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日语论文

古汉语词汇在日语中的应用于发展研究

时间:2019-01-07 来源:昆明学院学报 作者:陈晓鸥 本文字数:4744字

  摘要:历史上, 日本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极为深刻, 语言尤为明显。日语中的汉字词基本上都可溯源于古代汉语。日语对古汉语的传承又分为三种情形:一是日语对一些古词语的承袭超过我们自身;二是不同朝代出现的古词语在现代汉语和现代日语中分别得以沿用, 一些古词语进入日语后词义发生了演化;三是古词语在两种语言中同步流传至今, 对此我们称为“并驾齐驱”。

  关键词:古汉语; 现代日语; 词义延续; 词义演化;

日语论文

  日本放送协会 (NHK) 于20世纪80年代出版了面向中国广播听众的日语教材《やさしい日本語》 (初级日语) , 笔者收藏有该书的三个版本。其中, 1985年4月至1988年3月的版本的封二上赫然写着:“汽车=火车;切手=邮票;娘=女儿、姑娘。假如有个日本朋友向您说:‘我娘已经八岁了。’他想说的意思是:‘我女儿已经八岁了。’因为‘娘’一词, 日语有女儿和姑娘的意思。”

  以上文字, 旨在提醒尚未学习或者初学日语的朋友:在日语里, むすめ[娘] (在以下的叙述中, 日文汉字以方括弧示之) 不是妈妈, 而是女儿, 切勿望文生义, 以免惹出笑话。掌握一定日语的人, 自然晓得这其中的奥秘。然而, 有几人知道, 在中国语言史上, “娘”的最初含义竟是“年轻女子”?事实上, 古代汉语“娘”一词进入日本后, 其古义沿用至今;而在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 “娘”逐渐为“少女”所取代, 而“娘”字后来出现的“母亲”义则流传至今。于是, 当我们看到日语中[娘]是指女儿的时候, 还颇觉意外, 甚或匪夷所思。

  在下文中, 我们探讨的对象是发端于古代汉语、在现代日语中仍广为应用, 但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 (或仅在特殊场合下使用) 的词语。这些词汇 (或其词义) 又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是古词语在现代汉语中被晚近的词语所替代, 如古代的七曜纪日法为星期纪日法、礼拜纪日法所替代。第二种是不同时期的两个古词语随着历史的演进, 一个在汉语中得以延续, 另一个在日语中得到传承, 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分道扬镳”。如下文中源于不同朝代的“考试”与“试验”二词, 皆有“测验人的知识”之义, 前者在中国沿用至今, 后者在日本得以保存。

  一、恪守古典

  (一) めいし[名刺]一词是传承古典的典型例证。日本人初次见面时常说:これはわたしの名刺です, どうぞ/这是我的名片, 请收下!日本人还说:お名刺を下さればお取り次ぎ致します/请给我一张名片好去传达。“名刺”, 这个刺眼的名词, 与“名片”格格不入。然而它的源头不是别的, 恰是古代汉语。汉语中的“名刺”始见于南北朝时期的《梁书·江淹传》:“永元中, 崔慧景举兵围京城, 衣冠悉投名刺, 淹称疾不往。及事平, 世服其先见。”[1]至今已有约1500年历史。至于今天国人所使用的“名片”一词, 始见于清代。清俞樾《茶香室续钞·古人书疏皆题后以答》:“按此则知今人所用名片, 始明季也。”[2]卷3, 166由此可见, “名刺”之谓远早于“名片”。事实上, 古代非但有“名刺”一词, 尚有“名纸”“名帖”“名柬”之称。清赵翼《陔馀丛考·名帖》载:“刘冯《事始》云:‘古昔削木以书姓名, 故谓之刺, 后世以纸书, 谓之名帖。’按此说亦有可疑者……”[2]卷3, 169五代齐己《勉吟僧》诗:“忍著袈裟把名纸, 学他低折五侯门。”[2]卷3, 172宋孔平仲《孔氏谈苑·名刺门状》载:“古者未有纸, 削竹以书姓名, 故谓之刺;后以纸书, 故谓之名纸。”[2]卷3, 172清梁章钜《退庵随笔·交际》载:“名柬称谓, 京宦有旧式可循, 外官有宪纲可守, 不容率意为之。”[2]卷3, 170

  (二) 日语中星期一至星期日分别表记为げつようび[月曜日]、かようび[火曜日]、すいようび[水曜日]、もくようび[木曜日]、きんようび[金曜日]、どようび[土曜日]和にちようび[日曜日]。日语对星期的表达非但奇异, 而且看上去古色古香。令人诧异的是, 这一做法完全源自古代汉语。在中国古代, 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合称“五星”, 日、月与“五星”又并称“七曜”。晋范宁《春秋榖梁传注疏·序》载:“阴阳为之愆 (音千) 度, 七曜为之盈缩。”唐杨士勋疏曰:“日、月、五星皆照天下, 故谓之七曜。”[3]以七曜纪日, 即所谓七曜历, 在欧洲古已有之, 据说我国4世纪时曾经采用, 8世纪时 (唐代中期) 通过摩尼教由中亚康国再次传入中国。至清末, 才逐渐为星期一、星期二……所取代。而在深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的邻国日本, 七曜纪日的历法得以沿用, 直至今日。

  (三) 日语中有しょう[省]一词, 但与我国的“省”相去甚远。日本的“省”是中央机关, 如法务省、外务省、防务省等;我国的省则是一级行政区划。如若追本溯源, 我们会发现, 日语[省]的概念来自中国古代。在古汉语中, “省”最初指王宫禁地。如《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永元四年 (92年) , 帝移幸北宫章德殿, 讲于白虎观, 庆得入省宿止。”[4]意思是说, 王庆得以进入王宫住宿。之后, “省”由“禁中”而演变为中央官署名 (隋代) 。《北史·隋本纪上·高祖文帝》:“六月丁卯, 诏省、府、州、县皆给廨 (音谢, 官吏办事的场所) 田, 不得兴生, 与人争利。”[5]元代以后, “省”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名。日语しょう[省]沿袭了古汉语“中央官署”的意义, 至今未改, 而其地方一级行政区划, 则称作都、道、府、县。

  (四) 在本文的开头, 我们提到“娘”在日语中是“少女、女儿” (むすめ) 的意思, 与汉语的“母亲”义大相径庭。饶有趣味的是, 古汉语中“娘”的原始义正是“少女”。《汉语大词典》中“娘”的释义有:“①年轻女子。亦为妇女的通称。②母亲。本作‘孃’。③奴婢称女主人。④称人之妻。⑤称年长妇女。⑥骂人话。”在我国, “娘”的“少女”义至晚出现于收录汉魏至隋唐的乐府诗的《乐府诗集》:“一船使两桨, 得娘还故乡。”[2]卷4, 365今天汉语中用于表达“年轻未婚女子”的“少女”一词, 至宋代方才见诸典籍。叶适《湖州胜赏楼记》载:“古之《采苹》, 筥 (音举) 盈而釜熟, 荐于大宗, 礼至敬也, 主于少女, 教至行也。”[2]卷2, 1647“姑娘”一词, 则始于清代。《儒林外史》第三十回载:“我把一个南京城走了大半个, 因为老爷人物生得太齐整了, 料想那将就些的姑娘配不上, 不敢来说。”[6]至于“娘”的“女儿”义, 并非汉语所固有, 是日语在“少女”义的基础上延伸而来的, 是古词语在日语中演化的又一例证。汉语“女儿”一词至晚出现于元末明初创作的《水浒传》, 该书第六十九回载:“原来程太守有个女儿, 十分颜色。董平无妻, 累累使人去求为亲。”[7]简言之, 日语承继了“娘”字的“少女”古义, 又由此派生出“女儿”义。汉语沿用了“娘”字较晚的“母亲”义, 后世又出现了“少女”“姑娘”“女儿”等词语。

  (五) 早先, 笔者网购了一些古旧日语辞典, 其中一本标注“机上版”。笔者思忖, 莫非是电脑版, 抑或电脑印刷之类?实际上, 日语中つくえ[机]的词义是“桌子”, “机上”是“案头”的意思, “机上版辞典”指的是部头较大、不适合携带的案头工具书。这看上去颇有几分怪异。可事实是, “机”的“桌子”义源自于古代汉语。《汉语大词典》“机”条:“①木名。②通‘几’。几案, 小桌子。用以搁置物件或倚靠。③姓。④‘機’的简化字。”“桌子”义起源极早, 可追溯至先秦文献。《左传·昭公五年》载:“设机而不倚, 爵盈而不饮。”[8]相反, “桌”字的出现则要晚得多, 见于明代文献。明代文秉《列皇小识》卷二载:“上与讲官俗共一桌, 真不啻 (音翅) 天颜咫尺矣。”[2]卷4, 971可见, “机”的“桌子”义远比“桌”字古老。

  二、分道扬镳

  (一) か[課]是日本机关、企业里的部门。部门长官称作かちょう[課长]。《小学馆国語大辞典》“か[課]”条:“官厅、会社などにおける事务分担の小区分。局、部より下で係より上。”例如:[庶務課] (总务科) 、[会計課] (会计科) 等。事实上, 在我国清代, 汉语“课”便有此义。《汉语大词典》“课”条:“旧时某些机关、学校、工厂分设的行政单位。”课长即为这些行政单位的负责人。清林则徐《查勘矿厂情形试行开采折》载:“如今之厂内各设课长、客长、硐 (音洞) 长……皆所以约束尖户、丁、砂丁之类。”[2]卷11, 278巴金《神鬼人》载:“五个人里面年纪最大的一个是总厅派来的什么课长, 面貌平常。”[2]卷11, 278可见, 日语か[課]是对早期汉语词义的传承。不过, “科”的历史更为悠久。《明史·职官志一》载:“六年设尚书二人, 侍郎二人。分为五科:一科、二科、三科、四科、总科。每科设郎中、员外郎各一人, 主事四人。”[9]由此可见, 现代汉语承继了明代甚或更早的“科”, 而现代日语则秉承了中国清代抑或清代之前的“课”, 两国语言选择了各自不同的道路, 分道扬镳。

  (二) 日语有しけん[試驗]一词, 然而在“月曜日に漢字の試驗があります”一句中, 并非说星期一要做汉字试验, 而是说星期一要考汉字。即, 该词的意义是“考试”。这看似奇异, 然而在古汉语中, “试验”一词恰有“考试”之义。唐郑棨 (音企) 《开天传信记》载:“是时, 刘晏年八岁, 献车封书, 上览而奇之, 命宰相出题, 就中书试验。”[2]卷11, 142现代汉语的“考试”一词始见于东汉人所著《汉书·宣帝纪》:“五日一听事, 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 以傅奏其言, 考试功能”[10]。

  以上叙述表明, 至晚出现于汉代的“考试”一词在中国沿用至今, 而现代日语中[試驗]一语的“考试”义则可追溯至中国唐代甚至更早。另外, 日语しけん[試驗]也具有“检测性能”的意义。如:その療法は今なお試驗階段にある/那种疗法还在试验阶段。此是后话。

  (三) 在现代日语里, かぎ[鍵]一般认为是“钥匙”的意思。例如:部屋に鍵を忘れました/我把钥匙忘在房间里了。也有日本辞书将其定义为“锁”的, 如《新字源》“鍵”条:“かぎ。じょうまえ。”我国大陆出版的三部最重要的日汉词典, 一部解释为“钥匙”, 一部解释为“钥匙、锁”。《现代日汉大词典》则解释为“钥匙, (也误用作) 锁头”。中国台湾学者谢逸朗主编的《万人现代日华辞典》也囊括了“钥匙”和“锁”二义。在古代汉语中, “键”的初始含义首先是“门闩”, 始见于周代后期文献《老子》;其次是所谓“锁簧”, 意即“锁的弹性机件”;再次是“锁闭”;最后是“钤键”, 即“锁”。这说明, 今天日语中使用的“键”一词, 其“钥匙”义或“锁”义可追溯至先秦古汉语。就其“锁”义而言, 是对古汉语的单纯延续;而就其“钥匙”义而言, 则是在古代词义基础上演化的结果。如今汉语中所用的“钥匙”一词, 至晚发祥于唐代。《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载:“鲁人投其籥 (音越) 不果纳。”唐张守节正义:“籥即钥匙也。投钥匙于地。”[11]

  锁在日语中还有一个专用的 (因而也是无争议的) 词じょう[錠]。“锭”在古汉语中并无“锁”义。《汉语大词典》“锭”条:“①进熟食的有足蒸器。②膏灯。③锡类金属。④旧时用作货币的银块。⑤纸币票面金额。⑥锭状物。⑦量词。⑧用同钉。”可见, 历史上“锭”的词义与锁丝毫无关, “锁”义是日语在语言发展历程中, 偏离汉语的发展轨道, 自我演化后, 独自形成的词义。在日本汉和辞典中标注为“国”或“日”, 称为“国训”, 意即本土词义。

  三、并驾齐驱

  当然, 许多词语在中国古代出现后, 不论是在汉语的发源地, 还是在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邻国日本, 都流传至今。以下略举数例。

  (一) こっか[国家]。造林は国家百年の大計だ/植树造林是国家的百年大计。汉语“国家”一词起源极早, 可追溯至先秦文献。《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存而不忘亡, 治而不忘乱, 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12]

  (二) しじょう[市場]。该词在日语中同汉语相仿, 既表示集市、交易场所, 又表示销路、销售情况。例如:市場に出まわる/上市。市場は活気を呈し, 物価は安定している/市场繁荣, 物价稳定。“市场”一词始见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尉迟偓 (音握) 《中朝故事》载:“每阅市场, 登酒肆, 逢人即与相喜。”[2]卷3, 689

  (三) せいしき[正式]。该词是“正式、正规”的意思。例如:私は日本語を正式に勉强したことはありません/我没有正规地学习过日语。

  四、结语

  如今, 我们看到日语中许多奇特的汉语词时, 会感到很诧异。然而究其根源, 这些词的意义大致上都可追溯至古代汉语。一个饶有趣味的现象是, 假如一个人具备较丰富的古汉语知识, 将有助于他 (她) 学习、掌握日本语。那些在日语的发展历程中经过演化独自形成的词义, 一部分仍可在古汉语中寻到源头, 如むすめ[娘]的“女儿”义显然来源于古汉语的“少女”义;另一部分则几乎无法在古汉语中觅到踪迹, じょう[錠]即是其例。了解日文汉语的这些特性, 对于更好地学习日语、研究日语, 显然是不无裨益的。

  参考文献
  [1] 姚察.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97:68.
  [2]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86.
  [3] 杨士勋.十三经注疏·春秋榖梁传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4.
  [4]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97:473.

    陈晓鸥.古汉语词汇在日语中的延续与演化[J].昆明学院学报,2017,39(04):107-110.
      相关内容推荐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