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日语论文

《罗威的森林》译本例证修饰性加译对追求美的可行性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8-05 共1971字
论文摘要

  修饰性加译是译者在充分把握原文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的再创作,理想的翻译家将其当作一种艺术。本文结合翻译美学理论,通过对《罗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作为研究,例证修饰性加译对追求美的可行性。

  一、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的修饰性加译如果译得到位,就会使人物形象更生动具体,更个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文章开始,有对空姐笑容的一段描写,“她于是莞尔一笑,转身走开。”“莞尔一笑”让人觉得“她”有气质,有素养。译者在对词的选择上可谓下足功夫。在对死去的人们表示十分的懊悔时用到了“蹉跎”“懊悔”,显示出“我”对失去的东西和人感到无比的痛苦,翻译不仅是字面上的翻译成中国文字,而且要读懂原文里隐藏的感情。

  在飞机着陆时,我“仿佛依然置身于那片草地之中……”。“仿佛”写出了我身体是在飞机里面,但是思维已经飞向了另一个地方,那是一片草地,是“我”记忆最深刻的地方。林的翻译把意境也带给了读者。在飞机上,“我”的思绪混乱,但“即使在经历过十八载沧桑的今天,我仍可真切地记起那片草地的风景。”“沧桑”“真切地”写出“我”在这十八年的岁月中,世事变化很大,但“我”每日每夜浮现在脑海里的还是那片草地的风景。

  以上的加译的词语都能看得出来,译者不是随便加译的,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在这个中心内,译者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文字运用能力,把原文里没有的,但是隐含在原文里的内容,一一呈现给读者,让读者感觉到原文的美,译文也不像是直译那样晦涩难懂,读者读起来也不会感觉这是译本。

  二、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修饰性加译,加译得不好就会使文章变得枯燥没有生气,让读者觉得很平淡,没有继续往下读的欲望,在审美上得不到满足。

  在同直子聊天时的情景,林少华是这样译的“此外便万籁俱寂了。耳畔不闻任何声响。”“万籁俱寂”“耳旁不闻”写出了环境的安静,除了“直子”眼前什么也没有,不但表达了“我”对“直子”的爱,并且写出了静美。

  从飞机窗口往外望去,“11 月砭人肌肤的冷雨,将大地涂得一片阴沉。……呆然垂向地面的候机楼上的旗。”在文章开头就是环境描写,形容词“砭人肌肤的”“阴沉”“呆然垂向地面的”把整个文章定义在一个低沉的气氛中。林翻译出来的效果,把读者一下子带入了一个忧伤美的意境中。并且译出了“我”的感受,情寄托于物中。

  “我”回忆草原时的情景“连日温馨的霏霏细雨,……片片山坡叠青泻翠,抽穗的芒草在 10 月金风的吹拂下蜿蜒起伏,逶迤的薄云仿佛冻僵似地紧贴着湛蓝的天壁…… 旋即向杂木林吹去。”在这段环境描写中,对于十八年后的“我”来说,我的好朋友“木月”自杀了,自己深爱的“直子”也走了,但是呈现给读者的却是像一幅山水画。说明十八年对我来说就像是这山水一样,本以为被冲洗无余,但是凝眸远望,双目却还是隐隐作痛。

  三、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加译得好会使人物更具个性,人物形象立体化,栩栩如生,使读者感同身受。心理描写的加译首先要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不能信笔写去,使心理描写成为累赘。

  在飞机上,有几处“我”的心里描写“仿佛在说 :喂,起来,我可还在这里哟!起来,起来想想,思考一下我为什么还在这里!”“仿佛在说”加译进去,就会让读者感觉到这是“我”自己心里的独白,不会那么突兀,不会以为是空乘人员在旁边说话。如果不加译这个,就会有这种误会在里面。

  “不,比往日还要强烈地摇撼着我的身心。”林译文把“僕”加译成“身心”,不仅是“我”而且连“我”的身心都深受震撼,如果只翻译成“我”的话,就比较单调,就不能传神的翻译出“我”被震撼之深,在记忆中已经烙上深深一条痕迹,一个词有如此大的作用,可见译者在翻译时用功之深。

  “我”想努力回忆起“直子”的形象,但是始终是徒劳而终。“但那风景中却空无人影……她和当时的我以及我的世界,都遁往何处去了呢……不过是空不见人的背景而已。” “空无人影”“遁往”“ 空不见人的”都写出了“我”矛盾的思想,本来那般可贵的东西,却不知道去向了何处,写出了“我”想要努力回忆起来却始终也记不起来的痛苦与纠缠。译者不深刻的体会与感受原作,绝不可能叫读者理解、体会与感受。

  四、结语

  通过以上林少华译文的举例分析,修饰性加译对美学的可行性是明显能感觉出来的。无论是在音形意上,还是在意境的处理上,修饰性加译是译者不错的处理技巧。虽然原文里面没有这个词,但是通读全文,为了使读者更明白,不会造成误读。译者有义务加译词语。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忠于原文内容是第一位的问题,是核心问题、基本问题,翻译就要在可译的前提下选择最佳的表现形式,尽可能大的发挥其优势,表达原文的美的内容。翻译的成功与否还在于原文是美的,翻译出来的东西是否也要是美的。

  本文篇幅有限,只对林少华译文第一章做出了分析,在我以后的发表论文中还会对全文进行详尽的分析表述。希望这个加译技巧对日语学者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阿多诺著.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 村上春树. の森[M].东京:讲谈社,1987.
  [3]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4] 罗新璋,陈应年.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刷馆,200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