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大众审美视角《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走红的原因

来源:职大学报 作者:张兆麟
发布于:2021-11-11 共3908字

  摘    要: 文章从大众音乐审美的视域对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走红现象进行探究,针对该作品的词曲创作特点、流行传播特征以及作品的叙述性与民族性特征展开分析,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歌曲流行成因与艺术价值方面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 :     大众音乐审美;流行成因;艺术价值;

  202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一经播放就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继而成为各个媒体竞相传播、点击率极高的“爆款歌曲”。不可否认,这首歌非常符合大众的音乐审美,本文针对该作品的词曲创作特点、流行传播特征以及作品的叙述性与民族性特征展开分析,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此歌流行成因与艺术价值方面进行一些思考。

  一、文本与旋律的创作融合

  我们在这首歌曲的前奏就可以听到由新疆维吾尔族传统乐器热瓦普弹出的旋律,先入为主的少数民族元素把人们带进了美丽的新疆。当音乐进入主歌部分,从听觉上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极具中国民族色彩和西洋小调式的音乐旋律,这也就是传统五声调式的羽调式,五声调式的出现仿佛让人进入了一个熟悉的语境,增加了亲切感,本质是用汉族民歌曲调叙述发生在可可托海的凄美爱情故事。从词曲作者王琪的电视访谈中也可以了解到,他创作的初衷是要写一首具有新疆地域和民族乐器同时出现的歌曲,而爱情故事的创作也是为了更好的赋予音乐情感。

1.png

  整首作品曲式结构简单(图1),旋律朗朗上口,有通俗、易懂、易唱的特点。

  《可可托海的牧羊人》

  单二部曲式

  图1 曲式结构图

GetImg.jpg

  在旋律创作上,作者注重歌词文本中情感的呼应与叙述性的抑扬顿挫,例如“那夜的雨也没能留住你”,其中“那夜的”三个音3、2、3在不完全小节的弱拍,而音乐真正的主音是要落在下一小节的第一拍“雨”上,这是典型以歌词召唤音乐的现*写作手法,体现了歌词与音乐相互呼应的关系。[1]118紧接着情感的低落旋律随之表现出“抑”的趋势,以音阶下行7、5、3结束(谱例1)。值得注意的是演唱者在歌词“住”进行了波音的技巧处理,而5并不是小节中的强拍,演唱也是轻巧的一带而过,这种处理不仅起到了对旋律的装饰作用,同时更加明确了羽调式的调性。而类似于这样的处理也常见于中国风的流行歌曲中,如《卷珠帘》等。

  当音乐进入到B段的副歌部分旋律是“扬”,呈现音阶上行走势(谱例2)。3、5、6对应歌词中的“心上人”,也是文本中第二人称的复杂指称,更加强调了“我”对“你”的情感。[1]97“所有的消息”和“心上人”之间作者有意没有做音乐上的休止和停顿,而是顺着情感铺垫以渐强的方式直接进入到副歌部分。歌曲最后一遍反复到B段,在“心上人”之后用了“顿”,也就是演唱者把原有6上的符点音符进行了休止,这个休止的时间留给鼓做“加花”的处理,紧接着的“我在可可托海等你”把整首作品推到了尾声的高潮部分。

  “抑”与“扬”在旋律音高上的对比呼应文本修辞中的对偶,例如“那夜的雨”和“山谷的风”;“我酿的酒”与“你唱的歌”,其中“雨”的音低,“风”的音高;“酒”的音低,“歌”的音高。作者在此有意的突出了后半乐句的情感(谱例3),强调了第一人称的感受。

  这首歌曲在旋律创作上注重歌词的叙述功能,每个乐句都是从不完全小节起,在弱拍结束,在旋律和语气之间做了很好的处理,有弱起弱收的听觉感受,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叙述氛围,给这首作品赋予了更加丰富的表情。

  二、歌曲流行的传播特征

  随着音乐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多元音乐文化的融合,流行音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现代流行歌曲中普遍出现复杂的节奏型、多次的转调、超乎想象的编曲技巧,试图营造出一种高级感。《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不同于现代流行音乐编配的发展趋势,朗朗上口的旋律和凄美的爱情故事加深了人们对歌曲的印象,醇厚朴实、循规蹈矩的音乐风格反而容易引起大众的共鸣。央视春晚作为大众音乐文化的重要平台以它的导向优势和超高收视率助推了这首歌曲的走红和传播。春晚的大众文化属性也例证了这首作品合乎大众音乐审美诉求,具有当代中国大众音乐文化的“传统性”和“时代性”。[2]

  这首歌曲的受众群体有着明显的年龄分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较少受到青少年和年轻人的青睐。当代年轻人在快节奏生活和竞争激烈的内卷影响下,精神需求和音乐审美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他们对于音乐的审美诉求不再单纯迎合大众的喜好,而是更加强调个人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以及更具“现实感”的“自我”的表达。[3]商业化背景下的今天也促生出了一些明显带有商品属性却没有文化内涵的音乐产品,也有人对此有着强烈的快餐式需求,那些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的流行品种也造成了这些人精神文化需求上的盲目和选择上的困难。《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更多的迎合了中老年人和对新疆这片土地有着向往的人群。这种纯朴的音乐风格极容易与这部分人群产生共鸣,朗朗上口的旋律和诗意化的歌词文本勾勒出美丽的新疆景色和凄美的爱情故事,具有极度舒适的画面营造感,让人浮想联翩。

GetImg (1).jpg

  中华传统文化在大众审美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就有很多描写西域风情的诗词名句,往往有“神秘”“悲凉”“美酒”“美景”的元素,如诗人李白《关山月》中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中的“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又如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歌词文本中出现的“驼铃”“雪山”“戈壁”“我酿的酒”“你唱的歌”“毡房”“杏花”等元素使得叙述功能更加富有诗意,这也符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笔下的西域风情,画面感十足,合乎了人们对新疆这片土地的向往。

  三、叙述性与民族性特征

  歌名《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中出现了两个叙述要素,即地点和叙述主题以及他的职业属性。演唱者用第一人称代替曲中牧羊人展开叙述,倾诉的对象是文本中的第二人称“你”,也是“心上人”同样是从可可托海不辞而别嫁到伊犁那拉提的养蜂女,这种第二人称的复杂指称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任何一种声音指向一个“你”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召唤出无数个“你”来聆听,“你”是词作者预设的最大范围的聆听对象。[4]97歌词“他们说你嫁到了伊犁,是不是因为那里有美丽的那拉提,还是那里的杏花才能酿出你要的甜蜜。”这里出现了单显的第三人称“他们”,文本从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加强了叙述性,故事情节更加清晰。“嫁到了伊犁”强调了人物参与的变化,构成了叙述文本中“人物”与“变化”的两个要素,具有一定的伦理感受和意图目的。[4]121尾声部分的“毡房外又有驼铃声声响起,我知道那一定不是你。”与开始的“你的驼铃声仿佛还在我耳边响起,告诉我你曾来过这里。”形成兴呼,“驼铃声”作为一个符号语义关联,穿插故事始末。歌曲结尾“再没人能唱出像你那样动人的歌曲,再没有一个美丽的姑娘让我难忘记。”作者用两个“再没”加深了情感,强调了养蜂女在牧羊人心中的重要意义。

  这首歌曲在文本和编曲中也出现了很多的民族符号。例如歌词中出现了三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名“可可托海”“伊犁”和“那拉提”;与少数民族劳动生活有关的词句如“驼铃”“毡房”“我酿的酒”“你唱的歌”“那里的杏花才能酿出你要的甜蜜”;在歌曲前奏和结尾部分用到了有着明显维吾尔族音乐特点的旋律以及维吾尔族传统乐器热瓦普。这些带有民族元素的特征,是词曲作者的有意而为之,但是当歌曲进入主歌的时候我们听到了中国老百姓最为熟悉的五声调式。这种创作手法,或者说这类作品更像是汉族人民笔下的新疆少数民族爱情故事,在迎合大众审美的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勾起了听众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对新疆的向往。相较于该作品,王洛宾创作的新疆歌曲有着明显的不同,区别在于王洛宾所创作、改编的歌曲无论是歌词文本还是曲式曲调与节奏类型都是基于维吾尔族民歌特点提炼而成。例如《阿拉木汗》,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就来自于维吾尔族美女阿拉木汗招亲的故事,歌词一问一答,乐曲节奏轻快,广为流传。同样的还有《达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等作品,它们的重音往往落在最后的音节上,都采用了切分节奏,非常符合维吾尔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娱乐场景和西亚北非乐系的民歌特点。所以《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的民族性特征主要体现在编曲、配器和歌词文本中,而旋律创作上依然还是采用了传统五声调式的中国民歌写法,那么这首作品在当代媒体的流量加持下是否能成为音乐经典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四、结语

  王洛宾的很多新疆歌曲被封为经典传唱至今,甚至影响了几代人,这源于他对少数民族民歌的挖掘和多年的生活体验。而王琪作为唱作人,他的《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极具代表性的迎合了大众审美需求和音乐诉求,并借助当今主流媒体的流量助推成为了广为传唱的佳作。虽然新媒体时代给流行音乐的传播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力,但同时也要避免商业化背景下所带来的快餐式创作,这种快餐式的创作容易产生技术的堆砌和意义上的缺失。《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在当下可以说是做到了返璞归真,这个“真”恰恰就是它最大的意义与价值,也正是这个“真”迎合了大众审美诉求。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是大众审美引领了音乐创作还是音乐创作引导大众审美,我想两者之间有相互作用。希望音乐创作者们能够在新媒体时代下更好地满足和丰富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

  参考文献

  [1]陆正兰歌词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2]刘杰当代大众音乐文化在央视春晚歌曲中的体现[J]音乐创作, 2012(10):128-130.

  [3]段永慧“听什么歌都像在唱自己" :新媒体时代大众音乐审美特征解析[J]音乐创作, 2020(6):153-157.

  [4]陆正兰歌词艺术十二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原文出处:张兆麟.大众音乐审美视域下的歌曲流行成因[J].职大学报,2021(05):14-1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