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微课与语文课堂的有效融合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3-31 共8828字
  第三章 小学语文微课的教学实践
  
  有关微课的理论研究都是为了教学实践而服务的。将微课的实用性发挥出来,切实解决学生的困惑,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其学习兴趣才是最终的落脚点。教师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学段学生的特点,以微课教学设计的主要原则为出发点,让微课与语文课堂有效融合。
  
  第一节 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设计的主要原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提出了具体的十个课程总目标。按 1-2 年级、3-4 年级、5-6年级、7-9 年级这四个学段划分,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阶段目标”.课程标准是语文课程设计的导向,微课是为了辅助语文教学,所以,小学语文微课的教学设计须以课标为航标,遵循相应的设计原则。
  
  一、以某“个”重难点为出发点
  
  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是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低学段是高学段知识的根基,它呈螺旋状上升,最终达到语文课程学习的总目标。而每一个阶段目标下都包含了很多细小的分支。传统课堂教学由这些小的分支目标组成,不仅要发挥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更要挖掘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每一节语文课都是这些目标的根基,是达到阶段目标乃至总目标的垫脚石。微课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及扩展资源,它不能取代传统课堂教学,而是为了搭建好每一块砖瓦,搭建好学生的知识大厦。
  
  微课的教学内容要围绕一个重难点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比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某一修辞的讲解、某篇文章背景知识的介绍等。教师要从学情出发,通过对学习者的分析,“快、准、狠”地把握住学生的薄弱环节,来设计出最适宜的教学活动。这不仅符合小学生的注意力规律和视觉驻足规律,同时,单一的知识点讲解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充分吸收。相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学目标势必会拉长微课视频的时长,除非是过于难理解的知识点,否则冗长的的视频长度是不符合微课的初衷的,也会无形中给学生制造压力。微课的目的是为了扎实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来不断构建自身的最小单元的知识体系。微课配合传统教学来扎实阶段目标,从而更好地实现语文课程的总目标。
  
  二、内容精悍简洁,有归纳性
  
  内容的精悍是由于微课的教学目标设定的单一性,其针对性较强。一节微课的内容是某个知识点的高度浓缩,需要教师用浅显易懂的精炼语言讲解清楚某个知识点。学生通过观看教师富有逻辑性的视频讲解,可有条理地挖掘并梳理知识要点,从而达到教师的预期效果与目标,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学会自主学习。
  
  要做到内容精悍简洁,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以有趣的开场白快速吸引学习者的眼球,简明扼要地亮出教师要讲的“点”,时间最好控制在 30 秒之内。教师的开场如果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开始,倒不如采取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或引人入胜的悬念等小技巧激发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语设计是学习者选择继续观看视频或关闭视频窗口的一个衡量标准;第二,在录制过程中,教师更要结合小学生的易错点及理解能力来不断协调自身的讲解。同属这个知识点的范畴且学生早已掌握或易理解的细小内容,教师可以一语带过。较难的、不易理解的地方,教师要适当放慢语速,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举例子,用简单通俗的语言讲解清楚;第三,很多教师的课件设计出于对学习者年龄特征的考虑,设置了很多动画效果,添加了对应的音乐背景,字体颜色繁杂,以此来吸引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制造感官及视觉冲击。但是,教学课件过于花哨,反而会本末倒置,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课件的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合理设计出简洁大方的教学课件。第四,收尾要快,控制在 15 秒之内,要引发学习者的思考。一般重难点知识的讲解要配合相应的拓展教学资源。比如相关题型的拓展延伸性练习,这是检验教学成果的一个标准。或者是相关知识的链接,这样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不断去探索扩充新的知识,可引导学生不断地自主探究学习。
  
  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小学语文微课设计必须强调知识的归纳性。微课视频的载体是以教学课件与教师语言的有效配合实现的。整个视频中的教师用语,除了吸引眼球的导入语与引发思考的结束语之外,最核心的就是中间部分的讲解。这部分要做的就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总结,让学习者明确并掌握知识点。
  
  但有的教师只是在“念”课件,把自己要讲的统统呈现给学生,这就造成了学生筛选能力上的压力,要自己花很多时间去归纳。在笔者看来,课件上只需呈现关键词,或者有条理地列出知识点即可。教师的讲解性语言是为了阐释关键词,有效的讲解性语言可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并吸收知识。教师讲解完后,必须归纳总结出本次微课的知识要点,保证让学生一目了然。
  
  三、以学习者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语文教学微课主要的观看群体就是学生,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微课的价值体现,所以要时时刻刻“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也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以激发其学习动机。
  
  首先,从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来说,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及其薄弱环节,具体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学习需求。教师是最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的,甚至哪位同学擅长写作,哪位学生的阅读能力欠佳,他们都是最了解的。而往往每个班级的孩子的身心发展都存在共性,总有相似学习程度的学生,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些自己已掌握的学情来判断其他班级乃至地区的孩子可能存在的学习困惑,来制定具体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其次,微课的教学设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构思。比如,对于小学 1-2 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尚处于低学段,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这个学段主要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比如汉语拼音、识字、标点、句子等基础知识,和查字典及最基础的口语交际及写话等能力。对于这个时期的学生,教师更需要采用具体直观、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最后,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虽然微课的录制过程中没有学生实际的互动参与,但是教师为了创设情景化教学,可穿插提问等互动性环节以达到与学习者虚拟的互动效果,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尤其是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自我独立意识越来越强,表现欲越来越强,更加喜欢虚拟的互动所带来的成就感。通过这些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及信心。
  
  第二节 微课与语文课堂的有效融合
  
  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被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应注重与现实课堂的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根据实际课堂的需要灵活运用微课,让微课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中。
  
  一、挖掘有价值的“点”,让微课无处不在
  
  根据微课的分类维度及依据不同,不同的学者把微课分为了不同的类型。按照微课的不同使用阶段,我们把微课简单划分为课前预习类、课堂讲解类、课后复习类。从微课的类型出发,结合小学语文教材,挖掘出有价值的“点”.
  
  (一)课前预习类
  
  微课是翻转课堂的一种表现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先讲,学生后学。
  
  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实现“知识传授”这一阶段,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实现最终的“知识内化”的阶段。而翻转课堂是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的完成“知识传授”,再通过课堂完成“知识内化”,从而实现了翻转课堂。而课前预习类微课的前置性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预先了解知识背景,从而对课堂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听课质量。
  
  课前预习类的微课主要是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达到为课堂教学打基础,引起学生的兴趣的效果即可。同时,要遵循层次性、开放性等原则。教师可根据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安排观看不同的微课,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产生成就感。
  
  学生往往对毫无所知的内容会更感觉迷茫,相反,如果学生了解到哪怕是小部分与教师教学相关的内容都会产生一定的自豪感,更愿意在课堂上去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或表现自我。同时教师在录制课前预习型微课时要通过创设悬念与疑问等方式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的设疑与追问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积极寻求谜底。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课前预习类微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点”出发:
  
  第一,生字词的学习。语文作为最基本的交际工具,识字与写字是最基本的技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课程目标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小学生在小学阶段要认识 3000 个左右常用汉字,能在一定的速度上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低年段的小学生刚接触到汉字书写,认为认字与写字是很难的事情。加上语文教师往往硬性规定一天写多少硬笔书法,或写多少字词,这种硬性的要求往往让学生心生厌倦。教师可以课或单元等较小的单位,归纳出小学生最易混淆的多音字或形近字;也可针对某一课的生字词,结合有趣的汉字构字方法,讲出汉字的由来、发展或与之相关的小故事,帮助学生记忆;也可根据偏旁所含的特定寓意来分析学过的汉字。通过以上的方式,不仅为课堂节省了时间,更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掌握一定的汉字书写规律,从而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实现从“被动写”到“主动写”的转化。
  
  第二,课文朗诵。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达不到又快又好地理解古诗及现代诗歌内涵的程度,教师可以录制有关古诗或现代诗歌朗诵的微课,教师可亲自朗诵,也可借用相关的优质教学视频资源,这更有助于学生感受文章的内容。学生通过聆听有感情的朗诵,加上合适的背景配乐,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交流与共鸣。学生对课文的提前感知与理解,奠定了情感基调,深化了对文章的理解,更易接受本课的新知识。
  
  第三,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在传统课堂教学上,教师也会花上几分钟对作者及文章的创作背景做简单介绍。那么,将之制作成在线微课视频的目的何在?
  
  大多教师只是将这些内容几句带过,把重心放到了解读文本上。从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散发开来,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比如,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有一篇课文是《小萝卜头的故事》,教师可通过微课的方式,讲解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及相关事件,截取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并推荐梁子高的书籍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历史的了解,从而起到深刻的教育意义。与教师传统的苍白无力的语言解说相比,微课以特有的视频的形式会显得更加直观深刻。
  
  当然,课前预习类微课不拘泥于以上的几种形式及内容,它是灵活多变的,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而具针对性的教学视频。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等也都可以作为课前预习型微课的素材,这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及教师的教学设计来制定。
  
  (二)课堂讲解类
  
  语文教学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的,课堂上的所有具体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这三个维度来进行的。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不同教学内容的理解需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最传统的方式,最关键的重难点都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尤其是对文章的解读,或对某个大类知识点的讲解都需要在课堂时间集中进行。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来设计微课,创设情景化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在这里需要强调两点:第一,微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须十分契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贴近教学活动的设计。微课与教学目标相辅相成,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第二,教师千万不要滥用网上资源,要甄选出有价值的优质教学资源,万不可为了图省事而滥用微课。否则,不仅起不到微课应有的积极作用,反而会影响课堂效率。
  
  三、课后复习类
  
  课后复习类的微课主要是为了巩固拓展知识点的,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进行选择需要查漏补缺的知识。有些同学的理解能力跟不上老师的课堂讲解,这就需要课后通过自学的方式去弥补,否则下节课可能还会产生其他更多的疑惑。久而久之,是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甚至这种消极影响会波及到其他学科。语文的人文内涵往往是多元化的,每个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都不是千篇一律的。教师的课堂讲解都是选择比较主流的思想或者干脆按教案来讲的,扼杀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些语文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会尝试通过搜索不同的教学资源,选取不同的角度去探索更多元的解读,这就开阔的学生的视野,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教师也可针对某个知识点,比如重难点、考点等学生经常出错、不易理解的内容,来制作相应的专题微课,形成一系列的微课程。小升初的语文题型一般包括三个板块:积累与运用、阅读题、写作。下面笔者就这三个板块对小学知识点进行了整理,并根据考点列出有价值的微课程。
  
  当然,小学阶段六年的语文课程内容纷繁复杂,不是区区一个表格就能涵盖的。还有一些戏剧、童话、文言文等知识点没有归纳到表中。教学目标不同,选取的横纵向角度不同,微课的选题就会不一样。教师要根据学情来因材施教,相同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做出三个梯度的微课。微课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的预设与生成可能会产生不统一,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语文的学习更是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很多微课程只是传递了方法,而真正的心领神会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我们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课后复习类微课可有效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当天的疑惑当天即可解决,可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尤其是对程度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微课可重复观看,难以理解的地方可点击“暂停”,这就为这些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与初中知识也是融会贯通的,保持并不断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容忽视的大事。
  
  二、创设情景化与互动式教学
  
  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致力于对客观知识的讲解与练习,学生被动地跟随教师,远离了特定的情境氛围,从而失去了课堂的情景化。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成熟,所以具体的画面、实物等更有利于小学生接受知识。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观潮》这篇课文,教师的语言讲解很难让学生体验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而微课通过相关的视频可以让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具象的呈现方式更容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教师十分钟的言语讲解所产生的效果,可能还不及一分钟的画面来得直观、有冲击力。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数学学科的答案一就是一,是确定的。但是语文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对一些亲情、大自然等的情感理解,审美情趣的培养,民族精神的培养,文化的熏陶感染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等等不是数学公式就能讲解出来的。它需要教师的“教”与学生自身的感知与体会。这种富含人文内涵的语文学科,必须配合情景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不断构建新的学习情景,从而生成丰富的情境氛围,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微课是具有感染性的,它能把学习者快速带入到特定的情景,更尊重学生的自我价值与情感体验,可让学生更加自由地联想,从而实现知识的自我重建。微课的情景化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延伸和丰富,是传统课堂不能比拟的。
  
  微课不仅要创设情景化教学,也要创设互动化教学。第一,教师在视频过程中要有适当的提问等假想式虚拟互动,让学生时时刻刻有一种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感觉。教师在录制微课时,要假设课堂的真实情景,恰当地进行眼神交流或语言交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第二,教师及时与学生在线沟通,及时回馈学生提出的问题。微课作为在线学习的新方式,会有相对应的提问模块。学生可把自身的疑惑在线提出,教师在接收到学生的反馈后,要及时给予回复。这种虚拟的网络环境,往往会让学生没有顾及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实现与教师的零距离交流。
  
  同时,教师可根据学习者的评价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在不断反思与总结中不断提高微课质量。
  
  在微博上我们常常会看到类似的话,每个班级都有一个胖子、一个瘦子,都有一个大个儿,都有一个女汉子,每个班都有一个……同样,每个班级都有那么一两个积极举手发言、积极配合教师的人。我们呼吁天性解放,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可是,看看我们的现实课堂!大多成绩好的学生都比较“内敛”,或者说是“谦虚”,他们很少积极主动发言。而特别善于发言的学生,成绩一般处于中上游。教师提出问题之后,一般采取点名的方式,因为很少有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提问。如果教师询问学生是否存在疑惑,甚至都没有学生做出回应。学生真的没有疑惑了吗?他们真的没有想表达的了吗?不尽然。小学生的思维往往比较活跃,只是在课堂上会表现得相对比较沉默而已。教师如果细致入微地观察学生课下的表现,可以发现这些时间内他们往往会露出自身活泼本真的一面。而微课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活跃的一面,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抛去课堂上事不关己的心态,调动自身的发散性思维,挖掘出学生的潜在特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实现与教师跨越时空的心灵互动。
  
  三、因材施教,实现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是自古以来就被提倡的教学方法,顾名思义,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但是,小学阶段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班里的学生人数较多,教师除了授课之外,很难将注意力放到每一位学生的身上,难免顾此失彼。即使教师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反馈等方式了解到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很难在实际教学中实现分层教学。有些教师虽然尝试着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留不同难易程度的家庭作业,但是这种不划一的管理教学不仅在无形之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甚至还会引起学生或家长的争议。分层教学固然是因材施教的方式,但是家长们往往不满于教师这样做,原因是出于家长对孩子的攀比心理。暂且不论家长这样的做法是否可取,但它的确成了分层教学的又一阻力。
  
  微课搭建了实现因材施教与分层教学的一座桥梁。第一,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段及心理特征调整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同学段的阶段目标不同,所要掌握的知识深度不同。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由阶段目标排列组合而成的,是由同类项的知识点层层深化、循序渐进实现的。教师制作的微课必须与相对应学段的学生的掌握程度及心理特征高度契合,既能迎合教材,又能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心理,这是实现因材施教的大前提。微课平台上单是某个知识点的专题,但没明确归类年级段,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吃不饱”,低年级学生“够不着”,太易或过难都不可能实现因材施教。第二,同一学段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分层教学。教师可通过相同或不同知识点的不同梯度来分层教学,并列出不同难易程度的拓展练习以尽量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产生不同程度的成就感与自信心。第三,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在把握自身的知识掌握情况后,可根据自身意愿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已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学生可选择拓展与延伸性的微课来拓宽视野,没掌握的学生可先看知识点本身,在理解原本的知识的基础之上再有选择地观看其他教学微课。学生的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为分层教学提供了保障。另外,稍微高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或适当超出学生智力水平的问题也可作为微课的出发点,以此来挖掘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潜力,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
  
  微课以“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并通过分层教学方式,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教学方式,可有效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打造出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学生通过个性化的学习,满足了各个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能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新的课堂学习中。这就将微课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与现实课堂衔接了起来,并在无限循环中不断延伸与深化。
  
  四、推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家长及教师常唠叨的那些“大道理”非但没有促进孩子的学习,反而让孩子成了教育的牺牲品,成了他们思想上的桎梏。学生为了什么而学习?他们会学习吗?学生会认为,他们为了家长或者教师等等除自己以外的人在学习,他们甚至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与意义。在这种被压迫的心理压力下,他们成了学习的工具。这是我们每个教育者都应该深思的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微课不仅是“鱼”,解决当下的学习困惑,它更是“渔”,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很多学生对知识总是浅尝辄止,探索欲严重缺失,教师利用微课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出学生“我要学”的欲望。这就类似于很多文章的开头一句话的作用往往是“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以此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微课也是如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按教学设计按部就班进行,即使有提问的环节,积极回答的学生也是寥寥无几。甚至有的学生知道教师终归会公布答案而懒于思考,产生学习的惰性。长此以往,学生的求知欲甚至会被这种教学模式所抹杀。而微课,可以保护乃至激发出小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生其实是好奇心最强的年龄阶段,首先,教师在微课教学中适时设疑或发问,却又不公布答案,让小学生产生“心痒”的感受从而立即去寻求答案。它避免了课堂教学的按部就班,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通过各种方式去解开疑惑。不管是搜索网上其他资源,还是咨询家长或教师,这都是学生“自我解决”的一种方式,开启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之路。其次,微课中的各个细微之处都可作为推动学生自我探究的有力武器。教师可推荐相关的书籍、视频等拓展性资源,让学生的视野平铺开来。相关的拓展资源不能只停留在语文学科的相关发散性知识上,也可涉及到历史、地理等其他相关方面的知识。因为任何一个作家或历史背景,都有可能触发到学生的兴趣点,成为学生探索欲的源泉。
  
  微课是短时有效的教学视频,它以趣味性有效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避免了课堂的冗长与枯燥。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都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通过对知识的不断构建,丰富了自身的精神世界,促进了自我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在观看微课的不断摸索中潜移默化地总结出“学什么”及“怎么学”等一系列独特的学习经验、方法及态度,从而产生一种“我要学”的效果。教育者希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甚至有的学校强制性地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必须实施杜郎口模式教学等类似这种试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看似“以学生为主体”,但却往往造成了课堂的“虚假繁荣”,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得不到培养。微课教学的最终效果不是为了让学生会背几首古诗,而是要让他根据自身的经验再去欣赏其他古诗。
  
  也就是说,微课不是为了知识本身,而是为了推动学生学会一种积极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它与现实课堂的融合势必产生 1+1>2 的效果。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