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高中阅读教学导入语的问卷调查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5-16 共512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高中语文阅读课导入语设计探析
  【第一章】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语创设问题研究绪论
  【第二章】高中阅读教学导入语的问卷调查
  【第三章】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语设计类型与尝试
  【第四章】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语设计的实践体会
  【结语/参考文献】导入语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优化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2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语的问卷调查
  
  通过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现状的思考和分析,我拟定了两套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分别是教师和学生,旨在全方位地分析探究目前我校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导入语设计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教师开展导入语设计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2.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语设计》问卷调查数据整理
  
  2.1.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语设计(教师)》问卷调查数据整理
  
  从问卷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了阅读教学导入语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依旧对导入语设计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旧不能抛开传统教学的固有模式,教师的“教”明显还是多于学生的“学”,教师的任务依旧停留在传道授业的表层层面上,教师忽视甚至无视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的现象比较明显。
  
  
  
  在问及导入语设计是否有必要时,有高达54.88﹪的教师认为高中语文阅读没有必要进行导入语设计,有30.12﹪的教师对是否进行导入语设计报以无所谓的态度,而只有30.12%的教师认为导入语设计是有必要的。这些数据显示出教师们过分强调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注重导入语的设计。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始,是教师走向学生的第一步,是新知拥抱学生的前提,教师本该在教学活动中以生动的情境吸引学生、感召学生,本该打破传统教学中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设计思想,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导入语言。可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只重视“入”而忽视“导”,可见导入语的作用是被部分教师忽略了的,这些教师觉得导入语可有可无,备课时不去钻研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关联点,不去寻找教学内容展开的切入点,甚至认为导入是浪费时间。
  
  
  
  数据显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语设计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语文作为主科,却是一门长线学科,很难在一朝一夕中全面体现出作为工具学科的优势来。正因为如此,学生常常抱怨语文有“四多”,即学的多、想的多、记的多、练的多,但就是分数不多。这样的现状使得语文常常被学生忽视,在各科书山题海的淹没下,语文阅读教学亦举步维艰,而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也迫于升学和分数的压力,不得不只重视汉语知识的简单传授和训练,对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只能是有心无力,因为无法与时俱进,在设计导入语时就显得力不从心,难度重重。数据显示,有36.48%的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语设计上存在很大的难度,有53.5%的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语设计上存在一定难度,只有10.02%的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语设计上不存在难度。
  
  
  
  一个成功的导入语设计,不在于它的语言是否优美,也不在于它的形式是否新颖,更不在乎它是否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而在于它是否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把握,是否有助于学生形成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而从问卷数据结果可以发现,在导入语设计方法上有 36.22%的教师没有行之有效导入语设计方法,有 40.2%的教师认为自己有一定的导入语方法,只有 23.58%的教师认为自己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可见在导入语设计方法上绝大多数教师觉得困难重重。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体现,只有当教师对文本解读到达一定高度时,他所呈现出来的导入语设计才会对学生产生有益的引导效果。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依自身价值判断来确定学习内容的有意义与否,并将其视为有意义的内容进行有意识的记忆和长时间的保存。经过学生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有48.37﹪的教师认为好的导入语设计就是教师熟悉文本的体现,有21.6%的教师认为教师表达能力较强就可以实现好的导入语设计,有15.03%的教师认为课堂必须活跃就是导入语设计的前提,甚至有15%的教师认为学生听话配合就说明导入语设计得很好。由此可见,在对导入语设计的认识上,为数不少的教师只追求课堂呈现出的外在热闹,或者把导入语设计的成功归结于教师自身表达能力较强上,忽视了文本本身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这样进行的导入语设计注定是失败的。
  
  
  
  课堂导入语,是以学生心理特征为基本出发点,以教学实际情况为重要设计条件的一段被精心设计的语言。它是一堂课开始之际就集中体现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思想的一段精彩语言,所谓“精彩”并不能狭义的理解为导入语言的优美动人或新颖独特,这里的“精彩”是一种对教师教学智慧体现的要求,也是对教师教学思想外在呈现的建议。不同的文本产生不同的导入语设计,同一个文本也可以针对不同的切入点来进行不同的导入语设计,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导入语设计应该也必须打上出教师对文本思考的烙印。教师应该通过导入语设计在不同的层面给予学生不同的培养和锻炼,提升学生的有效学习能力,以便帮助学生完成与文本的积极对话。事实上,从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有 57.24%的教师也很看重导入语设计,认为只有好的导入语设计才能有好的阅读教学效率,也有 10%的教师认为合理进行导入语设计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与之相反的是,有高达 20.76%的教师认为只要有导入语设计就能有好的阅读教学效率,有12%的教师甚至认为导入语设计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没多大关系,可见,在对导入语与阅读教学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上,教师观点存在严重分歧,这势必会造成实际教学中的导入语设计的缺失。
  
  阅读教学的过程虽然看起来似乎是学生学什么由教师说了算,学生怎么学完全取决于教师怎么教,但事实上却是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决定了教师教授内容的连贯性和融合性。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评价导入语设计是否得当的标准上面教师观点不一,有 21.23%的教师把是否能完成教学内容作为评价导入语设计是否得当的标准,有 28.77%的教师把是否能达到教学目标作为评价导入语设计是否得当的标准,有 20%的教师把是否能完成教学任务作为评价导入语设计是否得当的标准,有30%的教师把是否能使课堂活跃作为评价导入语设计是否得当的标准。其实评价导入语设计是否得当的标准不应该单单是体现在课堂教学某一个时间点或者某个环节,更重要的是应该显现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导入语设计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独立自主或合作探究来解决文本问题的行为方式,更是教师引导学生实现与文本对话的一种教与学的体现。导入语运用的过程既是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学科思想和方法的过程,更是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学科探究活动的过程。
  
  如今,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已经清醒的认识到教师与学生两者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扮演着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完善自我的角色。这一改变也在这次的调查数据结果上得以体现:有 26.43%的教师把课程需求作为提高阅读教学导入语设计有效性出发点,有 43.87%的教师把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提高阅读教学导入语设计有效性出发点,有 11.59%的教师把学生的需要作为提高阅读教学导入语设计有效性出发点,有18.11%的教师把教师需要作为提高阅读教学导入语设计有效性出发点。
  
  应该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设计有效的导入语,是每个善于思考的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斟酌的内容。一段富有吸引力的导入语将是学生愉悦走进课堂的第一步,它为“学生的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教师的教”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在设计有效的导入语应遵循的原则上,有 40.67%的教师把实用性原则作为设计有效的导入语应遵循的原则,有 23.33%的教师把价值性原则作为设计有效的导入语应遵循的原则,有 16.5%的教师把趣味性原则作为设计有效的导入语应遵循的原则,而19.5%的教师却认为设计有效的导入语不需要遵循什么原则,可见教师在这一问题上看法不一,观点有异。
  
  2.1.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语设计(学生)》问卷调查数据整理
  
  从问卷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于阅读教学导入语设计的认识远低于他对课堂、对教师的直观印象。学生评价课堂和阅读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往往是从自己的兴趣和喜好出发,往往重在自我感受,显得很片面而直接,但这些却恰好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最直接的评价。
  
  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来说,主动思考远比被动接受更有实际意义。课堂可以是沉寂的也可以是沸腾的,思维可以是僵化的也可以是活跃的。没有任何一个老师喜欢死寂的课堂和僵化的思想,也没有任何一个学生喜欢沉闷的课堂和古板的教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应该让学生动起来。然而经过学生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有32.17﹪的学生语文课堂上愿意主动举手发言,有25.21﹪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比较愿意举手发言,有18.36﹪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时愿意举手发言,而有14.26%和10%的学生语文课堂上不太愿意和非常不愿意主动举手发言。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教学目标的三维整合,如何实现教学从“理论化的课堂”回归到“生活化的课堂”是促使教师去学习、去研究、去设计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语设计的思想动力。学生得思考、会思考、能思考并且思考得对、思考得有深度、思考得有广度的关键是教师首先得明白学生该思考什么、会思考什么、能以怎样的方式思考、思考的结果如何。这就是所谓的“以学促教,以教促学”.然而从语文课上不太愿意或非常不愿意举手发言的原因调查结果看出,有 8.63%的学生表示不喜欢上语文课,有 10.15%的学生觉得自己口头表达有困难,有高达 31.22%的学生表示懒得动脑思考,有 30.9%的学生觉得语文课堂缺乏吸引力。有 19.1%的学生对语文课堂不感兴趣,觉得没意思。这一结果表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大,甚至有部分学生对学习有强烈反感情绪。
  
  
  
  导入语设计虽然重要,但它并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它所担负的引导和激趣的任务也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课堂教学最终还是得实现学生知识的拓展和更新。因此,在设计导入语时,不能喧宾夺主偏离导入语设计的初衷,导入的内容一定要精炼,不能繁杂冗长。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评价语文教师的导入语设计时有高达44.83﹪的学生觉得教师的导入语啰嗦冗长,有6.32%的学生觉得教师设计的导入语可有可无,有29.16%和19.69%的学生觉得教师设计的导入语对自己的学习帮助不大或没有帮助。这样的调查结果表明,部分学生要么是从语文教学一开始思路就处于混沌不清的知识情境中,要么就是面对繁杂众多的知识内容无法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更有甚者,部分学生从上课之初就主动选择放弃,进入不听、不看、不思考的消极应对状态。
  
  
  
  在问卷过程中,有37.26%的学生表示自己的语文老师从不会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导入,有28.13%的学生表示自己的语文老师偶尔会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导入,有19.41%的学生表示自己的语文老师大多数时候会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导入,只有15.2%的学生表示自己的语文老师会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导入。这一结果表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习惯不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导入,这势必会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减,甚至对学习产生强烈反感。
  
  经过学生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有30.76﹪的教师选择以介绍背景作为导入方法,有37.62﹪的教师选择以介绍作家作品作为导入方法,有25.18﹪的教师是随意导入,有6.44﹪的教师导入方法很多。这种在语文教学中只是单纯的以文本背景或文本作家作为导入语的做法实际上为导入而导入,和教师随意导入一样都是脱离教学内容毫无教学针对性的错误做法,势必会严重阻碍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语言是沟通的方式,教师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搭建学生与文本接触的平台,首先就体现在导入语是如何设计的。导入语,顾名思义,其导入教学的功能将是第一位的,教师的语言表达成了功能体现的外在形式。在对你喜欢的导入语设计方式的问卷调查中,有 36.07%学生表示喜欢教师以记忆为主的导入,有 23.33%的学生表示喜欢教师以理解为主的导入,有 16.5%的学生表示喜欢教师以应用为主的导入,有 12.5%学生表示喜欢教师以分析为主的导入,有 11.6%的学生表示喜欢教师以兴趣为主的导入。可见学生评价自己喜欢的导入语设计的出发点是很明确的,教师应该立足学生的需求,着眼导入语与阅读教学之间的关联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理设计导入语。
  
  有效的教师导入语设计必须兼顾教材文本的理解的需要,必须以能激起学生思考欲望为出发点,必须体现出教师教学的智慧和对课堂延伸的掌控能力。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有15.24%的学生表示教师的导入可以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有29.18%的学生表示教师的导入可以使自己更容易理解词句的意思,有25.28%的学生表示教师的导入可以促使自己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14.3%的学生表示教师的导入可以帮助自己更快的背诵文本的部分段落,有16%的学生表示教师的导入可以促使自己主动积累精彩句段,增加课外书的的阅读量。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