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初中语文论文

初中语文课文中的生命观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3-27 共370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生命观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应用探究
  【第一章】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生命观内容探析引言
  【第二章】教科书的生命观界说
  【3.1  3.2】课文主题与课文插图的生命韵味
  【3.3  3.4】人物形象的生命依托与练习中的生命追问
  【4.1】生命观的发展演变
  【4.2】生命观的轨迹探源
  【第五章】教科书的生命观反思
  【结论/参考文献】初中语文课文中的生命观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语

  生命是宝贵的,也是沉重的,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我们已然身负重责.梳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科书发展变革的历史,通过对人教版81-83版、92-95版以及10-11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所蕴含的生命观内容的探究,本研究发现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所蕴含的生命观内容各有不同,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与差异.

  从总体上看,三套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涉及到生命观内容的课文数量呈现出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的递增趋势。在反映生命观问题的丰富程度和深刻度方面,人教10-11版明显优于人教81-83版、92-95版两套老教材。人教81-83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具有明显的政治教育的痕迹,生命观的内容局限于以为国家、为共产主义牺牲生命为代价的生命境界的追求上。人教92-95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生命观继承了人教81-83版的红色革命传统,但也表现出改革时代背景之下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以及对顽强生命意志的赞颂,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生命观基调。人教10-11版初中语文教科书表现出对生命本质、生命品质和生命意义等诸多生命问题的省思,不再过分强调以牺牲奉献去追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而开始转向关注生命本身的特性,从生命的实然状态出发,探讨好好活下去的意义.从三套教科书中生命观呈现的不同特点,亦能探寻到生命观发展流变的轨迹。这种发展流变在生命观的内容选择上表现为从生命冲动转变为生命理性;在生命观的意识流向上表现为从大我到小我的转变;在生命观的表述方式上表现为从宏大叙事走向个体叙事;在生命观的呈现形态上表现为从内隐到外显的转变。社会变迁背景下价值观念的异动,教育变革进程中价值取向的调整深刻影响着教科书中生命观的发展流变.

  三套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生命观的历史性回眸与审视,一方面生动地反映并呈现时代背景和社会变迁下的生命观的发展流变,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需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更广阔的理性视野不断地重塑时代的新的生命观.回顾我国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生命观演进的历史,放眼语文教科书改革的态势,有助于我们展望未来,奠定新时期我国语文教材的思想框架.本研究只是对教科书中涉及到生命观内容的选文系统和练习系统进行分析,对练习系统的分析较为薄弱,缺少课后练习的全面剖析.由于笔者研究视野的局限,对生命观发展流变的轨迹探究,缺少更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内容材料去佐证.除此之外,本研究在建议与对策部分思考还不够深入,有待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加强.

  对于未来,笔者思考与研究的主要方向将会是梳理其他地方版本语文教科书的生命观发展流变,如苏教版、沪教版和粤教版等,将同一时期中不同地域版本的教科书与人教版教科书的生命观内容、呈现方式及发展流变进行比较,以期为教科书中生命观内容的完善与发展,为学校生命观教育和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生命观提供建设性的意见,这也正是本研究的旨趣所在.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一)著作:
  
  [1]叶澜等。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6.
  [2]罗伯特·斯莱文著。姚梅林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68.
  [3]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82.
  [4]阿普尔、史密斯主编,侯定凯译。教科书政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6]刘放桐,等.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99.
  [7]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
  [8]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78-199.
  [9]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9-135.
  [10]傅建明.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73-147.
  [11]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4.
  [12](美)内尔·诺丁斯著,侯晶晶译。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1.
  [13](德)费尔曼著,李健鸣译。生命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71.
  [14](法)柏格森著,肖韦译.创造进化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7.
  [15]安东尼·吉登斯著,李康、李猛译.社会的构成[M].北京:三联书店,1998:102.
  [16]O·F·博尔诺夫著,李其龙等译.教育人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3.
  [17]傅伟勋。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18.
  [18](法)阿尔贝特·史怀泽著,陈泽环译。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9.
  [19](美)波普诺著,李强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69-70.
  [20]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317.
  [21]康海燕.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人生观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24.
  [22]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7.
  [23]黄书光.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1-13.
  [24]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社会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5](美)M.Fullan著,武云斐译.教育变革的新意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36.
  [26]洪宗礼,柳士镇,倪文锦。母语教材研究(1)·中国百年语文课程教材的演进[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90.
  [27]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23-327.
  
  (二)期刊论文:
  
  [1]刘晓红。自恋与自贱交织--"90后"青少年生命态度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1,(8):41-43.
  [2]郑晓江。从弑亲惨案看青少年的生命教育[J].中国德育,2008,(2):71-74.
  [3]钟启泉.一纲多本:教育民主的诉求--我国教科书政策述评[J].教育发展研究,2009,(4):1-2.
  [4]郑晓江。略论生命教育事业下的生命观[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8):4.
  [5]鲜志英。解读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意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1):78-79.
  [6]文雪,扈中平。论教育的时间内涵--时间不可逆的教育意义[J].高等教育研究,2006(5):19-23.
  [7]王有升。语文教科书的社会学阐释[J].教育科学,2000(3):21-23.
  [8]顾振彪。21世纪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的改革--人教版课标《语文》(7-9)年级介绍[J].语文教学通讯,2004(7):28.
  [9]朱志勇.我国内地和台湾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社会角色的呈现[J].比较教育研究,1998(5):39-40.
  [10]邹诗鹏。三十年来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走向及其历史效应[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44.
  
  (三)学位论文:
  
  [1]李高峰.生命与死亡的双重变奏:国际视野下的生命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程会书.小学语文教材中生命意识内容缺失问题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莫莉。语文教材的生命价值观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4]王一木.儒家生命哲学与当代生命教育研究[D].南昌大学,2006.
  [5]严强强。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6]杨文英.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选文中的生命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7]李娜。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中的生命教育研究--以苏教版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1.
  [8]孙云云。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生命教育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
  
  二、外文文献:
  [1]Carol Travis,Elliot Aronson.Mistakesweremade(but not byme)Why WeJustify Foolish Beliefs,Bad Decisions,and Hurtful[M].ActsByHarcourt,Inc,2007,page13and14.
  [2]Margaret Chan.Leaping the Culture Barrier:Life Education Comes to China[J]. Drugs:education,preventionandpolicy,1999;Vol.6,327-332.
  [3]Andrew Garrard.Learning for Life,Mo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M].New York:Praeger,1992.
  [4]John G.Herlihy.The Textbookcontroversy:Issues,Aspects,and Perspectives[M]. Norwood,N.J:AblexPub.Corp,1992.
  [5]BaumeisterR.F.Meaning of Life[M].New York:The Guil ford Press,1991.
  [6]Feifel,H.(Ed.).New Meanings of Death [M].N.Y.:Mc Graw-HillBook Co.1997.
  [7]Roy Mc Conkey.Education for Life[J].British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Vol.25,55-59.
  [8]A.Barbara.Etal. Death Education:A Concern for the Living[M].Bloomington: Phi Delta Kappa Educational Foundation,1982.
  [9]Harrold,Pat.Dealing with Death Helps Us to Value Life [J].Irish 44.14(Apr2,2010):24.
  [10]Huebner,Solomon S.Human life values: Life & Health Insurance Sales138.3(Mar1995):10.
  [11]Harris,John J.The Concept of the Person and the Value of Life [M].Kennedy InstituteofEthics(GeorgetownUniversity)。KennedyInstituteofEthicsjournal9.4(December1999):293-308.
  [12]Markus, Arian. Assessing Views of Life:A Subjective Affair[J].Religious Studies39.2(Jun2003):125-14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