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英语论文

从米克·巴尔素材角度分析增译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8-05 共4367字
论文摘要

  素材理论是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提出的,米克·巴尔认为叙事作品分为“故事、文本、素材”三方面。素材的引入充分考虑了语境,强调了读者参与,体现了读者的想象力。译者作为特殊的读者,从素材角度考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在根据故事需要,把隐含的素材从幕后推到前台,即增译技巧。

  从米克·巴尔素材角度分析增译策略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增译,对拓展和深化翻译研究领域有一定意义。

  一、米克·巴尔素材理论

  素材是按逻辑和时间先后顺序串联起来的一系列由行为者所引发或经历的事件。阅读过程中读者首先看的是文本,而不是素材,素材是读者解释的结果,这种解释受到故事发展的影响。

  素材是小说创作的基础,涉及在时间与逻辑上与生活现实相符的一系列事件,然而小说中的故事不可能,也没必要与素材完全相同。小说故事由事件组成,而小说中的事件是对素材中事件的选择,然后作者按照某一主题在时间和逻辑上对选择的事件进行整合。读者阅读过程中,素材的可选择性和可推测性为读者的想象提供了空间和可能,读者可以根据故事提供的事件及其时间和因果关系,推理出素材中可能有而小说中没有选择的事件。翻译中译者首先作为读者开始其翻译行为,译者凭借自己的想象力推测素材,会把自己根据故事推理出来的却没选入小说事件的素材从后台推向前台,在翻译中通过增译法表现出来,从而丰富了小说情节,更利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米克·巴尔引入素材理论是后经典叙事学关注作品与读者关系的体现。叙事学 20 世纪 60 年产生于法国,在以茨韦坦·托多罗夫和热拉尔·热奈为代表人物的经典叙事学阶段,叙事学一直深受结构主义影响。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叙事学研究中,伴随着广泛的文化研究,经典叙事学向后经典叙事学转变,更加注重作品与读者的关系,注重读者对作品的阐释和构建等。人们已经倾向于摈弃传统叙事学研究中将叙述文本视为一个封闭体系的模式,而按照认识论的标准重新界定叙述性,并超越形式叙事学而进入语用学、接受理论领域,强调读者和语境的重要作用,以及读者的接受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试图构建出一种有机的阅读状况,这在翻译中则体现为对读者作用的重视。从米克·巴尔素材理论下分析翻译策略,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也使译作更利于读者接受。

  二、增译概念

  翻译是不同文化沟通的桥梁,其首要标准是忠实,然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习惯,目的语读者往往对源语文化缺乏了解。

  因此翻译中词字上完全对应的话,目的语读者理解译文很可能会遇到障碍。所以,为了目的语读者更好地接受译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必要根据读者理解能力适当增加信息。

  然而增译并不是译者随意增加信息,增译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把原文中隐含的在译文里补充进去,以更准确清楚地传达原文信息;另一种是出于句法上的考虑,把原文中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进去,使译文的句子有完整的意思。增译、略译取决于语境。其实我们所说的“增”、“略”只是基于表面现象,而本质上既无增亦无减,而是对原文的“信”。要做到对原文的“信”,就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东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历史面貌,很可能在翻译中造成译文读者的困惑,因此译文中有必要增加信息,从而真实地再现源语社会历史背景。同时东西方属于不同语境文化,总体来说西方是低语境文化,而东方是高语境文化。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在交际时,有较多的信息量或由社会文化环境和情景来传递,或内化于交际者的思维记忆深处,显性的语码所负载的信息量相对较少,人们对交际环境的种种微妙之处较为敏感。在低语境文化中,人们在交际时,大量的信息由显性的语码负载,隐性的环境传递出相对少量的信息。

  也就是说,在低语境文化中的人们,习惯借助言语的力量来交际。鉴于这种差别,高语境文化中不言而明的东西在低语境文化中可能真的就让人不知所云,因此,这种情况下,要适当增译信息,以避免在阅读中给目的语读者造成困惑和误解。

  三、米克·巴尔素材理论下的增译策略

  米克·巴尔素材理论下的增译策略,即根据故事发展需要把原文中隐含的、而没被采用的素材从幕后推到前台,提供给译文读者更丰富翔实的素材而便于读者理解接受。素材是行为者所经历或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原作作者针对一个主题,对一系列相关素材进行选择,组成小说故事,而译者作为读者对文本进行解释时,根据需要会对素材进行再次选择,但仍是围绕一个主题,因此此时译者的增译并不是随意增加信息,而是从目的语读者接受出发,深入考虑语境,将原作信息更准确地传达出来。

  本文从写作背景和读者接受两个角度,结合《三国演义》罗幕士和泰勒两个英译本中的实例分析米克·巴尔素材理论下的增译策略。

  (一)考虑写作背景
  翻译说到底是对原着作者的心迹跟踪,而作者的心迹是基于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下产生的,即语境。语境范围相当广泛,至少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叙事语境’,二是‘社会历史语境’。后者主要涉及种族、性别、阶级等社会身份相关的意识形态关系;前者涉及的则是超社会身份的‘叙事规约’或‘文类规约’。”

  不同于经典叙事学仅关注叙事语境,后经典叙事学在关注叙事语境的同时关注社会历史语境,更注重从文本外因素对文本进行解读。

  后经典叙事学关照下的翻译研究突破了文本本身,结合多种因素对文本进行解读,译者将原作从酝酿到问世的全过程考虑在内,充分结合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对原作进行解读,而不是凭译者自己的主管臆测或构想来演绎原作,解释者必须将自己置于原着的历史背景和环境之中,并孕育一种以己之所见所得感应他人的心理状态。因此译者作为特殊的解释者,不能把文本孤立来看,而要充分考虑原作的社会历史语境,并在此基础上对比中西文化差异,挖掘社会历史背景大素材,并在译文中针对中西文化差异将必要的隐含的素材从幕后推到前台。

  (二)注重读者阐释和接受
  就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的对比,后经典叙事学在着眼点上从作品本身转移到了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文本的真正意义不是作者的愿意或其最初的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文本的真正意义是和理解者一起处于不断生成的运动过程之中,是理解者和理解对象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过程。这在后经典叙事学中体现了对读者的关照。读者结合作品背景和自己的认知体验,对原作进行阐释解读,这一过程正是读者充分运用想象挖掘原文隐含素材的过程。然而读者阐释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误解。如前文所述,东西方属于不同的语境文化。由于受中国传统的“中庸”观念影响,中国古典文学以含蓄为美,直白地、详细地叙事不符合传统的中国审美习惯。将这种哲学观念运用到美学领域,就意味着重要的不在于艺术家能表现得多么细致详尽,而是通过细节能暗示出多少启示。这是中国高语境文化的典型特征,相比之下西方人则比较直接,注重表现,并没有那么多的话中话、言外意,处于低语境文化中。因此译者要充分考虑西方读者的接受,适当增补信息,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原文。

  例一:操笑曰“:在家做的好大事!”諕的玄德面如土色。(第二十一回)Version one, A smiling Cao Cao greetedXuande. “That’s quite a project you have underway at home,” he said in a tone that turnedXuande’s face pale as dust. (by Moss Roberts)Version two, When he arrived Ts’ao methim and laughingly said, “That’s a big businessyou have in hand at home.” This remark madeLiu pei turn the colour of clay. (by C.H.Brewitt-Taylor)汉献帝认刘备为皇叔,刘备担心曹操为此视他为威胁,而存心迫害,因此刘备在住处开园种菜,留给外人其不留心天下事、与世无争的表象,而避免曹操迫害。但实际上刘备这时秘密参与了国舅董承的除曹计划。因此曹操探望刘备,笑着说“在家做的好大事”,刘备的第一反应是董承的除曹计划已泄露,他和国舅等同谋都已败露,曹操为此而来兴兵问罪,因此才諕得面如土色。此句的“笑曰”是翻译的关键。明显曹操此处的“笑曰”不是和颜悦色、开玩笑的笑,否则刘备也不会諕得面如土色。译本二忠实地把“笑”字译了出来,但试想如果曹操笑得和蔼可亲的话,刘备自然不会联想到谋划反曹的事败露,就算有所怀疑,但也不至于会“turn the colourof clay”,因此译文二没能确切指明前后的因果关系,可能会导致读者不解。然而译文一中译者从深处挖掘了当时场景中的隐含素材,即曹操说话时的语气。语气不对,笑得阴险,才导致了刘备諕得面如土色,因此译文一增加的“said in a tone”清楚点明了曹操的笑曰和刘备的面如土色的因果关系,让让读者一目了然。“said in a tone”原文并未点明,而是译者根据语境对隐含的素材的挖掘,通过翻译时的增译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例二:玄德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第十一回)Version one, Looking serious but apparentlypleased, Xuande replied, “So the governor ofBeihai knows there’s a Liu Bei in this world?”

  (by Moss Roberts)Version two, Liu Yuan -te smiled, saying,“And does he know of my existence?” (by C.H.Brewitt-Taylor)孔融被曹操所困,差太史慈向刘备求救。刘备此时羽翼未丰,少有人知晓,因此孔融向其求救,着实让刘备受宠若惊。根据当时语境,刘备心中应是暗喜他的名号竟还能被远在北海的孔融所知,但久经世故的刘备又不会没一点涵养地将内心所思所想表露于外,因此故作镇静而“敛容”。对源语读者来说“敛容”的奥秘不言自明,但西方人比较直接,不太擅长捕捉弦外之音,若按原文将“敛容”译为“looking serious”,则会使目的语读者感到前后矛盾,既然刘备“looking serious”,貌似不悦,又怎答应了救助素昧平生的他人。因此翻译中有必要对隐含的素材进行挖掘,从而准确地向目的语读者传达原作信息。译文一准确地把握了中西文化差异,充分考虑到语境,构想刘备当时反应,而增加了“butapparently pleased”,使刘备貌似严肃但实际暗喜的隐含与文外的素材从幕后走到了前台,从而使目的语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同时向西方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含蓄而不外露。相比之下,译文二将“敛容”译为“smiled”一词,没准确地把刘备当时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更没能向西方读者展现出中国言行措辞中的含蓄文化。

  综上,米克·巴尔素材理论下的增译策略是在叙事学的视角下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增译,从文化背景、读者接受等方面对原文中隐含的素材进行挖掘,而在译文中有选择地进行增补,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接受原文,同时对深化后经典叙事学研究以及增译策略的研究有一定的贡献意义。

  参考文献:

  〔1〕米克·巴尔.叙述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吕敏宏.葛浩文小说叙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谭君强.发展与共存: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J].江西社会科学,2007(2).
  〔4〕冷慧玲.试论语境与英汉翻译中增略译的互动关系[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
  〔5〕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6〕申 丹,韩 加 明,王 丽 亚.英 美 小 说 叙 事 理论 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标签:英语翻译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