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语创设问题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5-16 共782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高中语文阅读课导入语设计探析
  【第一章】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语创设问题研究绪论
  【第二章】高中阅读教学导入语的问卷调查
  【第三章】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语设计类型与尝试
  【第四章】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语设计的实践体会
  【结语/参考文献】导入语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优化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是否具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这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也被视为重点目标和主要任务。从学科特点分析可知,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带有典型的工具性学科特色。从学生发展来看,高中三年是学生全面提升自身能力的三年,在这三年里,学生既需要通过语文课堂提高个人综合语文能力,又需要通过参与语文教学活动来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灵活有创造性的设计运用导入语,选择合适的导入语,将有助于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要知道,一堂课的开始不应该仅仅从上课时间上去界定,更应该从课堂教学内容的展开上去界定。进行阅读教学活动的标志是阅读教学导入语的展开。如何去设计一段有利于教学的好的导入语呢?本文拟对此问题作粗浅探讨。
  
  1.1.2 研究的意义
  
  导入语,顾名思义,“导”是方式,是手段,“入”是目的,是结果。“导”是为“入”服务的。通过分析现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从教师、学生和文本三方面加以说明,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广泛收集、查阅、整理并思考别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验证方式,认真思考、积极探索、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实践、注重落实、显出成效,力求探索出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阅读教学导入语设计方法,以期更好的实现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相互的对话。
  
  1.1.2.1 导入语是完成课堂阅读教学任务的前提和基础
  
  阅读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从传统教学方式来看,教师为了能促使学生多记、记多,往往不惜一切代价的多讲,再多讲,更多讲,以为这就是课堂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师不停的教,学生被迫的学,学生学习效果不好,教师又不停的教……在这种恶性循环中,学生势必会对继续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有效”二字最终成了镜花水月。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要想必须走出这一困境,就必须兼顾教材文本的个性化和独有性,教师在进行导入语设计时就必须以能激起学生思考欲望为出发点,有效的完成导入语设计,并在设计中体现出教师教学的智慧和对课堂延伸的掌控能力。这样的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活动,我们可以在特级教师的课堂上寻找到范例。于漪在《春》的课堂上讲述春就是这样导入的:
  
  “我们一提到春啊,你们想一想看,会不会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我们曾经学过一些绝句,现在我问一问大家,杜甫的绝句当中是怎样描绘春天的?有同学知道吗?--杜甫的绝句,大家想想看。”①
  
  在导入文本《春》时,于漪首先紧抓“春”这一主题展开设问,她既不以课文背景入手,也不介绍作家作品,而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一幅春意盎然的图景,进而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杜甫诗句,这种以已知向未知过渡的导入方法,用简单的几句话不仅交代了新课的内容,更启发学生从生活感受出发去把握新课的情感特点,从而达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进一步思考、感悟的目的。当然,这种方法其他名师也多次采用,比如李镇西讲授《荷塘月色》在导入荷花时也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的:
  
  “我们都知道,古往今来有许多优秀的散文家,他们用自己饱蘸深情的笔,写下了许多诗情画意的篇章,在名家们的笔下一草一木都含有深情,富有灵性,光写荷花的就有许多优美诗句,如描写荷花色彩和形状的有”接天莲叶无穷碧“,下一句--”②
  
  李镇西避开文本,先以古今散文名家笔下的草木皆含深情为话题,点出写荷花的优美诗句很多,不同的作家笔下的荷花显现出不同的特质,然后重点例举以荷花色彩和形状为描写特征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启发学生回忆,在回忆中展开对文本解读,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文本所要体现的作家情感。李镇西以这一导入方式提醒我们,课堂是教师智慧显现的最佳舞台,更是学生激情勃发的最好平台。在进行导入语设计时,教师应该认真思考、仔细研究教学目标,从文本中寻找素材,在生活中寻找与学生思想相契合的共鸣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实现整个阅读教学的动态生成和合理延伸。如果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简单传授,而不注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激发,一心直奔所谓的教学目标,只顾自己教得痛快,就注定其阅读教学不会引起学生共鸣,只会走进教学的死胡同。
  
  1.1.2.2导入语影响阅读教学中学生心理活动的变化
  
  我们常常说,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实际上,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做得好”,也要“说得好”.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来说,主动思考远比被动接受更有实际意义,也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课堂可以是沉寂的也可以是沸腾的,思维可以是僵化的也可以是活跃的。没有任何一个老师喜欢死寂的课堂和学生僵化的思想,也没有任何一个学生喜欢沉闷的课堂和教师古板的教学。在这方面,专注于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的特级教师们往往身先士卒作出了表率。如特级教师董一菲在讲授《葡萄月令》一课时就采用了这样的导入语:
  
  “师:今天我们学的是选修课当中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的名字叫《葡萄月令》,作者是汪曾祺。大家看大屏幕上这样的一段话,有没有哪位可以朗诵一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生:我第二个字不认识。
  
  师:  qiáng(嫱)
  
  生:‘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清﹒周济)’”③
  
  在这里,董一菲紧扣“粗服乱头亦不掩国色”这一主题为下面的学习明确了范围。同时,她善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巧妙点拨,往往可以做到紧扣一点来拓展一面,从而引导出新的教学境界,进而极大的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顺利的将教学内容引入到了更深的思考层面。可见,怎样让学生动起来,怎样让课堂活跃起来全在于具体教学与导入语内容的设计适当与否。学生学习新知需要调动生活积累,需要用生活解读课本,需要跳出课本回应生活,所以教学必须抛开一本正经的说教,必须尽可能避开晦涩难懂的语句,必须从高高在上的传授走向师生互动的殿堂,贴近学生生活。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2.2 研究目标
  
  通过分析现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从教师、学生和文本三方面加以说明,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广泛收集、查阅、整理并思考别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验证方式,认真思考、积极探索、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实践、强调落实、显现成效,力求探索出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阅读教学导入语设计方法,以期更好的实现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相互的对话。
  
  1.2.3 研究内容
  
  (1)分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语设计现状,以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2)分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语设计具体要求和能力构成因素。
  
  (3)梳理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语设计的具体障碍和突破对策,以及总结实践之后的教学效果。
  
  本文五个章节
  
  第一章绪论,从研究背景和意义入手,强调问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思路和方法以及目前研究的情况;
  第二章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语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第三章重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语设计的类型分析和理念;
  第四章强调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语设计的实践体会和对教师的建议,
  第五章结语,对导入语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作出分析,以明确新课改形势下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语设计的努力方向。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以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教材 1-5 册为研究文本,依托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立足课堂,分析我校现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在广泛收集、查阅、整理并思考别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验证方式,对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语设计进行一定的有效研究。
  
  1.3.2 研究方法
  
  (1)访谈法:在收集相关资料基础上,访谈高中教师和学生得到了第一手参考资料。搜集大量教学案例进行仔细分析,通过分析比较,总结经验,运用于自身教学过程。
  
  (2)观察法:通过自己和其他教师开展日常教学实践的情况,总结获得研究所需的相关材料。
  
  (3)问卷调查法:深入教学第一线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相关问卷调查,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查找原因。
  
  (4)案例法:结合自身教学案例,积极探索符合教学实际情况的导入语方法。
  
  1.4 研究文献综述
  
  1.4.1 研究现状综述
  
  1.4.2 数据整理
  
  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阅读”并且“教学”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7313篇(1956-2014年),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阅读教学”并且“导入语”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34篇(2001-2014年),在2001年之前检索不到相关文献。由此数据可以看出,有关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语的研究只占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很少比例,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语研究更是缺乏。虽然近几年研究有所增加,但依旧未改变这样的状况(具体参见表1.1、表1.2)。
  
  1.4.3 文献分析
  
  通过分析表1.1、表1.2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学科研究的热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语研究则是语文学科研究的难点。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语的研究只有434篇,甚至检索不到2001年之前的相关研究。可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语的相关研究少是事实,也是目前研究的现状。
  
  在认真分析和比对之后,可以发现,表1.1的数据显示:在2003年关于“高中阅读教学”的学术论文从2002年的383篇增长到786篇,一年之后的2004年更是增加到1166篇,2006年突破2000篇达到2430篇,以后逐年递增,直到2011年达到4433篇,2013年已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达到5105篇。而与此同时,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语的相关期刊报纸的文献研究却变化不大,仅仅是2006年从2005年的967篇增加到1280篇,2011年也只是从2010年的1964篇增加到2223篇,增长幅度明显小于有关学术论文研究的增长幅度。
  
  而分析表1.2的数据会发现:有关高中阅读教学导入语的研究文献在2001年到2006年期间数量并不多,期刊报纸分别是1篇、2篇、1篇、3篇、6篇、10篇,学术论文分别是1篇、0篇、6篇、10篇、13篇、18篇,直到2007年学术论文达到30篇,之后的2008年、2009年、2010年都有小幅度的下滑,直到2011年学术论文达到50篇,而同一时间段期刊报纸也增加到39篇,此后一直呈增长状态,在2014年学术论文达到89篇,期刊报纸也增加到66篇。
  
  通过认真比对和分析之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2003 年、2004 年、2006年、2011 年、2013 年这五个时间段十分重要。那么这五个时间段发生了什么呢?仔细查找后不难发现,2003 年 4 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发挥应有的作用”④的新课标理念。2004 年国家级课程改革试验区开始率先进行改革,这一年,众多专家学者对新课改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纷纷撰写文章阐述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和认识,这为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语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2006 年,语文新课改走过了第六个年头,有志于语文教学长远发展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纷纷对语文新课改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所暴露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回顾和思考。2011 年国家教育部对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这次修订是在新世纪课程改革历经十年实践的基础上展开的,从课程标准的基本面貌上看,有较大调整变化,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都有不同幅度的修订。导言是全新的,课程性质的表述也有重要的补充,正面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重申了课程基本理念,强调了课程目标与内容,增加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包括评价建议。2011 版新课标体现了四个坚持、四个强调、四个加强。而这些变化直接体现在了学术研究领域。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广和不断深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以及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语研究不断走向了深入。
  
  然而不能回避的现实是,当今人们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设计的研究与思考体现出两个不同层面:学者专家往往站在理论的高度,详细阐述自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思考,并把思考的结果总结成新的理论知识,对导入语设计重在理论指导,由于绝大部分一线教师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故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则更多的选择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将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或情况进行思考和总结,目的是指导将来的教学实践,这种重实践轻理论的研究方法很难上升到理论高度,所以难免流于形式,无法形成深入全面的研究。
  
  1.4.4 有关文献综述
  
  1.4.4.1 研究文献综述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反映教师的教学思想和个性特征。导入语设计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体现着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创造性和实效性。如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最恰当、最有效的导入语实现教学实践活动系统化,使之更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自主思考的特点,这是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不断地研究、探索的课题。
  
  1.4.4.1.1 专家学者研究、探索的成果
  
  于漪认为语文教育是情感的教育。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离不开好的导入语,教师要与文本对话,细细咀嚼文本语言文字,品出真意,品出真情,唯有自己真正动情,设计出的导入语才能含情。以情感染学生的导入语设计才能实现“传之以情,以情激情”.⑤
  
  钱梦龙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教师给予学生的引导应该既是积极的,又是主动的;既是有效的,又是带有启发性的。教师导的有方,学生才能读的得法,好的导入语能使学生在读的开始、读的过程中得到认知方式的进一步完善,“得法渐多,学生就能逐步摆脱教师而获得真正的独立。”⑥
  
  余映潮认为课文需要品读,美在品读中产生,也在品读中成就。导入语同样也需要美,它的美不单单在于语言,更在于能体现教师品读文本的深度和广度。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深入课文’的问题,解决课文‘如何好’为什么美‘的问题。”⑦当然也必须在导入语设计上体现品读的效果。
  
  程少堂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有自己特有的味道。课堂氛围必须呈现出这种味道,这种独特的味道体现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上,它是课堂实效性的充分体现,它可以是“废话”,但也必须是能对学生学习起到促进作用的“废话”.程少堂提出语文课的生动丰满依赖于很多废话,“如何在课堂上讲好’废话‘是一门艺术。”⑧如何让导入语成为好的废话更是一门艺术。
  
  董一菲认为文学气息和浪漫情怀是语文课堂与生俱来的特质,课堂需要诗意的创设,课堂呼唤情感的勃发,教师“以缤纷的语言引领学生走向对文化的膜拜,在幽默而又蕴含智慧的思维探索中体悟生活语文的无限魅力。”⑨
  
  1.4.4.1.2 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成果
  
  卢燕在《巧用社会热点事件--高中语文经典名篇课堂导入激趣例谈》一文中指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可以通过巧用社会热点事件导入激趣的方式实现。语文知识博大精深且广泛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可用于教学导入的社会热点和生活趣例比比皆是。以社会热点和生活趣例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在其中,思考在其中,收获在其中。
  
  黄慧玲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探析》一文中更是对语文课堂中导入方法作了详细而深入的分析与说明,同时指出了今后的高中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张帆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之导语有效性初探》一文中强调导入语的重要性,认为课堂优化的实现和教学有效性的达成全有赖于导入语有效性的体现,有效性是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导语设计最关键的标准,指出在导入语设计过程中教学目标的预设是实现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保证。
  
  郭静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入语教学研究》一文中,强调研究导入教学就是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在拓展开放性思维训练而进行的教学创新能力。
  
  肖妮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应用研究》一文中,明确指出目前中学语文课堂导入语设计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教师对导入语设计的作用认识不足,教师导入语设计能力有限,教师导入语设计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戴淑洁在《关于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方法的探讨》一文中,强调教师要认真设计导入语,充分准备导入教案,在实践中思考导入语设计的作用和效果,在实践中查找导入语设计存在的种种问题。
  
  1.5 概念界定
  
  1.5.1 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以语言为基本表达手段,运用自身教学智慧和教学技能创造性的进行丰富的教学活动的有利凭借。孟子在《学记》中明确指出:“其言也,约而足,微而臧,罕譬而喻。”体现出古人对教学语言的不断追求。而夸美纽斯则说:“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⑩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11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弗兰德斯就把课堂中言语互动行为分为“教师语言”、“学生语言”和“沉寂(无、有)效语言活动”三类共10种情况,分别用编码1-10表示,目的是为了分析说明教学语言在教学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有声语言是教学语言的基础和主要部分,而教学语言的另一类型就是无声语言,它包括肢体语言、神态语言。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效率不高,往往与教师语言表述不清、语序不连贯或语言空洞平乏、毫无感染力和吸引力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第斯多惠曾经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13一堂课是从教学语言的展开开始,而导入语的使用是教学语言展开的前提和体现。它意味着一门学科走近了学生,从此学生在这门学科中收获人文素养、精神慰藉,并使之最终成为精神财富,这一过程本身就是美的感受和体验。正如夸美纽斯曾说:“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学习的人才能保持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14可见,合理准确的运用教学语言,尤其是导入语的使用有多重要。
  
  1.5.2 导入语
  
  导入语,是以学生心理特征为基本出发点,以教学实际情况为重要设计条件的一段被精心设计的语言。它是一堂课开始之际就集中体现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思想的一段精彩语言,所谓“精彩”并不能狭义的理解为导入语言的优美动人或新颖独特,这里的“精彩”是一种对教师教学智慧体现的要求,也是对教师教学思想外在呈现的建议。它是教师引导学生实现与文本对话的体现,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过程。
  
  导入语是否设计得当是关乎语文学科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展开导入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预先与文本对话的结果作用于课堂,从而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实现过程。一个成功的导入语设计,不在于它的语言是否优美,也不在于它的形式是否新颖,更不在乎它是否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而在于它是否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语言是思维的外在体现,只有当教师对文本解读到达一定高度时,他所呈现出来的导入语设计才会对学生产生有益的引导效果。
  
  因此,我们不仅不能忽视导入语设计,更要将导入语设计恰当与否当作丈量一堂课能否积极有效展开的标尺。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在课堂上展示自我、完善自我,强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相融共生性,以促使师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共同成长。语文课堂时时刻刻都在提醒教师:从新课程理念中孕育出的导入语必须具备其他传统教学模式欠缺的特征,必须能够体现出教师特有的教学智慧,必须实现语文学科的长远发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