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医学技术论文

桡神经损伤应用PNF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来源:当代医学 作者:黄丽钦;罗玲华;闵珺;
发布于:2020-09-26 共4432字

  摘    要: 目的 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技术)治疗桡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桡神经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必要的内科药物治疗+基础康复训练,PNF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PNF技术治疗。治疗10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关节活动度(ROM)及判断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10周后,PNF组达优率、优良率分别为63.33%、93.33%,均高于对照组23.33%、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评分及腕关节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及腕关节ROM均高于治疗前,且PNF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NF技术治疗桡神经损伤疗效显着,扩大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同时改善感觉功能、运动功能等,增强肌肉的收缩能力,防止关节痉缩,具有良好的运用前景。

  关键词: 桡神经损伤; 基础康复训练; PNF技术;

  桡神经是由第5~8对颈神经与第1对胸神经的前支进入后束发出而形成的,是臂丛中较大的分支,当其损伤时,可导致运动障碍及机体部分感觉消退或消失。桡神经损伤是肱骨骨折后常伴的上肢神经损伤,由于桡神经的走行与分布特点,可造成肢体功能出现障碍,治疗时,需对神经进行减压,进行有效的修复,改善其运动、感觉等功能[1]。而本体感觉性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技术)是通过刺激本体的感受器来改善肌肉的收缩功能,进行肌肉主动、被动或抗阻运动,加速神经再生,使关节进行被动活动时避免肌肉萎缩、肌腱韧带挛缩等。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观察桡神经损伤应用PNF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桡神经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PNF组,每组30例。PNF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5~63岁,平均(32.25±3.47)岁;致病原因:车祸17例,烧伤4例,刀伤3例,手术损伤5例,其他1例。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3~61岁,平均(32.27±3.49)岁;致病原因:车祸16例,烧伤3例,刀伤2例,手术损伤6例,其他3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确诊;(2)患者均出现运动障碍,腕下垂和腕关节无法背伸,腕背伸<30°;(3)手指桡侧皮肤感觉多数为减退,有少数正常或缺失;(4)均存在外伤史;(5)手指掌指关节无法背伸。排除标准:(1)肌电图显示桡神经完全断裂者;(2)其他神经损伤者;(3)伴有严重心、肝疾病者;(4)脑血管病急性期者。
 

桡神经损伤应用PNF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进行内科药物治疗与基础常规康复训练。(1)内科药物治疗:入院后,具体评估患者的具体情况,肌肉注射100 mg维生素B1(常州制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1701),每天1次;口服10~20 mg维生素B6片(广东恒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0622),每天3次;注意患者伤口局部感染情况,并监测体温变化;检查血常规,了解是否受到感染,并及时进行处理;(2)肌力训练:由治疗师或健肢辅助完成,借助滑轮悬吊带、水的浮力等减轻重力进行运动,可通过沙袋、弹簧等进行抗阻运动,协调其平衡性,需避免肌肉过度疲劳;(3)关节活动度(ROM)训练:桡神经损伤后即进行腕关节、各掌指关节、指间关节的被动运动;(4)感觉刺激训练:可通过闭眼-睁眼-闭眼程序,让患者重新认识对某一特定的触觉、温度觉、定位觉等,可通过触摸物品,训练辨别能力。患者出院后,需保持正确的体位,维持有效的固定;进行严格的功能锻炼,若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1.3.2、 PNF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PNF技术治疗:主要包括皮肤刺激、最大阻力、牵伸、挤压、牵引、言语视觉刺激等,对患者的上肢进行合理的锻炼,通过反复牵拉、拮抗性反转、收缩放松、节奏型启动等技巧强化关节活动范围。皮肤刺激:治疗师的手以蚯状肌抓握,摆放于患者运动相反的方向;最大阻力:患者运动过程中,治疗师给予适宜的最大阻力;牵引与挤压:治疗师利用躯干与四肢的牵引诱发关节反射,利用对躯干和四肢关节负重来激活关节感受器;言语和视觉刺激:有效的使用语言指导和视觉反馈来诱导运动。上述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次20 min,每周5次。两组均治疗10周。

  1.4 、观察指标

  治疗10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感觉功能、ROM及判断临床疗效。其中运动功能采用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表进行判断,分为6个等级:5级为正常,4级为可独立进行运动,3级为大部分肌肉可进行抗阻力收缩,2级为近远端肌肉可收缩,1级为近端肌肉可见收缩,0级则表示无肌肉收缩。评分分别记:5分、4分、3分、2分、1分、0分。感觉功能分6个等级:5级为完全正常,4级为部分辨别觉恢复,痛觉、触觉等恢复,3级为痛觉、触觉基本恢复,2级为触觉部分恢复,1级为皮肤深感区恢复,0级则表示未恢复。评分分别记:5分、4分、3分、2分、1分、0分。使用测角计来评估患者的ROM情况。其中疗效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功能评定试用标准》[2],对伸腕、肌力、伸拇、伸指的不同程度来进行评定(1~4分),评定标准为:优(13~16分)、良(9~12分)、可(5~8分)、差(≤4分)。达优率=优/本组总例数×100%,优良率=(优+良)/本组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c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10周后,PNF组达优率、优良率分别为63.33%、93.33%,对照组达优率、优良率分别为23.33%、70.00%,PNF组达优率、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 、治疗前后两组运动、感觉功能及ROM角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评分及腕关节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评分及腕关节ROM角度均高于治疗前,且PNF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运动、感觉功能及ROM角度比较(±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运动、感觉功能及ROM角度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3 、讨论

  由于桡神经贴近肱骨,在前臂也靠近桡骨,因此机体的上肢骨折时,可同时损伤桡神经,且在骨折愈合过程中也常被埋于骨痂中,压迫桡神经,造成损伤;此外,枪弹伤、切割伤、手术等可造成直接损伤。当桡神经发生损伤时可使桡神经出现麻痹,导致上肢的各种伸肌造成瘫痪,患者的前臂伸直时无法进行旋后;手腕可出现下垂现象,且手指的关节活动出现障碍;也可造成手背桡侧半、桡侧两个半指等感觉障碍,因此需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法,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3]。桡神经损伤后,常采用手术、药物、物理等治疗方法,根据症状进行神经减压、松解或进行缝合,对神经进行修复,同时采用基础康复训练,以增加肌力,预防骨骼肌萎缩,也可通过高频电治疗来刺激肌肉神经或运动疗法保持功能位,加强关节的活动度训练,进行有效的抗阻运动,从而促进肌肉收缩,改善血循环,改善肌肉张力,有效缓解肌痉挛[4]。

  本研究结果显示,PNF组达优率、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PNF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ROM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PNF技术治疗桡神经损伤疗效显着,可使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扩大,同时改善感觉功能、运动功能等,增强肌肉的收缩能力,防止关节痉缩。PNF技术即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最早应用于脊髓灰质炎患者康复治疗中,经过临床实践的不断总结与完善,在神经肌肉疾病的康复治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PNF技术主要是通过刺激本体的感受器,促进相关肌肉的神经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加强相关肌肉的收缩能力,以此来调节神经的异常兴奋性,改变肌张力,是桡神经恢复正常的一种运动方式[5]。PNF技术主要强调本体感受器的刺激,利用运动感觉、姿势感觉等刺激活动以增强相关神经肌肉的反应来改变肌无力的状态。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利用牵引、关节压缩、施加阻力等本体感觉刺激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PNF技术将桡神经相关的功能与运动相结合起来,通过近端肌肉的扩散作用来加强远端较弱肌肉的力量,是一种以螺旋和对角线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运动技术[6]。PNF技术在40年代创立,经过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目前,此技术已经被证实可用于多种神经疾病,包括中风后偏瘫、脑瘫、脑损伤、骨关节疾病、软组织损伤等,但是在骨折未愈合或具有开放性损伤部位的患者中,不可采用牵伸手法,脑血管病急性期不可进行持续抗阻的重复收缩等,因此,临床应用时,需仔细评估患者的具体情况。

  PNF技术除了常规的阻力(增加肌力,获得运动方向感和增加活动度)、扩散与强化(使较弱的肌肉加强力量)、手法接触(通过压力增加肌肉收缩能力)、言语视觉(引导运动、增强力量)、牵引挤压(促进运动,增加关节稳定性,拉长肌肉组织)等,同时具有节奏性起始、等张组合、拮抗肌反转、反复牵拉、收缩-放松、保持-放松、重复等特殊技巧。其中节奏性起始可改善协调和运动感觉,指导患者运动,并帮助患者放松生理紧张感;等张组合可增强主动活动度,加强离心运动的控制能力;拮抗肌反转让患者对抗阻力,从而主动和被动的增强关节的活动度,加强肌肉力量,促进桡神经恢复;而反复的牵拉运动可缓和疲劳状态[7,8]。整个过程患者在主动与被动的进行训练,利于发挥患者的个人潜在能力,通过特殊技术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PNF技术是康复治疗师基本的治疗手段。除了依据人体正常发育规律训练患者外,强调身体与各个关节功能的关系,利用机体的自身特点完成康复,且整个训练过程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利于患者发挥治疗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综上所述,PNF技术治疗桡神经损伤疗效显着,可扩大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同时改善感觉功能、运动功能等,增强肌肉的收缩能力,防止关节痉缩,具有良好的运用前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石杰,袁爱红,杨骏,等.针刺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8(3):58-61.
  [2]潘达德,顾玉东,侍德,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0,16(3):130-135.
  [3]金铄,胡博,刘盛源,等.陈旧性高位桡神经损伤后对伸拇功能重建的解剖力学研究[J].当代医学,2019,25(14):56-58.
  [4]王广伟,霍力为,贺华勇,等.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垂直悬吊治疗肱骨干中上段不稳定骨折[J].中医正骨,2019,31(3):63-65,69.
  [5]李若雨,张时鸿.一例危重产科手术后桡神经损伤患者的原因分析与预防[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34(9):709-711.
  [6]郑萤萤,张洪斌,李宝石.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2):1-3.
  [7]孙孟凡,扈盛.本体感觉神经促进技术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下肢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7,39(11):834-838.
  [8]王刚,董宝强,王芳玉.针刺手阳明经筋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桡神经损伤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6):1431-1433.

作者单位:南昌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 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原文出处:黄丽钦,罗玲华,闵珺,杨小燕.PNF技术治疗桡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20,26(28):131-13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