章里谈到,精读应理解为 “精思熟读”,包含记忆和理解两种含义。提出,精读并不是指 “逐字逐句的去讲解”,是要从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角度出发,来督促考查学生。第二篇中,从精读教材的选择、选择教材的标准、编写教材的原则、教授方法、成绩考查等五个方面,将精读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指出精读的重点在教师,但应该从学生着眼,从学生出发。

  1932 年颁布的 《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将阅读教学分为选文精读和专文略读两部分,并发展成了阅读教学法,精读教学观由此正式确立。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于精读教学法有八条规定。从教师应该怎样选文,到怎么指导学生,以及怎么教会学生运用多种工具书进行辅助性学习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同时,详细地说明了要提高学生阅读素养、培养学生欣赏文艺的兴趣、促使学生综合化多样化的发展,对于阅读评价也有 “复讲、问答、测验、默写”等多种方式。

  从 “精读八条”中我们发现,精读教学的基本观念已经逐渐清晰,其从教学实际出发,从选文到学生的预习、教师的讲解,再到最后的复习,以及考查都有详细的规定。精读是学生必备的一种阅读能力,在学生的学习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教学方法来看,精读教学指导法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对教材的难易程度、体裁的筛选、阅读的方法等进行指导,制定出更合适开展精读教学的方法。

  在这一时期里,我们不难发现,精读教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已经逐渐清晰,很多学者从学生所需出发,对教材的选择以及教法进行初步的指导。精读教学观的发展以及初步确立,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以后语文阅读方法的探讨以及发展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3、精读教学思想的稳定发展

  就语文教育自身的发展来看,从 1923 年的新学制课程纲要颁布实施起,中国的语文教育就有了一个新的起点。

  我国第一套关于语文教育的指导文件的诞生,对语文教育的目的、方法、内容实施等进行了明确系统的规范,语文教育观念逐步走向了现代化、科学化。随着精读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化,精读教学进入了稳定发展期。通过对阅读教学的深入讨论,人们逐渐意识到精读是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1943 年,叶圣陶和朱自清合著了 《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叶圣陶和朱自清都具有丰富的语文实际教学经验,且学习过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二人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把精读教学思想分为若干步骤详细说明,并加以例子指导,为中学国文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指明了方向。在 《精读指导举隅》中,精读思想的核心是 “纤屑不遗,发挥净尽。”

  文中提出,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去吸收文章的精华。精读的步骤主要有: 初读,要逐字逐句地通读,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运用工具书; 复读,以求进一步了解全文的大概意思; 细读,要体会文章最深层次的含义,并与自身发生情感联系。 《精读指导举隅》是一本指导教师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精读思想进行教学的著作,书中的精读指导分为 “预习———讨论———练习”三个步骤来进行。强调精读是要学得文中的一切,包含文章的体制、词汇的运用、文法、修辞风格以及文章章法的布局等等。叶圣陶、朱自清两人的精读教学观采取了科学分析的态度,既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一些观点,又敢于创新。

  1948 年,龚启昌在吸收叶圣陶等人的精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具体的精读教学程序,为教师指导精读提供了方法指导。这一程序是从预习、深究、练习和博览四个方面进行指导。预习的指导上,分别规定了笔记式样、工具书、参考书,并提示了课文背景与内容,对预习方法也进行了指点。对于深究的指导,分别从生字、辞典典故,以及全文的解释、文旨、结构、作法、风格体制等方面进行解释和探讨。对于练习的指导,是通过熟读、札记、翻译、默写、习作五个方面来进行的。关于博览的指导,要求从作者和文本的本位来阅读。研究了龚启昌的精读教学程序后,可以发现其特点十分明显。如正确处理了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听说读写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程序之中,且重视文学欣赏。

  几位学术大家将精读指导思想从理论运用到了实践中,不仅从教师方面给予充分的指导,也明确标注出了学生应该做的内容。

  二、精读教学思想的审视与反思

  精读教学虽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也不能忽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

  初步形成时期存在的不足。精读教学观点提出后,只进入了课程纲要,没有进入课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种种不足。班级授课制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按照学科进行授课,授课内容繁多,每节课都有时间的规定,如何保证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精读,最大地发挥其功能,带动学生的整体语文学习,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还需注意的是,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高度概括的精读指导虽然可以锻炼自主性,但也常忽略了怎么去实施,没有一定的语文素养与方法的指导便没办法达到自主的学习。有关精读的片段与言语忽略了语文课堂的存在,缺少一种统一的认识与具体的实施方法,广大的教师不能去自觉地接受并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从而导致精读教学思想不能更好地实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达不到最佳的效果。

  精读教学思想确立时期,精读教学的观念已经逐步清晰,并得到了确立。 “精读八条”对于教师以及学生如何开展精读教学与学习提供了具体的教学方法。最初的精读教学的研究仅仅是为了给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一种经济的便利的方法,后来学者们通过研究逐渐发现精读是一种社会化的阅读需求,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但是,精读教学的主体对准课堂,这就存在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对学生的能力考虑不足。相比于前一个阶段,精读教学的方法已经界定,并且认识到教师要处于主导地位。遗憾的是,在如何甄选阅读文本方面还有所欠缺。在进行精读的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因材施教。精读通常是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对语文素养要求比较高,但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参差不齐,低年级以及程度差的学生对于经典文本的解读会遭遇不同的困难。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精读教学的实施会略微简单,但是高中课程纲要中的规定有些过于概括,所需要阅读的教材都必须在指定的范围之内,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发展成熟期的精读思想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发展,实践性比较强,在实施上更为切合实际。遗憾的是,其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精读文本的选择不理想,以及精读中的情感体验不足。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精读教学观逐渐受到重视,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相当的分量。自新学制在全国实施以来,学者们清楚地意识到精读思想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精读教学不但要抓住字、词、句、篇的教学,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目的在于发掘问题、解决问题,这需与语文教育的质量提高结合起来。

  民国时期的精读教学观的确立是非常重要的,由此,语文教育逐步走上了现代化、科学化的道路。但是,其中也有一些重要的问题,如怎样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进行教学等等,需要在今后的语文教育实践中继续加以探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