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

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02 共714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民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探析
  【第一章】民企社会责任缺失困境研究绪论
  【第二章】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第三章】民营企业社会责任量表建立与调研设计
  【第四章】企业社会责任方差调研数据分析及结果讨论
  【第五章】构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结论/参考文献】民企社会责任体系完善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2.1 责任竞争力研究。

  责任竞争力概念最先由欧洲企业社会责任协会(CSR Europe,2000)提出。

  他们认为,企业应该充分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将企业社会责任看成是能够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理念把社会责任运动推进了一大步。竞争力大师波特(Porter,2002)等认为,企业热心于公益事业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1].企业参与慈善公益事业,一方面可以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获得社会的信任和认可;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企业可以借助良好的形象和社会的信任来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市场和商机,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力。这一观点表明企业在为社会服务,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要能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也就是形成企业的责任竞争力。此外,哥本哈根中心(The Copenhagen Center)在 2003 年到 2007 年间发布了一系列的、有影响力的论文集,这些标志性成果是建立在大量的数据统计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的,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他们的研究强调,企业要把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实现企业经济绩效的增长。彼得·圣吉曾指出,一方面,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为企业带来很多好处,包括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增进企业与员工的感情,提高员工工作效率、获得更多市场等;反过来,企业的责任竞争力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获得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和能力,从而有利于企业更好的、更多的承担社会责任[2].

  与国外相比,中国对责任竞争力的认识较晚,到 2005 年,责任竞争力理念才最先出现在中国。之后,"责任竞争力"理念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上得到进一步的解释和推行。该论坛对责任竞争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提出责任竞争力是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竞争力。责任竞争力,简单的理解,就是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获得的、有利于企业长久发展的竞争优势,是在保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同时,使企业经济效益得以提升,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双赢[3].中国研究院学者王志乐指出,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时代,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发生改变,企业竞争力由最先依靠产品、技术转变为依靠企业社会责任理念[4].

  国内外关于责任竞争力的研究结论表明,责任竞争力是企业的一种强有力的软竞争力,是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而获得的竞争力,它注重的是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因此,本文提出,企业的责任竞争力是实现企业长久发展的"软竞争力",是企业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包括生产、销售、经营管理等,培育企业的责任竞争文化,实现企业和社会持续发展。

  2.2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2.2.1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界定研究。

  早期的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开始于 19 世纪的西方国家,随着工业化发展,到20 世纪初期在美国出现并兴起。美国学者谢尔顿(Sheldon,1924)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思考,最先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简称 CSR[5].这一概念提出后,各界学者纷纷对其进行了研究和解释,但仍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认识。

  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的先驱鲍恩(Bowen,1953)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在考虑社会目标和价值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决策或采取服务人类的具体行动的义务[6].戴维斯(1960)认为,社会责任要求企业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企业的发展目标,在经营过程中同时考虑企业和社会的利益,他强调"责任铁律"[7].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1971)在一次报告中就企业社会责任作了相关说明,认为企业是服务于社会的,企业不只是要向社会提供可靠的产品和服务,还应为创造社会价值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努力[8].卡罗尔(1991)基于系统科学的思考方法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不是一个独立的责任,而是由多种责任构成的一个体系,不能仅仅划分为经济责任和非经济责任,而应包括更广泛的各层次的责任[9].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包括诚实守信、不欺诈消费者和合作伙伴、改善员工工作环境、服务当地社区等。

  社会责任国际(简称 SAI)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是建立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上的,从各个具体内容进行详细定义。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除了对股东负责外,还需要对全体社会负责,包括保障员工合法权益、遵守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支持慈善事业、保护和改善环境等[10].

  我国学者和相关组织也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看法。袁家方在其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1990)中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具有强制性要求。企业是立足于社会的,企业必须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是企业需要履行的一种义务和不容推辞的责任,这要求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为社会和国家解决各种问题[11].刘俊海(1999)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定义企业社会责任,在利益相关者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的定义跟社会责任国际的较相同。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把与企业相关的所有利益者都考虑进去,而不只是把对股东的责任作为唯一目标[12].刘长喜(2005)根据卡罗尔的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从社会契约的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作了进一步解释[13].目前,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比较科学、客观的定义是在《浦东新区企业社会责任导则》中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充分考虑与企业行为有密切关系的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既获得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又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贡献社会。

  结合上述研究成果和结论,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考虑与企业行为有密切联系的所有利益集体,并承担对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2.2.2 企业社会责任衡量方法研究。

  目前,企业社会责任衡量方法的研究是一个热门研究点,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中欧国际教授方睿哲认为,所有企业社会责任都应该是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应该用利益相关者责任表述更准确,更能明确社会责任的对象。莫斯科韦茨(1972)与多名专家和团体进行合作,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声誉指标体系。声誉指数法具有客观的评价标准,保证评价的公平性和准确性,是企业社会责任衡量方法中比较有效和规范的一个方法。美国著名学者索尼菲尔德法(Sonnenfeld,1982)根据实地调查收集的问卷调查数据,对企业社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指出,研究企业社会绩效问题应从多种因素入手,分析哪些因素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性影响。20 世纪末,相关研究机构提出了 KLD 指数法。KLD 指数法是从多个方面来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情况,包括消费者和环境等,它是考虑比较周到的、评价较细致的一种企业社会责任测量方法。加拿大学者克拉克森提出 Clarkson 指标法,也称 RADP 法,从利益相关方维护自身权利的视角来进行评价和衡量,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进行评价的另一个有力工具。学者克拉克森指出,社会责任绩效评价需要考虑多个方面,需要从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全面合理、公平公正的评价[14].

  我国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起步较晚,对企业社会责任量表和衡量方法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相关的理论还不够成熟。赵文(1995)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应建立在对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期望的满足上。中国香港大学教授 RichardWelford 在 2000 年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这一体系总共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内部表现包括正常工作时间、自由协商的权利和保护人权等;外部表现包括供应商的相关政策和对当地社区的维护等;公告包括社会责任相关公告等;公民职责和权利包括促进社会发展的外部活动和增加企业社会责任教育项目等[15].赵辉和李文川(2007)指出,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层次性,企业需要按层次来履行社会责任,最先履行第一层次的责任,接着才是履行第二、第三等层次的责任。他们认为,第一层次的责任是企业对消费者和员工的责任,最后的是道德责任。企业最先要对员工和消费者负责,为员工提供好的工作环境,向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得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只有通过履行对员工和消费者的责任,获得员工的支持和赢得市场,才能使企业的经济实力得以提升,才能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只有企业自身发展了,企业才有能力履行第二、第三层次的责任,才能对环境和社区负责。道德层面的责任,是企业最高境界的责任,是企业发自内心的、出于对自身价值的实现和自我肯定而履行的一种责任,包括慈善捐款、参加公益活动等。[16].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衡量方法等的研究还不够多、不够成熟,这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研究。

  2.2.3 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研究。

  (1)反对企业社会责任(传统古典纯经济观)。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Friedman)在 20 世纪 70 年代公开的批评企业社会责任,他强调企业没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企业有权力不承担社会责任,社会也没理由要求企业必须承担。从自由经济学角度来看,企业是自由的,它的唯一责任和目标就是谋取利润,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使用企业资源投资社会,是在过分的倡导企业社会责任,这将严重动摇一个自由社会的基础[17].崇尚自由秩序的英国学者哈耶克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自由存在冲突,是互相矛盾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降低企业利润,在给公司带来危害的同时使公司董事在不断追求社会目标的过程中获得难以控制的权利,不利于公司的管理[18].美国管理专家德鲁克(Peter F.Drucker)认为,企业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是自由的,它的唯一的、绝对的责任就是获得经济效益,除了这一责任外,企业不被赋予任何其他的责任。他并从私益和公益的角度提出了古典经济学假定,认为企业私益和公益是一致的[19].

  国内支持企业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这一观点的学者并不多,有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刘春权是在卡罗尔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社会责任作了进一步研究和解释。基于金字塔模型,他认为企业承担的四种责任是在某一时间点上社会对企业在这四个方面的要求和期望,它强调的是一种道德责任,是在经济追求之上的企业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和满足[20].中国很多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并不是对更高价值的追求,而只是为了赢得社会的信任和赞扬,是为了维护企业声誉和形象而不得不为的一种不情愿的行为。企业有动机的、被迫的承担社会责任,并不是企业发自内心的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同,这样是不利于企业健康、长久的发展".

  李子畅直接否认社会责任,认为企业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只有一个,就是获得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稳定发展[21].

  (2)赞成企业社会责任(现代社会经济观)20 世纪中叶以后,企业社会责任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布莱尔(Blair,1999)认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不只是受股东的影响,更多的是取决于各种利益相关者,企业存在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企业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美国管理学家安德鲁斯强调,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慈善公益责任。

  企业承担这些责任是公司根据社会价值进行的选择,是高于法律和社会习俗所要求的最低水平的经营道德标准,目的是为了改善公司内部生活质量[22].此后,一大批经济与管理学者们(如哈罗德·孔茨、里奇·格里芬等)基于多种理论,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支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我国绝大多数学者都认可企业社会责任,认为企业应该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林毅夫认为,企业是营利性组织,企业追求利润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由于企业是存在于社会的,企业的很多经营活动是在社会大环境中进行的,企业不可避免的会对外界造成影响[23].企业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的行为也可能对社会、消费者、员工等所有利益相关者产生影响。企业是社会的细胞,需要对社会履行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企业向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既能满足社会需求,为社会创造财富,又能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增长。企业是依赖社会得以获益的,企业出于自身需要也要帮助社会解决问题,保证社会的长久发展。惠宁、霍丽认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不会因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而减少,长远来看反而会增加。

  在短期内,由于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可能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等,这可能会增加企业的投入、降低企业利润;但是,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提升企业知名度和信誉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4].

  (3)折衷企业社会责任。

  美国学者基斯·戴维斯认为,企业考虑社会问题只是作为企业的一部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可以出于自愿的,政府或社会不应该去强迫或要求企业承担某些责任。有能力承担那些责任的企业或个人,能够去更好的承担,如果存在社会其他力量能够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那就不需要企业参与了[25].我国学者如雍兰利认为,企业是依赖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既是满足社会大众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但并不是需要承担所有的社会责任。如果企业被要求承担太多的社会责任,甚至超出了企业的能力范围,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从整体来看,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26].

  目前,国内外支持企业社会责任的学者占大多数。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任何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撑。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需要为社会服务,帮助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发展。企业和社会需要同时发展,如果企业以牺牲社会来获得自身的发展,那么,企业将失去社会为其发展提供的有力保障,企业照样不能长久发展,因此,企业需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随着"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和全面责任竞争时代的到来,企业社会责任观念日益深化和流行。企业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适应新的竞争时代的要求,是企业立足于责任竞争时代,实现企业长久发展的必要条件。

  2.2.4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在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之前,有必要先对民营企业的定义研究进行概述说明。关于民营企业的概念,各界学者们纷纷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学术界对民营企业主要有三种理解:有些认为民营企业就是民营经济,内涵相同,表述方式不同而已;有些认为民营企业既可从企业的经营生产方式来进行判断,又可根据企业的经济性质来区分;第三种认为企业是否是民营企业,只要从企业经营方式上进行判断。广义上的民营企业指只要不是国家经营的企业,即哪怕是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但是只要经营权不是国家的企业。狭义上是是指企业由投资者自行管理,非国有所有权的,即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27].目前,民营企业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也不存在非常绝对的、一致的概念,它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由于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社会责任方面的问题,不需要精确考虑民营企业的概念范畴。因此,本文对民营企业作如下定义:只要不是国家经营的企业,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都是民营企业。

  从 21 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和探讨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

  黄玲(2007)认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民营企业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起保护和促进社会福利的责任[28].很多企业在讨论社会责任问题时,都会对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因提出质疑,学者们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的研究并给出了一些有力解释。全国工商联相关机构(2008)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的民营企业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主要来自三方面的动力,按重要性排序,第一大动力是企业的高层次的价值追求和对客户的满足;第二大动力是来自市场的竞争压力;最后一个动力是政府的监管和推动,以及社会的要求。

  李文川(2009)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企业的组织特征(企业规模、类型等)和企业的发展阶段是影响浙江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经济因素[29].关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原因和对策方面,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周燕和林龙(2004)认为,我国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包括企业假冒伪劣、欺骗合作伙伴、压榨员工等等。他们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找出了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些原因,包括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企业只顾眼前利益、政府法律法规不健全、社会监督不够等。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绩效方面,易开刚(2006)对企业社会责任予以肯定,认为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30].

  目前,学术界已经在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很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

  2.3 全面责任竞争的内涵。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管理实践经历了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全面管理三个阶段。全面管理是以社会责任管理为核心,在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基础上,提出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要求,企业要从包括员工、消费者、社会等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角度考虑问题,并自觉履行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31].企业社会责任正在重塑国际竞争新规则,企业的竞争优势已经不再仅仅依靠廉价的原料或优质的产品,物美价廉将不再是市场竞争的唯一法则。全面责任竞争阶段,社会对企业提出了全面履行责任的要求,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表现为责任竞争力。企业应立足于社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既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又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2].

  虽然大多数中国企业目前仍处于质量和环境竞争阶段,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越来越国际化,全面责任竞争对中国企业的挑战日益严峻。

  因此,中国民营企业必须充分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民营企业唯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因此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方能在全面责任竞争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关标签:文献综述范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