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医学技术论文

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磁共振成像和CT检查的价值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2-26 共2629字
摘要

  脑血管相关疾病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的关键。以往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X线数字减影,而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可进一步确认病变性质和病变部位,尤其是对某些不典型的病例,CT和MRI的运用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收集了我院2011-2014年96例MRI和CT检查材料完整的脑血管疾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收集我院2011-2014年神经内科患者96例,男61例,女35例;年龄41~77岁,平均60.6岁;脑出血34例,脑梗死53例,动脉瘤9例。所有患者均在3~15d做了MRI和CT检查。

  1.2方法。

  1.2.1CT检查采用GE64层螺旋扫描机。层厚:8mm,层间距:8mm,管电压:120kV,管电流:600~650mA,窗宽80Hu,窗位35Hu.扫描野:25cm,显示野:18~23cm,准直20mm.使用非离子对比剂,扫描范围从患者第二颈椎至颅顶。

  1.2.2MRI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1.5T超导磁共振扫描,患者取头先进,仰卧位,使用头颈联合线圈扫描,扫描序列:3D-TOF-MRA,回波时间:6.6ms,重复时间:30ms,层厚:1.0mm,层间距:0.5mm,视野360mm×360mm,矩阵256×196.扫描范围包括横断位T1WI、T2WI、FLAIR,矢状位T2WI及DWI检查。

  2结果。

  检查结果显示,34例脑出血患者中,有27例患者为基底节区脑出血,3例为小脑出血,4例为脑桥出血。53例脑梗死患者中有33例为基底节区脑梗死,6例为额顶颞枕叶梗死,5例为小脑梗死,9例为桥脑梗死。另9例患者为动脉瘤。脑血管意外患者MRI和CT阳性检出率比较(表1)。

  2.1CT表现脑出血:CT对脑实质内出血极为敏感。新鲜出血边界清楚,密度均匀,CT扫描显示大多数为圆形、椭圆形、肾形高密度影,血肿周边可见环状低密度水肿带,有明显的占位效应,急性期患者可破入脑室,表现为相应部位的高密度区。当血肿逐渐被吸收时,高密度灶会逐渐变小或变成低密度灶,增强后显示高密度环状强化。

  脑梗死:缺血性脑梗死CT扫描表现为脑内低密度影,造成这种征象的原因是脑组织缺血性水肿,新鲜梗死灶边缘不清,基底节模糊,脑沟消失,脑室脑池出现移位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出血性脑梗死在低密度梗死区见高密度影,增强后低密度区脑回状或斑片状强化。

  动脉瘤:大多数动脉瘤经CT检查后显示为边缘清楚的高密度影,注药后明显强化,常合并动脉瘤内血栓和钙化,可由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等间接表现提示。CT血管造影时可见颅底动脉环的小动脉瘤。

  2.2MRI表现脑出血:MRI检查显示T1WI呈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早期出血周围可见水肿,且会对两侧脑室和中线结构形成推压,导致移位、变形。占位效应明显存在。血肿波及小脑蚓部,四脑室显示不清,环池消失,幕上各脑室有扩张,病灶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

  脑梗死:缺血性脑梗死MRI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区,T2WI呈高信号区,形态为圆形、卵圆形或片状。其中T2WI的高信号灶随着组织内游离水含量增加而明显加强,所以,T2WI显示早期脑梗死更为敏感。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最早于脑梗死6h后在T2WI上可看到高信号灶,其临近的脑回肿胀,脑沟消失,局部供血动脉的流空现象消失而出现所谓的动脉硬化现象,T1WI上主要表现为稍低信号灶及轻微的占位效应,其征象常需缺血后12h以后才较为明显。出血性脑梗死以梗死表现为主,在亚急性期及慢性期开始阶段,出血表现T1WI上有多个分散的斑点状高信号。

  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由于存在流空效应,MRI检查时显示圆形或椭圆形的血流信号,边界清楚,瘤内若发生血栓信号可增强,MRI可对动脉瘤的部位、形态以及大小清晰显示,对3mm以上的颅内动脉瘤诊断准确性极高。

  3讨论。

  3.1CT检查的优势CT较好的综合了计算机技术和X线检查技术,可将脑组织横断面或冠状面图像清晰的呈现,其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CT设备的不断改进以及扫描技术和图像质量的不断提高,CT的应用领域日益扩大。CT具有分辨率高、方便快捷、非侵入性等特点,对颅内及颅内组织图像显示清晰,尤其是对急性出血和钙化的显示非常敏感[1].当患者由于假牙、体内骨针、佩带起搏器等因素无法进行MRI检查时,CT显得尤为重要[2].CT最常见的检查是普通扫描和平扫,扫描方式有:①横断面扫描,多用于颅脑检查。②冠状面扫描,对大脑深部、大脑凸面以及接受颅底的脑内和幕下病变显示清晰。除了上述常见CT扫描方法外,CT还用于一些特殊检查:①薄层扫描。薄层扫描是指层厚5mm以下的扫描,常用于观察病变的细节,如普通扫描由于受到伪影的干扰不能清楚的显示病灶时,薄层扫描可以减少伪影的影响,较清晰的显示病灶。②重叠扫描。这种扫描方法多用于鞍区及后颅凹肿瘤的诊断,是指依次对横断面进行扫描,层间间隔小于层厚的扫描方法。③脑池造影扫描。通过经蛛网膜下腔注入造影剂后进行扫描,这种方法可以清晰的显示脑池,还可以观察脑脊液不同时间扫描的动力变化,适用于桥小脑角区、脑干及鞍上池区域的病变[3-4].

  3.2MRI检查的优势MRI是影像学领域自CT问世以来的又一次飞跃,具有无辐射、无骨伪影的特点,对血流以及软组织的分辨率非常高[5].适用于颅内和脊髓的病变,对脑血管疾病的辅助诊断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与CT相比,MRI有以下优势:①MRI可在T2像缺血早期显示病灶的情况,脑梗死和非急性出血的敏感性要优于CT.②对颅窝尤其是脑干部位的病变显示清晰。③高场强MRI还可以清晰的显示脑出血后各种血红蛋白的演化过程。④对腔隙性梗死灶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要优于CT.⑤对脑动脉瘤、急性病毒性脑膜炎、烟雾病、海绵状血管瘤等可以通过MRI的流空效应直接显示。⑥MRI可以对血肿残腔内的含铁血黄素显示,并作出定性诊断。

  综上所述,CT和MRI在诊断脑血管相关疾病时优势各异,二者在脑血管病的诊断上不能截然分开,虽然MRI较CT在大多数脑血管病的诊断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CT检查方便、快捷,耗时短,费用低,因此,CT可作为脑血管相关疾病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再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用MRI或其他诊断技术,避免漏诊、误诊,提高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吴祥才。MSCT在脑血管病检查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49-250.

  [2]陆舜钦,程天江,付强,等。联合CT、MRI对超早期脑血管意外诊断价值[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11):87-88.

  [3]高社荣,安志卫,孙红刚。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0,26(8):792-794.

  [4]伊新岩,左锐,罗莎,等。脑血管疾病的CTA检查[J].中国保健营养,2013,3(3):136.

  [5]姚瑜。磁共振血管成像可以代替颅内动脉瘤术前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J].中华医学杂志,2011,85(24):168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