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诗歌教学心得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6-06 共2561字

  诗,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存在,是真善美在语言艺术中的化身。童年时读诗、学诗可以使一个人从起步阶段便诗意地栖居在人生的大地上, 于潜移默化之间锤炼一颗美好而丰盈的心灵。正因如此,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对少年儿童的诗教。 孔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 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对于不积极学《 诗》的伯鱼,孔子于中庭训曰:“ 不学《 诗》,无以言。”这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诗对童年与人生的重要性。

  而在应试教育的功利氛围中, 诗歌教育在我国语文教学实践中被冷落已经很久了。 在一连声倡导人文教育、提升人文素养、重回传统的教育口号中,诗歌教学却一直未被重视。 相反,2014 年竟然出现上海删除一年级课本中全部古诗的事件。 由此可见部分学校、 教师对诗歌的轻忽已经到了何种严重的程度。但可喜的是,国家领导适时地指出了诗歌对塑造少年儿童精神的重要性, 使全社会再次形成了重视诗歌教学的良性氛围。 落实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广大一线教师理应思考如何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使学生亲近诗歌,并逐步具备诗歌修养。笔者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围绕“ 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综合性活动,通过整体着眼、涵泳细节的阅读感悟法,初步将学生引进了诗歌之门。

  一、用诗歌去碰撞童心
  
  六年级学生在此前五年中, 已经接触并学习了一些诗歌,并初步感知了诗歌分行、精短、齐整、押韵的形式特点, 但是还远远没有对诗歌形成整体性认识,也还没有将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区别开来。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诗歌作品不分古今中外,无非是一篇“ 课文”,与散文、寓言、童话并没有显见的区别。鉴于此,通过集中的诗歌单元,使其对诗歌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就很有必要。

  “ 轻叩诗歌的大门” 这一综合性教学活动在设计上很具匠心。它基于学生前五年的诗歌学习,将学生的思维从零碎的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认识的层面。 其重点在于通过收集、整理、朗读、交流、品悟及试写的系列活动, 使学生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初步具备读诗、品诗、写诗的修养。 而“ 轻叩”一词道出了这一活动的本质特点,即这一活动是充满趣味的,是“ 轻”的,是期待“ 叩击”之后的“ 回声”的。 所以在将学生导入诗歌之门前,首先要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正像牵牛饮水不能强按头, 引导学生系统性地接触诗歌,决不能强硬地将其摁在诗歌上,而应想方设法让诗歌对学生产生吸引力。笔者的做法是,以美妙的诗歌撞击童心童趣,撞出美感的火星,点燃学生学诗的兴趣。

  如在本次活动中, 笔者就利用教材里的中外名诗去碰撞童心,去感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奇妙,去体验“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的色彩和“ 爸爸的鼾声”的幽默。 这种富有童趣的诗句迅速感染了学生,使他们久久沉浸在诗歌带来的乐趣中。

  二、用童心去感悟诗境
  
  诗歌异于其他文体的一个显着标志便是它的含混性,即诗歌作品不像散文、小说、寓言、童话那样主题明晰,它是含蓄、隐晦而多义的。真正的诗歌作品都具有某种“ 复调”,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对之进行解释,这就使学生常常“ 读不懂”诗歌。 而“ 轻叩”诗歌的大门,正是要通过有效地“ 读”,将学生引进诗歌世界。

  笔者以为,要想“ 读懂”一首诗,不能从细枝末节去解析,而首先应该从整体上感悟,通过反复诵读去捕捉诗人的心跳。 据说, 古代宿儒给蒙童讲诗并不多作解释,而只令其熟读成诵,“ 久而自解”.这并非古人偷懒,而是因为其熟谙诗歌对人心的某种提示作用, 一遍遍用心诵读,就是一次次的心灵暗示。这就像诗歌之手在一次一次地叩击“ 心门”,起始可能没有回音,但慢慢便有了共鸣。 所谓“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之意。

  所以在本单元活动中,笔者尤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去整体感悟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心境,并明确告诉学生“ 诗不是用来懂的,而是用来感悟的,放开心灵,在诗意的花丛中像蜜蜂那样去采撷吧”!

  三、用童心去涵泳诗歌
  
  诗歌留给读者的精神遗产, 在很多时候可能并不是它的宏大主题与整体意境, 而常常是篇中的某个微小细节带来的怦然心动,这便是名句的力量。名句之所以“ 名”,正是因为它在短短的句式中容纳了大量的信息与磅礴的美感。 所以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必须引导学生注重赏析诗歌作品的细节,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诗歌的感受更为深入细微。 而“ 深入细微”正是诗歌作品的审美特质。

  在本次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了“ 我心中的名句”征集活动。如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的“ 明月别枝惊鹊”一句,笔者让学生联系老电影《 少林寺》 主题曲的歌词,比较“ 晨钟惊飞鸟”与“ 明月别枝惊鹊”的不同。学生通过涵泳品悟,认识到寺院的“ 晨钟”发出轰然鸣响,惊起酣睡的飞鸟,这是日常经验,而在春天深山里的夜晚,月亮破云而出的一刹那,惊动枝头鹊鸟的不是响动,而是月亮的光芒,由此体会到“ 月出”那一刹那惊心动魄的明亮。学生受到启发之后,也纷纷献上他们用心品悟出的名句。

  四、让童心化为一首诗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因为一旦在广泛持久的阅读中对诗的感悟深入而细微了,心灵便自然生发出诗情与诗意,诗歌的句式、节奏与韵律也便熟谙于心,这个时候,写诗便成为某种必然。但由于古诗写作限制较多,容易束缚小学生的性情, 所以我们更多地倡导学生多写些能反映童年生活的现代诗。

  在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模仿阅读教材中儿童诗小辑里的作品,学着试写自己的诗歌处女作。 因为厦门是着名的海滨城市,学生对大海以及海边的生物十分熟悉,所以在学习《 我们去看海》后,笔者提倡学生以“ 大海在我心中”为主题写一首二十行之内的小诗。

  在写作时,可以自由联想,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让笔者欣喜的是,第一次写诗的学生竟然写出了《 大海,我是你心中的一条小船》《 鼓浪屿的星星》《 跟着海鸥飞过这片大海》等诗篇,其中的一些句子既充满稚气,又让人不禁感慨,诗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儿童,而儿童是天生的诗人!

  五、让诗意在童心中永驻
  
  之所以说中国是诗的国度, 主要是因为我们这个国家曾经有过成千上万饱读诗书并写诗、 爱诗的人。 对这些人而言,诗歌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他们人生的依托与慰藉,并成为终生的生活方式。而面向小学生的诗歌教育也绝不能是即兴式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像完任务一样教完便放任不管。笔者以为,我们必须通过系统的跟踪式教学,以有效的考评与激励模式,让诗歌成为学生的终生爱好,让诗意永驻在学生心间。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诗歌育人、养人、提高人的终极目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