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叙述性文本备课体会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作者:诸定国
发布于:2020-04-03 共4599字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第八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叙述性文本备课体会
 
  摘要: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知识陈旧化与去知识化现象,叙述学知识的缺乏即为其一。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渗透了叙述视角的有关内容是一个进步。从叙述视角解读文本,需要适当介绍叙述视角的知识,为阅读提供必要支架;紧扣叙述视角,实施任务型阅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读写结合,进行视角转换训练。
 
  关键词:文本解读; 叙述视角; 统编教材; 视角转换;
 
  李卫东老师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之后,曾感慨地说:“再编排《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能否在教材助读系统中引入些与解读本文有关的叙述学方面的知识?”(1)李老师的感慨,往小的方面说,是彼时教材中《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助学系统的定位存在问题;往大的方面说,是指出了教材建设与教学实践中,叙述性文本教学缺乏文本解读相关叙述学知识这一不合理的现象。
 
  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知识陈旧化的现象,的确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小说教学来说,表现为长期在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与主题等方面打圈,而对决定作品“这一篇”独特性的因素,如叙述者、叙述角度、叙述方式、言语风格等则不大关注,致使以小说为代表的叙述类文本教学没有发展,甚至可以说是处在“千篇一律”的教学状态。[1]这样的教法,使本应形式多样的小说阅读教学趋向程式化、同质化。此种状况与教材建设大有关系。比如,旧的教材助学系统、《教师教学用书》中,对《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等作品的主题分析,明显带有阶级论的色彩。1997年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爆发之后,语文教学又出现了去知识化的倾向,大量回避知识术语。对此种现象,倪文锦先生曾指出,语文教育“最大的失,如果撇开政治因素不谈,恐怕要数时下语文教学的去知识化、技能化倾向了”(2)。李卫东老师的感慨也说明了这一点。
 
  语文教材建设和教学实践要解决知识陈旧化与去知识化的问题,必须与时俱进地吸纳新知识。有关文本叙述、解读方面的知识,即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可喜的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开始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校正,在许多课文的助学系统中引入了与文本解读有关的叙述学知识,如叙述视角。这是对诸如李卫东老师等许多专家学者提问的一种积极回应,也是教材建设进步的标志。
 
  之前被教材回避的“叙述视角”“视角”等概念,在统编教材中直接呈现,且频率较高。最早出现在七年级上册第7课《散文诗二首》助学系统中的是:“《金色花》……以儿童的视角表达对母亲的依恋。”其他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一滴水经过丽江》《我的叔叔于勒》等课文的助学系统中,也都直接呈现了“视角”或“叙述视角”;在单元提示(如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名著导读(如“《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中,“叙述视角”等术语也有呈现。除直接呈现外,教材更多地是以变式来突出“视角”“叙述视角”等概念的教学需要。比如,《散步》课后“思考探究”提出了“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回忆鲁迅先生》“阅读提示”指出该课是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并要求学生细细体味;《台阶》“阅读提示”指出“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父亲与台阶的故事”;等等。这些都是对叙述视角的关注。
 
  读者和文本对话的途径很多,如果“拘于读者身份,只能顺着文本的程序驯服地追随,阅读必然限于被动,而被动则自卑,对文本仰视(甚至“跪着”阅读)”(3)。而从叙述视角进入,是实现与文本平等对话的一种有效路径,可突破叙述性文本教学“千篇一律”的困境,进入“这一篇”内部,领略“这一篇”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对叙述性文本备课的过程中,围绕叙述视角,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介绍叙述视角知识,提供必要阅读支架
 
  语文学科不是语言学、修辞学、文学的拼盘,语文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不能完全照搬语言学、修辞学、文学等学科知识,但这并不是说语文课程就不需要这些知识。统编教材能够在助学系统中明示“叙述视角”等相关知识术语,是教材建设的进步。但若止步于此还远远不够。法国母语教材在课文中也穿插了叙述学知识,如“司汤达:浪漫的奔放”一课的专题就是“叙述视角”。在该专题中,法国教材对叙述视角作了系统、全面的知识介绍,包括叙述视角的定义、叙述者的作用、全知叙述者或零视角、内部视角或内聚焦、外部视角或外聚焦以及叙述视角的变化等相关知识。[2]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要我们的教材亦步亦趋。但我们必须面对的是:当“叙述视角”等相关概念出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师应当如何应对?教材引入这样的概念,绝非只为让学生记住这些名词术语,而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并学会运用这样的支架去与文本对话,最终实现有效阅读。因此,结合具体文本,向学生讲解叙述视角的相关知识,消除知识障碍,是围绕“叙述视角”相关概念组织教学的前提;而开展实践活动,在具体阅读中感受、发掘叙述视角的价值,则是教学的关键。
 
  二、围绕叙述视角,实施任务型阅读
 
  叙述性文本阅读教学,既要引导学生把握叙述内容,也要引导学生分析叙述话语、叙述动作。叙述话语、叙述动作关乎文本的形式特征。阅读教学过于关注内容、主题是不完整的。托马斯·福斯特说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和被讲述的故事同样重要。”(4)曹文轩也说:“优秀的小说家,必须重视形式,处心积虑地在形式上显示自己的智慧和对形式作出别出心裁的处理。”(5)托马斯·福斯特所说的“讲述故事的方式”,曹文轩所重视的“形式”,就是小说成为“这一篇”的重要因素,而“讲述故事的方式”就包含谁来叙述、叙述话语以及叙述动作等。换言之,叙述性文本的内容、情感是教学内容,其形式、叙述角度也是教学内容,而后者更有利于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我们的阅读教学常常止步于“文本写了什么”,即指向内容的理解、把握——这还停留于“读懂”,即信息筛选层面,是一种浅阅读。围绕叙述视角展开阅读实践,要求教师能够灵活设计专题任务,指导学生进行任务驱动型阅读,即思考文本“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从这个角度叙述”,体会文本“讲述故事的方式”的妙处,领会作者选择叙述视角与叙述者的良苦用心。这样的阅读,就不是仰视文本,而是进入文本深处,审视文本,是深度阅读。
 
  在单篇文本的阅读中,围绕叙述视角,紧扣文本设计专题任务,可以引导学生发掘文本“这一篇”的独特性。作者创作作品时,选择特定的叙述视角、叙述者,往往有其独特的艺术追求。注意到这一点,方能发掘出“这一篇”的独特价值。比如,《孔乙己》“为什么选择小伙计来叙述故事”这一问题,就可以牵动全文的阅读。再如,《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作者捕捉了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展现鲁迅先生真实的、生活化的、富有人情味的一面,这种文风与作家的女性视角大有关系。因此,解读文本时,可以围绕女性视角探讨文本内容、形式的关联;也可以与其他回忆鲁迅的作品进行比较,探讨不同视角对作品表现形式的影响;还要关注作家气质与作品风格的关系,为今后对某一作家的系列作品开展专题研读、探究做好准备。
 
  在群文阅读中,结合不同文本,围绕具有共性的叙述视角设计专题任务,可以初步体会叙述性文本的创作规律。从宏观的视野来看,艺术作品创作有一定的规律,叙述性文本也不例外。把握共性的创作规律,有助于学生形成综合思维能力与审美素养。围绕具有共性的叙述视角设计专题任务,就是一个有力的抓手。这需要教师具备从众多文本中选择群文、确定专题的能力,并设计出具体有效的任务,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比如,围绕《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最后一课》这三篇小说开展群文阅读,设计“为什么总是由‘我’(小伙计/若瑟夫/小弗郎士)来叙述故事”这一任务,引导学生对短篇小说选用儿童视角叙述故事的艺术价值进行探讨。再如,《阿长与〈山海经〉》课后“思考探究”二是这样设计的: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在通篇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
 
  1.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
 
  2.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从哪里能读出来?
 
  3.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试简要说明。
 
  教师可以依据这道题,将叙述视角的研究从《阿长与〈山海经〉》这一篇文本延伸到统编教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及《五猖会》(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选文)这一组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进而再延伸到《朝花夕拾》其他文本的阅读。《朝花夕拾》中的作品普遍存在两种视角——写作时的视角与当时生活的视角,即教材所说“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围绕这两种视角,可以分层设计探究任务:
 
  1.两种视角在具体作品中的运用,解决作品理解的问题。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的故事”与“觉得做人之险”的感受,以及子承父业开锡箔店的同窗“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是从哪个视角来写的?结合作品写作背景,揣测鲁迅先生这样写的用意。
 
  2.结合具体作品,探讨交错使用叙述视角在回忆性散文中的作用,进而由《朝花夕拾》的阅读推广到其他回忆性散文的阅读。
 
  三、读写结合,训练视角转换能力
 
  篇幅短小的作品,叙述视角相对单一;篇幅长、叙述宏大的作品,往往会使用多重视角。能否感知作者的多重叙述视角,对读懂作品至关重要。“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提高感知长篇叙述作品多重视角的能力,以及从不同视角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往往需要从篇幅短小的作品开始训练。
 
  从理论上说,作品中的每一个形象都可以是故事的叙述者。让不同的形象讲述同一个故事,就是视角转换。不同的叙述者,囿于自己独特的视角,所叙述的故事不能超越自己的视听范围。与之相对的全知视角虽然没有范围限制,但其表达效果与限制视角又完全不同。教学中进行转换视角的训练,可使学生逐渐感知到不同视角间的细微差别。
 
  一篇作品,选择异于文本的视角讲述、改写故事,能感受不同视角的叙述效果。以《孔乙己》为例,可以让学生以掌柜、孔乙己、“短衣帮”或长衫主顾的身份、视角讲述或改写故事——活动之前,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明确叙述人身份及观察视角的变化,会造成故事的哪些变化;讲述或改写完成之后,师生可以共同比较,改写后的内容在取舍与呈现、过渡衔接等方面处理的好坏。此类读写活动,还可以运用在《走一步,再走一步》《驿路梨花》《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等课文的阅读中。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可让学生从菲利普、克拉丽丝、于勒、船长甚至那个“诚实可靠”的公务员中选择一个身份来讲述、改写故事。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设计系统、全面的视角转换训练,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逐步体会到文本叙述视角与情节展开、人物形象塑造、场景设置等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体会叙述视角与叙述形式、叙述技巧(悬念、铺垫、释疑、照应等)、叙述的语言风格之间的对应性、一致性;比较、甄别不同视角叙述效果的优劣,体悟、领会作家选择叙述视角、叙述形式的良苦用心,体会叙述作品内容与形式追求完美结合的创作规律。当然,在这样的读写活动中,也能提高学生写作记叙文时选择叙述视角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路晶.小说阅读教学何以“千篇一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07).
  [2] 韩雪屏.语文课程知识初论[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1.
 
  注释
 
  1李卫东,“知识”何为?——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2007(10).
  2倪文锦.语文教学的去知识化和技能化倾向——六十年语文教育最大的失[J].语文建设,2009(7-8).
  3孙绍振.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J].名作欣赏,2014(07).
  4托马斯·福斯特.如何阅读一本小说[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5.
  5曹文轩.将小说放置在文学的天空下[J].名作欣赏,2007(01).
点击查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优秀范文8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溧水区教师进修学校
原文出处:诸定国.叙述视角下的叙述性文本阅读——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0(08):63-6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