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培育路径解析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作者:刘晓慧
发布于:2021-08-05 共412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2篇】语文核心素养论文(优质范文6篇)
【第3篇】家庭教育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助力作用
【第4篇】借助教材中的阅读策略单元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第5篇】浅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第6篇】 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培育路径解析

  语文核心素养论文第六篇: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培育路径解析

  摘要: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新时代语文教育的使命。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要素。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视角,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建构、文本思辨、文本鉴赏、文本感悟,进而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儿童主体,回归语文本体,回归学习本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内涵;培育路径;

  当下,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取向已经从“三维目标”转向了“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全人发展诉求,也就是说,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新时代教育的使命。当然,作为一门学科,语文核心素养有其自身独特的内涵,深入研究与探讨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培育路径,进而精准地把握语文学科的意义与价值,是推进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

  一、语文核心素养内涵解析

  根据专家学者的一致意见,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在实践中既相互独立、各有侧重,又相互交融。

  (一)语言:语文核心素养之基础

  李海林先生认为,语文是一种言语实践。言语实践活动是语文的本体性实践活动,也是学生的存在方式,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就表现为一种言语素养。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把握言语的内容,又要引导学生把握言语的形式。例如《爱如茉莉》一文中,最能表现父母之间的爱的语句就凝缩在“爱如……”句式之中。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语用训练镶嵌在这一句子中,引导学生用“爱如……”句式表达,通过言语内容的感悟和言语形式的训练,发展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培育学生的言语智慧和言语品质。

  (二)思维:语文核心素养之内核

  长期以来,思维一直不被认为是语文学科学习的“正道”,而属于理科学习的“专属路径”。这是对语文学科本质的误读。从根本上说,语文学科就是要培育学生的言语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培育学生的语文思维是语文教学的应然使命。比如教学《天鹅的故事》,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思考以下问题:“斯杰潘老人将枪挂在了肩上,然后就离开了湖边,老人为什么这样做?”“斯杰潘老人为什么一直将枪挂在墙上,不再使用了?”“这两个‘挂’字有什么深刻内涵?”这样的问题能培育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此外,语文学习还要培育学生思维的整体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三)审美:语文核心素养之表现

  “审美性”和“精神性”可能是语文学科最为鲜明的特性。好的文本总是能给人以审美享受,让人获得认知的启迪、情感的熏染和意志的激荡。我们总说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其实说到底,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是要培育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比如教学《槐乡五月》,有教师让学生品味“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中的“浸”,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让学生细心揣摩。抓住“浸”字,学生仿佛置身“槐乡”,嗅到了“槐香”。

  (四)文化:语文核心素养之灵魂

  文化应该说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灵魂。文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能时时处处感受得到。语文学习中的文化传承,是通过课堂学习中的师生、生生间的情境对话、阅读以及课外活动来实现的。比如教学《月光启蒙》时,学生在充分感受乡土文化的同时,教师还可以补充“月光母亲”,对学生进行关于“母爱”的文化教育。再如,当学生学习小说《爱之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爱如茉莉》《第一次抱母亲》等课文,深化学生对“爱”的文化理解。语文是情、意、形的集合体,而文化是贯穿其间的红线,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经历的一次次有情有意的文化之旅、诗意之旅。

  综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还会有新的发现。笔者在尝试浅显地解读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时,一个很自然的问题浮现在笔者的大脑当中,那就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四个要素是如何与具体的教学过程联系在一起的呢?换一个说法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一个过程有机地将这四个要素或者四个要素中的若干要素融合在教学的环节或者细节当中?回答这个问题,显然首先需要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上文我们分别解读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而综合起来看,笔者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则是:语文教学仍然要以基本的字词学习以及文本解读为基础,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思考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在哪些环节可以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落地?教师只有在这个问题的驱动下教学,才能在语文教学设计与语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体现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取向。

1.png

  二、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探寻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慢慢习得、悟得的,它既是一个自悟自得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共悟共得的过程。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须循序渐进,不断积淀。对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的探寻,解决的是语文“是什么”的问题,而对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的探寻,则是解决语文到底应该“怎么教”的问题。立足文本、基于儿童,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应当贯彻的原则。

  (一)文本建构:培育学生的语文言语素养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老的这句话启示我们:文本是有脉络、有思路、有灵魂的生命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积极的文本建构。建构文本需要把握文本的言语,只有把握了文本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才能让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例如特级教师管建刚执教《理想的风筝》,一方面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捕捉关键词句,把握文本中的言语内容,探究刘老师热爱生活、顽强乐观的品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揣摩文本的表达方式、篇章架构,通过解读“讲故事”“写板书”“放风筝”“追风筝”的故事,让学生觅得写作秘妙,发现作者选择材料、安排详略的独特匠心。这样的教学无疑培育了学生的语文言语素养和写作素养。

  (二)文本思辨:培育学生的语文思维素养

  语文教学是以文本为载体的,对文本进行思辨能够培育学生的语文思维素养。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传授语文知识为目标,而现代语文教学更关注思维的培育,包括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如何培育学生的文本思辨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引导学生推敲文本,可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比较。比如特级教师姜树华执教《最大的麦穗》一文时,用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辨:作者为何不以“鲜花”“树叶”“绿草”等为文本意象,而偏偏选用“麦穗”呢?通过对“麦子”意象的思辨,学生深刻领悟了“麦子”的意象富有生活味,比“鲜花”“树叶”“绿草”更能阐发普通而深邃的哲理。这种对文本的思辨能让学生在阅读时更贴近文本。

  (三)文本鉴赏:培育学生的语文审美素养

  文本鉴赏既是一种技术性的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接受美学认为,文本的价值只有在一次次的解读之中才能实现。学生通过鉴赏文本,可以陶冶性情,纯化心灵。比如特级教师祝禧执教《水》,从文本中的“一担水、一场雨、一勺水”着眼,循“形”入里,引入三幅画面,这三幅画面犹如“远镜头”“特写镜头”“慢镜头”,将文本的内容聚焦、放大,充分显现出缺水地区水的珍贵,表现了作者在艰苦环境中的快乐心境。作者通过反衬,表达了即使身处困境也应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这种在逆境、困境中仍然保持乐观的情愫,只有通过反衬的写法才能表达。由此,学生对文本的鉴赏达到了一个高度。不仅如此,有学生还从文字中品读出一种色彩:远足担水———灰蒙蒙、土黄色,雨中洗澡———蓝色、绿色,勺水冲凉———五颜六色。这种对文字的敏感与画面的色彩构成了一种通感,是儿童感悟、品味文本的独特方式,是一种属于儿童的文学审美。

  (四)文本感悟:培育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

  “文化”既是一个名词,指涉文本中的字词句章和无定形的氛围、格调、气韵、神采等性灵与精神因素,“文化”又是一个动词,也就是以文化人的积累、习得、熏染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感受文本中的言语之美、情感之美、人性之美,可见,文化关乎精神,文化促生智慧,文化形成品质。语文教学可以通过熏染、移情、烘托等诸多手段,让学生获得文化感悟。比如,笔者教学小说《爱之链》时,从“爱”的繁体写法入手,让学生感悟到:爱就是“手牵手,心连心”。笔者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用悲凉的二胡乐曲让学生感受谈迁巨着被盗后痛苦不堪的心境。从一个汉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段乐曲中,学生能够走近文本的精神,获得直接的文化感悟、生命感悟,这就是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文化教学。

  三、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前瞻

  在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语文教学必须带有前瞻性。一方面要认识到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导向,从言语、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要素入手,不仅关注学生语文知识的习得,更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掌握、语文学习能力的砥砺、语文情感的涵育,通过文本建构、文本思辨、文本鉴赏和文本感悟,真正让语文教学回归儿童主体,回归语文本体,回归学习本质。

  另一方面要认识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对于已有的语文教学而言,是丰富而不是替代,是引领而不是放弃。因此我们不妨开辟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当核心素养将来真正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应当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语文课堂上?笔者以为语文教师至少应当具备两种气质:一是语文核心素养气质;二是教学智慧气质。前者能够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奠定知识基础,后者则可以保证教师能够将自身的素养传递给学生,能够保证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种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种子,而当这些种子发芽之后,就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关键能力,进而生成必备品格,于是核心素养的落地也就实现了。

  教学前瞻立足于当下的教学土地,仰望核心素养的星空。教学前瞻可能又意味着教师对自身某些教学习惯的否定,乃至放弃,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涅盘。这样才有可能重塑一个新的教师自我。

  参考文献

  [1]刘寿华.立足文本,以学定教提升语文核心素养[J].江苏教育,2016(7-8).

  [2]张亚,杨道宇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教育探索,2016(10).

  [3]潘文彬.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7).

  [4]郑新丽.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培养策略[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7(8).


作者单位:徐州市桃园路小学
原文出处:刘晓慧.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育路径探寻[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2):14-1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