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雷振邦影视歌曲分析及演唱艺术处理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09-23 共789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雷振邦影视歌曲演唱特点研究
【引言 第一章】雷振邦生平及影视歌曲作品概况
【第二章】雷振邦影视歌曲的艺术特征
【第三章】 雷振邦影视歌曲分析及演唱艺术处理
【第四章】雷振邦影视歌曲对于当代影视歌曲创作的影响
【结语/参考文献】雷振邦影视歌曲表演形式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3、雷振邦影视歌曲分析及演唱艺术处理
  
  3.1 新疆塔吉克民歌风格的影视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3.1.1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创作背景
  
  3.1.1.1 电影背景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主题曲,词、曲均由雷振邦创作,也是整部电影的主题旋律。《冰山上的来客》拍摄于 1963 年,电影主线虽然是反敌特的,但是男主人公阿米尔与女主人公古兰丹姆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才是这部电影的亮点。歌曲中的花儿是冰山上的雪莲,象征着二人冰清玉洁的爱情,花朵的红、鲜寓意着心目中的情人永远的美好。电影将故事背景放置于广阔无垠、人烟稀少的天山地区,似可窥见美好爱情的不易。尤其是在刚刚解放、封建农奴制依然浓厚的偏远地区,人们对于自由和爱情的渴望更加强烈。黑白色冰冷基调的银幕与男女主人公充满暖意的爱情故事形成强烈的反差,特务的诡计和残忍的手段与热烈欢快的歌舞形成反衬,却极好的衬托了爱情的坚贞不渝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1.1.2 人文背景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具有典型的西部草原民族的音乐风格。草原民族地域辽阔,民风朴实而爽朗。一望无垠的草地、冰山、戈壁滩造就了他们宽广的胸怀和长袖善舞的音乐细胞。想起维吾尔、塔吉克这些马背民族乐曲的时候,我们首先都会想到他们那极具特色的乐器,以及那些能歌善舞的姑娘们。自古以来,那里就是传统民乐孕育的故乡,而不同区域的音乐却各有所不同。或嘹亮高亢,或辽阔睥睨。就其共同点来说,他们都是在劳动中自然形成,都同样有着丰富的调式和具浓郁的历史风情。这些民族在历次迁徙中沉淀下来的音乐风情万种,兼具欧亚两种习俗的民族特性使他们的音乐也带有强烈的异域风格,欧亚混合调式为主体的音乐风与波斯阿拉伯乐系相近。《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是这样一种风格的歌曲,在电影中的贯穿凸显了电影主题。
  
  3.1.1.3 剧情背景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整首曲调出现在电影剧情展开的开始不久。新战士阿米尔在跟排长参加一次婚宴时看到了貌美如花的新娘,使他想起了寄寓心中良久的那位美丽的姑娘--古兰丹姆。镜头穿插回到那一段难忘的经历:阿米尔与古兰丹姆青梅竹马,但是贫穷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凄苦,古兰丹姆的叔叔要把妹妹卖掉,阿米尔捧着硬币想抢先把心爱的古兰丹姆买下来,但未能如愿,两人从此隔望天涯。这一场景一开始便有了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虽然赞美之词溢于言表,但其中的凄凉也一样令人落泪。雷振邦在创作这里的场景音乐时想到了在塔吉克族广泛流传的故事《古丽碧塔》,与此处情境如出一辙,便借用了《古丽碧塔》的音调创编成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3.1.2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音乐分析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带有较为鲜明的阿拉伯音乐风格,构成音乐语言的特有调式音阶在叙事风格上自成一体,透露出深深的忧郁气质。这首歌曲在结构上属于短小的一段体结构,四个乐句有长有短,长短交错的乐句容易给人一种抑扬顿挫的感受,浪漫不失雅致,似乎让人看到善舞民族优雅的步履和甜美的笑意。
  
  雷振邦在影片的开始时候,采用一首采风时记录的牧歌,从而展开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在以后的日子里,创作回忆中,雷振邦说:‘《冰山上的来客》开头需一种能够让人感觉幅员辽阔的样子,所以有一次我去塔什库尔干地区寻求灵感,遇到一位年龄很大的牧羊人,在山脚下驱鞭高唱,所以我称这首歌是牧羊人之歌,虽然曲调十分的简单,但是却非常辽阔,我感到它很适合用来表现帕米尔高原的气势。“片中音乐还展现了当地乐器一种十分特殊的魅力。它也是我国一个以牧业为主的少数名族,他们同样生活在高原之上。他们很有特色的民族乐器,可能大家都没听说过鹰笛和热瓦埔,电影中假古兰丹姆结婚那场戏的音乐,就是由热瓦埔来独自的完成演奏的,音色虽然十分的简单,但是却能表达,那种非常丰富的情感,塔吉克民族的民风中包含了音乐的韵味,所以整个电影中音乐和故事的情节结合得相当完美。雷振邦曾经说过:”这段音乐的节拍是八分之三的,乐团排练时,一直不能过关,但是经过了不断地练习最后终于达到了理想中的效果,真的是很难的。“从音组织来看,4、7、#5、#6 四个音对旋律主题以及音乐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每个乐句的抒情和叙事都在这四个音的影响下有节律的运动,而且常出现在重节拍上以突显这些音的重要性以促使音乐在有组织的调式音阶内呈限制性游移。
  
  从节奏来看,大切分、小附点、后十六节奏同样对歌曲风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它们呈均匀分布的态势紧紧掌控着音符流动的速率。虽然这些节奏较为短促,但有节制的使用和缓慢的速度使旋律有张有弛,充满张力。
  
  图 3-1 是歌曲的前两句,每一句有 4 个小节。第一句起止都在羽音上,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为问句的铺设奠定了基础。第二句续接了第一句旋律的惯性发展,从一级音逐渐级进下行,落于调式主音。两句的共同特点是在句尾出现的长音,每个音都保持了三拍的长度,与前面紧凑的节奏形成明显的对比,加强了反问的语气,也增加了乐器的飘逸悠扬,这与草原长调的气质有些类似。
  
  图 3-2 是歌曲的第三、第四乐句,每个乐句都有 6 个小节。第三语句开始两小节是在第二乐句低音区后的七度反高,赞美之意油然而生。这两小节宽舒的节奏也为后面的赞美和抒情提供了足够的空间。3-6 小节的旋律一直在高音区级进徘徊,其中第 5、6 小节是第 3、4 小节的分裂重组,巩固和加强语气。句尾落于八分音符的”7“,并于一个八分休止符上骤然停歇,为第四语句语气归于平淡做了缓冲。第四乐句旋律再次回到中音区运行,旋律织体形态是第一、第二乐句的综合,不仅回到了第一二句的问题,而且起到前后遥想呼应的作用。
  
  3.1.3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演唱特点
  
  塔吉克民族民歌如同新疆民歌一样既有欢快华丽的麦西来普,也有长于抒情与蒙古族长调般的民歌。中亚民族的民歌有特殊的气质,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常年的漂泊使他们的民歌兼有欢快华丽和飘逸、凄楚双重特性。《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属于后者,它在赞美爱情的同时有感叹爱情之艰难。雷振邦依照《古丽碧塔》的音调,对这首曲子进行了一些延伸,刻意调慢了其节奏来营造一种舒缓而深沉的氛围,以配合电影剧情的发展。大家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曲子展现出来塔吉克民族的异域风情,而在歌词上更是往复叹咏,用一系列比喻来加深忧郁、悲伤的氛围。另外,这首歌带有明显的民乐色彩,用清新自然的前调吸引了观众,但是总体格调却又沉重而悲切。以异乡异国的情调来勾起人心底那一丝忧愁和怀念,给人一种惆怅的感动。
  
  长影着名男高音歌唱家李世荣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唱,他富有感染力的演唱受到人们的赞赏。根据李世荣演唱中的表现,我们总结出:为了适应歌曲意境的需要,演唱者在演唱这首歌曲时首先要注意音量的把握,低回缠绵的曲调无须放大音量,在控制好音量的同时要注意面部表情的适时表达,既要彰显出”歌唱性“的意味,还要表达出歌曲情感的波折和来之不易。从气息上来说,歌曲的第一、二句气息要收紧,把控住歌词意境的平淡不惊,第三句稍微放开,以便使歌曲旋律在向高音区冲击中获得足够的气息支撑,第四句则应再次收紧以配合旋律的下行。在咬字上,即便这首歌曲不宜太过”腔圆“,但咬字吐字依然应该苍劲有力,内敛不失豪放,压制不失激情,牙关、上口盖在含蓄收拢的同时要让歌词在口内清晰的迸发出来。做到这三点,整首歌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情感才能真挚流露。
  
  3.2 广西壮族地区山歌特色的影视歌曲--《只有山歌敬亲人》
  
  3.2.1 《只有山歌敬亲人》创作背景
  
  3.2.1.1 电影背景
  
  1958 年的春天,一次机缘巧合,作家乔羽来到广西采风后,萌发了拍一部刘三姐的电影的想法。正巧的是长春的相关领导对于刘三姐这个传说也是十分的感兴趣,于是他们便一同找到了大导演苏里。经过讨论,苏里也非常愿意参加进来,片写信告诉乔羽,最后乔羽建议苏里,亲自来广西来亲眼看看地方表演的《刘三姐》。所以苏里便拉上雷振邦一起到了广西。
  
  但是到了当地,并且看了一些刘三姐的地方戏之后,苏里觉得十分失望,觉得还是缺少韵味,跟之前的”花旦戏“一样。如果按照原来的来拍,显得很小气,而且其中的唱词太平凡了,要想能够拍成电影,就一定要花大力气进行改变重新创作才行。
  
  就在大家为如何才能更好拍摄出这个影片的时候,《五朵金花》在全国上演后引起的人们强烈的共鸣,从而给了雷振邦一种启发:虽然说在《五朵金花》中的对唱的分量并不重,但却产生了让人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给人留下的是一种十分深刻的印象。于是,雷振邦决定要在《刘三姐》中全部采用歌曲对唱的方式的想法。雷振邦于是向乔羽谈出自己的想法,本以为会反对。没想到乔羽交口称赞。加上乔羽本身有着十分扎实的古典文学功底,经过不懈的努力,一口气为《刘三姐》创作了成百上千句让人难忘的词句。
  
  再重新拿到歌词后,雷振邦并没有直接去动手卸去。而是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几乎将整个广西都跑遍,搜集到让人震惊的 1000 多首民歌,然后再根据影片《刘三姐》的需要,提炼出这些民歌中的精华,创作出让人无法忘记的歌曲。
  
  电影《刘三姐》拍摄于 1960 年,电影拍摄的动机与 1959 年新中国成立 10周年文艺工作者为新中国献礼有关。当时素有”歌海“之称的广西壮乡根据民间广泛流传的刘三姐故事编排了多种戏剧形式的《刘三姐》引起关注,在音乐家乔羽、导演苏里的促成之下,这部电影最终问世。《刘三姐》是我国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电影依托风光秀丽的八桂山水拍摄而成,刘三姐这一名满壮乡的歌仙用她的勇敢、善良以及歌声汇织成故事的主线,成为当时最富盛名的电影故事片,获得无数赞誉和褒奖。电影中带有浓郁壮乡气息的音乐为电影增色不少,《只有山歌敬亲人》这首歌就是其中的代表,传唱至今一直久盛不衰。
  
  3.2.1.2 人文背景
  
  八桂之地素有”十万大山“之称,山水相映勾勒成美丽如画的南国风景。生活此处的壮族人民一直以来都以”善歌“着称,壮乡因此也素有”歌海“的盛名。这里的山歌历史悠久,生活在这里的壮民几乎每个人都能张嘴就来,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美丽的风光、朴实的壮乡孕育出了结构短小、韵味和谐、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山歌。壮族歌谣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反映出了壮乡生活的不同侧面。壮歌的特点有一挥而就、出口成章,每逢歌圩和重要节日,壮族对歌便成了一道风景,对歌的结果促成了歌王的产生,壮乡歌王十里八村都有,刘三姐作为歌王中的佼佼者被誉为歌仙也就不足为奇了。电影中刘三姐唱的歌曲《只有山歌敬亲人》就是流传当地的一首原生民歌,是成千上万壮乡山歌中的一首,在雷振邦的笔下将它的旋律改造的更加优美和富有山水气息。
  
  3.2.1.3 剧情背景
  
  歌曲《只有山歌敬亲人》词乔羽、曲雷振邦,这首歌出现在电影的开头片段,刘三姐被恶霸迫害跳江,流露他乡,后遇好心的阿牛哥和李老头将其收留。刘三姐的大名早被当地人所知,大家听说刘三姐来了,十里八乡喜欢山歌的人都慕名去看望刘三姐。彼时三姐的哥哥正好寻下落不明的妹妹到此,恰遇有缘人得知了刘三姐的下落,便随人流一起去找妹妹。这时电影设置了刘三姐感谢老乡盛情的场景,这首歌曲就是在这个场景中演唱的,歌声中饱含谢意,与老乡的一唱一和相映成辉。雷振邦在处理这个场景时的音乐时,特意保留了这首歌曲的原汁原味,虽然旋律中增添了不少的带有装饰性的音符,但更增加了这首歌曲的柔美婉转,加强了抒情性,与”感谢“主题相契合。
  
  3.2.2 《只有山歌敬亲人》的音乐分析
  
  《只有山歌敬亲人》曲调明亮、节奏舒缓,充满深情厚谊。全曲在 C 宫调式运行。歌曲结构短小精悍,属多段歌词的分节歌形式。歌曲整体可分为两个乐段,第一段是是歌曲的主题,属于”领唱“的部分:
这一段包括四个小的乐句,第一乐句较短,只包括两个小节,但句尾处的大附点重拍有意拖长,实是弓满箭紧,蓄意待发。其后三个乐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将满腹的深情尽意倾斜。每句结尾的四个音 2-2-6.-1 有起承转合的意味,商羽级进下行四度回旋三度结束主音既是整个旋律级进为主的音符运行模式,又呈现曲折递进的旋律整体形态。从旋律构成来看,音符在舒缓级进中簇成密集的织体,后十六、四十六分节奏音型将这些密集的音符穿插在一起,保证了情感的厚度,舒缓的节律又充满弹性的将这些情感不紧不慢的倾斜出来,再加上旋律在中高引起运行的优势,感情变成激情,完满的表达了刘三姐当时的心境和反客为主的电影情境。
  
  第二段亦有四个短小的乐句构成,与领唱形成应和。从歌词上看四句之间有明确的句读,但第一、三句的尾音有意与后一句形成不离不弃、无法割舍的关联。从织体形态来看,应和的这一段与领唱的第一段存在明显的不同。第二段稀疏有致的音符将句意无限的拉宽,听起来同样是赞美附和,但情感较第一段更加宽广、厚实。两段旋律的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是领和之间形成情感抒发上的错落有致,而且不同的应答方式将主客体之间的不同情感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构思巧妙,巧夺天工,为电影剧情的深入展开奠定了扎实的基调,也为歌曲本身平添了魅力。
  
  3.2.3 《只有山歌敬亲人》的演唱特点
  
  《只有山歌敬亲人》(又名《多谢了》)曾被多名着名演唱家演绎过,但不管怎么演绎,电影中”刘三姐“的第一次演绎总为后来者提供了许许多多借鉴的蓝本。细如流水却又坚实明亮的声音在故事情节的铺陈中娓娓道来,饱含深意而又自然得体,唱出了一代歌仙的风范。在演唱这首歌时声音明亮但不能过于高亢,委婉又不能低沉,声音和气息的控制及咬字的清晰都对演唱这首歌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演唱这首歌曲时不能忘记刘三姐人物形象的塑造,朴实而又泼辣、果敢的人物性格要通过歌曲旋律的字句揣摩才能刻画出来。
  
  另外还要注意这首歌曲的人文背景因素,壮族山歌曲调悠扬,直叙胸臆,电影中的音乐设置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包括电影中的演员使用的大多都是本土演员,尤其是刘三姐的扮演着黄婉秋更是当代有名的戏剧演员,她在演唱这首歌时不仅保证了这首歌的原汁原味,且在角色扮演上更富有本土特色,字里行间的乡音乡情浓厚,音符间随处可见的装饰音为旋律平添了一丝妩媚,这些因素都是这首歌曲演绎需要注意的问题。
  
  3.3 云南拉祜族民俗风情的影视歌曲--《婚誓》
  
  3.3.1《婚誓》的创作背景
  
  3.3.1.1 电影背景
  
  《婚誓》是电影《芦笙恋歌》的主题曲,表达了男女倾慕、互表心扉的爱情故事。《芦笙恋歌》拍摄于 1957 年,反映的是拉祜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国民党反动派做斗争的故事,高度赞扬了拉祜族人民的勤劳善良又嫉恶如仇。电影中的男主角扎妥是一名勇敢的猎手,爱上了年轻漂亮的姑娘娜娃,两人互生爱慕,日久生情。可美好的一切随着国民党匪徒的到来变为虚幻,娜娃在阿七爹的带领下背井离乡,而扎妥则逃进深山老林过起了野人般的生活,一对幸福、美好的恋人从此天涯两隔。全国解放后,地质勘探队偶尔发现了扎妥的行踪,但此时的扎妥已经性情大变,对外界产生强烈的抵抗感。这时,娜娃出现在屏幕中,她拿起芦笙吹奏起两人曾经定情时的恋歌《婚誓》,才最终将扎妥拉回到现实,幸福的场景再次涌现。
  
  3.3.1.2 人文背景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也是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彝、白、傣、哈尼、阿昌、蒙古、崩龙、独龙、普米、壮、苗、僳僳、佤、回、纳西、拉祜、景颇、瑶、藏、布朗等二十多个民族呈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生活在这里。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歌是必不可少的生活情节,情歌、劳动歌、风俗歌、酒歌、婚嫁歌等各种题材的歌曲形式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拉祜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属古羌族的一支,有语言无文字,民歌便成了他们记录生活、历史的载体。
  
  他们到宋代末期才在今天的聚居地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活生产模式。因为是迁徙民族,他们既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特性,也有南方稻作文化的特征。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古老民族逐渐适应了热带、亚热带的气候和环境而产生了独具特色的人文习俗,从他们的民歌中能够清晰听到这一地域民歌所具有的典型特征。
  
  3.3.1.3 剧情背景
  
  《婚誓》的词由雷振邦、于彦夫共同创作,实是流行于拉祜族的一首悠久的葫芦丝乐曲。乐曲主题第一次出现在一次盛大的拉祜族节日上,扎妥与娜娃一见钟情,互生爱意,在窃窃私语中私定钟情。后在阿七爹的极力撮合下,两人最终完成了”婚誓“.歌曲的第一次出现就在婚誓之后,两人相偎于泉边用对唱的方式表达对对方的爱恋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葫芦丝、芭蕉叶见证了他们的美好爱情,他们用优美的歌曲互诉衷肠,《婚誓》出现在这一情境中恰到好处,既呈现了电影的主题,又成了电影剧情发展的转折点。直到电影最后这首熟悉的乐曲再次响起时,那些经历了困苦和磨难的人们怎能不受感染?所以说,《婚誓》这首歌曲在电影中实是点睛之笔,编排得当,为剧情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3.2 《婚誓》的音乐分析
  
  《婚誓》是根据云南拉祜族民歌改编而成,曲风高亢明朗、旋律朴实,节奏舒缓。歌曲整体结构为一段体,由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组成。旋律在三拍子节奏的引导下舒展而悠扬,充满爱情的喜悦。
  
  图 3-5 为歌曲的第一句,也是主题句,八分音符为主体的节奏中偶或插入附点节奏,以拉伸旋律的表情叙事功能。音符运动以级进为主,最大的音程跨度为五度,但前倚音的插入拉短了音符间的疏远感。稀疏分布的音符使旋律形态看起来简洁明朗,匀速运动的旋律在平淡不惊中折射出朴实无华的情感表白。
  
  图 3-6 为歌曲的第二乐句,是第一语句的进一步展开。前两小节构成乐节旋律由低到高级进攀升,第三小节顺承第二小节级进下行,而第四小节通过一个四度跳进再此攀高,异军突起。简短的四个小节构成的乐句形成整体上的波浪状起伏,以体现歌曲细腻婉转的意境。
  
  图 3-7 为歌曲的第三乐句,是整体结构中的转折句,四个小节的简短乐句的音域却有八度之宽。乐句中的旋律运行模式与第二句相似,从第一小节的低音区一直攀升至第三小节的高音 6 上,然后音程五度下降后再次攀升至高点,为第四句的回归准备了充分的空间。
  
  第四乐句是歌曲的最长句,乐句内部通过长音停留扩充了长度。开始两小节在角音上停留六拍,欲言又止。随之而起的第三小节似乎有回到歌曲整体节律之意,但第四小节出现的三拍停留再次将意境拉伸至远处,望眼欲穿。第六小节通过一个六度向低音区的转折级进盘旋至主音结束。
  
  整首歌曲旋律以在高音区运行为主,突出乐曲明朗的风格。句尾都用使用长音,加强了乐句表情的绵延和柔韧。第一、第二乐句尾音形成先下后上的五度回应,第三、第四乐句形成先上后下的呼应。而歌曲的首尾两句同样保持了四度的呼应,由此而构成的乐句关系使旋律一直处于叙事中的前后倚重,相互应答,保证了乐曲的完整性和紧密性。乐句中偶然出现的音程大跳起到调节旋律韵味的作用,增加了跌宕起伏的棱角感。
  
  3.3.3 主题曲《婚誓》的演唱特点
  
  云南各民族民歌所表现的内容十分具有特色,不管是民族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还是生活中的琐碎的婚丧礼俗,几乎只要是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一切可以歌唱的事物,在民歌中都一定会有生动的反映。①拉祜族民歌《婚誓》表达的就是男女从相遇、相知到相恋、相爱的真挚情感,它把拉祜族青年的爱情观完美的揭示出来。
  
  歌曲《婚誓》的曲风明朗,是区别与以上两首歌曲的明显特征。它与《只有山歌敬亲人》有着同样柔美的曲调,但《婚誓》较之后者更加质朴、大胆,没有华丽的装饰,也没有复杂的节奏,从而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加直白、果敢。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与之相比曲风明显不同,体现出南北人文环境下的民歌特性的迥异,《婚誓》明朗的风格是前者所没有的,当然,两者囿于剧情的需要在意境表达上需要各取所需,但同样表达的爱情主题出现在电影的不同剧情中依然显示出整体上的风格差异,因而对歌唱者对歌曲情境的把握提出的要求也就不尽相同。但对表演者而言,演唱《婚誓》相对要简单一些,舒缓匀速和不加修饰的节奏无须紧凑的气息控制,只要有足够的气息支撑就可以把明亮的音色表达出来,唱出它的明朗和喜悦就可以完整的把握住歌曲的意境。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