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医学心理学论文

中小学生学业压力和自伤行为的关系

来源:教育现代化 作者:刘爽
发布于:2019-01-25 共3209字

  摘    要: 学习是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 对其影响较大的压力可能来自于学业压力, 学业压力是青少年在面对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学业任务时所产生的紧张、焦虑感。适当的学业压力可以督促青少年进步, 但过高的学业压力会使他们产生紧张、焦虑情绪, 影响他们的自尊心, 出现自卑感、无助感, 为了缓解不良情绪, 他们可能会采取自伤行为, 严重时甚至会选择自杀。本文回顾了两者的概念和研究现状, 探索学业压力是否会影响自伤行为。

  关键词: 青少年; 学业压力; 自伤行为;

  一、学业压力

  (一) 学业压力的概念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 高中生面临的压力大多集中于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成就动机压力、家庭压力和环境压力等。其中, 学业压力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密切, 当学生感到学业压力时, 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负面情绪, 危害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楼玮群[1]在其研究中认为学业压力是中学生主要的压力来源。David Putwain认为学业压力是学生所感知到的对未来的一些不确定的担心和焦虑, 学生的主要压力来自于考试。陈旭[3]认为学业压力是当学生的学业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反应和感受[2,3,4]。

  (二) 学业压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大部分关于学业压力的研究都与学生的焦虑抑郁有关, 关注的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并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 关注了父母支持、日常生活事件对青少年所产生的影响。Leung和Yeung认为学业压力是一种常见的不利因素, 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Leung和Yeung研究了家长的支持与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学业压力是提高学生焦虑水平的一个危险因素, 父母的情感支持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一个保护性因素。但是, 在高学业压力时期, 父母提供给孩子的支持似乎加剧了学生的焦虑水平。Sangmin Jun探讨了消极情绪在韩国青少年学业压力与网络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 发现学业压力与消极情绪和网络成瘾呈正相关, 而消极情绪与网络成瘾呈正相关, 青少年的学业压力通过消极情绪间接影响网络成瘾。

  国内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学业压力和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学业倦怠、应对方式等的关系。宋潮研究了流动儿童的学业压力和社会支持以及心理韧性的关系, 认为社会支持既可以对学业压力产生直接影响, 也可以通过心理韧性对学业压力产生影响。王亚可[5]探讨了学业压力和学校适应的关系, 认为学业压力过大会影响到高中生的学校适应情况。国内外研究均显示学业压力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需要密切关注。

  二、自伤行为

  (一) 自伤行为的概念

  自伤行为的术语有很多, 很多学者用自定义方式描述自伤, 所用术语有些差异, 如自残、准自杀、非自杀性自伤、自虐等。Nock根据89名青少年的临床访谈分析了自伤和自杀意图之间的关系, 认为自伤行为是在没有死亡意愿的情况下, 故意破坏自己的身体组织。Hawton认为故意自伤行为是不被社会接受的, 不论动机类型或自杀意图的程度如何, 故意伤害自己躯体的行为。于丽霞[6]等人认为自伤行为是个体在没有明确自杀意图, 对自己身体进行故意的伤害。

中小学生学业压力和自伤行为的关系

  (二) 自伤行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精神分析动力学的影响下, 学者们经过临床观察, 对自伤行为进行反复分析和讨论, 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有一段时间, 学者们进入了迷茫期, 他们认为自伤行为并不值得研究, 因为这种行为并不常见, 而且很难阻止, 采取自伤行为的人也不是名声太好的人, 所以学者们觉得这并不值得研究。直到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深入研究之后, 自我伤害行为才被学者们接受和进一步认识。1994年, 自我伤害行为被列入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之一。

  自伤行为的界定标准并不统一, 常见的界定有以下几种。Ross以直接和间接来对自伤行为进行分类, 直接自伤包括割伤、刮伤、火烧、挖眼睛等;间接自伤包括暴饮暴食、物质滥用、拒绝治疗等。Favazza和Rosenthal将自伤行为分为四类, 包括刻板的自伤行为、严重的自伤行为、强迫性的和冲动性的自伤行为。其中, 刻板的自伤行为主要包括撞头、咬伤自己、扣自己、打自己等;严重的自伤行为包括切割、自阉、挖眼睛等;强迫性的自伤行为包括拔头发、抠皮肤、咬指甲等;冲动性的自伤行为包括割伤、烧伤、打自己等。国外青少年群体自伤的发生率为14%-39%。

  王泉泉[7]从自伤行为的机制出发, 探讨了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 涉及了情绪易感性、情绪管理、人际和家庭、学校等方面。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将关注点转向虐待与自杀观念行为的关系中, 刘婉以社会支持为中介研究了童年期虐待和自伤的关系, 结果表明社会支持较好能缓解有童年虐待经历青少年的自伤行为。我国的自伤发生率比国外高, 江光荣在研究中发现, 国内青少年的自伤率比较高, 达到36%-57%[8,9]。

  三、学业压力和自伤行为的关系

  目前关于学业压力和自伤行为两者关系的直接研究较少, 大部分研究都是将两者分别进行研究, 或者与其他变量相结合, 很少有文献把高中生学业压力和自伤行为进行单独研究, 关于学业压力, 大多都是与焦虑、抑郁、学习倦怠、自杀意念、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等相联系。其中, 与自伤较为接近的是自杀意念, 自杀意念是想自杀, 但没有采取实际行动来达到这一目的。Gloria认为学业压力与自杀意念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 青少年学业压力较大时就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当焦虑情绪比较严重时, 就容易出现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姚逸斌[10]总结了学业压力与自杀意念的关系, 认为两者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 学业压力大时, 可能通过影响青少年的自尊, 进而产生焦虑、抑郁、自卑、无助等负面情绪, 这些负面情绪一经放大, 就容易出现自杀意念, 甚至自杀行为。张勇[11]在对江西省九江市的高中生进行调查研究时发现, 学业压力是引发高中生焦虑、抑郁、自杀意念的重要因素, 且学业压力越大, 程度越严重。现有的关于自伤行为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对它的研究现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以及童年期虐待与自伤的关系、自伤行为与家庭的关系等相结合进行的研究, 涉及的范围较广, 考虑的大多是自伤的发生率、自伤行为与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等。心理压力过大可能也会产生自伤行为或自杀意念, 青少年心理压力可能来源于学习、人际关系、家庭等方面。严重的自伤行为、自杀意念都有可能引发自杀行为, 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四、研究展望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都值得我们关注。家长和教师对他们的期待过高, 就容易使他们产生学业压力, 当学业压力过大时很容易出现一些偏激行为, 而自伤行为可能会是他们采取的行为, 所以接下来的探索方向是基于学业压力下的青少年是否会选择自伤, 自伤的程度如何, 会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以便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 进而减少自伤行为, 借此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敏和, 王强强, 康静梅.学优生和“学困生”学业压力的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 23 (04) :614-617.
  [2]楼玮群, 齐铱.高中生压力源和心理健康的研究[J].心理科学, 2000 (02) :156-159+155-253.
  [3]陈旭.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 2004.
  [4]宋潮, 王建平.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学业压力的关系: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探新, 2017, 37 (06) :561-566.
  [5]王亚可.高中生学业压力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心理弹性、人格特质的中介作用[D].重庆师范大学, 2017.
  [6]于丽霞, 凌霄, 江光荣.自伤青少年的冲动性[J].心理学报, 2013, 45 (03) :320-335.
  [7]王泉泉, 魏铭, 刘霞.青少年自伤行为的机制及影响因素:基于情绪管理的视角[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 33 (06) :759-768.
  [8]刘婉, 万宇辉, 陶芳标, 等.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关联中的中介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7, 31 (03) :230-234.
  [9]江光荣, 于丽霞, 郑莺. (2011) .自伤行为研究:现状、问题与建议.心理科学进展, 19 (6) , 861-873.
  [10]姚逸斌.初中生学业压力、学业压力易感性与焦虑、抑郁及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2016.
  [11]张勇, 刘思凡, 汤益民, 等.江西省九江市高中生学业压力学业压力易感性与焦虑抑郁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 2017, 21 (28) :3799-3800.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原文出处:刘爽.青少年学业压力下的自伤行为[J].教育现代化,2018,5(51):315-31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