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浅析——以识字版块为例

来源:学术堂 作者:李怡
发布于:2023-01-04 共12871字

  内容摘要: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中的识字版块的研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对已有研究的归纳总结,采用了文献法、对比法等方法,并且对苏教版、人教版与上教版三版的生字词进行了比较,从而得出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独有特色。苏教版首先在编排上,有着独特的“认一认”版块。此版块从基础字入手,为学生接下来的汉字学习打下基础。而整本书从独体字再到以诗歌或词语的形式,最后才是简单课文的形式,真正做到了考虑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独体字到合体字的认识规律。接着在生字选用方面,苏教版的生字数量上上下两册的差距较为平均,变化不大,比较稳定;生字选择上也更为注重基础字的学习。但比较中也会发现苏教版教材在趣味性方面略显不足,或许比起另外两版教材苏教版教材稍显枯燥。

  关键词:苏教版  小学语文  教材  识字版  研究

An analysis of the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of Jiangsu Education version——a case study of the literacy section

  Abstract: Su teach literacy section of version of the first grade of primary school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through the literature data collection and the existingresearch summary, using the literature method, comparative method, and to Suteaches the version, the PEP and teach third edition version of the vocabulary wordswere compared from that Su Jiao edition Chinese textbooks, uniquecharacteristics. Jiangsu Education version of the first in the layout, has a unique"recognition" section. This section starts from the basic word for the students to laythe foundation for the next study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whole book fromsingle word to in the form of poetry, or words, and finally in the form of a simple text,truly consider from easy to difficult, from simple to complex, from single word to fitthe word's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 Then in the new vocabulary selection, Su taughtversion of vocabulary quantity of the gap between the two volumes on the moreaverage, little change, relatively stable; vocabulary choice also pay more attention towords based learning. But more will found Su Jiaoban textbooks in fun slightly less,perhaps than also two editions of textbooks Su taught version of the textbook slightlydull.

  key word: Su Jiao;Chinese in primary school; Teaching material; Literacy edition; Research

目 录

  一、引言

  二、小学语文教材历史演变

  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特点

  (一)简洁性

  (二)实用性

  (三)民族性

  四、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识字版块特点

  (一)苏教版识字版块排版的特点

  1.汉字的习得规律

  2.儿童认知的规律性

  3.儿童注意力的稳定性

  (二)苏教版识字版块选用生字的特点

  1.字量较平均

  2.选字重简洁

  3.选字重基础

  五、结语

  参考文献

  一、引言

  识字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前提。因此,识字教学应该是小学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识字教学的研究可以加快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但是中国的汉字太多,形式又多样,大人学习就比较困难了,更别说儿童了,他们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还很低,识字教学的开展真的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所以小学阶段的学生应该认识多少字、认识哪些字、首先学习哪些字或者在各个学段安排怎样的识字内容都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本文就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中的识字版块为研究对象,通过与人教版和上教版教材的对比,找到苏教版的特点。

  二、小学语文教材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以启蒙书进行启蒙教育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蒙学相互传承,在内容方面不断完善,到了唐朝就基本趋于成熟。“一开始,蒙学只是在宫廷内部和显贵缙绅之中流行,直到宋元之后才广泛发展,变成普通人也能接受的教育,从此启蒙教育才普及。”因此,古代启蒙书的演变可以分为周秦至汉唐、宋至清中叶、清中叶至民国初年这三个阶段。

  周秦至汉唐时期的启蒙书大多是综合性的,并以识字为主。最早的有周宣王时期的《史籀篇》,之后出现了流传广、影响大的《急就篇》。而广为人知的《千字文》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到了唐代,启蒙书得到发展,书中所用的所有字都是笔画少的常用字,十分好记,也很容易写。当时的启蒙书除了《急就篇》、《千字文》这些之前就流传下来的,还有《太公家训》、《蒙求》、《文场秀句》等当时人所编写的。宋至清中叶这一时期的启蒙书则更注意伦理道德的教育。“教材多采用韵语和对偶句式,加入了不少常识,也更加有趣味性。”这时,出现了最广泛流传的“三百千”,还有一些专门性的教材。如《理性字训》、《小儿语》、《小学》、《童训》等。而且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女子读物,如《女小儿语》、《闺训千字文》等,不过这些启蒙书大多宣扬“三从四德”的伦理道德观念,使得当时的女子生活处处受限,痛苦不堪。“清中叶至民国初年这一时期,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新式学堂出现,原有的启蒙书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人们对原有的蒙书进行改编与扩充,像“三百千”便被拓展成了《三千字文》、《千家姓》等,而且这些书本在编排上和内容上都更加科学。直到1903年,商务所才终于编排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套小学教科书,并使用长达十年之久。

  而现当代的启蒙书的变化发展十分快速,且多于时代背景相关。抗战时期,启蒙书大多是讲述我国的爱国大将的生平事迹的,因为这样才能激励人民群众奋起抗争。新中国成立后,出版了第一本儿童读物《中国儿童》。这些儿童读物,多宣传社会主义思想,讲述雷锋、董存瑞等英雄事迹。《红小兵》就是代表读物,这时的读物大多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直到八十年代,少儿读物才开始充满趣味性。如1983年出版的《好孩子》画报,出现了寓言、神话传说等形式,深受小孩子喜欢。之后,儿童简笔画出现,一些生动形象的外国动画形象受到人们追捧。到新世纪,人们更加注重启蒙教育,启蒙教材得到充分发展,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不再局限于书本,从而出现了识字卡片、影像制品的教材。也出现了一些开发动手能力的书籍,如《翻绳游戏》、《迷宫》等,这些书再结合物品,从而开发了儿童的智力。

  总的来说,启蒙书是由原先注重识字、注重品德教育到现在注重孩子全面发展。但一些影响甚广的,则多有识字的目的,像大家所熟知的“三百千”。

  因此,对于儿童来说,识字是一直非常重要的。

  进入新世纪,我国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更加上心,对其改革也是大力支持。由于国家在教材编写上采用“一纲多本”的政策,鼓励各省市和地方单位编写教材,因此出现了多个版本的教材。2001年,国家教育部教材审查小组向全国推荐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套教材,即大家所熟知的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由于本文研究对象为苏教版,因此在这里仅对苏教版进行简单介绍,并以识字方面为主。

  “识写分流”是现在大多数编者所运用的编排方法,而早在1994年,苏教版就开始尝试运用这种策略方法安排生字词了,之后的“国标本”的编写则更为完善。那什么是“识写分流”呢?实际上就是将生字分为两类:一类能识会写,一类只识不写。苏教版教材一直是强调多认少写的,不过也没有放松对写字的要求。编写者就利用了古人那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提出了“识写结合,描仿入体”的写字教学思路。也就是凡要求学生能识会写的字,都规范书写在田字格里,还在一旁标明字的笔画和笔顺,还安排了描红仿写的练习,而且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描到底,一仿到底。这说明,苏教版教材虽然减少了生字的数量,但却更加注重书写,要求书写端正整齐。并且在教材中切切实实的写明要求,让学生更加了解情况,并且该要求应该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因此近20年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不断改革,逐步形成了国家意志、儿童视角、基础观念、开放意识的价值取向,也有着一系列的创新与突破。

  苏教版教材依照《语文课程标准》编写,将构则分为6个版块。分别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汉语拼音、识字写字、课文、习作和单元练习。这个结构一直沿用至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每一册课本的开头,没有文字只有图片,生动直观的告诉小学生所应该要养成的良好习惯。低年级一般注重于习惯的养成,如一年级就是告诉学生读书写字时应该用怎样的姿势,还教育他们要爱惜学习用品,到了中高年级则注重于学习方法的掌握了,比如说要多查字典、学语文要多种渠道等。这样做,可以一步一步慢慢地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识字的前提是学会汉语拼音,因此汉语拼音教学被安排在一年级上册。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汉语拼音的教学重点是:“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声母、韵母、音节只要求正确书写,不要求默写。”识字教学主要通过两种形式进行教学,一开始是安排“识字课文”。这种课文简单易懂,有时甚至只有一些单字词语之类,目的就是为了识字。慢慢随着年级的增长,识字教学就变成了随课文识字。也就是在一篇课文中选出一些生字让学生学习,但此时的教学目的就并不仅仅在于识字,而是要学习课文内容与感情了。而这样的文章也就组成了教材的主体内容——课文。教材的好坏就是取决于文章的好坏。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者让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写话练习,到了中年级就开始教授作文。在苏教版教材中,作文是被分为独立的习作课文的,这样做不仅让教师更好的进行作文训练,也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质量。教材还有一个综合练习,这个安排在每个单元的后面。这样的安排看似独立,实际上它会联系本单元所学课文,从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学会运用,让自己的语文能力得到全方位地提高。就好比综合练习中的“口语交际”联系,就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特点

  (一)简洁性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有着一个最突出的特点,那就是简洁性。

  教材编写者认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不是构建语文知识系统,而是通过大量的实践语文活动,练好听说读写基本功,形成技能和习惯。”因此就好比剪枝的学问一样,苏教版教材减少内容的难度,增加基础性的知识,尤其是低年级,只有写字、朗读、背诵这些简单的基础教学。

  (二)实用性

  苏教版编写者认为:“小学语文教材应当主动适应新时代的需要,积极传递现代科技和世界文明建设的重要信息,并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在由于现在的价值观是要求教育要尊重人才,所以苏教版教材非常重视人才,也很强调热能力的培养。就好比在教材中安排口语交际这一项内容,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民族性

  中国历史悠久,前文也有提到启蒙书自秦汉时期就出现了,因此传统语文教学必定有着它的独特之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者就十分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的进行教材编写,尤其是在识字方面。在古代启蒙书中,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三百千”了。而它们之所以广为流传,正是因为这些传统蒙学识字教材采用了韵语识字的方法,使得文字念起来十分顺口,听起来也更悦耳,这样的方法非常容易记忆,而且深受儿童喜欢。所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就借鉴了这个方法,编写出的识字形式有“词串识字”、“认一认”、“成语歌”等,还有像《人有两个宝》、《升国旗》这样的识字课文。这样的编写让学生读起来就朗朗上口,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识字版块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1。但目前小学识字教材的编写一直是一个难题。由于对识字量的要求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编者在编写教材时就会比较随意和盲目。所以关于小学语文教材中识字版块的编写就需要编者仔细考虑。在这里,就以苏教版、人教版以及上教版三版为例,进行识字版块的比较分析。

  (一)苏教版识字版块排版的特点

  可以说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根基,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职责。而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成果。所以如果我们要让小学语文教学更加科学,就必须要从根本着手,也就是说要关注小学语文的教材建设。而苏教版的识字版块,则很好的遵循了这一特点。苏教版教材的识字版块可以分为“认一认”版块,“识字”版块和“课文”版块。其中“认一认”版块便是苏教版所独有的,在其他两版中并未出现。

  1.汉字的习得规律

  “认一认”版块,是安排在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中的。比如说“认一认”就是在学生学习了拼音“a、o、e、i、u、ü”之后给出的。在这一版块中,共有80个字,分别为“人口手足、舌牙耳目、金木水火、山石田土、虫贝鱼鸟、羊犬龟鹿、丝麻毛皮、竹禾米谷、日月星光、云电风雨、衣食住行、父母儿女、出入开关、坐卧立走、东西南北、前后左右、刀戈弓矢、牛马车舟、羽角齿革、瓜果麦豆”,这些字大部分为象形字,象形字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也就是说象形字能够表示物体的外形特征,因此在教材中编者还配以了插图,使得这些字更加形象生动。

  2.儿童认知的规律性

  依据儿童认知规律:“儿童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1这些字都是十分的简单,易读易写,是非常适合刚刚接触语文的一年级小朋友。可以说这样的安排吸引了学生,如果一味地学习汉语拼音,则可能会让小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现在这样拼音与汉字同时进行,则更加有趣,有效。同时,这些生字以组合的形式出现,每四个字为一个系列,不多也不少。而且这些字从一开始的人体器官,到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再到常见现象、常用称呼、常见动作等,可以说是紧扣“常见”二字,这样真可谓是突现了苏教版实用性的特点。而在“认一认”之后,苏教版的识字版块则为以词语和诗歌为形式的“识字”版块和以文章为形式的“课文”版块。

  由简入繁,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3.儿童注意力的稳定性

  不过三版比较过后,也不难发现苏教版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识字课文版块中,苏教版仅有三首诗歌,其余皆为课文,而在人教版中,则有大量诗歌、顺口溜存在。前文有提到识字的一个方法为韵语识字,便是运用一些有节奏的诗歌、顺口溜来让学生记住生字,苏教版有所借鉴,但比之其他版本,可能过少了些。而在上教版教材中,我们发现插图的运用非常的多,且多为卡通画,并且全书中创造了两个卡通人物,带领着学生学习,这样做增加了学习的乐趣,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那么苏教版的教材在编写上是不是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呢?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主导活动会限制儿童注意力的发展,并且儿童的注意与其认识、情感、意志的发展也有相关。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注意变多,但儿童的注意力仍以无意注意为主。同样儿童对抽象事物的注意也在逐步发展,但是他们还是对具体事物给予更多的注意力。而且儿童的注意力非常不稳定,他们所注意的范围也有局限。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我们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教材和教法上。比如说在汉字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学习的文字留下一个清晰直观的印象,我们就可以采取用直观的图片或模型的方式来教学。

  (二)苏教版识字版块选用生字的特点

  苏教版、人教版与上教版三版都采用了“识写分离”的编排原则。下面分别就各版本教材的会识字与会写字的字量,生字的选择这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字量较平均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小学一二年学段识字的要求是“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 其中800个会写。”由于此标准的范围是一二年级,而本文仅仅研究一年级,因此在本文中的标准数据为此数据的一半,即认识常用汉字800个,其中400个会写。并以此为依据来比较各版本教材的会识字和会写字的选择情况。

表1 三套教材会认字、会写字比较
三套教材会认字、会写字比较

  注:认写比率是“会认字” 除以“会写字” 所得的比值,并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1)字量比较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会认字738个, 会写字427个,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差距甚少,均在两位数之间。而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中会认字有950 个, 会写字有350个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会认字超过150个,会写字少了50个,整体看来与要求差别不大,但与苏教版比起来,仍是苏教版比较符合要求。而上教版教材会认字共计990个,会写字446个,均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由此可见,三版的会认字与会写字中,苏教版与标准数据最为接近。不过这是苏教版最新改版后的结果,而在之前的版本中,会认字为708个,会写字不变为427个,当然当时课程标准的要求也高,常用汉字最高上限为900个,会写字最高上限为500个,对比这个数据,可以看出上一版的苏教版教材在会认字方面与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不过由于近几年课程标准的不断改版,以及苏教版本身的不断改革,这个问题得到明显改善,现在基本与课程标准相符合。

  (2)认写比率比较 

  依据儿童认知心理,在刚刚接触到生字时,我们应该更注重认字而非写字,也就是能读准字音、理解字义即可,只有小部分生字应该要求会写。不过随着学生年纪的增长,能力的增强,就应该将重点放在会写字上。

  观察三版的认写比率,苏教版教材认写比率为上册1.98.下册为1.62,可以看出比率随着年级升高在降低。人教版教材为上册4.00,下册为2.20,认写比率同样在降低。同样的,上教版的认写比率为上册3.83,下册为1.59,也是在降低。由此可见,各版本教材编写过程都是依照了这一个规律,都由“识写分离”慢慢进步到“识写同步”,也就是都意识到了会认字与会写字之间不能相差太大的问题。只不过在这些变化中,我们不难看出,相比起另外两版的1.80和2.24,苏教版为0.36,变率最小,由此可见,苏教版教材比之另两版教材要更早意识到这一个问题,虽说其他两版也在改革,但或许苏教版的更为循序渐进。

  (3)总体比较

  纵向比较各版本教材的用字情况,在三版中上教版的会认字最多,苏教版最少。会写字仍是上教版最多,但是人教版最少。而照认写比率来看,上教版下学期的比率最小,人教版上学期的比率最大,而苏教版两学期的比率则在中间,可见苏教版会认字与会写字差别最平均,应该说苏教版的比例最好。再横向比较各版本教材的用字量,虽然总体的差距不大,但仔细观察各个学期的用字量,我们不难发现各版在生字数量的选择上,还是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的。仍然用一年级下学期的“会写字”的数量来说,上教版最多有326个字,人教版最少有250个字,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可以得出两版之间相差了76 个生字,差距较大,而苏教版的298个汉字,处于上教版与人教版中间。由此可见,苏教版生字数量最为平均。

  2.选字重简洁

表2 三套教材共用字种、字量比较
三套教材共用字种、字量比较

  在“会认字”中, 一共有1115个字, 其中三套教材相同的字有497个, 选用率达44 .53 %。在任意两套教材中相同的字有289个, 选用率为25 .93 %。只出现在其中一套教材的字有329个, 选用率为29 .53 %。这组数据表明三套共用字的选用率相对比较低不到50%,因此三套教材在“会认字”的选择上还是比较随便的。在“会写字”中, 教材共选择了1223个字,其中三套教材共用的字有238个, 选用率只有19 .49 %。在任意两套教材中出现的字有461个, 选用率为37 .69 %。只有一套教材拥有的字有524个, 选用率达42 .82 %。由此可见,在会写字方面,三套教材的选择更为随意,甚至比会认字还要少。我们可以这样想象,如果让一个学生同时学习苏教版、人教版和上教版三版教材,那他是不是可以学到比其他学生多出将近3倍的生字?那这样对于一些流动的学生来说,是不是一种困难呢?王元华教授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他统计了现在12种小学一年级第一册语文教科书中的生字,发现相同的字只有112个。由此可见,在识字教材会写字的编写方面,各地还存在很大差异,这或许会成为教材编写的一大难题,那么苏教版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选择生字时,会更加困难。

  为了更清楚的明白三版之间的不同,在这里选取了各版前80个字为例,进行说明。之所以选择80个字,是因为苏教版教材中一开始的识字版块——“认一认”版块中正好有80个字。

  苏教版

  人     口     手     足     舌     牙     耳     目     金     木水     火     山     石     田     土     虫     贝     鱼     鸟羊     犬     龟     鹿     丝     麻     毛     皮     竹     禾米     谷     日     月     星     光     云     电     风     雨衣     食     住     行     父     母     儿     女     出     入开     关     坐     卧     立     走     东     西     南     北前     后     左     右     刀     戈     弓     矢     牛     马车     舟     羽     角     齿     革     瓜     果     麦     豆

  人教版

  爸     妈     我     大     米     土     地     马     花     哥弟     个     画     下     洗     衣     服     鸡     做     过了     不     乐     出     读     书     骑     车     的     话你     他     水     白     皮     子     在     小     爱     吃鱼     和     牛     草     好     家     飞     机     有     儿河     入     校     山     田     左     片     右     风     云她     老     师     文     朵     鹅     条     雨     天     桥一     去     二     三     里     四     五     六     七     八

  上教版

  小     学     生     我     校     里     同     多     老     师语     文     们     上     玩     读     书     写     字     问会     儿     说     你     答     快     乐     唱     歌     游戏     日     月     水     火     明     大     尖     有     无去     来     看     天     白     个     不     回     三     四五     六     七     采     草     地     术     伯     出     衣一     打     电     正     东     方     下     雨     桃     花岁     荣     风     又     山     石     田     土     面     在

  由此可见,虽然从整体来看,三套共用字要接近50%,数量上看似相似,但是在选择具体的生字上仍有很大的差距。先来看相同的字,上面出示的80个字中,苏教版与人教版相同的有19个,分别为“水、山、田、土、风、雨、衣、儿、出、鱼、皮、米、云、入、左、右、牛、马、车”,苏教版与上教版相同的有15个,分别为“水、山、田、土、风、雨、衣、儿、出、日、月、火、电、石、东”,但三版共有的字只有9个,分别为“水、山、田、土、风、雨、衣、儿、出”。这些相同的字,我们不难看出都为独体字,特点是简单易写,而且经常会用到。我们都知道人类的记忆过程有3种,分别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尝长时记忆。在这些记忆过程中,就好像物理上的做功一样,每传递一个阶段的信息,都会丢失其中大量的信息。因此在全部的信息中只有一小部分信息能够进入短时记忆。而这些信息,也必须在短时记忆中经过处理、编排,才能进入长时记忆,才能长时间的记住。而那些很快就被人遗忘的信息则就是因为未经短时记忆处理。而人们为了能够长时记住某些信息,就会把新获得的信息和头脑中已有的信息进行结合。在心理学的实验中也表明与实验者已有的经验相联系的知识一般比较容易进入他们的长时记忆中,并保存下来。那么同样在选择生字时,遵循这样的记忆规则是不是会让学生更容易的接受并记住生字呢?

  让我们来看看三版教材中的生字,就拿三版共有的9个字来说,其中“水、山、土”都是大自然中的常见物,“田、衣”则是由人类创造的常见物,“风、雨”是天气名称,“儿”是称呼,“出”是日常用语,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些生字在学生学习之前就已经接触到了,甚至在口头上已经会运用了,只是还不会写。所以说学生在学习它们的时候,便做到了结合新信息和已知信息,这样学生学习汉字就会更加有效,记得也会更加牢固。由此可见,编者在编写教材时遵循了学生学习的记忆规律的,也注重生字的实用性。

  再来看不同的字,苏教版独有的字有55个,分别为“人、口、手、足、舌、牙、耳、目、金、木、虫、贝、鸟、羊、犬、龟、鹿、丝、麻、毛、竹、禾、谷、星、光、食、住、行、父、母、女、开、关、坐、卧、立、走、西、南、北、前、后、刀、戈、弓、矢、舟、羽、角、齿、革、瓜、果、麦、豆”。

  其中,“人、口、手、足、舌、牙、耳、目、齿”为人类身体器官,“虫、贝、鸟、羊、犬、龟、鹿、丝、麻、毛、竹、禾、谷、瓜、果、麦、豆”为大自然常见动植物,“食、住、行、父、母、女、开、关、坐、卧、立、走”为日常用语,“西、南、北、前、后”为方位名词,“刀、戈、弓、矢”为武器名称。因此,这些词进一步体现苏教版的实用性。但我们也会发现,苏教版中有一些是日常生活中并不常用到的字,像“父、母、禾、戈、矢、舟”等。出于实用主义以及记忆规律,这些字并不应该出现在这里。像“父、母”二字,在生活中人们更习惯于使用“爸、妈”二字,在人教版中这两个字更是学生最先学习的两个字。那么苏教版有为什么要用“父、母”而非“爸、妈”呢?笔者认为是出于一个字——“简”。让我们看看这四个字的笔画,“父”有4画,“母”有5画,而“爸”有8画,“妈”有6画。相比较而言,“父母”二字的笔画要少于“爸妈”,且“爸妈”二字并非为独体字,“爸”由“父”和“巴”组成,“妈”由“女”和“马”组成。其实,我们的汉字是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音意文字。相当多的汉字都是有意义的,而且汉字与汉字之间总会存在一些联系。但是刚刚接触到汉字的小学生是不会知道这种联系,他们只会将汉字看成是一种奇形怪状的图案或者是一些线条的组合体。所以小学生初学汉字时,往往觉得汉字很难记,很难写,事实上他们并不是在识记汉字,他们的写字或许说是一种画画更为贴切。是以笔者认为早期的汉字教学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笔画上,继而再学习一些笔画简单、容易记住的常用汉字。所以我们在汉字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基本字”,也就是一些笔画简单的汉字或者是结构紧密内向的独体字。这些字比较容易识记。那么在“父、母”与“爸、妈”之间,应该选择哪一组就显而易见了。所以说或许这是苏教版的教材选字比之人教版更高明的地方。

  3.选字重基础

  如果说“父、母”二字我们在书写时还会用到,那我们再看“禾、戈、矢、舟”这几个字,在当今生活中不管是书面语还是口语中鲜少有人会用到它们,它们更多的出现在古文中。像“禾”字我们更多的是说“谷子”、“米”之类的,“矢”字我们更多的是说“弓箭”,“舟”字则是“小船”等,可以说除了一些特定的词语成语等,这几个字是非常少见的,人教版与上教版也没有选择,那么苏教版有为何要选择这些字呢?笔者认为这是出于一个词——“基础”。在认知语言学看来,知识是以网络形式存在于人脑中的。在这个网络中,一些知识位于中心,就势必有些知识会处于角落的地方。在中心的知识就是这个网络的原型,它们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并不断回忆。其实不光是学习知识,学习汉字也可以这样。我们可以把汉字集看成是一个网络,那么汉字中的基本字就是这个网络的原型。那么同理可得,人们对汉字的掌握是从对基本字的学习开始的。随着对汉字的不断深入的学习,人们对于这个网络边缘成员的认知也会相应提高。所以可以说掌握了汉字中的基本字后,教师运用结构解剖和记忆联想的方法,就能很容易的帮助学生来学习一些较难的汉字。由于基本字是汉字网络的原型,所以这些字就会与其他边缘字之间有着比较多的共同特点,这些特点就能帮助我们学习其他的汉字。先学会基本字,再去学习其他边缘字,这就是记忆的根本方法。显然,每个汉语单字都有其基本的意思和引申的意思,把握其基本内涵,进而引申到词义引申义,这是记忆的原型模型在字义习得中的应用。另外,由于字的基本意思和引申意思之间存在着一些连接,因此,结构解剖和记忆联系的方法也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个字的引申意思。苏教版就是借鉴这一原理,将汉语识字教学的过程设计成从已学的知识向全新知识发展的一个过程过程。像这种把学生已经学会的知识作为推动和帮助其进一步学习的工具的方法,不仅符合认知心理学的记忆原理,能大大提高学生对汉字的习得效率,而且也符合“后次复习前次”的教学原则。汉语教学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通过联系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的教学方法要比单纯地重复学过的知识的方法要有效的多。就那这几个字来说,其中的“禾”字,在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下两册书中的生字中,它作为字的部首共出现了10次,分别为“种、和、秋、秀,香、称、稼、透、梨、黎”。这些字,可以说是常见字了,因此“禾”字作为一个基本字,帮助了学生学习与“禾”有关的其他一些词。那么在这点上,相比起其他两版教材一味地从常用字下手,苏教版更符合了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它选字除了体现实用性外,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更复杂的字打好了基础。而且,这些字并不是单独出现的。正如上文所述,是几个相同属性的字一起出现。反观人教版与上教版,这80个字,除了个别字能组词以外,前后左右的字是没有联系的。那么这是否就是苏教版的一个特点呢,将相同属性的字放在一起学习。

  上面提到了人教版的选字,让我们再来看看上教版。在上教版中,我们会发现它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行为,连生字都是从与学习、学校有关的字学起。而这一点,正是苏教版所欠缺的,或许苏教版可以借鉴学习一下。可以说,苏教版、人教版和上教版这三个版本教材都遵循了 “识写分流,多识少写”的规律,这样不仅加大了学生的识字量,也不至于让学生在学习上感到有负担。但是,仅从数据上是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识字问题的。其实,现如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我们不断的强调识字的数量,但却鲜少有人研究汉字学习的规律,而且人们也不能均衡的使用汉字,有些字反复出现,但有的字却很不多见。《课程标准》虽然帮我们制定了学生识字的范围, 但却又没有具体规定学生应该学习哪些字,这就需要编写者不仅要解决数量上的增减问题,还要考虑生字的选择与运用。而通过以上苏教版与人教版、上教版从生字数量情况、生字选用情况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三版在生字的选择上,苏教版有高于其他两者的地方。苏教版比起另外两版,更加注重基础字的学习。

  五、结语

  自从我国开始有了识字教育,就基本是集中识字,先识字再学文章,可以说识字是学生学习其他能力的基础。但现如今却出现了识字教学效益低下的问题,虽然有学者提出增加识字量并减少识字教学时间的方法,但很少有人意识到生字的选用以及编写、分配的问题。虽然本文只选用了一年级的教材,但由于一年级是小学教育的开始,对于生字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这里才会从生字的排版、数量和选择入手,通过与人教版和上教版的比较,得出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独有特色,即排版上是先从“认一认”的独体字,再到以顺口溜或词语的形式,最后才是简单课文的形式,真正做到了考虑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独体字到合体字的认识规律;数量上上下两册的差距也较为平均,变化不大;生字选择上也更为注重基础字的学习。但比较中也会发现苏教版教材仍存在一些问题,就好比在教材编写的形式上就比较单一,除了“随课文识字”“归类识字”等,没有其他新的突破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庆:《小学语文》第一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6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版。

  [4]洪宗礼:《洪宗礼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5]施平:《中国语文教材经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夏家发:《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7]杨九俊:《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 皮亚杰:《儿童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9]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4年版。

  [10] 米哈伊尔.雅罗舍夫斯基:《心理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

  [11]徐炜炜:《对苏教版两套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的生字问题的比较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

  [12]孙聪:《小学低段识字教材中生字教学用字分布的合理性研究》,《赣南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12年。

  [13]田本娜:《识字教学的传承和创新》,《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

  [14]张卫国:《小学语文用字研究》,《教育研究》1983年第5期。

  [15]吴忠豪:《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的调查与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10期。

  [16]王元华:《小学一年级汉字教育的字种、字量、策略、体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1年。

  [17]周美玲,苏新春:《四套基础教育语文教材的用字状况调查及思考--基于人教、苏教、北师大、语文版教材》,《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4期。

  [18]周美玲,韩杰,袁冉,王珊,苏新春:《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生字、生词分布的统计分析及思考》,《国家语言资源与应用语言学高峰论坛会议论文集》,2007年。

  [19]杨涛,郑国民,陈双新:《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字种、字量研究--以人教版、北师大版、江苏版课标实验教材为研究对象》,《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2期。

  [20]胡根林,陶本一,郭曙纶,于龙,曹建召:《上海市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字量、字种研究--以上海一期课改 H 版、S 版和现行2004年版小学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第4期。

  [21]刘春:《追寻小学语文教育的“根”--对话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先生》,《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9期。

  [22] 田本娜:《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基础--评小学新试验课本》,《汉字文化》 1994年第3期。

  [23] 曹建召,陶本一:《 三套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用字研究--以人教版、苏教版和上教版教材为研究对象》,《教育学报》2008第3期。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