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高中语文论文

“微课”与高中语文新课程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5-20 共803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的应用
  【第一章】 “微课”运用于语文学科的策略研究绪论
  【第二章】 “微课”与高中语文新课程
  【3.1】语文“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3.2.1】 “微课”在翻转课堂上的应用
  【3.2.2】 “微课”在问题辅导方面的应用
  【3.2.3】 “微课”在知识拓展方面的应用
  【第四章】高中语文“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结语/参考文献】高中语文微课教学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微课”与高中语文新课程
  
  “微课”成为当前教育的热点,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结果,也适应了新课程的发展需求。这种引起教育界广泛关注的新型学习资源是新兴媒体应用于教学而产生的全新应用形式,“为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新的冲击。”[14]这一点在高中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尤为明显。
  
  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并非理论上预见的那么乐观,甚至远不及其它学科。所以当“微课”已悄然走进课堂时,关于“微课”应用于高中语文学科出现了两种思想倾向。一种是,一些教师认为语文学科应用“微课”资源,意义不大,甚至个别区域出现了上级布置任务,下级走走形式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这是任何新兴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惯性思维冲击的必然境遇。另外一种倾向就是认为“微课”教学可以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笔者认为这种乐观激进的态度与我国目前的教学实际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这样的断言为时尚早,甚至在草率的实践过程中容易给反对者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那么该如何去看待“微课”在语文学科的运用问题呢?我认为运用“微课”资源进行教学是教学方式的深层变革,它改变的是最基本的教育组织方式问题,所以并不应该因学科而异。但语文学科的特殊性的确在实践操作层面会遇到更多的困难,而且人文学科毕竟更注重人与人的沟通交流,所以在语文学科的“微课”应用方面,应该警惕希望用人与机器的关系完全取代人与人的关系的做法。
  
  一、网络时代运用“微课”资源的必然性
  
  网络的蔓延导致群体化的分裂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性产物。在这过程中,大群体分裂成无数个独立的小群体。已经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基础设施”的互联网使个人的自由价值得到了充分释放。而在教育领域,网络也让学习真正地成为了一种随时随地可以发生的终身行为,因此基于自主学习和移动学习的“微课”成为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微课”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应用于语文学科必然会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全新的感受。
  
  (一)网络时代下碎片化阅读方式的特点
  
  网络时代下,信息的传输量呈现出几何式的膨胀递增趋势。以手机、i Pad、电脑为代表的手持移动端也使得知识的获取更加便捷。互联网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就这样悄然而至。所谓碎片化阅读就是指“在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手机、短信、电子书、网络等电子终端接收器摄取碎片化的信息,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15]谁也无法否认人们倾向于通过手机客户端、社交媒体获取更多信息是一种时代发展趋势。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在面对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上的海量信息时人们又陷入一种选择的焦虑。我们原本想通过网络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却总是在浏览网页时不自觉地被无用信息“绑架”,应接不暇的链接随时都可能打断我们的阅读过程。浮光掠影式的阅读大行其道,虽然我们阅读的东西比以前多了,但能留在脑海中的内容却少之又少,碎片化的阅读逐渐演变成碎片化的生活。
  
  我们的学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因而,如果一个人在面对汹涌而至的信息内容时不想成为被动的接收器,就必须具备更高的理性思维和判断力。“微课”学习资源可以对学生碎片化的阅读进行良性引导。“微课”的“微”形式,满足了学生对信息进行碎片化阅读的需求,而其“课”的特质又使得学生面对海量信息不再迷茫。并且这种引导下的阅读更易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而非人云亦云,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高中生在“微课”的有效引导下会成为信息的主人而不是信息的奴隶。
  
  (二)网络时代下教育受众对象的特点
  
  正像前面所论及的内容一样,知识摄取方式的变化必然使得教育对象显现出时代的特征。
  
  1、金字塔形知识构架的崩塌 “金字塔形的知识构架,一直是传统教育所提倡的。它的核心思想是宽基础,按照学科知识体系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爬到金字塔的尖顶。”[16]然而实践证明,金字塔形的知识结构是根据教师、学校或专家学者的意见来确立的,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结构建立的,也就是说这种知识结构是来自外部而不是学习者内部的。网络时代知识爆炸、信息超载,这种按部就班式的学习模式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基础要多宽才够?如果一切从头开始循序渐进,何时才能到达知识的顶端?而且知识的碎片化也让系统化的学习越来越困难。
  
  所以网络时代中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正由“金字塔形”向“蜘蛛网形”转变。 “蜘蛛网形的知识结构是以‘我’为核心‘编织’起来的,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过程。以我为核心意味着以个人的兴趣爱好为核心,以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需要为核心,以问题解决为核心。”[17]这种“蜘蛛网形”的知识构架符合网络时代知识量激增的特点,而且也充分体现了网络时代下大群体分裂成无数独立的小群体的特征。
  
  2、 教育对象对权威的崇拜逐渐淡化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面前总是在扮演着先知先觉的权威形象。对学生而言,教师的话是不容怀疑和违背的。教材被奉为“金科玉律”.一些优秀学生的“结论”被视为“定论”,在课堂上起着“一锤定音”的作用。当我们的学生面对这一切时,怀疑没有了,创造性也没有了。学生对教师、教材和优秀学生普遍怀有一种盲目崇拜、盲目迷信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习惯于做“忠实”的听众。
  
  然而在今天的教学中,这种“忠实”的听众越来越少了。网络时代信息不断更新,网络教学资源更是丰富,无论什么知识都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得到。学生对于教师、教材、教室的依赖性越来越小。其实这种对权威的崇拜越来越淡化的现象,恰恰是个体意识的崛起的表现。罗素在《自由思想的十诫》中说,“不用盲目地崇拜任何权威,因为你总能找到相反的权威。”在网络时代,当无数千差万别的“权威”出现在学习者面前时,权威便不再存在。
  
  3、 对知识的娱乐性、趣味性有更高的要求 没有计算机的时代,学校的教学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讲授来完成的,而教师能使用的教学工具也比较有限;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只有听课、回答问题,课堂比较枯燥沉闷。网络时代下这种传统教学手段越来越暴露出很大的弊端。
  
  社会学家何帆说,“我们的孩子和我们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他们可能是网络时代的第一代‘土着',而我们都只是网络时代的’移民‘.网络一代喜欢学习和创造,但他们只对那些’酷‘的东西感兴趣。”值得反思的是,如果孩子们个个都喜欢游戏,不喜欢学习,那么是孩子们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出了问题?如果 Google 搜索引擎比老师们更了解孩子的爱好和梦想,是互联网的错误,还是老师们的耻辱?
  
  因此,教师必须要由传统的线性教学转变为非线性的资源型教学理念,借助新式的信息化、多媒体化工具,向学习者展示丰富多彩的世界。所以说,现在的学生对知识的娱乐性、趣味性有更高的要求。只有将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信息,抽象概念形象化,才能很好地完成知识的传授。时代的发展呼唤多元化的教学形式。
  
  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微课”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标准无疑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其成为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创造型人才而设定。在将这一美好的愿景变为现实的道路上,区别于传统课堂的“微课”资源为其转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一)学科特点为高中语文“微课”提供理论依据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于人际交流时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功能;而“人文性”着重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为了适应高中教育发展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以“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微课”的授课形式就是多种资源的一种整合,所以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能够获得能力上的多方面提升,这一点是不用质疑的。所以课程标准中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给“微课”走进高中的语文课堂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
  
  (二)教学要求为高中语文“微课”提供实施的前提
  
  课程标准针对教育教学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而且还提出了学校应该“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以上的内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主动的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语文学习局面。高中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改变教法,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学习、探究。还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自主写作,变“要我读、要我写”为“我要读、我要写”.最为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微课”资源的运用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其主动学习,也能最大化的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因而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为“微课”走进高中语文课堂提供了实施前提。
  
  (三)学习要求为高中语文“微课”提供实施的环境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以往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程度不强,探究和动手能力未得到发展。而课程标准则提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为此,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必修课程特别设置了“梳理探究”这一单元。例如必修一“梳理探究”单元有这样的一个内容《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这个探究角度选得很新颖,但如果我们还是一味的按照原有的教学方式去授课,一定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微课”资源的介入则会打破这种局面,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促使学生去对身边的新词新语进行梳理,进而生成观点理论,在这里“微课”的实施使得新课标中提到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达到了最大化,并且也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从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新课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为“微课”走进语文课堂提供了实施环境。
  
  (四)评价标准为高中语文“微课”提供实施可能性
  
  课程标准中关于评价要求是这样表述的,高中语文课程评价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这样的要求是希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进而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评价的多元化呼唤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而“微课”的出现恰巧体现了探寻适合于不同目的的评价手段和方法,以提高评价效率的要求。
  
  三、“微课”在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一)有纲无本:“微课”为语文回归学科带来了契机
  
  语文学科内容上的庞杂性是任何一个学科门类都不曾具有的。语文课堂,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海阔天空,百川会聚。每一次的教学改革,我们都试图还原最为纯粹的语文。然而,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推进了很多年,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师还是以传统的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授课,这显然已经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新时代学生的认知需求。将语文无限的外延限制在狭小的教室里。“微课”作为新时代信息技术,逐渐以其独有的特点促进着教学改革。
  
  “微课”内容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学生可以清晰地理解某一知识的内容。当“微课”资源逐渐丰富起来,传统教学资源与网络平台提供的海量信息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对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和按需选择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这里值得关注的一点是高中《语文读本》。新版教材除课内的教科书外,还提供了学生可在课外阅读用的 6 册《语文读本》,与教科书配套使用。《语文读本》里精心选择了一些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这些“时文”有的是课文的延伸,和教科书的内容相关;有的是古今中外的名文,供学生欣赏;有的是语言运用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史知识;还有的是听说读写方法和思维方法方面的文章。《语文读本》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课外阅读来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扩大阅读视野,提升文学素养。然而美好的愿望在面对实际教育时却出现了尴尬的局面。就笔者观察,现行高中的语文教育,由于一些客观或主观的原因,都未对《语文读本》给予它应有的重视。我认为要想让其发挥最大的价值,教师的指导与监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外的自我阅读与提升。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微课”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一线生机。“微课”可以针对《语文读本》中的作品进行阅读指导,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然后有目的的进行阅读。当然还可以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利用课堂进行分享与讨论。“微课”的运用确实给《语文读本》的良性运行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还有一点是“语文学习的本质是知行统一的过程”[18],无数事实可以说明,语文学习离不开实践运用,而我们现在很多的传统课堂就像计算机的传输信息过程中,只解决了信息的输入问题却无暇顾及甚至是忽略了输出问题。人教版的必修课本中“梳理探究”内容应该就是出于这种考虑而设置的。如果我们真的能够找到一个有效的方式就可以使学习时的输出和输入形成生生不息的循环(如下图所示)。所以笔者认为“微课”可以使学习时获得知识经验的“学”更好地与进行行为实践的“习”相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不过是个例子”.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遵循的是严格的自上而下的组织方式,这个“例子”一定渐渐被奉为圭臬,走向僵化的反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微课”在技术上是创新,在精神上倒可以说是一种向语文学科本质的回归。
  
  (二)博观约取:“微课”学习更符合高中阶段学习特点
  
  研究表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大,需要人们掌握大量的知识。而这些大都是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例如上下班坐地铁看报纸,跟同事聊天、生活问题寻求百度和 Google 帮助等等,都能对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高中生的学习也可借鉴这种学习方式,将现有的课程拆分成视频碎片,形成一个具有大量视频信息的数据库。学生需要学习相应知识时,可以像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搜索引擎一样输入关键词,随之就会出现一系列索引文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筛选自己需要的知识。这种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可以说“微课”改变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态。也使学生的语文视野得到拓展。
  
  除此,相对于小学和初中,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文化知识,思维能力也逐步成熟。一方面,高中生学习应该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强的自主性,利用“微课”去解决高中人教版选修课本的内容,会最大化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另一方面,也无可避免地出现了更大的个性差异和层级分化。“微课” 的选题一般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因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较大的驱动力。而且,学习“微课”的时间和地点可以自由选择,学生有很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即可实现。视频播放的快慢也可以进行调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速度。最后由于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较好的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将“微课”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时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根据自身的具体学习情况,利用教学视频在轻松的氛围中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这种新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究,从而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管理以及自我监督,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相长:“微课”在深层次上与新课程理念相统一
  
  “微课”是以某一学习主题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相关活动,所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更重要的是将已经脱离社会的学习活动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中,将人为孤立起来的知识回归到真实的生活源泉中,将单一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还原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微课”所设计的活动一般和现实相关,不仅是让学生提取知识,而且激励学生完成指定的任务、鼓励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本门课程的知识,也丰富了内心的情感。
  
  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简单、新颖的“微课”制作,可以使教师获得较高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是教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的体现。一线教师可以把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制作成“微课”,制作的同时就是教学反思的过程,这对于教师的业务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其次“微课”便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传播,方便了教师之间教学经验和方法的交流。教师可以从观看“微课”中得到启发,有些甚至可以照搬或者迁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广大教师可以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学情景中实现对“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从这个层面上讲,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微课”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的更本质的变化不是信息量的增加,而是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的变革,而这种变革恰恰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相契合的。
  
  综合本章所述,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来源,互联网信息系统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个性化带来便利条件。而时代的发展也定会促进教学方法上的变革。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学方式的出现。“微课”绝不仅仅是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的一种教育资源,而是网络时代的社群关系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使得个性化学习和移动性学习成为了可能。
  
  高中语文的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语文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说课程标准推崇的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过程,而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挖掘学生的潜能,并让其成为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创造性人才。这样的要求为“微课”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可以促使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突破”.
  
  总之,互联网将对教育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网络教学由影响教育观念到影响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而影响到教育的整个系统,将学校的基本功能和外延功能融为一体。这种新形式打破了沉闷的学习气氛,改变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更为顺利地理解信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而这些优势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会显得尤为突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