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音乐审美期待现象的时间性(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8-18 共6081字

  三、音乐审美期待的时间性

  音乐审美期待究竟如何,我们还不能确定,但期待与时间之间的内在关联我们已经明了。音乐审美期待不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僵死的理论框架,而是具体的活生生的音乐审美经验。正如现象学家杜夫海纳谈到审美对象时所说: “审美对象的现实性只能显示,不能论证。”[7]( P. 74)源初审美经验的真实性本质上既不必也不可能去为自身的真实性而诉诸某种证明,因为相比于这种源初而直接的真实经验,一切事后的证明作为一种追加,都已太迟了,更何况,事后的证明总是要以事先的经验为条件。

  期待总是“我”的期待。这里暂且不论这个期待着的“我”是艺术家,还是欣赏者。我们要考虑的是,期待只关乎审美主体吗? 既然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本来就不可抽象地分而论之,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关注一下审美期待现象在审美对象方面的情况。一旦这样想,问题立马就出现了: 审美对象不就是被期待的对象吗? 难不成审美对象也进行期待吗?

  的确,通常所说的对象乃是被摆置于主体对面的客体。如果期待仅仅属于主体,那么我们的问题就可以得到简单的答案: 对象只是被期待的对象,而不可能去进行期待。但是,审美对象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现成客体,摆在那儿等着人们去看,去听,去欣赏。相反,审美对象具有“准主体”的身份,它不可避免地与主体相结合,塑造着审美范式的主体间性。③而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审美主体也不是现成的主体,而是在审美关系中、在与审美对象的交道中才成就为“现实的”审美主体。

  既然审美对象不是现成的客体而是一种“准主体”,那么,我们就可以坚持我们的问题: 审美对象也在期待着吗? 答案是肯定的,审美对象也在期待,作为“准主体”而期待着。“审美对象显示出一种要求,这种要求可以说是表示它的一种如同自己存在的保证的愿在。”[7]( P. 260)比如,对电视剧《大秦帝国》中的商鞅,我们一方面诚然可以说商鞅的形象是由演员王志飞诠释出来的,就是说,由王志飞的期待性领会塑造成型的,但另一方面,作为审美对象的商鞅,又何尝不是作为“准主体”在期待着像王志飞这样的演员呢?

  音乐审美期待现象中作为审美对象出场的东西被我们称为“作品”或“音乐作品”.于是,“审美对象的期待”问题也就可以表述为“音乐作品的期待”问题。音乐作品也在期待吗? 确乎如此。

  音乐作品在期待什么? 期待着被“欣赏”,被“倾听”.“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8]( P. 330)一如伯乐先行于千里马一样,欣赏或倾听也先行于作品。没有欣赏者或倾听者的音乐作品,就不成其为真正的音乐作品。其实,被欣赏、被倾听的期待,在音乐作品的“创作”之际时就已然显现了出来,包括通过作品显现出来的艺术家自己的生命期待,以及由此引发或塑形的被欣赏、被倾听的期待。

  正是在这种双重的期待中,音乐作品才真正是其所是,就是说,才抖落自己的对象性外壳而真正作为音乐作品而存 - 在。这一点极其典型地体现在音乐作品之中。“贝多芬的四重奏存放在出版社仓库里,与地窖里的马铃薯无异。”[9]( P. 3)音乐作品的独特之处就在于: 它不可能以任何“空间的”方式来提交自身,它直接就是“时间性的艺术”,也就是说,它只能以“到时”的方式给出自身---或者在音乐厅的演奏中,或者通过对储存在各种音响设备中音乐作品的聆听。海德格尔写道: “要是作品没有被创作便无法存在,因而本质上需要创作者,同样地,要是没有保存者,被创作的东西也将不能存在……只要作品是一件作品,它就总是与保存者相关涉,甚至在( 也正是在) 它只是等待保存者,恳求和期冀它们进入其真理之中的时候。”[9]( P. 54)这意味着,在音乐作品中,艺术家的期待与倾听者的期待,天然就是共属一体的。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一起手就是强烈的“命运”动机破空袭来,荡荡乎,迩而不逼,远而不携,广而不流,复而不厌,一下子就把倾听者卷进阔大而又深邃的存在之闪耀中。随着作品的深入,命运动机在作者乐思的层层递进中盘旋、激荡、奔放和轰鸣,而倾听者的生命期待,也在作品乐思的卓越引领下,顽强坚韧地向上攀升,朝四周弥漫,最终在威严而又强大、严谨而又辽阔的命运召唤中回荡不息。

  音乐作为时间性的艺术,乃是幽暗而又涌动不息的存在之绽放,是音乐家和倾听者之生命期待最赤裸的诉说。如果说,“画画着……作为如此这般的解蔽,画在场着”,[10]( P. 101)那么,作为时间性的绽出本身,音乐就音 - 乐着,它将我们直接卷入存在的涌临之中: 音符的绵绵涌动和旋律的激荡起伏,引发着我们“曾在着的”徘徊与决断、痛苦与奋争、失败与成功; 节奏的纵横捭阖和音声的高低冥迷,释放着我们“期待着的”解蔽与开放,觉醒与筹划,追寻与升腾。而就在这种曾在着 - 期待着的乐思交响之中,音乐家和倾听者直抵高远的天空和深阔的大地,直抵时间之深渊: 他们被不断重新送入诗 - 思领受的期待时刻,一波又一波,一浪又一浪……这就是音乐审美期待活生生的现 - 象,作为“事情本身”的音乐现象。它召唤着我们,期待着我们以诗 - 思的态势去不断切近它,深入它。

  参考文献:

  [1]穆旦。 穆旦诗选[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2][德]胡塞尔。 生活世界现象学[M]. 黑尔德编,倪梁康等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徐复主编。 广雅诂林[M].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4]方玉润。 诗经原始[M]. 李先耕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1986.

  [5][德]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 陈嘉映,王庆节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6]唐文明。 期待与重逢[J]. 社会科学论坛,1999( 4) .

  [7][德]杜夫海纳。 审美经验现象学[M]. 韩树站译。 北京: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8]吴楚材,吴调侯选。 古文观止( 下册) [C]. 北京: 中华书局,1959.

  [9][德]海德格尔。 林中路[M]. 孙周兴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0][德]海德格尔。 思的经验( 1910 -1976) [M]. 陈春文译。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8.

相关标签:音乐美学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