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初中语文论文

浅析初中语文探究性教学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2-27 共2245字
摘要

  一、浅析探究性学习的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的界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更加重视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它既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又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去研读课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因此,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逐渐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激发内在的学习动能。

  (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1.开放性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开放的,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并不硬性规定学生必须掌握什么技能或者达到什么水平;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也是开放的,教师并不限制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探究性学习将最大的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学习过程因人而异,学习效果百花齐放。

  2.自主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探究性教学模式中,学生需要依靠自己探究学习内容,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改变原来固有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体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实践性

  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在于要求学生自己去质疑、思考、解惑。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思考、探索、交流,收获才更加丰富,记忆才更加深刻,学习效果才更显着,学习能力才可以进一步提升。这也是与"灌输式"教育最明显的不同之处。

  二、浅述初中语文探究性教学的策略实践

  (一)入情入境,情境式教学在语文探究性教学的实践

  在探究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的意识。对于情境的设计,教师需要经过精心策划迎合学生的思维方式,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挖掘课文当中的典型素材,在优美的画面和旋律中,学生融入情境,边读边悟。

  以《春》这篇课文为例,在教学一开始,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名家朗读视频,学生在听完之后,满脑子都只剩下一个字--"美"!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在悠扬婉转的音乐声中反复朗读美文。在优美的画面和旋律中,学生感受春的意境,在书声琅琅的课堂中,学生体会到文章的绘景之实、神韵之清和情感之真。在优美如春的意境中,在身心享受的课堂中,学生看春、读春、悟春、写春,融入"春"中。

  (二)循疑遂思,质疑式教学在语文探究性教学的实践

  学习离不开思考,有思考,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但是多数的课文,学生往往随着阅读的推进,才会出现困惑,然后才会开始寻找不同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高他们自主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得到思维的碰撞,实现探究能力进一步的提升。

  例如,在《社戏》的教学中,教师在开展文章教学之前,可以先用图片、视频向学生展示传统的社戏场面,让学生感受到社戏的浓厚氛围。学生在观看了图片、视频之后,阅读文章中作者在北京看戏的部分,就会思索为什么人们那么喜欢社戏。接着让学生再去阅读文章中作者童年看戏的内容,使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共同寻找出社戏中"美"的地方,引申出作者想要通过对看社戏的描写,所表达出来的风景美、人情美、语言美。学生通过寻找、思考,有着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三)矛盾激趣,问题式教学在语文探究性教学的实践

  初中课本所选取的文章,大多具有丰富的哲理,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真理的探索。不少课文的学习中,有很多前后内容看似相互矛盾,但是通过细细品味,深入理解,能够发现其中的道理。教师应抓住文章中的前后矛盾之处,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迫使"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线索,形成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记忆中场景时,连续用到了"似乎"和"确凿"这两个矛盾的词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到底作者是确定,还是不确定。从"似乎"的角度来分析,作者印象中的百草园,除了野草之外,还有其他的动植物,比如菜娃,作者将它视为自己童年时的乐园。从"确凿"的角度思考,百草园现在只剩下野草了,童年的乐园也不复存在了。学生通过这两个角度的分析,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

  (四)联系实际,迁移式教学在语文探究性教学的实践

  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主观感受的过程。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会发现许多文章都是生活实际的缩影,只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调动主观情感与探究内涵相结合,就能更加深入地感作者之感,解作者之情。在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时候,教师要时刻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

  《马说》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是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虽然时代在更迭,但是人们对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渴求从未停止。教师应由千里马引发学生对"现在的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素质"的探讨,使他们各抒己见,或结合生活体验,或应经据典,在迁移思维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三、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特点各异,但它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质疑、思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精神。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要在课堂中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卢向阳。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思考[J].素质教育,2012(8)。
  [2]黎林萍。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指导方法扼谈[J].文学教育,2010(6)。
  [3]张德银。"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1)。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