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英语论文

英语本土化语篇模式的规律性特征的实证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9-15 共4639字
论文摘要

  国外对世界英语的研究始于1982年,Kachru提出3个同心圈模型,指出世界英语是不同文化背景中所使用英语的模式或变体。

  Kachru坚持英语标准的多元化,引发了与坚持标准化的Quirk的争论,更多的学者从社会、历史、意识形态等方面对“国际英语”和“各体新英语”的语言特征进行描述。很多英国学者(包括Quirk)开始从20世纪80年代谨慎的立场转向多元化和独特性。对世界英语的本质、特征、分类进行描述的有Smith、Butler、Schneider、Mufwene等。

  Crystal指出语言的通用功能与本土化功能应该互补。Alptekin对以英语本族语的文化、语用、语篇为标准的单一交际能力提出质疑。综观以上,国外学者从各自的本土化视角对英语的本土化与国际化进行研究,但对本土化语篇模式特征的研究为数不多。

  国内对世界英语的研究首先表现在中国英语标准之争方面,谢之君、邱立中、徐晓晴等反对中国英语变体说,主张英语本族语标准;汪榕培、李少华、李文中、姜亚军等肯定中国英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他研究涉及中国英语的概念、本质、可理解度,以及中国英语的词汇、语音、句式、语篇修辞特征、功能、思维方式等。俞希等分析了英语报章中评价性形容词搭配的本土化特征,提出双层英语的假设,并指出本土化英语层与英语共核层和谐共处的关键在于可理解度。俞希和高超分析中国语境下英语搭配的惯例化,体现规律性的差异正在形成。综观国内对英语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研究可以发现,大多数研究集中于世界英语的概念和标准的争论,中国英语词汇、句式的列举,世界英语的述评,以及对教学的启示,仅有的实证研究也限于句式和语块,不涉及语篇。涉及语篇的研究则从文化、修辞或思维与语篇的辩证关系上进行论述。中国英语的研究不管从已发表的论文数量上,还是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还处在初级阶段。人们还只是停留在对一些概念的争论上,从20世纪80年代起,大量研究都围绕国际语境中英语的本土化展开……考察语篇和语用模块的研究较少。笔者在国际通用语背景下,对英语本土化语篇模式的规律性特征展开了实证研究。

  1、研究设计

  本研究从中国日报(China Daily)、人民网英文版等国内权威网刊搜集本土化新闻评论语篇10篇,涉及经济、外交、医疗、教育、囚徒虐待、工作等话题,并从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搜集相对应话题的新闻评论10篇,长度相当。从而保证本土化语篇和本族语篇在语场、语式、语旨上相近似,增强同类语篇的可比性。

  本研究确定本土化的研究区域为本族与本土化英语的语篇模块,子模块为中外报纸评论性英文语篇,研究参数为语类结构潜势(GSP)、主位推进程序和非结构性衔接手段。作为语篇宏观结构,GSP是某种特定语篇类型的原型,它表现同一语篇类型中结构实现的最典型的组织模式。因为文化语境决定人们根据交际目的的不同而采用的不同交际阶段和步骤,即语篇类型结构,因此,语类结构分析可以揭示文化语境的差异。主位模式从整体上讲可以在组织方式上使语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对主位推进程序的追踪可以明晰语篇的发展进程。非结构性衔接手段出现频数异同可以影响语篇的整体连贯效应。本研究通过比照本族语篇来分析本土化语篇以上3个参数的本土化程度,表现在量化与质化两方面的差异。

  本研究要回答的问题是,本土化语篇和本族语篇在以上3个参数上是否有差异?如果存在差异,本土化语篇的差异是否呈现规律性?这些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分析过程与结果

  研究分2步进行:首先,对比分析本土化语篇和本族语篇中的结构性衔接和非结构性衔接,计算其在语料中的使用频率,找出本土化语篇和本族语篇在衔接上的异同;然后,对比分析2类语篇的语篇类型结。构的异同,找出其深层的差异。

  2.1结构性衔接对比

  首先,对比分析本族语篇和本土化语篇在结构性衔接即主位推进程序上的差异。本研究主要采用黄国文的六类型主位推进程序:平行型以第一句的主位为出发点,其余各句都以此句的主位为主位,各自引出不同的述位,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主位加以揭示、阐发;延续型是以第一句的述位或述位的一部分作为第二句的主位,这个主位又引出另一个述位,这个述位又成为下一句的主位,这样延续下去,不断带出新信息,推动思想内容的表达;集中型是对第一句的主位、述位作了基本叙述以后,各句分别以新的主位开始,各句不同的主位都集中归结为同一述位或述位的一部分;交叉型是第一句的主位成为第二句的述位,第二句的主位成为第三句的述位,第三句的主位又成为第四句的述位,如此交叉发展下去;并列型是第一、三、五、七等句的主位相同,第二、四、六、八等句的主位相同,这一模式多用于表达对比比较;派生型是对第一句的主位、述位作了叙述后,随后各句的主句都从第一句的述位的某一部分派生出来。

  从本土化语篇、本族语篇中分别随机抽取20个段落,分析其主位推进程序的类型(表1)及出现频数(表2)。本土化英文语篇由C表示,本族英文语篇由N表示。

论文摘要

  表1显示,本土化语料、本族语料中出现的主位推进程序类型在有些段落并不是单一的,本族语料显示更为混合的主位推进程序。表2显示,在本土化语段中,平行型用得较多,句间关系相对单一;本族语段前4种主位类型应用比较均衡,句间关系相对丰富。

  2类语料的交叉型和并列型主位推进程序应用都不多,交叉型是对不断出现的2种事物进行循环表述,而并列型限于2种事物之间的细致比较,多出现于论述文。交叉型和并列型的缺乏体现了新闻评论的时事性,即不局限于2个事物间的详尽长篇评述。

  2.2非结构性衔接对比

  非结构性衔接的种类来自于Halliday等在1985年出版的《语言·语境·语篇》一书中划分的4种非结构性衔接成分:指代、替代、省略和词汇衔接。指代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指示指代、人称指代、比较指代,替代可以划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小句性替代,省略可以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小句性省略,词汇衔接分为复现与搭配2类。

  对比分析本土化和本族2类语料中非结构衔接成分的出现频次,表3和表4分别显示非结构衔接在本土化和本族语料中的分布,表5统计了非结构衔接在2类语料中出现的次数。

论文摘要论文摘要

  2.3语篇类型结构对比

  Hasan认为,语篇的语类结构成分 (包括必要成分和非必 要成分)是 由语境配置 (contextual configuration)来实现的,也就是语域的3个变量:语场、语旨和语式。语境配置的3个变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类结构”(generic structure)成分。本研究所选语料在语场上相互对应,即本土化语料和本族语料在某一主题上相互对应,在语旨、语式上都是正式书面新闻评论语篇,以此来考察语域相似的本族本土化语篇在类型结构上是否存在明显差异。

 论文摘要论文摘要

  Bolivar认为,英语本族语社论有“三段式”的宏观结构,导语、主体和评价分别具有开篇、接续和对前两者进行评价的功能。英语社论在导语部分多直接提出论点。范荣康指出新闻评论的结构为引论、正论和结论。引论部分可以摆论点、摆情况、摆问题、摆驳论、摆结论等。郭可认为社论的结构分为3部分,即陈述 (statement)、论证(argument)、结论(conclusion),社论开头多是对事件的陈述和介绍,主体是论证分析,结尾提出论点。

  本研究综合中外新闻评论语篇结构模式,把新闻评论语篇的主体结构概括为论点、论证、结论,以此分析比较本族、本土化新闻评论语篇在语篇类型结构上的异同。表6统计了2类语料中语篇类型结构的种类及各类型下语篇数量。表7显示了论点出现的位置。

  3、讨论

  本族、本土化2类语篇随机抽取的段落中出现的主位推进程序在有些段落并不是单一类型,本族语篇表现出更为混合的主位推进程序,本土化语篇则相对单一。这表明本族语篇在语段结构、句间关系上更为复杂、丰富、多变。本族、本土化语料在主位推进程序上差别较大的是平行型、集中型和派生型。本土化语料平行型使用较多,平行型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主位加以揭示、阐发,即对已知信息的罗列、阐明,句间关系是平行、发散的;本族语料的集中型和派生型较多,集中型与派生型都是对述位即未知信息的阐释,是进一步论证,具有深层结构性与论证归一性特点,在论证上更为严密和有说服力。

  在非结构衔接方面,本土化语料除了在词汇衔接手段的搭配上使用较多,其他非结构衔接类型数量都不如本族语料,而且没有动词性替代和动词性省略,这与英语和汉语的语法习惯有关。汉语是意合语言,离不开表达核心意义的动词,又缺少形式连接手段,因而本土化语篇很少有省略动词的情形;英语是形合语言,语法关系严谨,较多使用语义衔接手段,因而本族语篇有动词省略和替代的出现。本土化语篇中小句的省略与替代较少也因意合的语言思维习惯倾向于保留意义核心的动词,又缺乏形式连接手段,从而保留了小句。本土化语篇中词汇衔接的词汇复现频率远低于本族语篇,说明词汇量的匮乏和本土化语篇思维倾向于重复主位的习惯,而本族语篇倾向于变换主位。本土化语篇中发散性的平行型主位结构的高频使用决定大量词汇搭配的出现,而本族语篇中归结性的主位结构则减少大量发散性的词汇搭配的出现。

  在语篇类型结构上,本土化和本族语篇都表现出论说语篇的类型结构特征,都包括必要成分,即论点、论证、结论,非必要成分为背景、现状、历史。Kaplan认为汉语语篇结构为 “螺旋型”的。

  Hinds认为汉语语篇结构特征是“起—承—转—合”。他认为英语文章是作者负责型,作者应该把文章讲清楚,所以论点通常放在文章的开始部分;汉语篇章是读者责任型,主题思想大多是含蓄的,是通过文章描述反映出来的,所以汉语文章强调读者在语篇中的责任。

  Scollon等认为,汉英语篇组织结构的不同来自2种语言推理模式的不同。汉语语篇主要采用归纳式推理,而英语语篇主要是演绎式推理。在以上文献背景下,本研究发现本族本土化语篇在论点提出方式上没有表现出较大差异,即都倾向于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本族语料似乎更倾向于迂回曲折的先表述背景现状再进入论点的语篇模式,并且也有类似汉语传统修辞“起—承—转—合”归纳论点的情形。本土化的新闻评论语篇在类型结构上表现出与本族语篇一致的倾向。本土化语篇和本族语篇在语境配置即语域上相近,即语场上都是相关领域话题,语旨上都是提供信息、论证、说服,语式上都是正式书面新闻语体。文化语境决定了人们为了不同交际目的而采取的不同阶段和步骤,表现在语篇上为类型结构。本土化和本族新闻评论语篇类型结构的相似性说明在新闻论说这一交际目的上,汉英采取的阶段和步骤相近,其深层文化语境趋同。

  4、结语

  本族语篇呈现出更为混合复杂的主位推进程序,段落内句间关系超越了单一模式,呈现出多样化关系,表明本族语篇的语段结构和句间关系更为丰富多变,表现手法更为灵活多样。本土化语篇中平行型的高频使用说明本土化语篇的句间关系和语段结构较为简单划一,缺乏多样性变化,表达方式倾向单调性罗列。本族语篇集中型和派生型的高频出现说明在句间结构上的层级递进性、深入论证和论点归一性论证。本土化语篇倾向于固定主位,同一主位贯穿始终,说明结构性衔接的手段还较为单一,而作为意合的语言思维方式,非结构性衔接的手段也相对缺乏,综合造成本土化语篇简单刻板,论证不够深入。以动词为核心的意合的语法习惯使本土化语篇的非结构性衔接也不够多样,造成符合汉语语法习惯的语义衔接手段使用较多,而不符合的则较少甚至没有使用。本土化与本族新闻评论语篇在宏观语篇类型结构上的相似,说明汉英在评论上的文化趋同,这为丰富本土化语篇的句间结构关系提供了文化语境的支持。

  综观以上结论,得出以下几点教学启示:首先,要加强本土化与本族语篇的句间结构关系对比,冲破汉语思维的藩篱,克制同一主位到底的倾向,挖掘本土化语篇更丰富的句间结构方式;其次,加强丰富的词汇输入,注重词汇在语篇中的具体应用;再次,本土化语篇在宏观结构上与本族语篇的趋同性,说明丰富本土化语篇的句间结构方式具有共同的心理基础。

  本研究的结论基于所选取的小范围样本,期待今后能在更大规模语料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研究。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