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医学技术论文

不同危险等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形态及功能变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2-21 共2906字
摘要

  原发性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根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及靶器官损害等对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进行评估[2],危险性分层越高,患者未来10年内发生心血管病事件的危险性越高[1].本研究拟通过血管内-中膜厚度定量检测(quantitative intima-media thick-ness,QIMT)及动脉僵硬度定量检测(quantitative ar-tery stiffness,QAS)技术评价不同危险性分层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形态及功能变化,并分析其与危险性分层的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5月-2014年9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5例(高血压组),男150例,女105例,年龄20~90岁,中位年龄46岁;均排除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可能影响全身血管功能状态的疾病,如心律失常、恶性肿瘤化疗后等。原发性高血压诊断及危险性分层标准均参照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及2013年《2013ESH/ESC动脉高血压管理指南》[2]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为高血压;高血压危险性分层由1名资深心血管内科医师综合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后,参照上述标准完成,其中低危亚组31例,中危亚组48例,高危亚组67例,很高危亚组109例。同期选取健康体检或志愿者共7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41名,女29名,年龄21~56岁,中位年龄34岁,均经查体、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等排除心血管疾患,血压、血脂、血糖正常,无长期吸烟及饮酒史,无肿瘤、血液及内分泌等病史。

  1.2仪器与方法

  采用EsaoteMylab Twice超 声 诊 断 仪,LA523高频线阵探头,探头频率4~13MHz,配有QIMT及QAS软件。检查前嘱受检者禁茶、烟、咖啡,停用血管活性药物24h以上,检查时嘱受检者取平卧位,超声束垂直于左侧颈总动脉长轴,获得颈总动脉长轴图像,清晰显示前、后壁内-中膜。

  内-中膜厚度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测量:启动QIMT软件,将取样框置于颈总动脉杈下方1.0~1.5cm处,避开斑块,取样框宽度1.4~1.5cm,使颈总动脉位于取样框中间,固定探头,且不加压,嘱受检者屏气,系统自动测量IMT,连续稳定测量6次后,保存图像及测量结果。弹性指标测量:启动QAS软件,取与IMT测量颈总动脉相同位置,系统自动捕捉血管壁的运动轨迹,当连续稳定显示6个心动周期血管管径及其变化幅度时,保存图像及测量结果,获得僵硬度系数(α、β)、扩张性系数(distensibility coefficient,DC)、顺应性系数(compliance coefficient,CC)、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wave velocity,PWV)。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高血压不同危险性分层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各指标间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高血压组颈总动脉IMT大于对照组(P<0.001),弹性指标α、β及PWV均较对照组增大,DC及CC较对照组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表1)。

  2.2高血压不同危险性分层亚组间比较

  随危险性分层升高,高血压患者IMT、α、β及PWV呈增大趋势,DC及CC呈减小趋势,不同危险性分层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两两比较,除低危、中危两亚组间α及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外,其余各指标在不同危险性分层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2,图1、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