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医学心理学论文

鲁甸地震后青少年心理卫生服务探究

时间:2015-08-18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2783字
摘要

  地震一旦发生,会严重影响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民的生活,而地震灾区人民的心理重建,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卫生服务是震后家园重建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青少年是灾后心理障碍的高危人群,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较好的心理卫生服务,很可能长期处于负面压力之下,不仅影响其生活质量,也会影响社会稳定。云南鲁甸地震后的青少年心理救援工作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共同努力解决。

  1 鲁甸地震后青少年心理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根据《云南鲁甸6. 5级地震灾害评估报告》可知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31. 8万人紧急转移安置。17 万户城乡住房倒损,其中倒塌住房2. 9万户、严重损坏住房4. 2万户、一般损坏住房近10万户。随着鲁甸地震救援工作的展开,灾区青少年心理卫生服务受到关注。根据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资料,包括灾后伤亡人数、灾区青少年分布比例、各地区医疗机构开展救援的数据等,大部分青少年分布于交通便利的地区,有利于灾后救援工作的开展,但部分青少年分布于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需要各部门高度重视。在鲁甸开展的灾难心理服务工作主要包括评估灾民的心理状态,明确灾难对人的不良心理影响,较少开展心理干预工作。

  1.1 政府部门缺乏切实有效的措施

  政府部门在云南鲁甸的灾后心理救援工作中发挥指挥的作用。首先,国务院发布救援方案《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提出在人文关怀方面,加强对灾区伤员和受灾群众的心理抚慰,依托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心理康复中心,采取多种心理援助措施,医治灾区群众心理创伤,发挥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营造关心帮助灾区孤老、孤残、孤儿、留守儿童及其他特殊困难群体的社会氛围。虽然以上内容包含对受灾群众的心理救援,但没有具体针对青少年。部分青少年重返校园后,仍然难忘地震的心理阴影,由于害怕回忆过去而出现选择性记忆的症状,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

  同时,有很多民间团体没有经过政府合理组织就自发前往灾区帮助受伤群众进行心理援助,反而经常给正常的救援工作带来麻烦[1]

  1.2 教育部门缺乏对心理专业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视

  首先,心理救援队伍中的部分人员缺乏基本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和救援方面的培训。如果心理老师缺乏专业的培训,就无法准确定位灾区人民的实际心理问题,也无法有效完成和灾区青少年沟通及疏导的任务。地震后青少年容易出现以下反应,如不安全感加剧、各种睡眠问题、注意力下降、对创伤回忆的恐惧、对危机的过度警觉、学习能力丧失、失去对日常活动的兴趣等[2].部分心理老师未循序渐进地安抚青少年,而是以直接的方式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效果并不理想,不能使青少年心情平静,淡忘创伤。其次,很多心理老师在接触青少年后,发现其不了解基本的心理知识,不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排除对灾难的恐惧,急需心理老师的帮助。部分工作人员缺乏不怕苦的工作精神,只愿意到交通便利的灾区而不去偏僻的山区,这样就导致偏僻地区的青少年得不到及时和专业的心理服务。一段时间后,心理老师和工作人员还需要返回自己的工作岗位,在其离去后,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可能复发,自己很难调节情绪,正常生活。

  1.3 卫生部门缺乏完善的医疗服务

  首先,医院缺乏心理门诊。医院的作用是保障病人的生命健康而无法救治其心理问题,所以缺乏心理门诊等部门是青少年心理问题不能有效解决的原因之一。其次,青少年没有父母和老师的陪伴很难单独完成治疗,所以志愿者的队伍必不可少。医院很难经常安排医生去学校和家庭为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而志愿者可定期前往各学校和家庭为他们进行辅导,甚至针对个别青少年单独进行心理疏导。

  很多路段由于地震被堵被毁,志愿者想进入山区有很大困难,身处偏僻乡村的青少年很难经常接受心理疏导。最后,以社区为中心进行心理疏导的服务没有普及。很多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可通过向社区医院求助得到解决,社区医院不能发挥作用,将影响其恢复心理健康。

  2 加强地震后青少年心理卫生服务的建议

  2.1 政府部门需要出台具体有效的方案

  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逐渐意识到心理卫生服务的重要性。青少年由于年龄原因,如果未及时得到心理服务,很容易出现自闭、对周围事物高度警惕等症状。灾后提供青少年心理卫生服务,目的是有效缓解其不良症状,恢复其正常生活。首先,政府应根据国务院《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制定具体有效的方案,加强对灾区伤员和受灾群众的心理抚慰,设立心理康复中心,采取多种心理援助措施,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各援助队伍需要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进行沟通,保证能顺利进行连续性和系统性的工作。另外,政府应持续提供后续资金的支持,保证长期坚持灾区心理援助工作的公益机构和专业机构可以正常运行。

  2.2 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心理卫生服务队伍的建设

  专业心理卫生服务人才是灾后救助的主力军。

  首先,心理专业人员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心理专业人员应该积极参与相关课程培训,如管理心理学、心理疏导等。在培训后,还应通过相关的考核方式来考查理论掌握情况。其次,心理辅导的方式需要多样化。针对灾后青少年容易呈现出自我封闭等状况,心理老师可以通过多样的形式帮助其开放内在创伤经验,达成心理重建的目标,如团体辅导、课外阅读、传播心理知识、音乐治疗、游戏治疗、美术绘画治疗、运动治疗等[3].教育部门应该结合学校和家庭为青少年普及专业心理知识。

  2.3 卫生部门应该完善有效的医疗服务

  首先,灾区医院可增设心理门诊。心理门诊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地震后心理创伤未康复的青少年,学校可定期组织其参与心理疏导。其次,医院组织志愿者为青少年义诊。志愿者需要具备心理和医学的专业知识,定期到学校和家庭为青少年疏导心理问题。同时,志愿者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帮助青少年。最后,以社区为中心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卫生服务。日本是地震高发国,自从 1988 年颁布心理卫生法开始,日本政府曾鼓励和支持通过社区的管理治疗有心理问题的患者[4].社区医院可以周末去附近的家庭家访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对于心理问题较轻的青少年,社区心理医生可以教育青少年及其父母如何在平时解决心理问题,让家长帮助孩子;面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青少年,社区医生应该多家访,采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孩子。部分青少年身处交通不便的偏远乡村,乡镇卫生院的作用应该不断加强,前往乡村青少年的家庭进行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1]刘正奎,吴坎坎,张侃。 我国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援助的探索与挑战[J]. 中国软科学,2011( 5) : 56 -64.

  [2]田文华,贾兆宝。 汶川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危机随访调查及相关对策研究[M]. 上海: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3.

  [3]刘斌志,沈黎。 汶川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的研究回顾与建议[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 2) : 8 -16.

  [4]Koizumi K,Harris P. Mental health care in Japan [J].Hospital & Community Psychiatry,1992,43 ( 11 ) : 17 -29.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