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音乐教育的本质及特征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21 共810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音乐教育对人全面成长的价值探究
  【第一章】音乐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作用探析绪论
  【第二章】音乐教育的本质及特征
  【第三章】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精神本质
  【第四章】音乐教育的作用
  【结语/参考文献】人的全面发展中音乐教育的功能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音乐教育的本质及特征

  2.1 音乐教育的本质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是以音乐艺术和审美艺术为核心的教育形式。

  它是一种艺术教育,属于美育教育的范畴,是我国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一方面具有教育功能,与学校的智育、体育一样,是受教育者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系统性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关于这一点,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过很多精辟的论述。18 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席勒就明确指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之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一方面呢,音乐教育也有自己的功能和用途。它以音乐审美活动为核心,通过音乐审美教育的艺术唤醒学生,培养受教育者感觉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智力和心理、身体健康得到全面的发展。

  2.2 音乐教育的特征

  音乐教育的本质和特征是分不开的。本质是大自然固有的规律,特征是外在性质的表现。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主体、形象、情感、愉悦、实践性的基本特征。

  2.2.1 音乐教育的主体性

  音乐艺术具有主体性特点,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而是融入了表演主体和创作主体等情感。音乐教育具有主体性特点,一方面是,音乐教育不仅要适应人的对真理的追求,让人的情感得以在家庭伦理、兴趣的认识了解、理想的憧憬与审美的体验中获得极大的满足。由于自己的选择得到了实施,个体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人们感受不到总体在控制、主宰,而是个体主动寻找建立总体,人便产生了自主的优越感和幸福感。

  另一方面,音乐教育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在所有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参与和实践的主体,这就决定了,学生不是简单的听、学、唱,而是创造音乐、享受美感、愉悦身心、展示才艺、品评鉴赏的过程。音乐教育的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是不会改变的。

  2.2.2 音乐教育的形象性

  音乐教育是基于一定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而音乐则是通过感知、想象、联想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构成了有着音乐想法和感受的独特音乐形象、具有审美价值。

  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它不是借助理论灌输、道德解释、概念图解和逻辑推理来完成教育过程,而是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和声音来培养人的芳情雅趣。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的美,依靠艺术的声音来表现,成就了大美的音乐。音乐教育反映了形象性的特点,是由于形象性有助于受教育者理解,欣赏和评价音乐的感受,所以在音乐教育的方法手段上,努力摸索视觉和听觉等方面的经验。利用意象和联想等手段,实现了对音乐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

  2.2.3 音乐教育的情感性

  音乐不是事物本身的性能,而是直接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世界,它的真诚和生动的情感在人的心里的波动,比其他艺术形式更直接的打动人的内心,这种以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具有情感性的特征。

  音乐教育是一个充分展示音乐美的过程,美妙动听的声音进入大脑,必然激起一系列积极健康的心理反应,受教育者会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感想,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审视音乐的神奇和美,心灵进入一种纯洁芬芳的境界,使情感和灵魂得到升华,产生一种微妙的精神力量。音乐教育中,音乐的美虽然不能直接提升人的品味,但通过对人心灵的涵养和情趣的熏陶,让人觉得如沐春风,从而激励和愉悦人。

  2.2.4 音乐教育的愉悦性

  音乐能带给人愉悦感是通过听觉的审美兴趣产生的,它是审美经验,审美享受的心理反应。

  在音乐教育中,愉悦性可能是构成审美的一种本质力量,音乐以其优美的音乐旋律吸引打动人,使人陶醉,使人的整个心灵得到自由,处在一个和谐自由的状态,在音乐的审美实践中,音乐的美是悦耳的、使人的听觉感到耳目一新,进而让人愉悦,使人的情感得到自由与满足,并从音乐形象中获得人们对美的感知、领悟和理解。

  2.2.5 音乐教育的实践性

  音乐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特别注意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的参与性,并鼓励学生对音乐做出积极的回应,社会需求是学校生存的基础,音乐教育走向社会化,为了适应社会化的快速发展,学校应该改进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学校应该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音乐教育者在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首先,集体唱歌练习,其次要组织合唱、合奏,舞蹈队,歌曲主创团队,开展音乐表演、音乐欣赏、歌唱比赛等活动,再有就是培养一些具备音乐天赋的歌唱人才,更多的参与到社会音乐实践当中。音乐社会实践与音乐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又不等同于课堂教学。它能让学生把从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课外的社会实践当中,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越多的参与音乐社会实践,获得的实践经验就越多,越能更好的掌握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

  2.3 音乐教育的育人作用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载体,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培养人的美感素养的教育实践活动。音乐教育具有普遍适用意义,它可以使受教育者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提高人文道德修养、完善自身综合素质、砥砺人生品格、成为对祖国、对人民有用之才。纵观人类音乐教育的历史,音乐教育在人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本身,音乐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紧密相关。音乐教育不等同于艺术教育、也不等同于美育,音乐教育是以音乐培养人的教育活动,它有区别于其他教育的独特性,以自身独有的形式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2.3.1 道德情操的陶冶作用

  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陶冶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

  音乐是人类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反映在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上,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人类道德品质的一种体现。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使受教育者有着丰富的审美感受,崇高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判断,使其在精神和心理上得到充分的和谐与统一。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它的意义所在。借助音乐教育,我们可以唤起受教育者对美好人生和世界的热爱,不断激发其情感中的真善美,准确识别假丑恶,使精神得到升华。

  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美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比如美术课的祖国大好江山的名画作品欣赏,政治课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谆谆教诲,语文课上的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等等,这都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美育的手段与途径。而在所有美育教育中,音乐教育发挥着自己独有的作用。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审美性,音乐教育的教材,都是从古今中外和现实的精神世界中挑选的优秀作品,音乐教育不是表现是的事物本身,而是要表达人的感情,这种感情是灵活、细腻的,所以音乐教育更容易让受教育者产生审美的愉悦情感,从而积极的接受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感,通过音乐旋律精准生动的波动人的心弦,这比其他艺术教育形式更来的有力、直接。因此,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是任何一种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情感作为基础的宣扬就会变得无聊和乏味。而音乐教育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感情基础,因为音乐不是靠强制的方式,而是依靠优美动听的旋律本身发挥着特有的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音乐的德育教化作用,《乐记》中记载:"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先王为之乐也以法治也,善刚形象德矣。"这说明,乐如果用的得当,就能使人们的行为品性符合伦理道德要求,便也是治理人民的一种方法了。孔子也特别重视音乐对人的道德感化功能,他曾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认为人们掌握音乐的目的并不是"极口附耳目之谈",而是为了抒发思想感情,陶冶情操。大文豪托尔斯泰说,他能从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中,听到俄罗斯最底层人民的声音,他感动的凄然泪下,这些都足以说明音乐能够影响人们的道德情感。
  
  音乐并不能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可是人们的生活却离不开音乐,正如富裕的人有忧愁、饥寒的人也有欢乐一样,人非花草,是有情感的,可以通过音乐自然的把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感受结合起来,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世界。大部分的音乐活动都是采取集体形式,从小参加集体音乐活动,器乐合奏类的音乐游戏,都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协作的精神。优秀的民族音乐,渗透着民族的文化精髓,学习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江山的爱国情感,听过古词《满江红》的人,无不被其爱国情感所震感,听过《琴曲》的人,无不被其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所感染。

  总之,音乐教育使人精神上得到启迪和滋养,在美妙的音乐熏陶下,培养出健康的审美情操和审美情趣,是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和谐。社会的发展取决于人的全面发展,人们的文明的进步更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共同进步的结果,我们要通过音乐能使人陶冶、净化心灵,使人和谐全面的发展,提高全民素质,从而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3.2 非逻辑性思维的诱导作用

  非逻辑思维通常是指无法运用逻辑程序来解释和说明的那部分思维活动。

  主要表现在直觉、灵感、想象力等形式。人们普遍认为,它在创造思维的关键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具有丰富经验的科学家,他们认为思维由经验材料到理论的飞跃环节并不是通过逻辑的桥梁,而是凭借着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来实现。

  音乐是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一种艺术审美活动。音乐可以启迪智慧、诱发人的想象力,激发人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激发人的思维联想,参与到完善人的创造能力活动中。

  戈登·德莱顿(Gorden Dryden)和珍妮特·沃斯(Jeanuette Vos)一起完成的《学习的革命》中,从解剖生理的角度指出要开发人的右脑,他们认为左脑掌管着人的抽象思维:以语言、逻辑、理解、计算功能为主,而右脑掌管着音乐、形象、记忆和创造思维。学习音乐,无论是声乐演唱还是器乐演奏,都需要动耳、动眼、动手、动口等行为和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活动的配合,这种复杂的活动,可以最大限度的开发右脑的生理机能,使人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协调运作,充分发挥人的大脑功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如果在大脑皮层某个部位长期处于一个兴奋的状态,那么就会引起因疲劳转化为抑制,降低工作效率,如果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听听音乐,就会使紧张的大脑得到休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字母、一把是数字、一把就是音符。
  
  "这句话高度评价了音乐在开发人类智慧方面的重要作用。主张胎教的教育家们,对胎儿的教育就是从听轻音乐开始的,从小受到音乐的熏陶,有效的提高了婴幼儿的理解力、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在当今社会,音乐教育能激发孩子智力与想象创造力的观点,不仅仅只被音乐教育者所认同,更是逐步成为社会大众的共识。社会上不再只有单一的语数外辅导班,而是增加了大量的音乐培训机构,加强智力投资,增加儿童早期的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家长们纷纷不惜用高薪为孩子聘请音乐辅导老师,购买多种音乐器材,这说明家长们认识到了音乐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人们在实践中得出结论,正确的音乐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发展确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在音乐艺术方面都有着很高的造诣。如: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的耳朵很敏锐;居里夫人既喜欢音乐又有修养,是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既会演奏小提琴又会弹奏钢琴、美国哲学家拉兹洛早年也是钢琴演奏家;我国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善于拉小提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喜欢弹钢琴等等,这些例子足以说明音乐教育在开发人的智力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人的智力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记忆,也是最重要的。希腊悲剧诗人阿斯基罗斯说:"记忆是智慧之母".美国大学教授李卓浩博士在 1964 年指出,大脑中含有一种物质"肽",是人类记忆力的关键物质,而优美的音乐能够帮助大脑释放大量的肽,这就说明音乐对人脑的记忆有着很大的作用。音乐对人类的记忆主要起着延长、加深记忆效果的作用,音乐演奏和演唱者需要记忆大量的乐谱、曲谱、歌词以及歌曲中表现音乐情感的表情符号,能够准确的演奏或演唱出来,这种能力的锻炼,无疑对人的记忆有着极大的强化和发展作用。

  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则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层次。音乐艺术就是想象力的产物,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作曲、演奏演唱、欣赏也都是人创作的过程。

  经教育研究表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音乐教育,通过细读曲谱、聆听旋律,就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内心产生对音乐的声音感受、脑海里形成与乐曲相符的音乐情境,这些都是音乐对人脑形象思维的激发所致,这一特征不仅对人的思维想象能力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同时,有助于人类认知和理解客观世界。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特别喜欢巴赫的作品,他觉得(金、木、水、火、土)星都是运动的,且运动的就像一首歌曲,是遵循音乐的和声规律的、是有节奏的。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如果没有早年所受到的音乐教育,在各个领域我都将一事无成。"他认为从音乐中获取的知识要比在物理学中还要多,他觉得在音乐教育中获得的想象力比知识重要的多,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这些受音乐启发所产生的思维都是创作的灵感,将人的创造力唤醒,把被唤醒的创造力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对人的创造力的培养,因为音乐教育对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发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潜能。
  
  奥尔夫教育体系中最重要、最突出的的原则就是即兴原则,奥尔夫认为,即兴是最原始、最自然的音乐表现形式,而奥尔夫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表演、演奏,激发了学生即兴表演,尝试各种创造音乐的能力。即兴表演主要看重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奥尔夫认为,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也许是粗糙幼稚,不那么尽善尽美的,但我们应该看重的是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经验以及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探索精神,奥尔夫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只在乎学的结果,即兴创作的精髓在于,我们要把他看做整个音乐教育的起点,而不是仅仅把他当做一种教育的形式。学生在即兴创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音乐节奏的精准把握和听觉的敏锐度,这实际就是学生音乐方面的全面发展。学生没有想象力也就没有创造力,在即兴表演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充分发挥了大脑的想象力,在美妙音乐的国度中自由的驰骋、翱翔。

  2.3.3 情感体验的升华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一种有规律的声音波动,使人体各部位细胞产生和谐同步的共振,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通过音乐,让人们感知音乐鲜明的节奏、丰富的和声、优美的旋律和美妙的音色,从而触动着人们的情感中枢,震撼我们的心灵,使人与音乐中纯洁的喜怒哀乐之情产生共鸣。因此,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手段之一,通过美的音响、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对人们情感世界、道德观念以及思想情操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二胡的婉转、笛子的欢快、马头琴的悠扬、小提琴的明亮、大提琴的浑厚,优秀的民族音乐渗透着民族文化的精髓。优秀的音乐作品更能振奋人心,使人热血沸腾。在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救亡的歌曲成了民众救国救民的旗帜,《游击队歌》、《歌唱二小放牛郎》、《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都激发了优秀中国人们的抗日热情,他们唱着歌,毫不畏惧的冲向敌人,冒着无情的子弹、克服千难困苦,争取抗日战争的一次又一次胜利。
  
  直到今天,这些优秀的革命爱国歌曲,依然能够教育我们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振兴中华的决心。当我们欣赏《英雄赞歌》的时候,我们会被那高亢激越、充满着激情的音乐旋律所感染,而正是这样的音乐旋律,表达着我们对英雄儿女们报效祖国的赞美之情,一首《爱的奉献》,促使多少人慷慨解囊,支助那些素不相识的失学儿童,让他们有学上、有衣穿、有饱饭,让他们感受到爱,重新燃起对生命、对生活的渴望与憧憬。一曲《从头再来》,更是鼓舞了灾民,坚强面对灾难的信心,一曲《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激发着学生对党的领袖,对国家社会主义新时代产生由衷的敬爱之情,起着寓教于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当我们处在人生逆境中,一首《我的未来不是梦》,宣泄掉了人生的不快,重新鼓起了对未来生活的勇气,而有些为了生活游走于异国他乡的人们,也可以唱一曲《思故乡》来抒发他们的思乡之情。这许许多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带给我们无穷的力量。总之,音乐是一种人对现实生活的表达,音乐以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触及人的内心世界,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因此,音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培养道德情操的最佳方式之一,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启发学生陶冶优良品格、树立革命理想、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集体、热爱生活,使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音乐可以促进人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有时候音乐甚至还有医疗作用,能够医治人们疾病,这一新的想法,也在逐步的被世界的医学界所认可,在现代人治疗疾病时,音乐疗法在一些发达国家运用多年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在当今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加重了人们的精神负担,长时间的繁忙工作、紧张的生活学习节奏以及各种消极情绪的积累给人们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对人们的心理和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人们的消极情绪需要释放与宣泄,消极情绪导致人们精神抑郁是人们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古代名医朱震亨曾说过:"乐者,亦为药也。"他认为音乐能使人们舒缓压力、放松心情,拥有美好放松的心情,比吃什么灵丹妙药更家有效。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Darwin),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博物学家,他是个疯狂的音乐爱好者,他擅长拉小提琴,他曾经这样说过:"我每周都要听一次音乐,这样才能使我脑子中的衰弱部分获得新的生命力。"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里的作曲家、革新家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也曾说过,"音乐像自然那样无边无际,像风、像天空、向海洋。而那些唯美舒缓的钢琴曲更是有着某种神奇的能量,使人身心愉快、疏解烦恼、消耗负压指数,进入潜意识的放松状态。所有压力中的人们,在工作之余、上班的路上、睡觉之前都可以用熟悉的旋律代替自然空间的音效,去除心灵中的老化角质,沉淀俗世中的复杂思绪,还原心灵最深处的宁静和安详,一定要相信周围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值得你去细细体会,只要你愿意停下一秒去仔细聆听,有些旋律会让你听出眼泪,听出回忆,那就说明你已经被感动,你的内心仍然柔软,仍有一方寂静的领土,闭上眼睛沉沉的睡去,明天迎接你的便又是一缕崭新的阳光。"由此可见,音乐教育能够放松人们的紧张情绪,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音乐教育有着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作用也体现在体育活动中,音乐与人体的肢体运动是分不开的。广播体操、健美操、舞蹈、溜冰、花样游泳等这些体育项目的展开都离不开音乐的配合,人们在音乐的参与下进行体育运动。古希腊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柏拉图说过:"专门进行体育锻炼的人难免过度粗暴,而那些专门进行音乐学习的人们又有些过度软弱。"因此他认为,音乐和体育相结合,二者互相弥补,相互促进,使人们优美的体态和高雅的内在气质得到统一。

  总之,音乐教育是以人为起点和目的教育形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和谐社会主义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都具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2.3.4 音乐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实践诉求

  之所以说音乐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实践诉求,主要体现在音乐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到了促进、深化的作用,音乐能够作用于人的生命,升华人的生命境界,提高人的优美感、崇高感,从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对尊严和自由本性的追求。

  音乐对人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如何理解人和对人的本性的理解。理解音乐的准确作用,依赖于对人的准确的理解。而音乐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是基于马克思对人的本性的理解基础上提出来的,并内在于马克思的人性的理解中。

  那么更具体的体现音乐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我会在以下几章进行详细阐述。

相关标签:音乐教育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